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通过对高校艺术生目前就业特点,以及影响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各主要因素的分析,提出了调动学生就业主观能动性的各项策略,以加强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进而对高校就业工作产生直接的推进作用。
关键词: 高校艺术类毕业生 主观能动性 就业 提升策略
一、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特点
1.就业去向单一。
以我院2010届环艺专业为例,该专业毕业生共54人,来系里举办招聘会的80%是私营企业,这些私营企业包括装饰公司、广告公司和设计工作室等,学生的择业认知与企业的需求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的单一性。
2.求职过程中频繁跳槽。
许多刚毕业的大学生初入社会无法准确地定位自己,往往刚在某一家公司做了几天,就觉得苦累,或者认为自己的才华无处发挥,或者抱着看其他公司会不会薪水更高的心态频繁跳槽,这样的学生对企业的忠诚度越来越低,致使企业不敢轻易接纳刚毕业的大学生。
3.自主创业意识正在日益加强。
在高校所开设的就业指导课中,创业指导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的开展也给更多大学生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还有国家和各地市出台的一系列帮助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所有这些都促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改变了原来单一的就业思维模式,主动探索新的创业途径。
二、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就业工作中的重要性
基于艺术设计自身的专业特色和就业特点,学生专业技能掌握得是否完备,就业意向,对公司忠诚度,言谈举止,以及沟通和表达能力都是影响其就业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又是学生靠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加以改善和提高的。主观能动性被调动起来后,大学生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就业过程中,通过各种渠道自觉搜集就业信息,积极投入应聘求职中,及时发现自身不足并加以调整,更为冷静和客观地对自己合理定位,种种努力之后面对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会更加珍惜。所以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有直接的推进作用。
三、就业过程中影响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的主要因素
1.政府的就业引导机制不够完善。
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往往就职于装修公司、广告公司等私营企业,许多大城市为其提供的就业机会远远高于中小型城市,一边是拥有优雅的工作环境和较高的薪酬待遇,一边是正在起步或刚刚发展起来的中小企业较低的薪酬,相比之下,就造成了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对就业单位存在区域性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政府不制定各项优惠政策对学生就业加以引导,就会使很多大学生到中小城市或经济不发达地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严重影响。
2.面对现实产生焦虑和矛盾的情绪。
对于一直处于象牙塔内的大学生来说,在即将踏入社会就业的前期往往存在诸多幻想与高度的自信,但由于缺乏生活和社会经验,不能准确定位自己的就业目标与方向。在面对地域不同、薪酬不同、发展空间不同、工作压力不同的诸多企业时,该如何选择才是最为正确的,是让很多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最为困惑的事情。往往这个时候会有部分学生急于求成,随意签订一个就业单位就算把这个难题给解决了,焦虑感开始在内心萌发。
3.无法达到职业期望,导致心理失衡。
面临毕业的大学生容易盲目自信,这种自信使他们在求职过程中过度在意就业环境、经济收入和福利待遇等条件,忽略了企业的真正需求。对于大多数用人单位而言,毕业生的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是其最为看重的,所以往往给予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的待遇不是很高,这又和毕业生的职业期望值相差甚远。面对这样的现实,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就会产生心理失衡,进而对就业产生消极抵触情绪。
4.狭隘的就业观致使择业目标受到局限。
艺术设计专业由于专业性较强,很多学生希望在毕业后能顺利找到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或相关的工作,但现实情况是,设计专业毕业生所能从事的对口岗位的数量远远满足不了毕业生们的需求,对口岗位呈现僧多粥少的态势。艺术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一般都侧重于专业课,在面临就业时想要转行难度很大,大多数毕业生宁可选择自由职业也不愿意在其他行业或领域尝试。
四、就业工作中提升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策略分析
1.加强就业指导体系建设,增强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1)辅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应该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初期可以通过课堂讲授、个别咨询、职业测试等手段,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特长,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早日树立职业意识,理清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端正心态弥补不足。明确自己的职业意向、发掘自身的职业潜能,为日后就业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基础。中后期艺术设计专业的就业指导老师需要把企业的实际需求同学生的个人选择联系起来,让学生了解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了解所学专业的发展前景,了解企业文化及用人制度等相关信息。采取逐一交流的方式,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家庭环境和知识储备程度进行个性化职业规划指导。这种依据学生性格特征并由学生自己制订出的职业生涯规划将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参与意识和成就感也会逐渐得到满足。
(2)深化就业指导课的内容与形式
艺术设计专业的就业指导课内容与形式的编排要以学生为主体。可以进行形式多样的情景模拟训练,设定主题,邀请企业工作人员作为裁判当场点评,这样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面向企业的调研任务,促使学生主动寻找结果,在调研过程中逐渐了解市场掌握用人单位的信息;可以邀请往届优秀毕业生举办经验交流会,展示成功的道路,以此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意识。
2.加强就业意识的指导和就业观教育。
