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题组
关键字:电子认证/共性工程
电子认证作为一个新兴的、基础性的公共服务产业,在经过几年的探索、建立、发展过程之后,正处于一个急需有突破性提高的蓄势待发的新阶段。电子认证行业还面临着许多基础问题和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亟待研究解决。对电子认证共性工程技术研究的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研究力量薄弱等因素,致使适应市场需求的标准化的服务模式尚不能形成。
过去几年中,为了满足应用及市场业务开拓的需要,各电子认证服务机构都不同程度地在基础应用技术方面做了大量的探讨与研发工作。但是,一方面由于技术力量相对分散,各机构的应用环境和需求存在一定差别;另一方面,由于电子认证服务行业缺乏统一的组织规划,人、财、物的投入也稍显不足,致使大量的基础性技术研发工作没有取得明显成效。
因此,加强统一共性的应用技术、应用模式等方面的创新和研发已成为推动电子认证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向前发展的必要途径。
推进电子认证共性工程技术研究的战略意义
首先,推进电子认证共性工程技术研究有利于打破目前工程技术对应用支持不足的局面,为整个行业提供系列化的产品和标准化的应用、服务模式,使技术成果共享以适应应用,推动市场运作。
其次,推进电子认证共性工程技术研究有利于集结、整合国内外电子认证服务机构的应用服务信息、技术需求、标准规范及工作经验,减少国内各电子认证服务机构的技术研发成本,节约社会资源,推进技术工作进度。
第三,推进电子认证共性工程技术研究有利于更好地跟踪国内外先进的理念、技术,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技术方面的不断创新,以抵挡国外电子认证服务技术、产品对国内电子认证服务市场的冲击。
第四,推进电子认证共性工程技术研究有利于国家和地方主管部门更好地把握电子认证服务行业动向,运用技术、工程手段指导、调控电子认证产业又好又快地健康发展。
推进电子认证共性工程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
1. 进一步提升、完善电子认证技术系统,为保障安全认证和服务规模的不断扩大提供可靠的支撑。
在电子认证服务行业发展初期,市场应用和技术服务都处于起步、摸索阶段,各机构无法根据市场应用情况来选择或者开发适用于自身发展的技术系统,大多是通过购买成型系统来支撑服务。但由于多数系统不是为应用而生、因市场而变,且开发时间普遍较早,就不可避免地造成签发模式较为单一,无法满足一个机构多种应用的局面等,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市场业务的发展和应用领域的开拓。
2. 研究确定统一、规范、合法的技术标准、服务规范和安全管理机制等。
所谓标准,就是指系统运营、技术应用、体系管理等层面都要通过标准化的产品来体现。我国电子认证行业发展初期,曾制定过部分针对上下游产品的技术标准。但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和应用的不断发展,有些技术标准已不能完全适应行业的需要,因此,应通过共性工程技术研究等工作,制定出更加安全、规范的技术、服务标准。
3. 建立以应用为中心、需求为导向的完整的电子认证技术产业链条,形成系列化的、易用的电子认证产品。
技术主要是为市场服务的,我们的技术研发应时刻站在满足和推动市场应用的角度上开展工作,不断探索新的市场应用领域,拓展技术研发方向,整合行业资源,形成开放式的技术中心运营机制。例如,通过对无线认证技术的研发,拓展无线认证领域中使用数字证书解决身份认证,及权限控制和责任认定的问题等。
4. 要努力实现部门间、条块间、机构间的互通互认,寻找更好的运行模式和技术方案,促进基于互联网的各类电子认证应用的发展。
CA的互联互通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问题,更需要在主管部门的部署下,通过一个权威的技术研发机构来组织实施。目前,我国已有22家取得电子认证服务资质的机构,但其中绝大多数机构的认证服务只能应用于本地的应用系统中,把本来无域限制的互联网割裂成一个一个认证域。这既不能适应全国统一的网络信任体系的建设规划,也阻碍了电子认证服务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应寻求一种更加经济的信任模式推动互通互认的发展。
5. 紧跟国内外新的电子认证理论技术,在总结各家应用、服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创新更加科学的服务模式。
我们要跟踪国际先进技术,发挥我国产业、技术和资源优势,针对国家信息化发展和网络信任体系建设的关键领域,高点起步,长期推进,在重点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方面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力争实现技术研发及创新能力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使技术中心成为行业战略决策的参谋部和培育新技术的研究所。
如何快速有效地推进电子认证共性工程技术呢?
