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剑生和他镜头下的世界遗产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rgan19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月8日,在波兰克拉科夫举行的第41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世界遗产大会)上,厦门的“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获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2处世界遗产。
  9月3日至5日,以“深化金砖伙伴关系,开辟更加光明未来”为主题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在厦门市隆重举办,让厦门再一次受到世界瞩目。由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构成的“金砖五国”无一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而這些历经岁月淘洗却愈加灿烂的文明很多时候正是以自然文化遗产作为注脚。在此次盛会举办的同时,有一场“厦门会晤及对话会参与国世界遗产摄影展”令人眼前一亮。
  为配合此次盛会的召开,让人们更加了解“金砖五国”的文化,同时推动中华文化向全世界的传播,厦门市政府特邀当代优秀华人摄影家周剑生在当地举办世界遗产摄影展。
  艺术无国界。世界遗产是基于世界各国共同的价值观,为加强文化间的对话和相互理解而设,这与“金砖五国”厦门会晤所提倡的“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精神异曲同工。
  对于一名摄影者来说,最大的荣耀莫过于让自己的作品代表国家出现在世界舞台上,而周剑生有三次这样的经历。除了厦门影展,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在苏州召开,周剑生受邀举办“一个摄影家眼中的世界遗产”摄影展;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期间,周剑生被北京奥组委会唯一邀请,在奥运村举办“一个中国人眼中的世界遗产”专题作品(188幅)展示,还有80幅作品被挂在在各国代表团团长办公室内。
  从1994年起,周剑生自费环游世界拍摄世界遗产。23年间,他用了10本护照,足迹遍及五大洲的122个国家和地区,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世界遗产摄影的标志性人物。本次展览集中展示了其拍摄的“金砖五国”世界遗产精美照片数十幅,内容涉及自然地理、建筑遗址及文化景观等多个方面,五湖四海世界遗产的风采汇聚一处,让我们看到世界因自然和文化的多样而更美好。
  那么,在人人都有环游世界梦的当下,用23年遍走世界探寻世界遗产的周剑生在旅途中有哪些奇妙的经历?他在创作过程中对如何做到拍摄“和别人不一样”的世界遗产?积累了哪些独到的经验?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采访了被称为“追寻世界遗产的独行侠”“行走的诗人”的周剑生。
  从开始到入行,他用了八年
  一切仿佛冥冥注定。刚到日本的时候,周剑生先在日语学校里学习了半年语言,后来在一次和国内友人交流时,友人提示,如果你真想搞摄影那就最好直奔主题,不要绕来绕去耽误时间。周剑生茅塞顿开,报考并顺利地被日本大学摄影系录取,日大毕业之后,还想继续深造的周剑生选择了去多摩美术大学攻读设计专业,并获得了艺术硕士学位。
