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出: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
当然,数学学习中也有一些内容可与思想品德教育挂上钩,如学习圆周率时,可以联系到我国的祖冲之,以此来激发民族自豪感,但光靠教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显然不够,我们必须充分挖掘数学的德育因素,丰富数学的德育内容,将德育本身的因素与数学学科所具有的德育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步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认为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1.在阐释数学概念时,采用矛盾分析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恩格斯指出:“数学是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形式,连初等数学也充满着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在数学体系中到处可以找到印证。如在数学概念方面,正负整数和正负分数对立统一于有理数之中,有理数和无理数对立统一于实数之中,实数和虚数对立统一于复数之中,还有常量与变量,函数与反函数,有限与无限等,都表现为对立的形式,可以说,运用矛盾分析法才能更好地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如在讲授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时,就利用它来提高学生对“事物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由质变到量变的无限交替过程的认识。”事实上,离心率e由零逐渐接近l时,曲线是椭圆且由接近圆逐渐变得很扁平,这是一个量变过程。当e=1时,就发生了质变,它不再是椭圆了,而是抛物线。当e>1时,曲线再次发生质变,变成了双曲线,接着又是一个量变过程。随着e趋向无穷大时。曲线又发生质变,成为两条相交直线。这说明离心率e在数量上的变化引起了椭圆、抛物线、双曲线和两条相交直线的质变。可见,数学中充满着辩证法,教学过程中应不失时机地给学生予以揭示,这不仅可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识,还可使他们从中有所发现,有所提高,为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2.在讲授数学方法时,采用史料激励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新课标中指出:“在德育工作中要把爱国主义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要与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相结合,渗透、贯穿在各科教材中教学及学校各项活动中,并力求生动和形象化”。
3.在解答数学习题时,采用实例引申法,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
人多是我国最大的难题,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根据我市地处浙南丘陵地区,这里计划生育工作往往不被农民理解的情况,我就将国家最近公布的统计数据拟成有关习题让学生解答,对学生进行国情国策教育。
4.在进行数学教学时,采用“以美启智”法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数学是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客观存在的实体为数学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内容,使数学充满了美:有数学语言的简洁美,有解决数学问题的奇异美,有整个数学体系的和谐美。还有具体内容与形式之间的相似现象所构成的相似美,如数学式的相似,图象的相似,命题结构的相似等,重要的是相似命题存在相似的解决办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就可以充分利用美的规律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打开智慧之门,使命题得到巧妙的解答。
5.充分利用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采用知行统一法,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德育教育不能只局限于教师的说教上,应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用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汲取营养。一个研究性课题,学生一般要经历选题、确定课题研究目标、制订研究计划、课题研究、课题结题等阶段。教师传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使学生投入到更为积极、主动的学习当中。教学过程更能体现相互交流、相互尊重、密切合作,从而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及尊重知识,热爱劳动的优良品质。
中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教师不仅要善于把教材作为科学知识来传授,而且要善于把教材作为德育内容来渗透,但教学时,不能不顾教材的体系和特点,不顾学生的实际状况,牵强附会,生拉硬扯,而是要将德育内容与知识传授融为一体,随风潜入。育人无声,使学生在自然轻松的氛围中接受思想教育,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当然,数学学习中也有一些内容可与思想品德教育挂上钩,如学习圆周率时,可以联系到我国的祖冲之,以此来激发民族自豪感,但光靠教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显然不够,我们必须充分挖掘数学的德育因素,丰富数学的德育内容,将德育本身的因素与数学学科所具有的德育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步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认为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1.在阐释数学概念时,采用矛盾分析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恩格斯指出:“数学是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形式,连初等数学也充满着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在数学体系中到处可以找到印证。如在数学概念方面,正负整数和正负分数对立统一于有理数之中,有理数和无理数对立统一于实数之中,实数和虚数对立统一于复数之中,还有常量与变量,函数与反函数,有限与无限等,都表现为对立的形式,可以说,运用矛盾分析法才能更好地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如在讲授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时,就利用它来提高学生对“事物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由质变到量变的无限交替过程的认识。”事实上,离心率e由零逐渐接近l时,曲线是椭圆且由接近圆逐渐变得很扁平,这是一个量变过程。当e=1时,就发生了质变,它不再是椭圆了,而是抛物线。当e>1时,曲线再次发生质变,变成了双曲线,接着又是一个量变过程。随着e趋向无穷大时。曲线又发生质变,成为两条相交直线。这说明离心率e在数量上的变化引起了椭圆、抛物线、双曲线和两条相交直线的质变。可见,数学中充满着辩证法,教学过程中应不失时机地给学生予以揭示,这不仅可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识,还可使他们从中有所发现,有所提高,为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2.在讲授数学方法时,采用史料激励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新课标中指出:“在德育工作中要把爱国主义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要与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相结合,渗透、贯穿在各科教材中教学及学校各项活动中,并力求生动和形象化”。
3.在解答数学习题时,采用实例引申法,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
人多是我国最大的难题,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根据我市地处浙南丘陵地区,这里计划生育工作往往不被农民理解的情况,我就将国家最近公布的统计数据拟成有关习题让学生解答,对学生进行国情国策教育。
4.在进行数学教学时,采用“以美启智”法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数学是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客观存在的实体为数学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内容,使数学充满了美:有数学语言的简洁美,有解决数学问题的奇异美,有整个数学体系的和谐美。还有具体内容与形式之间的相似现象所构成的相似美,如数学式的相似,图象的相似,命题结构的相似等,重要的是相似命题存在相似的解决办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就可以充分利用美的规律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打开智慧之门,使命题得到巧妙的解答。
5.充分利用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采用知行统一法,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德育教育不能只局限于教师的说教上,应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用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汲取营养。一个研究性课题,学生一般要经历选题、确定课题研究目标、制订研究计划、课题研究、课题结题等阶段。教师传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使学生投入到更为积极、主动的学习当中。教学过程更能体现相互交流、相互尊重、密切合作,从而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及尊重知识,热爱劳动的优良品质。
中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教师不仅要善于把教材作为科学知识来传授,而且要善于把教材作为德育内容来渗透,但教学时,不能不顾教材的体系和特点,不顾学生的实际状况,牵强附会,生拉硬扯,而是要将德育内容与知识传授融为一体,随风潜入。育人无声,使学生在自然轻松的氛围中接受思想教育,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