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文言文学习兴趣的桥梁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y_04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独特的文化特征,传达着民族的精神。文言文是现代汉语的根。吸收“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对提高驾驭语文工具的能力,增强现代汉语的表现力和底蕴是大有裨益的。但当代学生大多对学习文言文不感兴趣,针对这个问题,现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的培养,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我想,首先还是应该让学生明白文言文学习的价值。其次,是给学生架起文言文学习兴趣的桥梁。
  在四大文明古国中,我们中国是文化传承上唯一没有断裂的国家,其重要原因之一是我们的文字是表意的,而其他三国的文字则是表音的。表音的文字经过若干年代以后,不凭借工具书是很难知晓其含义的。莎士比亚获得巨大成就,不仅在于他创作了大量的戏剧和十四行诗,还在于他把古英语改造成了现代英语。德国的浮士德、俄国的普希金都是本国语言改造大师。但是,这些国家现在的中小学生都不再学习古代语言,一般人都没有办法阅读古代典籍了。而我们国家,很多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都可以凭借学校教育的基础,能够阅读文言文,直接获取古代先贤留下的智慧。
  其次,文言文这种古典语言,能够使得语言表达典雅、庄重起来。首都北京的世纪坛的铭文、香港回归纪念碑的碑文,以及一些重要建筑的铭文,常常是使用半文半白甚至全用文言文写就的骈体文。国家的一些机关的文件,常常也是使用凝重严肃的带一点古典味的文字来表达。可以说,这既是语境的需要,也是语言发布者地位的象征。越南人平时都讲越南化了的法语,但是,一有红白喜事,则会使用上几个汉字,以表明自己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
  第三,社会语言运用中,凡是使用了典雅语言的地方都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如很多商品广告、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的命名,都常常给人富有文化底蕴的感觉。一个人如果能够脱口而出地引用或运用古代先贤的话语,就能够很快将道理阐述明白,引起在场其他人的巨大共鸣,起到很好的交流效果。
  第四,古代典籍经过千百年的时间洗礼流传到今天,且作为我们中小学生学习的文本,都是文质兼美,积淀着古代先贤对社会、对人生的深邃的思考,充满着浩瀚的智慧,凝聚着无数先贤的人生哲学。我们通过文言文的学习,可以站在巨人的肩头前进。
  第五,我们可以通过文言文的学习,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多成语典故,很多精辟的论述,很多精彩的表达,我们完全可以在口语表达和写作中直接拿来为我所用,使表达简洁凝练、深刻睿智。
  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还要架起学习文言文兴趣的桥梁。可以通过让学生仔细体会文言文中出现的寓言故事来激起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从而达到学好文言文的目的。
  寓言一直被称为“智慧的花,哲学的诗”,它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又充满诗意的美。它好像带刺的玫瑰,花朵给人美的享受,刺却使人警醒。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寓言是一颗独特的璀璨的明珠。
  寓言是一种用故事来寄寓道理的文学体裁。它篇幅短小,具有明显的讽喻意义,更有极大的思想启示力量。所以,俄国寓言作家陀罗雪维文说:“寓言是穿有外衣的真理。”从古到今,寓言不断地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寓言文学在世界上有三大发源地:中国、印度和希腊。印度和古希腊都有经典的寓言专著,中国寓言则大量寄居在散文著作中。它们大多叙述生动,哲理深刻,独立流传,具有无穷的魅力。如《自相矛盾》、《刻舟求剑》、《狐假虎威》、《画蛇添足》、《掩耳盗铃》、《拔苗助长》、《叶公好龙》等,都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经常运用并有固定意义的成语,至今学生们仍然能从语文课本中读到。由此可见,寓言这种古老的文学形式,具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在我国,先秦是古代寓言的产生期和第一个繁荣期,是寓言文学兴盛的黄金时代。在“百家争鸣”的学术争论中,出现了用寓言故事表达政治哲理思想的倾向,使寓言成为一种战胜论敌的有效手段。为了通俗而广泛地宣传自己的学说,各学派在吸取民间譬喻的基础上创作了大量的寓言故事。这时的诸子百家,如韩非子、列子、孟子、墨子等人的著作中均有丰富精彩的寓言。最突出的是庄子的寓言,辛辣有力地讽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就数量而言,先秦寓言的丰盛,也是举世界罕见的。伊索寓言总共只有三百多则,而据初步统计,先秦诸子寓言竟近千则,足见先秦寓言的兴盛与繁荣。
  《伊索寓言》给西方文学增添了一抹幽默奇趣的光辉,先秦寓言对我国文学的影响也同样是极为深远的。它们大大地丰富了古代汉语,有的在岁月的沉积中渐渐成为了格言、谚语和成语,经常为人民群众所运用,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强烈的时代气息,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形成了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大高峰。
  因此,当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感到乏味或者困难的时候,不妨从引导他们欣赏寓言故事的角度激起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文言文感兴趣了,学习文言文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其他文献
