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的全面发展,背离了教育的本质,也不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必须改革。早在1996年3月18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就指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1996年6月13日我国又颁布和实施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那么什么是素质教育呢?江西师范大学钟志贤教授在他所著的《深呼吸:素质教育进行时》中下的定义是:“素质教育是根据时代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为主要运作精神,注重潜能开发和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由此可见,素质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本质,也反映了信息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是时代的潮流,是教育本质的回归。然而,纵观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素质教育的真正实施确实需要一系列的变革。
一、观念的变革
我国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虽然取得了举世瞻目的成就,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生产水平依然很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并未根本改变,就业压力依然很大。这就是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这一基本国情使我国广大民众为了争夺有限的优质资源而走向“应试”这一途径,这是应试教育长期存在的社会原因,也是根本原因。在我国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村人民心目中,“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依然根深蒂固,绝大多数家长的想法依然是:让小孩从小好好读书,上一个好一点的中学,好的中学之所以“好”主要是升学率高,从而能更好地保证上一个好一点的大学,毕业后能有一份好一点的工作,过上好一点的生活。他们把升学作为能在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改变自己命运的一条“途径”。社会尤其是家长和教师对这一观念的认同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其实,学生要得到很好的发展并不是只有上大学这一条途径,上大学也不是让孩子上学读书的唯一目的,而是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优良的意志品格,学会生存、学会生活,为自己一生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最终成为社会所需要的有用人才。学生是多样化的,学生的发展同样是多样化的,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和爱好因材施教,使他们在体会学习的快乐的同时得到发展。社会是加速变化和发展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我们必须转变片面追求升学的观念。
二、教育体制尤其是教育评价体制的变革
现在,我们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大大增加,已经全面实施了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并从2008年起对读中专和职业高中的学生免除学杂费。这些都是非常好的教育改革措施,推动着我国教育体制的变革。但我国目前的考试选拔制度仍然存在许多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发展。当然,体制的变革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不是对原有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改,也不是一些零碎细小的变化,而是一种彻底的变革,它需要政府、全体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目前的教育评价制度尤其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无论是对学生还是教师,评价的主要依据仍然是分数。学生升学的依据无疑是分数,就是对教师教学成绩、教学效果的评价,还是依据他所任教的班级的学生的考试分数。很多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学校还依据学生的考试分数给教师排名,学生的考试成绩直接影响教师的评优、评模及职称普升,加上教师本身同事之间相互竞争,教师任教的班级成绩排名落后会觉得很没面子,所以才会有教师拖课,加班加点,抢占音、体、美等艺科课时,布置很多家庭作业的现象。家长和社会评价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主要指标依然是学校的升学率。现在社会上出现的一些收费昂贵的私立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而保证一定的生源,更是变本加厉地实行应试教育。这样一来,无论是教师、学生、家长,还是学校本身都被目前的教育评价体制牢牢地束缚在应试教育的阴影内,根本无暇顾及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发展。没有教育评价体制的大变革,素质教育的发展同样寸步难行。教育评价体制的变革同样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尤其是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三、学校管理模式的变革
目前很多学校的管理体制都过于僵化,以封闭式、军事化为口号,使学生的生活过于整齐化一,生活空间较之以前的“三点一线”有过之而无不及,学生作息时间表上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少。这种管理模式是为了管理而管理,严重剥夺了学生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缺乏丰富多彩的生机和活力,更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多样化的发展,故必须大胆地改革和创新。学校的管理模式必须立足于全体学生的发展,变为管理而管理为以师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为本,要让学生有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给全体师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而又充满生机的发展环境。不能过于强调“封闭”和整齐化一,相反应该加强学校与家长、社区和社会的联系,使学生适当地接触和感知社会,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加强学生和家长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学会感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将来更好地服务和回报社会。
四、教师角色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变革
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组织者、管理者,更要成为学生的心灵导师和朋友。学生的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组织管理学生的同时关心和爱护学生,为学生的发展真诚地付出,用真实的情感走进学生的心灵,指导和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一健康的心灵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学生多样化发展的核心。现在,随着独生子女、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的增多,教师作为学生心灵的导师这一角色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传统的以接受学习为主的教学方法必须改革,要大力提倡发现学习,要注重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通过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教师要善于处理教材,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合理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组织引导师生互动,并要因地制宜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把学生的探究精神延伸到课外。此外,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多样化发展。当然,这些教学方法的变革给教师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需要教师在教研方面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这是真正的以学生为本,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付出是值得的,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
