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科学学科成为了小学教育的重要科目,旨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独立探索习惯和实验创新精神。然而,目前小学科学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脱离,与探究体验相背离的情况比较严重,学生无法在科学课堂上参与意见,对于学科意义认知不足,对于学科情感不够深厚,这与素质化的科学教学目标大相径庭。面对这种情况,本文结合科学学科特点和儿童学习特点探究了科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科学;有效性
小学科学是一門与生活联系密切,与观察、实验、实践、探究息息相关的学科,学生应该在生活性、实践性、实验性较强的教学环境中体验科学知识,掌握科学知识规律,培养主动学习习惯,树立科学探究意识,提高实验探究能力,增强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最终发展科学科学素养。基于此,小学科学教学应该与生活观察、问题探究和合作实验等教学模式相融合,让生活元素、实验元素充满科学课堂,让探究性质成为科学教学的主要性质。只有这样,小学生才能产生科学学习兴趣,积极参与知识建构,培养科学素养,最终成为科学课堂真正的主人。
一、生活观察
小学科学教学内容中充满了生活现象,鼓励学生体验生活,从生活现象中抽象出科学知识,从而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科学素养。既然有生活现象,就离不开生活观察,观察的过程就是学生生发科学知识的过程。所以,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生活观察,不断增强观察能力,从而具备科学探究的基本素养,实现科学知识的自然生长。
例如,在教学“观察一棵树”时,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通过观察能够较为准确、完整地知识一棵树的主要特点;能够用简单测量工具对树某些部位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述树的观察结果,而学习目标的实现基于全部基于观察。所以,我组织了生活观察活动,让学生深入生活实际,亲身经历观察一棵树的过程,从而培养观察能力,提高科学学习实力。具体来说,首先,引导学生制作一份观察计划,做好观察准备;其次,组织学生室外观察,观察一棵树。在生活观察活动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写观察计划,掌握了一棵树的主要特点,提高了科学总结和描述能力。由此可见,生活观察是科学教学重要手段,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适当组织生活观察活动,从而提高科学教学有效性。
二、问题探究
科学知识具有探究和想象的特点,发挥想象力和探究精神,学生就能从简单的生活中获取科学知识。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可以组织问题探究活动,提出一些有研究知识和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推理、探究,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获得科学探究的成就感,从而培养科学探究精神,提高科学创造力,实现科学的有效教学。
例如,在教学“影子为什么会变化”时,我组织了问题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科学掌握知识,提高科学学习能力。具体来说,首先,播放一段旗杆影长和方向变化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初步认知影子;其次,提出问题:旗杆的影长和方向有什么规律?其它物体的影子也与旗杆的影子一样会有变化规律吗?影子的变化为什么会有一定的规律?之后,引导学生步步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提出假设并进行实际观察,验证、总结了物体影长变化规律,增强了科学思维,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由此可见,问题探究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策略,教师要积极应用问题探究,引导学生经历、体验知识,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科学素养,提高科学教学的有效性。
三、合作实验
是什么支撑着科学学科?毫无疑问,答案是实验。实验是科学探究的最主要形式,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培养科学探究精神,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增强科学素养。所以,实验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手段。然而,就小学生的认知经验而言,实验是复杂的、困难的。鉴于此,教师可以组织合作实验,让学生在群体环境中组织、实践实验过程,从而削弱实验的难度,增加实验的趣味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增强科学知识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下雨啦”时,为了让学生理解雨的成因,我组织了合作实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理解雨的形成原理,牢固掌握知识。活动过程如下:
首先,将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其次,演示雨的成因实验,帮助学生认识实验过程,提高实验能力;然后,各小组模拟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过程;之后,引导各小组之间交流实验现象;最后,小组内部讨论,探究雨的形成过程,总结实验收获。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经历了猜想、讨论、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提高了科学思维能力。不止如此,通过科学实验,学生还培养了科学实验兴趣,提高了实验探究能力。由此可见,合作实验是科学教学的有效方式,教师要积极组织合作实验,提高科学教学有效性。
总之,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发展,小学科学教学应该回归生活,回归问题,回归实验,走出一条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学习规律的原生态教学之路,从而提高科学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周飞燕.浅谈小学科学有效教学策略[J].青年时代,2016,(14):208.
