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
忧郁混凝土具有经济、耐久、节能等几项优点,从而成为建筑行业重要的材料,其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在实际应用中,混凝土在其自身使用材料以及所处环境中,还存在着如何提高耐久性的问题。下面我们就浅析一下混凝土耐久性施工。
1.施工前的准备阶段
耐久混凝土工程在正式施工前,应针对工程特点和施工环境与施工条件,会同设计、施工、监理及混凝土供应等各方,共同制定施工全过程和各个施工环节的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措施以及相应的施工技术条例,商定质量检验方法与奖惩办法。施工和监理单位应各自委派专人负责纪录混凝土运送到工地的时间和出机坍落度、浇筑时间和浇筑时的坍落度、浇筑时气温与混凝土浇筑温度、施工缝的划分、混凝土浇筑高度的控制以及混凝土的养护方式和养护过程,包括养护开始时间、混凝土养护中的表面温度与降温速率、拆模时间与拆模时气温等。如果出现裂缝,要记录裂缝出现的时间、部位、尺寸和处理等情况。
2.施工过程中
耐久混凝土施工中,需要重点保证质量并采取专门措施的内容有:结构表层混凝土的密实性、均匀性与良好的养护,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准确性,混凝土裂缝控制。此外,对于引气混凝土、后张预应力和连接缝的施工,也应制定专门的操作规程和质量检验标准。
3.耐久混凝土的原材料及配比
应在正式施工前的混凝土试配工作中,通过混凝土工作性、强度和耐久性指标的测定,并通过抗裂性能的对比试验后确定。重要的工程应在现场进行模拟构件的试浇注,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对其中截面最小尺寸大于30cm的构件,还宜测定混凝土的绝热或半绝热温升和自由收缩值。如无条件进行混凝土的开裂性能试验,为限制混凝土的早期开裂,可控制混凝土的早期强度,要求12小时抗压强度不大于8 N/mm2或24小时不大于12 N/mm2,当抗裂要求较高时,宜分别不高于6 N/mm2或10 N/mm2。
4.混凝土结构的施工顺序的规划
如墙、板分段分块的施工缝位置与浇筑顺序和后浇带的设置等,以尽量减少新浇混凝土硬化收缩过程中的约束拉应力与开裂。
5.钢筋保护层厚度尺寸及钢筋定位
为保证钢筋保护层厚度尺寸及钢筋定位的准确性,宜采用工程塑料制作的保护层定
位夹或定型生产的纤维砂浆块。当使用一般的细石混凝土垫块定位保护层的厚度时,垫块的尺寸和形状(宜为工字形或锥形)必须满足保护层厚度和定位的允差要求;垫块的强度应高于构件本体混凝土,水胶比不大于0.4。浇筑混凝土前,应仔细检查定位夹或保护层垫块的位置、数量及其紧固程度,并应指定专人作重复性检查以提高保护层厚度尺寸的施工质量保证率。构件侧面和底面的垫块应至少4个/m2,绑扎垫块和钢筋的铁丝头不得伸入保护层内。
6.凝土的均匀性的保证
为保证混凝土的均匀性,混凝土的搅拌宜采用卧轴式、行星式或逆流式搅拌机并严
格控制拌和时间。如无特殊需要,泵送混凝土的坍落度不宜过大以避免离析和泌水。插入式振捣棒需变换其在混凝土拌和物中的水平位置时,应竖向缓慢拔出,不得放在拌和物内平拖。泵送下料口应及时移动,不得用插入式振捣棒平拖驱赶下料口处堆积的拌和物将其推向远处。
7.混凝土在施工养护过程中湿度和温度的控制
结构表层混凝土的耐久性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施工养护过程中的湿度和温度控制。暴露于大气中的新浇混凝土表面应及时浇水或覆盖湿麻袋、湿棉毡等进行养护。如条件许可,应尽可能采用蓄水或洒水养护,但在混凝土发热阶段最好采用喷雾养护,避免混凝土表面温度产生骤然变化。当采用塑料薄膜或喷涂养护膜时,应确保薄膜搭接处的密封。此外,还应保证模板连接缝处不至于失水干燥。水养护或湿养护的时间应当在约定的施工条例中规定,在整个养护期内不得间断。养护剂应符合《水泥混凝土养护剂》(JC 901-2002)的要求。对于水胶比低于0.45的混凝土和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在施工浇筑基础底板、楼板、路面等大面积构件时应尽量减少暴露的工作面,浇筑后应立即用塑料薄膜紧密覆盖(与混凝土表面之间不应留有空隙)防止表面水分蒸发,待进行搓抹表面工序时可卷起塑料薄膜并再次覆盖,终凝后可撤除薄膜进行水养护。柱或墙板等垂直构件宜采用有蓄水内膜或有良好保水性能的模板,在浇筑完毕后也要将顶部严密覆盖;当使用钢模时,应及早松开模板并覆盖后连续注水养护,但必须保养护水的温度须与混凝土表面温度相适应以防止开裂。在寒冷气候下,应在模板外采取保温措施并延迟拆模时间。