1. 加大对技术中心建设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在国家主管部门的统筹、支持下,争取国家级的项目立项,建立专项基金来推动电子认证产业的发展,为专家学者在电子认证方面的应用技术研究提供基础保障。
2. 以人为本,大力培养人才,引进人才,集结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尽快形成一支国家层面的、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技术研发团队。
3.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由主管部门协调各方面力量确定目标,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技术研发工作,增强与国际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广泛吸收和借鉴国外技术中心建设的成功经验,加快我国共性工程技术中心的建设工作。
关键字:电子认证/共性工程
电子认证作为一个新兴的、基础性的公共服务产业,在经过几年的探索、建立、发展过程之后,正处于一个急需有突破性提高的蓄势待发的新阶段。电子认证行业还面临着许多基础问题和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亟待研究解决。对电子认证共性工程技术研究的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研究力量薄弱等因素,致使适应市场需求的标准化的服务模式尚不能形成。
过去几年中,为了满足应用及市场业务开拓的需要,各电子认证服务机构都不同程度地在基础应用技术方面做了大量的探讨与研发工作。但是,一方面由于技术力量相对分散,各机构的应用环境和需求存在一定差别;另一方面,由于电子认证服务行业缺乏统一的组织规划,人、财、物的投入也稍显不足,致使大量的基础性技术研发工作没有取得明显成效。
因此,加强统一共性的应用技术、应用模式等方面的创新和研发已成为推动电子认证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向前发展的必要途径。
推进电子认证共性工程技术研究的战略意义
首先,推进电子认证共性工程技术研究有利于打破目前工程技术对应用支持不足的局面,为整个行业提供系列化的产品和标准化的应用、服务模式,使技术成果共享以适应应用,推动市场运作。
其次,推进电子认证共性工程技术研究有利于集结、整合国内外电子认证服务机构的应用服务信息、技术需求、标准规范及工作经验,减少国内各电子认证服务机构的技术研发成本,节约社会资源,推进技术工作进度。
第三,推进电子认证共性工程技术研究有利于更好地跟踪国内外先进的理念、技术,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技术方面的不断创新,以抵挡国外电子认证服务技术、产品对国内电子认证服务市场的冲击。
第四,推进电子认证共性工程技术研究有利于国家和地方主管部门更好地把握电子认证服务行业动向,运用技术、工程手段指导、调控电子认证产业又好又快地健康发展。
推进电子认证共性工程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
1. 进一步提升、完善电子认证技术系统,为保障安全认证和服务规模的不断扩大提供可靠的支撑。
在电子认证服务行业发展初期,市场应用和技术服务都处于起步、摸索阶段,各机构无法根据市场应用情况来选择或者开发适用于自身发展的技术系统,大多是通过购买成型系统来支撑服务。但由于多数系统不是为应用而生、因市场而变,且开发时间普遍较早,就不可避免地造成签发模式较为单一,无法满足一个机构多种应用的局面等,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市场业务的发展和应用领域的开拓。
2. 研究确定统一、规范、合法的技术标准、服务规范和安全管理机制等。
所谓标准,就是指系统运营、技术应用、体系管理等层面都要通过标准化的产品来体现。我国电子认证行业发展初期,曾制定过部分针对上下游产品的技术标准。但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和应用的不断发展,有些技术标准已不能完全适应行业的需要,因此,应通过共性工程技术研究等工作,制定出更加安全、规范的技术、服务标准。
3. 建立以应用为中心、需求为导向的完整的电子认证技术产业链条,形成系列化的、易用的电子认证产品。
技术主要是为市场服务的,我们的技术研发应时刻站在满足和推动市场应用的角度上开展工作,不断探索新的市场应用领域,拓展技术研发方向,整合行业资源,形成开放式的技术中心运营机制。例如,通过对无线认证技术的研发,拓展无线认证领域中使用数字证书解决身份认证,及权限控制和责任认定的问题等。
4. 要努力实现部门间、条块间、机构间的互通互认,寻找更好的运行模式和技术方案,促进基于互联网的各类电子认证应用的发展。
CA的互联互通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问题,更需要在主管部门的部署下,通过一个权威的技术研发机构来组织实施。目前,我国已有22家取得电子认证服务资质的机构,但其中绝大多数机构的认证服务只能应用于本地的应用系统中,把本来无域限制的互联网割裂成一个一个认证域。这既不能适应全国统一的网络信任体系的建设规划,也阻碍了电子认证服务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应寻求一种更加经济的信任模式推动互通互认的发展。
5. 紧跟国内外新的电子认证理论技术,在总结各家应用、服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创新更加科学的服务模式。
我们要跟踪国际先进技术,发挥我国产业、技术和资源优势,针对国家信息化发展和网络信任体系建设的关键领域,高点起步,长期推进,在重点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方面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力争实现技术研发及创新能力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使技术中心成为行业战略决策的参谋部和培育新技术的研究所。
如何快速有效地推进电子认证共性工程技术呢?
1. 加大对技术中心建设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在国家主管部门的统筹、支持下,争取国家级的项目立项,建立专项基金来推动电子认证产业的发展,为专家学者在电子认证方面的应用技术研究提供基础保障。
2. 以人为本,大力培养人才,引进人才,集结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尽快形成一支国家层面的、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技术研发团队。
3.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由主管部门协调各方面力量确定目标,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技术研发工作,增强与国际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广泛吸收和借鉴国外技术中心建设的成功经验,加快我国共性工程技术中心的建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