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应该有自己的学科精神。有了学科精神,教学 就有了共同追寻的目标,有利于形成学科的“风骨”与特质。语文教学的学科精神应该是人文精神、审美精神与研究精神的综合。
一 、人文精神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语文教学是塑造人的艺术。人文精神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属性。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写道:“没有人,一切创造只是荒芜、徒然,没有终极目的。”自然的最高目的是文化的人。中国文化灿烂古老,博大精深,语文教师作为传承祖国文化的人,根本责任是要把学生培养成有文化素养和有文化气质的人。怎样履行这一神圣职责呢?我认为:其一,语文教师自身要积淀一定的人文底蕴。《学记》说:“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语文教师的作用,说到底,就是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若能厚积薄发,自然会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其二,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语言教学。而语言本身是人的一种特性,因而语言具有鲜明的人文属性。没有语言,就没有人文。“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尧曰》)。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以语言的感受、涵咏、领悟、运用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灵动,品味语言的气韵,提高学生学习语言与运用语言的能力。其三,语文教学应具有浓厚的人文情怀。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没有情感,就没有语文教学。从阅读学讲,文章本是情铸成,字字句句吐衷肠。阅读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的对话。从写作学讲,作文是情感宣泄的一种方式,情到深处文自工。语文教学应把人文关怀、情感熏陶放在重要位置。
二、审美精神
美学是真正的人学。我主张,语文教学走审美教育之路,即从审美的角度研究语文教学。语文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审美活动过程。从审美的客体讲,现行教材中包含了众多审美因素,如小说中的主题、形象,散文中的画面、结构,诗歌中的意境、意象,戏剧中的人物性格与矛盾冲突,还有文章的构思美、立意美、结构美、意境美、语言美等等,这些都具有丰富的审美意义。从教学审美主体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伴随着审美心理活动,如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审美想象、审美情绪以及审美灵感等。从课堂美的创造主体讲,教师授课讲究教学艺术,即教学活动具有可欣赏性、创造性和个性,这本身就属于教学的审美范畴。因此,说得直接一点,语文教学就是在审美。
语文教学伴随着丰富浓郁的情感活动,在这种情感活动中,最基本的情感是审美情感。爱美是人们的共性,学生更是如此。只有当学生对语文教学产生了美感,才会真正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审美是一种情感体验,也是一种价值判断。用审美精神关照语文教学旨在把语文教学当作一个审美的整体加以感受,用审美的精神分析语文教学的各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揭示语文教学与美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培养学生一双审美的眼睛,让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去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进而提升语文学习的人文品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正是我们期待的语文教学的高层次境界。
三、研究精神
语文教师应该成为研究者。英国教育家贝克汉姆曾经强调:“教师拥有研究机会,如果他们能够抓住这个机会,不仅能有力地和迅速地推进教学的技术,而且将使教师工作获得生命力与尊严。”我国语文教育是在研究与改革之中发展前进的。但有一个事实:历来的研究与改革“投身者少,旁观者多”。现在仍然如此。教师既是教学的主人,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只有当这个“主体”的研究意识真正形成了,教学才可能得到真正的改观。传统语文教学的最大弊端,就在于大一统的教学思想的束缚,导致了语文教师专业自主权力的缺失,造成教学的依赖性过强。语文教师拥有研究精神就要把“研究”作为解放自己的武器。加强教学的全程研究,形成自己的教学系统。语文教师成为研究者意味着自己不再是一个旁观者,老是照着专家、学者的法子去套,而是在实践中开展行动研究。有了研究精神,就能够走自己的路,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就能够在学生面前树立真实“自我”的形象,做语文教学的主人。
一 、人文精神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语文教学是塑造人的艺术。人文精神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属性。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写道:“没有人,一切创造只是荒芜、徒然,没有终极目的。”自然的最高目的是文化的人。中国文化灿烂古老,博大精深,语文教师作为传承祖国文化的人,根本责任是要把学生培养成有文化素养和有文化气质的人。怎样履行这一神圣职责呢?我认为:其一,语文教师自身要积淀一定的人文底蕴。《学记》说:“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语文教师的作用,说到底,就是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若能厚积薄发,自然会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其二,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语言教学。而语言本身是人的一种特性,因而语言具有鲜明的人文属性。没有语言,就没有人文。“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尧曰》)。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以语言的感受、涵咏、领悟、运用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灵动,品味语言的气韵,提高学生学习语言与运用语言的能力。其三,语文教学应具有浓厚的人文情怀。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没有情感,就没有语文教学。从阅读学讲,文章本是情铸成,字字句句吐衷肠。阅读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的对话。从写作学讲,作文是情感宣泄的一种方式,情到深处文自工。语文教学应把人文关怀、情感熏陶放在重要位置。
二、审美精神
美学是真正的人学。我主张,语文教学走审美教育之路,即从审美的角度研究语文教学。语文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审美活动过程。从审美的客体讲,现行教材中包含了众多审美因素,如小说中的主题、形象,散文中的画面、结构,诗歌中的意境、意象,戏剧中的人物性格与矛盾冲突,还有文章的构思美、立意美、结构美、意境美、语言美等等,这些都具有丰富的审美意义。从教学审美主体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伴随着审美心理活动,如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审美想象、审美情绪以及审美灵感等。从课堂美的创造主体讲,教师授课讲究教学艺术,即教学活动具有可欣赏性、创造性和个性,这本身就属于教学的审美范畴。因此,说得直接一点,语文教学就是在审美。
语文教学伴随着丰富浓郁的情感活动,在这种情感活动中,最基本的情感是审美情感。爱美是人们的共性,学生更是如此。只有当学生对语文教学产生了美感,才会真正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审美是一种情感体验,也是一种价值判断。用审美精神关照语文教学旨在把语文教学当作一个审美的整体加以感受,用审美的精神分析语文教学的各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揭示语文教学与美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培养学生一双审美的眼睛,让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去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进而提升语文学习的人文品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正是我们期待的语文教学的高层次境界。
三、研究精神
语文教师应该成为研究者。英国教育家贝克汉姆曾经强调:“教师拥有研究机会,如果他们能够抓住这个机会,不仅能有力地和迅速地推进教学的技术,而且将使教师工作获得生命力与尊严。”我国语文教育是在研究与改革之中发展前进的。但有一个事实:历来的研究与改革“投身者少,旁观者多”。现在仍然如此。教师既是教学的主人,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只有当这个“主体”的研究意识真正形成了,教学才可能得到真正的改观。传统语文教学的最大弊端,就在于大一统的教学思想的束缚,导致了语文教师专业自主权力的缺失,造成教学的依赖性过强。语文教师拥有研究精神就要把“研究”作为解放自己的武器。加强教学的全程研究,形成自己的教学系统。语文教师成为研究者意味着自己不再是一个旁观者,老是照着专家、学者的法子去套,而是在实践中开展行动研究。有了研究精神,就能够走自己的路,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就能够在学生面前树立真实“自我”的形象,做语文教学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