8.混凝土的入模温度
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应视气温而调整,在炎热气候下不宜高于气温且不超过30℃,负温下不宜低于12℃。对于构件最小断面尺寸在300mm以上并有防水或防氯盐侵蚀的混凝土结构,混凝土的入模温度一般应控制在25℃以下。重要工程可事先通过裂缝控制的专用分析程序,合理确定混凝土施工的浇筑、养护方法与工序,估计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温度与拉应力的变化,提出混凝土温度的控制值,并在施工养护过程中实际测定关键截面的中点温度和离表面约5cm深处的表层温度(对基础地板还包括底部),实行严格的温度控制。一般工程如无条件进行专门的计算分析,通常可取混凝土的温度控制值为:混凝土入模后的内部最高温度一般不高于70℃,构件任一截面在任一时间内的内部最高温度与表层温度之差一般不大于20℃,新浇混凝土与邻接的已硬化混凝土或岩土介质之间的温差不大于20℃,淋注于混凝土表面的养护水温度低于混凝土表面温度的差值不大于15℃,混凝土的降温速率最大不宜超过3℃∕d。此外,当周围大气温度低于养护中混凝土表面温度超过20℃时,混凝土表面必须保温覆盖以降低降温速率。
9.混凝土的潮湿养护时间
现浇混凝土应有充分的潮湿养护时间。在整个潮湿养护过程中,应根据混凝土温度与气温的差别及变化,及时采取措施,控制混凝土的升温和降温速率。配筋混凝土不得用海水养护,养护水应符合混凝土拌和水的标准。当新浇的结构构件有可能接触流动水时应采取防水措施,保证混凝土在浇筑后7d之内不受水的直接冲刷。对海洋浪溅区以下的新浇混凝土,应保证混凝土在养护期内并在其强度达到设计值以前不受海水与浪花的侵袭。应尽可能推迟新浇混凝土与海水等氯盐环境接触时的龄期,一般不宜小于6周。混凝土的拆模时间除需考虑拆模时的混凝土强度外,还应考虑到拆模时的混凝土温度(由水泥水化热引起)不能过高,以免接触空气时降温过快而开裂,更不能在此时浇注凉水养护。
忧郁混凝土具有经济、耐久、节能等几项优点,从而成为建筑行业重要的材料,其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在实际应用中,混凝土在其自身使用材料以及所处环境中,还存在着如何提高耐久性的问题。下面我们就浅析一下混凝土耐久性施工。
1.施工前的准备阶段
耐久混凝土工程在正式施工前,应针对工程特点和施工环境与施工条件,会同设计、施工、监理及混凝土供应等各方,共同制定施工全过程和各个施工环节的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措施以及相应的施工技术条例,商定质量检验方法与奖惩办法。施工和监理单位应各自委派专人负责纪录混凝土运送到工地的时间和出机坍落度、浇筑时间和浇筑时的坍落度、浇筑时气温与混凝土浇筑温度、施工缝的划分、混凝土浇筑高度的控制以及混凝土的养护方式和养护过程,包括养护开始时间、混凝土养护中的表面温度与降温速率、拆模时间与拆模时气温等。如果出现裂缝,要记录裂缝出现的时间、部位、尺寸和处理等情况。
2.施工过程中
耐久混凝土施工中,需要重点保证质量并采取专门措施的内容有:结构表层混凝土的密实性、均匀性与良好的养护,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准确性,混凝土裂缝控制。此外,对于引气混凝土、后张预应力和连接缝的施工,也应制定专门的操作规程和质量检验标准。
3.耐久混凝土的原材料及配比
应在正式施工前的混凝土试配工作中,通过混凝土工作性、强度和耐久性指标的测定,并通过抗裂性能的对比试验后确定。重要的工程应在现场进行模拟构件的试浇注,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对其中截面最小尺寸大于30cm的构件,还宜测定混凝土的绝热或半绝热温升和自由收缩值。如无条件进行混凝土的开裂性能试验,为限制混凝土的早期开裂,可控制混凝土的早期强度,要求12小时抗压强度不大于8 N/mm2或24小时不大于12 N/mm2,当抗裂要求较高时,宜分别不高于6 N/mm2或10 N/mm2。
4.混凝土结构的施工顺序的规划
如墙、板分段分块的施工缝位置与浇筑顺序和后浇带的设置等,以尽量减少新浇混凝土硬化收缩过程中的约束拉应力与开裂。