面对就业,一部分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会对自己的评价过高,不能合理定位自己,认为一旦踏入公司就能独当一面,就是拿高薪受尊重的设计师。另一部分学生对自己评价过低,认为在校期间专业和文化课都不好,肯定无法找到工作。还有一部分学生存在严重的依赖心理,自己从不考虑与就业相关的问题,认为家人或学校能给自己找个工作就去做,找不到的话也无所谓,对未来没有目标没有设想。对此我们要积极开展健康择业心理教育、职业素养教育、职业理想教育、择业价值取向的引导等指导教育,纠正艺术类大学生的认知偏差,帮助其树立科学的就业和职业理念,避免学习和就业的盲目性。
3.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意识。
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意识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就业的主动性,而且有利于锻炼创造性思维,使毕业生怀揣着高度的责任心和义务感投入社会生活中,是一种积极的意识形态。随着自主创业意识的加强,学生逐渐树立开拓进取的意识,认识到进取和探索是通往成功的重要途径。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所学专业技能性强,在灵活就业、自主创业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就业工作的开展应积极地为学生自主创业创造条件,如及时把国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传达给学生;邀请合作企业指导学生自主创业;举办创业典型交流会,让已创业学生把自己的心得体会拿出来与同学分享,通过各种方法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斗志。
4.加强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为毕业生拓宽就业渠道。
艺术设计作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要求就业工作的开展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学生面临就业时产生的恐惧、失落和迷茫都是可以从校企合作中得以改善的。我们要定时召开专业发展研讨会,和用人单位一起探讨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以此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可雇用性。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锻炼,使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主动调整不良心态,理论联系实际,弥补专业技能的不足。和企业合作可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让企业根据自己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学生,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完全符合企业的需要,在校期间就把就业问题顺利解决,有效减缓学生的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1]秦丽君,刘增安.高职“思政课”教学内容整合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6,(20).
[2]边慧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3]刘紫婷.高职学生就业指导[M].黄河水利出版社,2006.
[4]钟谷兰,杨开.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王建庄,王爱群,李春英.大学生就业创业导论[M].郑州:河南出版集团,2007.
基金项目:2011年度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经团联调研课题——提升高职学生就业主观能动性和实践能力问题研究(SKL—2011-2313)。
关键词: 高校艺术类毕业生 主观能动性 就业 提升策略
一、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特点
1.就业去向单一。
以我院2010届环艺专业为例,该专业毕业生共54人,来系里举办招聘会的80%是私营企业,这些私营企业包括装饰公司、广告公司和设计工作室等,学生的择业认知与企业的需求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的单一性。
2.求职过程中频繁跳槽。
许多刚毕业的大学生初入社会无法准确地定位自己,往往刚在某一家公司做了几天,就觉得苦累,或者认为自己的才华无处发挥,或者抱着看其他公司会不会薪水更高的心态频繁跳槽,这样的学生对企业的忠诚度越来越低,致使企业不敢轻易接纳刚毕业的大学生。
3.自主创业意识正在日益加强。
在高校所开设的就业指导课中,创业指导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的开展也给更多大学生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还有国家和各地市出台的一系列帮助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所有这些都促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改变了原来单一的就业思维模式,主动探索新的创业途径。
二、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就业工作中的重要性
基于艺术设计自身的专业特色和就业特点,学生专业技能掌握得是否完备,就业意向,对公司忠诚度,言谈举止,以及沟通和表达能力都是影响其就业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又是学生靠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加以改善和提高的。主观能动性被调动起来后,大学生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就业过程中,通过各种渠道自觉搜集就业信息,积极投入应聘求职中,及时发现自身不足并加以调整,更为冷静和客观地对自己合理定位,种种努力之后面对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会更加珍惜。所以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有直接的推进作用。
三、就业过程中影响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的主要因素
1.政府的就业引导机制不够完善。
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往往就职于装修公司、广告公司等私营企业,许多大城市为其提供的就业机会远远高于中小型城市,一边是拥有优雅的工作环境和较高的薪酬待遇,一边是正在起步或刚刚发展起来的中小企业较低的薪酬,相比之下,就造成了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对就业单位存在区域性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政府不制定各项优惠政策对学生就业加以引导,就会使很多大学生到中小城市或经济不发达地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严重影响。
2.面对现实产生焦虑和矛盾的情绪。
对于一直处于象牙塔内的大学生来说,在即将踏入社会就业的前期往往存在诸多幻想与高度的自信,但由于缺乏生活和社会经验,不能准确定位自己的就业目标与方向。在面对地域不同、薪酬不同、发展空间不同、工作压力不同的诸多企业时,该如何选择才是最为正确的,是让很多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最为困惑的事情。往往这个时候会有部分学生急于求成,随意签订一个就业单位就算把这个难题给解决了,焦虑感开始在内心萌发。
