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业培训就是政府补贴,通过职业学校和就业训练中心等机构帮助初次求职人员、失业人员提高就业和再就业的能力而进行的必要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活动。此项利于民生的政策自实施以来,现状是政府重视,企业不热,生源不足,培训机构不积极。对求职、失业等四类人员免费培训,于国于民都是好事,却不能大力推行,这既有求职、失业人员思想认识上的问题,也有就业体制和主管部门配合协调,缺乏人性化管理的问题,还有培训机构和企业用工政策的问题。
一、参训人员方面的问题与对策
求职、失业人员不愿进行再就业培训,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认为没必要,除了浪费时间外,也学不到东西,再加上年龄都较大,文化水平偏低,学新技术较困难,短时间内难以学会,对自己帮助不大;(二)是参加过再就业培训后,上岗时专业不一定对口,学也没用,虽是免费但要花时间和精力,所以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三)对国家政策认识不够,不知道参加培训后办理的就失业登记证会享受很多优惠;而企业也没有要求持证上岗,对再就业培训证书不重视;(四)服务性行业不经培训也能上岗,影响了求职、失业人员参与再就业培训的积极性;(五)是求职、失业人员多半为养家糊口就先找了份工作谋生,虽然也有改变现状的愿望,但不愿脱产想利用休息时间参训,但夜校班和双休班不能享受培训补贴。
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是政府职能部门要大力宣传政策,使这项政策深入民心,并且要建立新的劳动用工制度,坚持先培训后就业,持证上岗;政府部门在监管上既要严格也要人性化。二是对求职、失业人员除了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外,还要进行就业思想教育;三是培训机构要按市场需求和根据参训人员的实际情况进行培训,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学以致用。
二、企业方面的问题及对策
1.对培训的作用认识不到位,没有把培训融入整个企业发展战略和人力资源规划之中,缺乏通过培训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战略思想。只重视员工岗位工作技能的培训,缺乏对通过培训促进人才成长与企业发展相关性的认识和研究。
2.把培训看作管理成本,没树立把培训作为投资的理念。现实中,培训只是企业效益好时的 “面子”工程或 “锦上添花”工程;
3.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培训与生产的关系需进一步优化。
因此,企业要做大做强,必须将员工培训作为是企业一项日常性、基础性、战略性的工作。求财先求才,用人须育人。企业要想走出用人与发展的两难境地,就必须做到未雨稠缪。运用国家的优惠政策及政策性补贴解决企业培训经费不足的问题,与学校进行校企合作,让学校的资源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一起形成一个有组织、有系统的培训生产链,从而减少企业的生产成本;有了人才储备,不仅会提高企业的效益,解决企业用工问题,也将实现校企双赢,同时也为地方的经济做出贡献。
三、培训机构方面的问题及对策
1.培训经费投资不足。办学是需要成本的,学校如果只是利用学校的现有资源,去适应不断发展的市场,提高培训质量,那是不行的。教学设施要更新、师资能力要提升、水电办公费等等都是要成本的,而政府在这方面的投资是不足的。工科类专业培训成本高,文科类培训成本略低,补贴的培训费要支付老师课帖,教材,办公费。如果做成本核算的话,开一个班人数少时间短的话是补贴款是不够开支的。按政策规定:补贴按培训时间算,最低每生补贴100元,最高每生1200元,没就业补贴减半。上级部门抽查一次没到的不享受补贴。学校也不能另外再向学员收费,如此一来,最后真是赔本赚吆喝。久之学校也会失去动力。
2.培训过程中出现的矛盾以至培训专业单一。参训学员中,有新增预备役劳动力,有成年人,有家庭主妇。后两种学员多是拖家带口,边打工边抽时间学习,他们多数无固定或无职业,白天在家带孩子或是打工,但有参加技能学习的强烈要求,在参训期间不是每天都来,而是根据自身情况确定。有可能开班、例检时人不在,但确实在学习。而学校承诺随到随学,学会为止。目前就学校开展的培训科目中,如驾驶、挖掘机、电气焊、叉车、厨师等专业均是报名一人,即安排学习一人,且这些项目理论少,实操多;在课堂上少,在路上、工地上训练多,根本无法按惯例实行整体开班、例行检查和结业,计算机、会计专业以夜校双休班为主,因此这部分想学习技能的学员因为不能按部就班的天天参加培训是享受不了政府的补贴的。