  凭借扎实的艺术功底,毕业之后周剑生留日在一家服装企业从事拍摄和设计工作。
  那么,是什么让他将目光投向“世界遗产”这个值得被全人类正视和尊重的项目中呢?他与世界遗产又缘起何处?据周剑生回忆,大概是在1995或1996年,当时已经在服装厂工作的他在东京碰巧参观了一个名为“世界遗产100”的摄影展,影展内容是20几位摄影师拍摄的共计100幅世界遗产摄影作品,参展摄影师中大部分为日籍。在看到巴黎圣母院、埃菲尔铁塔等摄影作品时,周剑生发现有很多地方自己也曾拍摄过,而自己也对拍摄遗产项目很感兴趣。这次观展经历对周剑生来说带有一定启蒙性质,在那之后,他开始有计划地拍摄世界遗产。
  不惑之年才开始自己“世界遗产之旅”的周剑生显然具备目前很多年轻影友缺乏的特质——耐得住寂寞。2002年,周剑生在东京举办了自己首次个人作品展“世界遗产——周剑生摄影展”。这时,距离他第一次向世界遗产“进军”,已经过去了8年。
  在没有外界关注却从未停止探寻的这几年,周剑生只是偶尔将自己的作品印成贺年片赠给亲人朋友。期间,他也不是从未想过举行展览,展示“世界遗产”的迷人风采,只是“世界遗产”项目强调“世界性”,“自己如果只拍了十几二十几个遗产就办展,不成规模,又如何称之为‘世界’?”周剑生说。
  所以,直到遍访77个国家世界遗产之后的第8年,周剑生才让自己的拍摄成果第一次展示在世人面前。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从那以后自己才算真正迈入了拍摄世界遗产的领域。
  追寻世界遗产之旅,行路多的人故事也多
  采访中,健谈的周剑生讲述的几次拍摄经历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最有趣的是“老马识途”的故事。位于智利复活节岛的巨人石像是最神秘的世界遗产之一。当时,还从来没有人拍过摩艾石像的夜景,周剑生就想试着拍摄夜色中的神秘石像。在傍晚的时候,他骑着从村民那租来的马,带上拍摄需要的器材和装备,骑着马唱着歌顺着小路前往往荒凉的遗址……心满意足地完成拍摄后,周剑生突然发现天已经黑了,黑暗中辨不出回去的方向。在寻道无果后他索性放开缰绳,没想到老马晃晃悠悠地载着他走了两个小时,真的带自己找回了暂住的村子。
  事后周剑生也后怕,“但当时就是满脑子都是拍照片,别的都忘了。”在去复活节岛之前,喜欢做拍摄计划的周剑生其实已经在日本对着石头多次模拟拍摄过。在拍摄石像时,恰巧当晚月色正好,周剑生拍下了那副曾被很多次报道过的复活节岛摩艾石像。
  和“物以稀为贵”的道理相同,一张照片的精彩程度正是由其难以复制的珍稀程度决定,周剑生喜欢拍摄和别人不一样的影像。因此在选择拍摄时间上,不同于游客们在白天为世界遗产拍下的标准“证件照”,他的作品通常选择在早晚拍摄,力图呈现一种历史的沉重感和沧桑感。另一方面,每到一个拍摄地点,除了事先在脑海中模拟好角度,他还要根据现场地形,尽可能找到最新颖或尽可能使拍摄视角更宏观的地点。
  即使这样,要让照片与众不同还是有难度。这就必须要说到周剑生的“杀手锏”——在每次出门之前,制定一个详细而周密的“作战计划”。
  周剑生一年最少要出去拍攝世界遗产四五次,每次用三个星期左右前往大约7~15个国家。在如此赶的拍摄行程中如何精确计划旅程时间、购买特价机票,如何中转,在查阅大量当地资料和观看别人拍摄的作品后又如何做到和前人拍摄的作品不一样……这些问题是在两个月的准备时间里,周剑生无时无刻不在思索、计划的事情。最后,在实地拍摄前,整个行程已经在他脑海里翻来覆去地琢磨、演练,才能做到一个环节都不出差错。