3.无法达到职业期望,导致心理失衡。
面临毕业的大学生容易盲目自信,这种自信使他们在求职过程中过度在意就业环境、经济收入和福利待遇等条件,忽略了企业的真正需求。对于大多数用人单位而言,毕业生的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是其最为看重的,所以往往给予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的待遇不是很高,这又和毕业生的职业期望值相差甚远。面对这样的现实,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就会产生心理失衡,进而对就业产生消极抵触情绪。
4.狭隘的就业观致使择业目标受到局限。
艺术设计专业由于专业性较强,很多学生希望在毕业后能顺利找到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或相关的工作,但现实情况是,设计专业毕业生所能从事的对口岗位的数量远远满足不了毕业生们的需求,对口岗位呈现僧多粥少的态势。艺术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一般都侧重于专业课,在面临就业时想要转行难度很大,大多数毕业生宁可选择自由职业也不愿意在其他行业或领域尝试。
四、就业工作中提升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策略分析
1.加强就业指导体系建设,增强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1)辅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应该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初期可以通过课堂讲授、个别咨询、职业测试等手段,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特长,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早日树立职业意识,理清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端正心态弥补不足。明确自己的职业意向、发掘自身的职业潜能,为日后就业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基础。中后期艺术设计专业的就业指导老师需要把企业的实际需求同学生的个人选择联系起来,让学生了解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了解所学专业的发展前景,了解企业文化及用人制度等相关信息。采取逐一交流的方式,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家庭环境和知识储备程度进行个性化职业规划指导。这种依据学生性格特征并由学生自己制订出的职业生涯规划将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参与意识和成就感也会逐渐得到满足。
(2)深化就业指导课的内容与形式
艺术设计专业的就业指导课内容与形式的编排要以学生为主体。可以进行形式多样的情景模拟训练,设定主题,邀请企业工作人员作为裁判当场点评,这样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面向企业的调研任务,促使学生主动寻找结果,在调研过程中逐渐了解市场掌握用人单位的信息;可以邀请往届优秀毕业生举办经验交流会,展示成功的道路,以此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意识。
2.加强就业意识的指导和就业观教育。
面对就业,一部分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会对自己的评价过高,不能合理定位自己,认为一旦踏入公司就能独当一面,就是拿高薪受尊重的设计师。另一部分学生对自己评价过低,认为在校期间专业和文化课都不好,肯定无法找到工作。还有一部分学生存在严重的依赖心理,自己从不考虑与就业相关的问题,认为家人或学校能给自己找个工作就去做,找不到的话也无所谓,对未来没有目标没有设想。对此我们要积极开展健康择业心理教育、职业素养教育、职业理想教育、择业价值取向的引导等指导教育,纠正艺术类大学生的认知偏差,帮助其树立科学的就业和职业理念,避免学习和就业的盲目性。
3.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意识。
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意识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就业的主动性,而且有利于锻炼创造性思维,使毕业生怀揣着高度的责任心和义务感投入社会生活中,是一种积极的意识形态。随着自主创业意识的加强,学生逐渐树立开拓进取的意识,认识到进取和探索是通往成功的重要途径。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所学专业技能性强,在灵活就业、自主创业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就业工作的开展应积极地为学生自主创业创造条件,如及时把国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传达给学生;邀请合作企业指导学生自主创业;举办创业典型交流会,让已创业学生把自己的心得体会拿出来与同学分享,通过各种方法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斗志。
4.加强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为毕业生拓宽就业渠道。
艺术设计作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要求就业工作的开展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学生面临就业时产生的恐惧、失落和迷茫都是可以从校企合作中得以改善的。我们要定时召开专业发展研讨会,和用人单位一起探讨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以此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可雇用性。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锻炼,使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主动调整不良心态,理论联系实际,弥补专业技能的不足。和企业合作可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让企业根据自己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学生,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完全符合企业的需要,在校期间就把就业问题顺利解决,有效减缓学生的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1]秦丽君,刘增安.高职“思政课”教学内容整合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6,(20).
[2]边慧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3]刘紫婷.高职学生就业指导[M].黄河水利出版社,2006.
[4]钟谷兰,杨开.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王建庄,王爱群,李春英.大学生就业创业导论[M].郑州:河南出版集团,2007.
基金项目:2011年度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经团联调研课题——提升高职学生就业主观能动性和实践能力问题研究(SKL—2011-2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