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今是一个学习型的社会,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观念已成为很多国家制定教育政策的指导思想。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素质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教育的关注也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现如今学校教育的水平、学校教育的公平性、校内教育对素质教育的实施等问题,以及校外教育机构已经成为很多学生的假期“必修课”的问题,已不仅仅是教育方面的问题,教育的均衡发展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力图在冲突理论的视角下具体探讨校内教育与校外辅导的问题。
[关键词]校内教育;校外教育;社会冲突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549(2010)12-0006-02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为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10年在吉林省长春全面实施了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取消“改制校”的决定。也就是说,所有中小学生都要按照有关规定,不分重點校、普通学校,学生一律就近入学。但同时也会出现一些实际的问题。由于家长经济水平差距的进一步拉大,家庭对教育投资的能力逐步增加,许多学生学习的侧重点转到校外,校内学生的成绩参差不齐。家长尽管对现在应试的教育体制感到不满,但都逃脱不了发展中国家这一社会教育的现实,不得不在小学阶段就为自己的孩子选择不同名目的校外教育,如校外辅导等。这些社会上的办学力量,在中国的几十年发展中,对学生成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新时期,特别是在我国从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的社会转型期,校外教育如何与校内教育协同发展、有效融合,如何更好地促进素质教育的实现,已成为影响社会良性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一、社会冲突理论的形成及主要观点
社会冲突理论是在结构功能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结构功能主义正是适应了美国社会的这种现实需要,迅速成为整个西方社会的主流社会理论。进入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美国社会矛盾不断凸现,社会动荡日益突出。结构功能主义在解释这些新的社会现象时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人们渴求对这种冲突和矛盾进行理论上的解释,以达伦多夫、科塞等为主要代表的西方社会冲突理论应运而生。社会冲突理论吸收了结构功能主义的有益成分,同时对它所宣扬的社会均衡、稳定、和谐与秩序进行批判,指出了普遍存在于当时社会的各种利益分歧和社会各阶级阶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合理地解释了困扰人们的种种社会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从而树立了它在学界的地位。
社会学家鲁尔夫·达伦多夫是当代辩证冲突论的代表人物。他所创立的针对结构功能主义的辨证冲突论加速了美国当代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进程。他攻击帕森斯结构功能理论只强调均衡、共识而忽略冲突。他认为,社会现象本身具有辩证关系,而且呈现出矛盾的二重层面,即:稳定与变迁、整合与冲突、正功能与反功能。他相信社会冲突与社会变迁无时不在,社会中的任何要素都可能促成社会变迁。
美国西方社会学家路易斯·科塞是功能冲突学派的重要代表。他的理论既有结构功能论的背景,又有有关价值、对稀缺地位的要求、权利和资源的斗争,在这种斗争中,对立双方的目的是要破坏以至伤害对方。
二、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间的冲突形成
(一)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不同性质
校内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并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产生直接影响的社会活动。小学阶段的校内教育对提高我国文化水平极为重要,因此在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把其定位为实施义务教育的目标。我国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是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公益性的。
校外教育是在学校教学计划之外,是在课余时间开展的,其教育对象是少年儿童,其内容和形式具有多样性。校外教育定位于基础教育,是校内教育的重要补充。中央在《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并举的方针,充分肯定了校外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但由于现阶段的校外教育鱼目混杂,许多社会上的办学力量打着校外教育的旗号,课外辅导、补习班都混入其中,将原本侧重学生特长发展的校外机构,也夹杂着考级、加分等名目,成了应试教育的一项工具。