“合作、探究”的小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在实践中,往往存在“注重形式,忽视效果”的现象。我认为,英语课堂合作学习应重在“实”上下功夫。    一、让合作学习的讨论实实在在    1.对合作小组进行科学分组。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首先,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其次,应按照学生的知识水平、
校本课程是一种学校拥有的课程权力,是主要由学校教师在具体的学校进行课程开发的一种课程形态。笔者根据参与的课题研究“基础薄弱学校如何有效利用课程资源、促进课堂教学研究”的研究内容之一“选定或开发切实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的校本教材”,就如何开发校本课程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  1.拓宽教与学的方式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最大价值,在于引导教师和学生真正从基于教科书的教与学走向基于
【摘 要】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俗话也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亦会吟。”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想提高语文的素质和能力,仅靠课内阅读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籍,在课外无师自通。可纵观农村学校的一些初中生,由于家庭、学校及其他各方面的限制,他们课外阅
弹指一挥间,我执教已经十几年了。担任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有一种特殊的偏爱,平日里愿意多读课改资料,多钻研教材,在别人身上也学到了一些经验。以下是自己对语文教学的点滴感悟。    诗化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的金钥匙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提法;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留下“景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的论述;现代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二十韵》中也有“作者胸有
许多中学生都反映现代文阅读难做,的确是这样,在许多老师乃至专门从事语文教学研究的学者看来,现代文阅读是学生考试失分最为严重的题型。现在,我们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并结合一些优秀语文老师的意见,从以下五个方面加以思考应对策略:    一、认真阅读原文 这是我们做题最基本的保障,少了这一步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按照高考的一般性做题技巧,做好阅读文的题目,一般情况下要读三次。没有足够的阅读,何谈理解
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本来主要靠学生自身。但是,学生本身的人生阅历有限,心理发育很不成熟,缺乏自我教育的能力和主动性。因此,本人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提出以下三方面教育对策。    一、加强和改善教师的教育艺术    成长中的中学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常发现,我们有的教师对待学生身上暴露出来的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采取简单、粗暴的办法,以为靠训斥、批评、惩罚
摘 要:浙江地理选考综合题以区域主题为情境,以问题链形式考查学生对区域地理特征的把握、地理要素相互关系的认识和人地关系问题的分析。本文以2020年7月浙江选考地理综合题“区域能源合作”为例,探讨在选考地理复习中,以区域核心知识为主题内容创设学习情境,通过问题探究引导学生分析地理事象的过程与成因,提升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  关键词:综合思维;主题式复习;选考地理  高三地理选考复习有别于新课教学,学
随着中考改革的渐进过程,文综考试以其灵活多变新颖独特的开放性试题,越来越备受各省市中考的关注,因而对考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实践发现,大部分考生面对能力较高的双开试题,却出现一些问题。    一、对所给的背景材料漠不关心、视而不见,不分析或不会分析    文综试题一般注重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关注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因此在创设题目意境和对素材进行选择处理时,命题人
语文大纲中指出:“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就是说,语文课外活动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传授知识和方法外,还应充分利用课外活动,积极组织引导,使学生通过课外活动得到更多的语文教育,并把所学的知识和能力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学以致用。   语文教师该如何从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下面就分别从听、说、读、写、思和创新上来谈。  
所谓历史文献是过去人们记述当时社会生活的各种各样的文字资料。一般说来,它包括文书、档案、条约、法令、典制、决议、檄文、布告、借据、契约、凭证、铭文、碑刻、日记、方志等等。直接根据这些材料写成的史书,也可列入历史文献的资料范围。这类资料,因其直接或主要来源于当时人对当时事的记述,所以都比较生动地反映着史事的本来面貌。因此,历史教学中适当地引用这些历史文献资料,是有利于增强其直观性的。  历史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