5.钢筋保护层厚度尺寸及钢筋定位
为保证钢筋保护层厚度尺寸及钢筋定位的准确性,宜采用工程塑料制作的保护层定
位夹或定型生产的纤维砂浆块。当使用一般的细石混凝土垫块定位保护层的厚度时,垫块的尺寸和形状(宜为工字形或锥形)必须满足保护层厚度和定位的允差要求;垫块的强度应高于构件本体混凝土,水胶比不大于0.4。浇筑混凝土前,应仔细检查定位夹或保护层垫块的位置、数量及其紧固程度,并应指定专人作重复性检查以提高保护层厚度尺寸的施工质量保证率。构件侧面和底面的垫块应至少4个/m2,绑扎垫块和钢筋的铁丝头不得伸入保护层内。
6.凝土的均匀性的保证
为保证混凝土的均匀性,混凝土的搅拌宜采用卧轴式、行星式或逆流式搅拌机并严
格控制拌和时间。如无特殊需要,泵送混凝土的坍落度不宜过大以避免离析和泌水。插入式振捣棒需变换其在混凝土拌和物中的水平位置时,应竖向缓慢拔出,不得放在拌和物内平拖。泵送下料口应及时移动,不得用插入式振捣棒平拖驱赶下料口处堆积的拌和物将其推向远处。
7.混凝土在施工养护过程中湿度和温度的控制
结构表层混凝土的耐久性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施工养护过程中的湿度和温度控制。暴露于大气中的新浇混凝土表面应及时浇水或覆盖湿麻袋、湿棉毡等进行养护。如条件许可,应尽可能采用蓄水或洒水养护,但在混凝土发热阶段最好采用喷雾养护,避免混凝土表面温度产生骤然变化。当采用塑料薄膜或喷涂养护膜时,应确保薄膜搭接处的密封。此外,还应保证模板连接缝处不至于失水干燥。水养护或湿养护的时间应当在约定的施工条例中规定,在整个养护期内不得间断。养护剂应符合《水泥混凝土养护剂》(JC 901-2002)的要求。对于水胶比低于0.45的混凝土和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在施工浇筑基础底板、楼板、路面等大面积构件时应尽量减少暴露的工作面,浇筑后应立即用塑料薄膜紧密覆盖(与混凝土表面之间不应留有空隙)防止表面水分蒸发,待进行搓抹表面工序时可卷起塑料薄膜并再次覆盖,终凝后可撤除薄膜进行水养护。柱或墙板等垂直构件宜采用有蓄水内膜或有良好保水性能的模板,在浇筑完毕后也要将顶部严密覆盖;当使用钢模时,应及早松开模板并覆盖后连续注水养护,但必须保养护水的温度须与混凝土表面温度相适应以防止开裂。在寒冷气候下,应在模板外采取保温措施并延迟拆模时间。
8.混凝土的入模温度
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应视气温而调整,在炎热气候下不宜高于气温且不超过30℃,负温下不宜低于12℃。对于构件最小断面尺寸在300mm以上并有防水或防氯盐侵蚀的混凝土结构,混凝土的入模温度一般应控制在25℃以下。重要工程可事先通过裂缝控制的专用分析程序,合理确定混凝土施工的浇筑、养护方法与工序,估计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温度与拉应力的变化,提出混凝土温度的控制值,并在施工养护过程中实际测定关键截面的中点温度和离表面约5cm深处的表层温度(对基础地板还包括底部),实行严格的温度控制。一般工程如无条件进行专门的计算分析,通常可取混凝土的温度控制值为:混凝土入模后的内部最高温度一般不高于70℃,构件任一截面在任一时间内的内部最高温度与表层温度之差一般不大于20℃,新浇混凝土与邻接的已硬化混凝土或岩土介质之间的温差不大于20℃,淋注于混凝土表面的养护水温度低于混凝土表面温度的差值不大于15℃,混凝土的降温速率最大不宜超过3℃∕d。此外,当周围大气温度低于养护中混凝土表面温度超过20℃时,混凝土表面必须保温覆盖以降低降温速率。
9.混凝土的潮湿养护时间
现浇混凝土应有充分的潮湿养护时间。在整个潮湿养护过程中,应根据混凝土温度与气温的差别及变化,及时采取措施,控制混凝土的升温和降温速率。配筋混凝土不得用海水养护,养护水应符合混凝土拌和水的标准。当新浇的结构构件有可能接触流动水时应采取防水措施,保证混凝土在浇筑后7d之内不受水的直接冲刷。对海洋浪溅区以下的新浇混凝土,应保证混凝土在养护期内并在其强度达到设计值以前不受海水与浪花的侵袭。应尽可能推迟新浇混凝土与海水等氯盐环境接触时的龄期,一般不宜小于6周。混凝土的拆模时间除需考虑拆模时的混凝土强度外,还应考虑到拆模时的混凝土温度(由水泥水化热引起)不能过高,以免接触空气时降温过快而开裂,更不能在此时浇注凉水养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