校内教育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教学体系的设置较为完整,对学生各项的评估也较具体,从学生角度讲,学校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要求也较高。而校外教育实施的出发点是开发学生潜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也较灵活,在这一方面,校外教育占有绝对的优势,可以弥补校内教育教学内容过于枯燥,教学方法在大班教学和教师水平的限制下,形式较单一的弊端。但在对一些家长和教师的访谈中发现,由于校外对学生学习的评估不够具体和完善,一些校外教育机构为了保住生源,对学生学习成绩评估的过程中采取宽松政策,只要学生高兴、家长满意,至于所学的效果如何家长无从知道。有校内教师反映,由于校外教师要求低,在校外学习的学生都觉得自己学的不错,可学校对教学质量要求高,一考试学生都不会。家长还不理解,为什么孩子外面学得好,学校学不好。最后都归结到学校教学水平不高上,给教师的工作增加难度,同时对学校教育造成极不利的影响。
(二)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利影响
学生从步入小学校门开始,学习的负担就变得很重。尽管在素质教育改革的倡导下减去了一些校内的课业负担,但由于不同名目课外教育的大量存在,减去的校内课业负担又一次加到了学生身上。同时,本应把学习重心放在校内的学生,将学习精力转移到校外,由于学习内容的重复,学生在课堂上变得漫不经心。从学生的心理角度讲,孩子正处在天真、活泼、好动的时期,校外教育占用了孩子大量游戏活动的时间,同时将孩子和小伙伴、家长的沟通交流的时间占用掉,大部分的精力不是在学校的课堂就是校外的课堂,学生越来越缺乏主观能动性,一味地在别人的支配下学习,使学生产生依赖心理,自主学习意识下降。有许多家长反映,孩子一旦有闲暇的时间,自己都不知道应该做什么。甚至有些厌学情绪在小学阶段便产生了。
(三)校外教育是对教育公平性的挑战
从家庭的角度看,由于现阶段社会贫富差距的逐步加大,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可以选择更好的教育资源。尽管从2010年开始,长春市开始实施取消择校制,尽可能缩小学生受教育质量的差距,体现教育公平性,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但教育的不均衡已经从校内转移到了校外,许多家长为了使自己的孩子在以后的竞争中更具优势,不惜拿出高额的费用进行校外教育投资。这对一些较富裕的家庭来说是很容易获得的教育资源,但对于较贫困的家庭来说就是沉重的负担,有的甚至迫于生活压力,不得不放弃接受校外教育的机会。
从教师的角度看,一些在职的教师为了增加个人的经济收入,利用各种渠道兼做校外的辅导教师。据调查,很多教师在校外的收入比校内的收入还要可观。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教师会将大量的精力放在校外,校内的工作应付了事, 这对一些不能上课外班的学生来说,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成绩,教育的公平从何谈起?还有些教师明确要求学生到自己办的课外班学习,如果不参加会跟不上校内的学习进度,甚至有的教师故意冷落不参加自己课外班的学生,家长迫于无奈,也只好顺应。
(四)对新一轮素质教育改革实施提出新问题
素质教育改革在我国实施难已在社会上达成一种共识,研究者都将注意力集中在教育公平、教育政策、教师素质、评价制度等方面进行探讨,这些关注都放在正规教育的内部进行,而往往忽略了校外教育的外部因素,其在社会上造成多方的影响已经毋庸置疑。有研究者发现:越是实施素质教育比较彻底的地区,校外的一些相关教育机构越兴盛;而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地區,校外教育发展得却相对缓慢。一些校外教育机构并不以高举素质教育改革的旗帜,标榜改革创新的教育形式,往往坦率地以提高分数为名,成为加深应、试教育又一有利的教学机构,使校外教育的目标和性质背道而驰。
三、冲突理论对小学阶段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问题的启示
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正处于发展阶段,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经济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这种分数选拔、应试教育的教育现状在短时间内是很难改变的。我国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中国人尊师重教的传统思想等决定了当前很多家长将校外教育作为提高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有利场所,这是一种必然的社会现象。
(一)树立正确的冲突观念
社会冲突理论认为,社会冲突是社会结构所固有的,冲突并非总是可见的,它可以是隐形的,同时也是能够受到调节和暂时受控制的,但冲突不可能绝对的消除。社会冲突具有普遍性,在社会中无时无刻不存在,并相信具有正功能。这种现阶段校内外教育的冲突是和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利益冲突,因此科塞对于社会冲突发挥正功能的定义的限定是符合我国基础教育的基本国情。能够正确地对待和解决冲突,这种冲突就可能成为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原动力。
(二)建立社会冲突的整合机制