  提到寻找“和别人不一样”的角度,还有次让周剑生“绞尽脑汁”的拍摄经历。在拍摄埃塞俄比亚拉利贝拉岩石教堂时,通常的视角下,在飞机上拍只能照见一个十字架,在地面只能从固定的角度拍摄。周剑生就一直想怎么才能和别人不一样?大家肯定没想到,他的方案竟然是用三根连接的竹竿将相机伸到空中拍。拍摄时,他还用另外一个摄像机辅助看拍摄效果,权当放大了的“翻转屏”。竹竿是在当地居民仓库里找到的,为了绑得更牢靠,周剑生突发奇想使用沾了水的床单来捆绑。这种执着确实让人佩服,“可能是因为过去军旅生涯的锻炼,自己的的动手能力比较强,‘歪门邪道’也比较多。”周剑生笑着解释道。
  还有一次拍摄故宫角楼的经历也很巧妙。前一天下飞机坐出租车的时候,周剑生听到车里广播说“今晚到明天有小雪”,他很激动,因为自己难得回北京,更难得见一次北京的雪。他连忙给相机充电,准备拍摄物品,第二天一早,一夜没睡的周剑生直接开车前往十三陵,但因为阴天,天空灰蒙蒙的,他并没有拍摄到满意的作品。傍晚时分,周剑生去城里碰碰运气,没想到平时总有摄影爱好者聚集的故宫角楼当时竟一个人都没有。天色已暗,架好设备时天已经黑了,而天空此时就像一个超大号的柔光板,在车灯的照射下,整个画面也形成了水墨画般的奇异效果。
  在周剑生这么多年的旅行中,他更多是被这些美丽、神秘的世界遗产吸引才会想去拍摄,在真正站到世界遗产前更会被其丰姿震撼。每次前往拍摄遗产,周剑生都是发自内心的高兴,而出去了一定也要照出两张“带劲儿”的作品,自己看着满意,还可以在别人面前“显摆”。
  旅行的诗人,洒脱的智者
  在一些媒体的报道中,周剑生经常被称作“行走的诗人”,这个评价出自我国当代著名剧作家、文学家、诗人苏叔阳。由于苏叔阳与周剑生的母亲相识,两人很早就已经认识了,但真正使其对周剑生刮目相看是在一次展览会上。当时周剑生送给苏叔阳一本自己拍摄的画册,苏叔阳在看后觉得“小兄弟”拍得非常好,这个项目也相当了不起,便写了一篇对周剑生的寄语,内文将他概括为“行走的诗人”。从那之后,“行走的诗人”这个说法就开始流传开来。
  从44岁开始遍走世界的周剑生可以称得上足够自由洒脱,走得越远、去的地方越多,越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能赚钱也要会花钱,不然钱就等同于一张白纸。”周剑生这样说。在20多年的世界行走中,他没怎么想过攒钱,也没怎么想过买房置地,而是将精力主要放在了自己喜欢的摄影上、放在了前往世界各地探寻世界遗产的旅途中。
  在安土重迁思想颇重的中国,年过花甲的周剑生还精神奕奕,说到故事精彩之处两眼闪光,像个天真的“顽童”。洒脱的人生观,让周剑生的人生过得与“标配”不同。
  “我的兴趣是拍照片,我的乐趣也在这儿,照片好了我就高兴。‘自由散漫’地走遍世界,这辈子过瘾!”周剑生说。
其他文献
一直以来,索尼微单?因其自身的传感器优势而受到广大风光摄影爱好者的追捧,而随着FE 12-24mm F4 G镜头的到来,索尼微单?系统无疑更加完善。  相信任何一个风光摄影师都清楚索尼FE 12-24mm F4 G镜头到来的意义,在这只镜头出现之前,想要获得比较宽广的视野,除了原厂的FE 16-35mm F4镜头外,只能通过第三方的镜头来实现,可以说FE 12-24mm F4 G的诞生填补了索尼微
期刊
世界艺术史上有两位艺术巨擘的名字不可或缺——伦勃朗、梵高。他们仿佛承蒙天命一般,将人类对艺术的审美推上一个新的高阶,而他们的艺术生命都与一国相连——荷兰。“vivo影像寻城记”第四季的目的地正是这里,8月中旬,我们一行摄影师被“空投”在阿姆斯特丹机场,准备开始“极速前进”。出发前每人领了两个任务信封:一是探索当代荷兰的人文、自然之状;二是去测试“用一台手机到底是否能拍出旅行大片”。  我选择的拍摄
期刊