总之,素质教育是时代的潮流,是教育本质的回归。素质教育的真正实施需要社会观念、教育体制、管理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变革。这些变革虽然有不少的困难,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我们全社会尤其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一定会实现。
一、观念的变革
我国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虽然取得了举世瞻目的成就,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生产水平依然很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并未根本改变,就业压力依然很大。这就是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这一基本国情使我国广大民众为了争夺有限的优质资源而走向“应试”这一途径,这是应试教育长期存在的社会原因,也是根本原因。在我国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村人民心目中,“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依然根深蒂固,绝大多数家长的想法依然是:让小孩从小好好读书,上一个好一点的中学,好的中学之所以“好”主要是升学率高,从而能更好地保证上一个好一点的大学,毕业后能有一份好一点的工作,过上好一点的生活。他们把升学作为能在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改变自己命运的一条“途径”。社会尤其是家长和教师对这一观念的认同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其实,学生要得到很好的发展并不是只有上大学这一条途径,上大学也不是让孩子上学读书的唯一目的,而是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优良的意志品格,学会生存、学会生活,为自己一生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最终成为社会所需要的有用人才。学生是多样化的,学生的发展同样是多样化的,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和爱好因材施教,使他们在体会学习的快乐的同时得到发展。社会是加速变化和发展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我们必须转变片面追求升学的观念。
二、教育体制尤其是教育评价体制的变革
现在,我们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大大增加,已经全面实施了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并从2008年起对读中专和职业高中的学生免除学杂费。这些都是非常好的教育改革措施,推动着我国教育体制的变革。但我国目前的考试选拔制度仍然存在许多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发展。当然,体制的变革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不是对原有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改,也不是一些零碎细小的变化,而是一种彻底的变革,它需要政府、全体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目前的教育评价制度尤其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无论是对学生还是教师,评价的主要依据仍然是分数。学生升学的依据无疑是分数,就是对教师教学成绩、教学效果的评价,还是依据他所任教的班级的学生的考试分数。很多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学校还依据学生的考试分数给教师排名,学生的考试成绩直接影响教师的评优、评模及职称普升,加上教师本身同事之间相互竞争,教师任教的班级成绩排名落后会觉得很没面子,所以才会有教师拖课,加班加点,抢占音、体、美等艺科课时,布置很多家庭作业的现象。家长和社会评价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主要指标依然是学校的升学率。现在社会上出现的一些收费昂贵的私立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而保证一定的生源,更是变本加厉地实行应试教育。这样一来,无论是教师、学生、家长,还是学校本身都被目前的教育评价体制牢牢地束缚在应试教育的阴影内,根本无暇顾及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发展。没有教育评价体制的大变革,素质教育的发展同样寸步难行。教育评价体制的变革同样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尤其是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三、学校管理模式的变革
目前很多学校的管理体制都过于僵化,以封闭式、军事化为口号,使学生的生活过于整齐化一,生活空间较之以前的“三点一线”有过之而无不及,学生作息时间表上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少。这种管理模式是为了管理而管理,严重剥夺了学生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缺乏丰富多彩的生机和活力,更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多样化的发展,故必须大胆地改革和创新。学校的管理模式必须立足于全体学生的发展,变为管理而管理为以师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为本,要让学生有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给全体师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而又充满生机的发展环境。不能过于强调“封闭”和整齐化一,相反应该加强学校与家长、社区和社会的联系,使学生适当地接触和感知社会,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加强学生和家长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学会感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将来更好地服务和回报社会。
四、教师角色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变革
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组织者、管理者,更要成为学生的心灵导师和朋友。学生的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组织管理学生的同时关心和爱护学生,为学生的发展真诚地付出,用真实的情感走进学生的心灵,指导和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一健康的心灵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学生多样化发展的核心。现在,随着独生子女、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的增多,教师作为学生心灵的导师这一角色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传统的以接受学习为主的教学方法必须改革,要大力提倡发现学习,要注重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通过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教师要善于处理教材,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合理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组织引导师生互动,并要因地制宜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把学生的探究精神延伸到课外。此外,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多样化发展。当然,这些教学方法的变革给教师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需要教师在教研方面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这是真正的以学生为本,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付出是值得的,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
总之,素质教育是时代的潮流,是教育本质的回归。素质教育的真正实施需要社会观念、教育体制、管理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变革。这些变革虽然有不少的困难,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我们全社会尤其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一定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