社会学者认为,避免社会冲突离心力的增大,促进社会的整合和团结,重点是建立解决社会冲突的整合机制。校外教育应充分发挥自主性、开放性的特点,在积极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应看到自身的不足,应对其教师素质缺乏,管理层监管力度层次不齐、重盈利轻教学的现状进行整改。同时,要提高校内教师的工资,也要努力提高校内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缓解校内教育资源有限的问题。同时对只重校外不重校内的一些教师加以严惩,规范学校教师的道德行为。尽可能改变校内大班教学的现状,给学生自主学习、身心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也为教师创设更轻松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和教师在更优质的条件下工作和学习。作为学生家长也要调整心态,不要盲目地为孩子选择辅导班,要做到少选、精选,不要颠倒校内和校外学习的主次关系。
(三)架设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间和谐的桥梁,化解社会冲突
我们应该认识到校外教育是校内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外教育的过程、方式、方法的确更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校内教育因受到教学大纲、教材、考试的限制,对于培养学生兴趣、个性潜能开发的顾及较少。我们应试图将校外的教育形式引进校园,依托校外教育内容弥补教育的不足。而校外教育要发展,从长远看,也要借鉴学校的管理模式,提升校外教育机构负责人的专业素质和领导能力。使其能用战略眼光审视、引领此类组织的变革,正确处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深知更好更长远的社会效益是更丰硕更久远经济效益的保障和基础。
(四)树立大的教育思想,倡导社区教育
教育是复杂的社会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少年儿童的教育离不开社会太的环境,教育不仅是教育部门的事情,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各方面与教育部门一道努力。因此,必须树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结合的教育思想,顺应终身学习教育观的国际潮流,倡导社区教育,构建学校与社区相结合的教育思想,实现学校、社区一体化,使学校和社区走向整合,达到真正实现教育与生活相统一。
[参考文献]
[1]雷万鹏,高中生教育补习支出:影响因素及政策启示[J],教育与经济,2005,(1):39-42
[2]卢阳,小学生课外教育情况的调查[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5,(1 2):257-259
[3]王有升,补习教育:一类不可忽视的教育现象[J],上海教育科研,1997(6)
[4]毕云天,论社会冲突的协调与控制,学术探究,200B(2)
[5]王金生,家教的“越位”[J],江西教育出版社,2006(10)
[6]范晓慧,影子教育的思考:多种视角,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12)
[7]李春生,终身学习背景下学校和社区关系的重建,比较教育研究,2002(4)
[8](美)L.科塞(著),孙立平等(译),社会冲突的功能[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关键词]校内教育;校外教育;社会冲突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549(2010)12-0006-02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为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10年在吉林省长春全面实施了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取消“改制校”的决定。也就是说,所有中小学生都要按照有关规定,不分重點校、普通学校,学生一律就近入学。但同时也会出现一些实际的问题。由于家长经济水平差距的进一步拉大,家庭对教育投资的能力逐步增加,许多学生学习的侧重点转到校外,校内学生的成绩参差不齐。家长尽管对现在应试的教育体制感到不满,但都逃脱不了发展中国家这一社会教育的现实,不得不在小学阶段就为自己的孩子选择不同名目的校外教育,如校外辅导等。这些社会上的办学力量,在中国的几十年发展中,对学生成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新时期,特别是在我国从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的社会转型期,校外教育如何与校内教育协同发展、有效融合,如何更好地促进素质教育的实现,已成为影响社会良性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一、社会冲突理论的形成及主要观点
社会冲突理论是在结构功能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结构功能主义正是适应了美国社会的这种现实需要,迅速成为整个西方社会的主流社会理论。进入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美国社会矛盾不断凸现,社会动荡日益突出。结构功能主义在解释这些新的社会现象时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人们渴求对这种冲突和矛盾进行理论上的解释,以达伦多夫、科塞等为主要代表的西方社会冲突理论应运而生。社会冲突理论吸收了结构功能主义的有益成分,同时对它所宣扬的社会均衡、稳定、和谐与秩序进行批判,指出了普遍存在于当时社会的各种利益分歧和社会各阶级阶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合理地解释了困扰人们的种种社会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从而树立了它在学界的地位。