[2]刘晶淼.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探究[J].新课程·上旬,2015,(11):73.
关键词:小学;科学;有效性
小学科学是一門与生活联系密切,与观察、实验、实践、探究息息相关的学科,学生应该在生活性、实践性、实验性较强的教学环境中体验科学知识,掌握科学知识规律,培养主动学习习惯,树立科学探究意识,提高实验探究能力,增强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最终发展科学科学素养。基于此,小学科学教学应该与生活观察、问题探究和合作实验等教学模式相融合,让生活元素、实验元素充满科学课堂,让探究性质成为科学教学的主要性质。只有这样,小学生才能产生科学学习兴趣,积极参与知识建构,培养科学素养,最终成为科学课堂真正的主人。
一、生活观察
小学科学教学内容中充满了生活现象,鼓励学生体验生活,从生活现象中抽象出科学知识,从而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科学素养。既然有生活现象,就离不开生活观察,观察的过程就是学生生发科学知识的过程。所以,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生活观察,不断增强观察能力,从而具备科学探究的基本素养,实现科学知识的自然生长。
例如,在教学“观察一棵树”时,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通过观察能够较为准确、完整地知识一棵树的主要特点;能够用简单测量工具对树某些部位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述树的观察结果,而学习目标的实现基于全部基于观察。所以,我组织了生活观察活动,让学生深入生活实际,亲身经历观察一棵树的过程,从而培养观察能力,提高科学学习实力。具体来说,首先,引导学生制作一份观察计划,做好观察准备;其次,组织学生室外观察,观察一棵树。在生活观察活动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写观察计划,掌握了一棵树的主要特点,提高了科学总结和描述能力。由此可见,生活观察是科学教学重要手段,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适当组织生活观察活动,从而提高科学教学有效性。
二、问题探究
科学知识具有探究和想象的特点,发挥想象力和探究精神,学生就能从简单的生活中获取科学知识。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可以组织问题探究活动,提出一些有研究知识和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推理、探究,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获得科学探究的成就感,从而培养科学探究精神,提高科学创造力,实现科学的有效教学。
例如,在教学“影子为什么会变化”时,我组织了问题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科学掌握知识,提高科学学习能力。具体来说,首先,播放一段旗杆影长和方向变化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初步认知影子;其次,提出问题:旗杆的影长和方向有什么规律?其它物体的影子也与旗杆的影子一样会有变化规律吗?影子的变化为什么会有一定的规律?之后,引导学生步步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提出假设并进行实际观察,验证、总结了物体影长变化规律,增强了科学思维,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由此可见,问题探究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策略,教师要积极应用问题探究,引导学生经历、体验知识,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科学素养,提高科学教学的有效性。
三、合作实验
是什么支撑着科学学科?毫无疑问,答案是实验。实验是科学探究的最主要形式,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培养科学探究精神,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增强科学素养。所以,实验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手段。然而,就小学生的认知经验而言,实验是复杂的、困难的。鉴于此,教师可以组织合作实验,让学生在群体环境中组织、实践实验过程,从而削弱实验的难度,增加实验的趣味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验,提高科学实验能力,增强科学知识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下雨啦”时,为了让学生理解雨的成因,我组织了合作实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理解雨的形成原理,牢固掌握知识。活动过程如下:
首先,将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其次,演示雨的成因实验,帮助学生认识实验过程,提高实验能力;然后,各小组模拟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过程;之后,引导各小组之间交流实验现象;最后,小组内部讨论,探究雨的形成过程,总结实验收获。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经历了猜想、讨论、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提高了科学思维能力。不止如此,通过科学实验,学生还培养了科学实验兴趣,提高了实验探究能力。由此可见,合作实验是科学教学的有效方式,教师要积极组织合作实验,提高科学教学有效性。
总之,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发展,小学科学教学应该回归生活,回归问题,回归实验,走出一条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学习规律的原生态教学之路,从而提高科学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周飞燕.浅谈小学科学有效教学策略[J].青年时代,2016,(14):208.
[2]刘晶淼.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探究[J].新课程·上旬,2015,(1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