自城市出现以来,人与城市的关系便密不可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人类文明的发展推动城市的诞生,而作为城市主体的人类,其文化特征与生产、生活也在潜移默化中为城市贴上了特有的标签。因此,我们在探讨一座城市的时候,必然绕不开对其居住者的观看与思考。  瑞士摄影师尼尔斯·阿克曼(Niels Ackermann)深谙其道,他花费四年时间拍摄了乌克兰北部小城斯拉夫蒂奇(Slavutych)的年轻人,见证了他们
期刊
拍杭州西湖的摄影师很多,而于广明拍得与众不同。虽然祖籍是山东,但于广明生长在杭州,他身上兼备山东人的耿直倔强和杭州人的精致细腻,两种性格特点融入到摄影创作中,使他的作品显得别具一格。  和很多摄影师一样,于广明的入行纯属偶然。他的第一份工作是机械厂的仓库保管员,1990年代末有朋友开了图片公司,知道他一直有摄影爱好便盛邀他加入,由此成为了职业摄影师。于广明专注于拍摄杭州西湖已经有20多年了,曾在《
期刊
作为一个喜爱“捕风捉影”的摄影人,超大广角镜头无疑是必备器材,但苦于原厂镜头价格昂贵,而此前对副厂镜头了解不多,因此我一直未能拥有一只适合自己的超广角镜头。  去年年底,在朋友的带动下,我接触到星空摄影中星轨以及星野的拍摄。对于此类题材,大广角、大光圈镜头成了基本配备。经由好友推荐,结识了这只主打亲民路线的Irix 15mm F2.4超大广角镜头,开启了我的风光摄影新篇章。  Irix是一个来自瑞
期刊
提到焦距15毫米、最大光圈F2.0的超广角镜头,估计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是直径巨大的前镜片、至少七、八百克的重量和动辄上万的价格。不错,对于35毫米全画幅单反或微单镜头的确是这样。但我下面要推荐的这款该规格镜头只要3000元,这就是国产老蛙7.5mm F2.0 MFT镜头。  外观 功能 性能  不少摄影爱好者都知道老蛙镜头。这个国产品牌2013年底才推出第一只镜头,但短短3年多的时间就推出了6只镜
期刊
像我们这群喜欢拍照的人,其实大多本职工作并不是摄影师。可拍多了以后,手里即使无相机,心中也会有那么一台“相机”,本能地驱使你去拍下眼前发生的事情。现实往往很尴尬,你不是闪电侠,背的包也不是哆啦A梦的口袋,摸摸口袋,并没有什么相机可以用。  難道真的要这样放弃么?我这个喜欢“搞事情”的胖子并不死心,下意识地掏出了华为Mate9开始飞快地按快门。终于,拍到了!但总觉得好像缺了点什么……没错,是镜头。 
期刊
今年6月,佳能推出了轻便迷你的EOS 200D,在特立独行的迷你单反产品线上又进一步。相比4年前的EOS 100D,新机新增了不少值得关注的新功能,同时机身设计推出三款配色,除了黑、银之外,今年明亮轻快的白色配合银色18-55mm的套机镜头,受到很多好评。  肩头轻松,心情轻松  什么时候最适合使用迷你单反?旅行场景肯定算是其一。  如果不是有拍摄任务,装备的轻量化是提高旅途幸福指数的必要条件,我
期刊
暴风兵是星战的配角,  没有主角那样光环围绕。  却那么招人喜爱,最多人Cosplay。  我举双手投降,  不是因你有武器,  而是你有魅力!  4月29日  在泰国曼谷举行的2016曼谷动漫展上,一名男子与扮成《星球大战》系列作品中暴风兵的工作人员合影。新华社记者李芒茫 摄  点评:好像大家公认暴风兵没有克隆人厉害。我们还是别为未来担心吧。  4月13日  在美国华盛顿白宫,美国总统奥巴马尝试
期刊
1984年出生的法国青年女摄影师娜奥米·古达尔因为创作“摄影装置”而走红,她的作品是在自然环境中拍摄,但每一个场景中都有着荒诞的人工景物。起先,她将在某一环境里拍摄的照片洗印后放在另一环境中,人为制造出一个新场景;后来,她用纸板、塑料布等材料搭建不同模样的装置,然后放到自然环境中拍摄,改变当地原本的样貌。用这种办法,她在创作中模糊了现实与虚拟的界限。  这些被搭建出来的摄影装置有的是立体的,有的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