社会学家鲁尔夫·达伦多夫是当代辩证冲突论的代表人物。他所创立的针对结构功能主义的辨证冲突论加速了美国当代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进程。他攻击帕森斯结构功能理论只强调均衡、共识而忽略冲突。他认为,社会现象本身具有辩证关系,而且呈现出矛盾的二重层面,即:稳定与变迁、整合与冲突、正功能与反功能。他相信社会冲突与社会变迁无时不在,社会中的任何要素都可能促成社会变迁。
美国西方社会学家路易斯·科塞是功能冲突学派的重要代表。他的理论既有结构功能论的背景,又有有关价值、对稀缺地位的要求、权利和资源的斗争,在这种斗争中,对立双方的目的是要破坏以至伤害对方。
二、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间的冲突形成
(一)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不同性质
校内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并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产生直接影响的社会活动。小学阶段的校内教育对提高我国文化水平极为重要,因此在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把其定位为实施义务教育的目标。我国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是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公益性的。
校外教育是在学校教学计划之外,是在课余时间开展的,其教育对象是少年儿童,其内容和形式具有多样性。校外教育定位于基础教育,是校内教育的重要补充。中央在《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并举的方针,充分肯定了校外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但由于现阶段的校外教育鱼目混杂,许多社会上的办学力量打着校外教育的旗号,课外辅导、补习班都混入其中,将原本侧重学生特长发展的校外机构,也夹杂着考级、加分等名目,成了应试教育的一项工具。
校内教育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教学体系的设置较为完整,对学生各项的评估也较具体,从学生角度讲,学校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要求也较高。而校外教育实施的出发点是开发学生潜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也较灵活,在这一方面,校外教育占有绝对的优势,可以弥补校内教育教学内容过于枯燥,教学方法在大班教学和教师水平的限制下,形式较单一的弊端。但在对一些家长和教师的访谈中发现,由于校外对学生学习的评估不够具体和完善,一些校外教育机构为了保住生源,对学生学习成绩评估的过程中采取宽松政策,只要学生高兴、家长满意,至于所学的效果如何家长无从知道。有校内教师反映,由于校外教师要求低,在校外学习的学生都觉得自己学的不错,可学校对教学质量要求高,一考试学生都不会。家长还不理解,为什么孩子外面学得好,学校学不好。最后都归结到学校教学水平不高上,给教师的工作增加难度,同时对学校教育造成极不利的影响。
(二)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利影响
学生从步入小学校门开始,学习的负担就变得很重。尽管在素质教育改革的倡导下减去了一些校内的课业负担,但由于不同名目课外教育的大量存在,减去的校内课业负担又一次加到了学生身上。同时,本应把学习重心放在校内的学生,将学习精力转移到校外,由于学习内容的重复,学生在课堂上变得漫不经心。从学生的心理角度讲,孩子正处在天真、活泼、好动的时期,校外教育占用了孩子大量游戏活动的时间,同时将孩子和小伙伴、家长的沟通交流的时间占用掉,大部分的精力不是在学校的课堂就是校外的课堂,学生越来越缺乏主观能动性,一味地在别人的支配下学习,使学生产生依赖心理,自主学习意识下降。有许多家长反映,孩子一旦有闲暇的时间,自己都不知道应该做什么。甚至有些厌学情绪在小学阶段便产生了。
(三)校外教育是对教育公平性的挑战
从家庭的角度看,由于现阶段社会贫富差距的逐步加大,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可以选择更好的教育资源。尽管从2010年开始,长春市开始实施取消择校制,尽可能缩小学生受教育质量的差距,体现教育公平性,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但教育的不均衡已经从校内转移到了校外,许多家长为了使自己的孩子在以后的竞争中更具优势,不惜拿出高额的费用进行校外教育投资。这对一些较富裕的家庭来说是很容易获得的教育资源,但对于较贫困的家庭来说就是沉重的负担,有的甚至迫于生活压力,不得不放弃接受校外教育的机会。
从教师的角度看,一些在职的教师为了增加个人的经济收入,利用各种渠道兼做校外的辅导教师。据调查,很多教师在校外的收入比校内的收入还要可观。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教师会将大量的精力放在校外,校内的工作应付了事, 这对一些不能上课外班的学生来说,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成绩,教育的公平从何谈起?还有些教师明确要求学生到自己办的课外班学习,如果不参加会跟不上校内的学习进度,甚至有的教师故意冷落不参加自己课外班的学生,家长迫于无奈,也只好顺应。
(四)对新一轮素质教育改革实施提出新问题
素质教育改革在我国实施难已在社会上达成一种共识,研究者都将注意力集中在教育公平、教育政策、教师素质、评价制度等方面进行探讨,这些关注都放在正规教育的内部进行,而往往忽略了校外教育的外部因素,其在社会上造成多方的影响已经毋庸置疑。有研究者发现:越是实施素质教育比较彻底的地区,校外的一些相关教育机构越兴盛;而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地區,校外教育发展得却相对缓慢。一些校外教育机构并不以高举素质教育改革的旗帜,标榜改革创新的教育形式,往往坦率地以提高分数为名,成为加深应、试教育又一有利的教学机构,使校外教育的目标和性质背道而驰。
三、冲突理论对小学阶段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问题的启示
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正处于发展阶段,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经济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这种分数选拔、应试教育的教育现状在短时间内是很难改变的。我国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中国人尊师重教的传统思想等决定了当前很多家长将校外教育作为提高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有利场所,这是一种必然的社会现象。
(一)树立正确的冲突观念
社会冲突理论认为,社会冲突是社会结构所固有的,冲突并非总是可见的,它可以是隐形的,同时也是能够受到调节和暂时受控制的,但冲突不可能绝对的消除。社会冲突具有普遍性,在社会中无时无刻不存在,并相信具有正功能。这种现阶段校内外教育的冲突是和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利益冲突,因此科塞对于社会冲突发挥正功能的定义的限定是符合我国基础教育的基本国情。能够正确地对待和解决冲突,这种冲突就可能成为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原动力。
(二)建立社会冲突的整合机制
社会学者认为,避免社会冲突离心力的增大,促进社会的整合和团结,重点是建立解决社会冲突的整合机制。校外教育应充分发挥自主性、开放性的特点,在积极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应看到自身的不足,应对其教师素质缺乏,管理层监管力度层次不齐、重盈利轻教学的现状进行整改。同时,要提高校内教师的工资,也要努力提高校内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缓解校内教育资源有限的问题。同时对只重校外不重校内的一些教师加以严惩,规范学校教师的道德行为。尽可能改变校内大班教学的现状,给学生自主学习、身心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也为教师创设更轻松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和教师在更优质的条件下工作和学习。作为学生家长也要调整心态,不要盲目地为孩子选择辅导班,要做到少选、精选,不要颠倒校内和校外学习的主次关系。
(三)架设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间和谐的桥梁,化解社会冲突
我们应该认识到校外教育是校内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外教育的过程、方式、方法的确更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校内教育因受到教学大纲、教材、考试的限制,对于培养学生兴趣、个性潜能开发的顾及较少。我们应试图将校外的教育形式引进校园,依托校外教育内容弥补教育的不足。而校外教育要发展,从长远看,也要借鉴学校的管理模式,提升校外教育机构负责人的专业素质和领导能力。使其能用战略眼光审视、引领此类组织的变革,正确处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深知更好更长远的社会效益是更丰硕更久远经济效益的保障和基础。
(四)树立大的教育思想,倡导社区教育
教育是复杂的社会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少年儿童的教育离不开社会太的环境,教育不仅是教育部门的事情,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各方面与教育部门一道努力。因此,必须树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结合的教育思想,顺应终身学习教育观的国际潮流,倡导社区教育,构建学校与社区相结合的教育思想,实现学校、社区一体化,使学校和社区走向整合,达到真正实现教育与生活相统一。
[参考文献]
[1]雷万鹏,高中生教育补习支出:影响因素及政策启示[J],教育与经济,2005,(1):39-42
[2]卢阳,小学生课外教育情况的调查[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5,(1 2):257-259
[3]王有升,补习教育:一类不可忽视的教育现象[J],上海教育科研,1997(6)
[4]毕云天,论社会冲突的协调与控制,学术探究,200B(2)
[5]王金生,家教的“越位”[J],江西教育出版社,2006(10)
[6]范晓慧,影子教育的思考:多种视角,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12)
[7]李春生,终身学习背景下学校和社区关系的重建,比较教育研究,2002(4)
[8](美)L.科塞(著),孙立平等(译),社会冲突的功能[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