3.培训机构在今后的培训中应该做到几下几点:
(1)培训方法多样有效。培训课程首先要确定类别与目标,针对不同的对象来设计课程。新员工要侧重企业文化、基本技能;在职员工要根据职业发展规划结合本单位新业务的需要来制定,要侧重新知识、提高专业能力。培训内容要符合学习者的兴趣,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如讨论式、观摩式、互动式、案例分析式、情景模拟式等模式,让学员带着问题去学习,以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难题和调动学员的兴趣。
(2)培训内容创新。注重培训内容的更新,结合市场需求,调整培训内容,提高培训层次,增强培训的实用性、针对性、时效性,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实用型、复合型人才。
(3)培训要走向市场。针对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及时调整培训内容。课堂对着市场开,瞄准就业抓培训。敏锐观察市场需求和下岗失业人员的个体需求,及时根据市场变化对培训内容进行调整,合理分配培训资源,使再就业培训工作适应经济发展趋势,满足与市场同步发展的需要。
四、政府职能部门要在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1.要树立培训就业一体化的思想,强化培训对就业的推动作用。各级政府要构建大培训的网络格局,开展全方位“立体培训”,调动社会多方面力量,利用多种培训资源,形成以劳动部门办的训练中心为主体,技工学校和社会力量办学单位积极参与,扶贫、财政、审计、工商、税务、工会、妇联、教委等部门大力配合的全方位“立体培训”网络。
2.是注意研究在岗、在职、边干边学为主的培训方式,处理好学徒式培训与就业准入之间的关系。探讨推行分类培训,根据下岗失业人员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类培训,提高培训质量。大力开展创业培训。创业培训是促进就业的十分有效的途径,通过创业培训培养一批创业带头人,形成一人创业,带动多人就业的培训、创业、就业三者紧密联系的良性循环机制。
3.是完善激励机制。实行择优使用和奖惩制度。通过评选,对学有所成的学员以及一些优秀企业可给予一定物质和精神奖励,还可考虑在创业资金、就业安置、税费等方面给予优惠。
4.是建立培训效果反馈机制。再就业培训机构要对培训效果跟踪问效,及时得到培训信息的反馈,并进行有效的分析和评价,从而合理地安排培训工作,保证再就业培训的效果和质量。
5.加强动态监控。再就业培训的对象是下岗、失业人员,他们大多文化水平参差不齐,职业技能不一,择业意愿存在差异。可以实行全日制集中培训与半日制、夜校分散培训相结合,集中辅导业余、自学、自行培训与远程培训、试点培训、联合培训相结合,组织下岗、失业人员就近、就地接受培训,以灵活实用的形式,多渠道并进,多形式并举,为下岗失业人员参加再就业培训提供便利的服务。
6.监督审计要提前。在培训过程中除劳动部门对过程的监督管理外,建议纪检、监察、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管工作应在培训期间提前介入。培训人员流动性大,随意性强,培训人员更换电话也是很频繁的,事后监督审计很难真实有效反映出培训情况。
一、参训人员方面的问题与对策
求职、失业人员不愿进行再就业培训,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认为没必要,除了浪费时间外,也学不到东西,再加上年龄都较大,文化水平偏低,学新技术较困难,短时间内难以学会,对自己帮助不大;(二)是参加过再就业培训后,上岗时专业不一定对口,学也没用,虽是免费但要花时间和精力,所以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三)对国家政策认识不够,不知道参加培训后办理的就失业登记证会享受很多优惠;而企业也没有要求持证上岗,对再就业培训证书不重视;(四)服务性行业不经培训也能上岗,影响了求职、失业人员参与再就业培训的积极性;(五)是求职、失业人员多半为养家糊口就先找了份工作谋生,虽然也有改变现状的愿望,但不愿脱产想利用休息时间参训,但夜校班和双休班不能享受培训补贴。
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是政府职能部门要大力宣传政策,使这项政策深入民心,并且要建立新的劳动用工制度,坚持先培训后就业,持证上岗;政府部门在监管上既要严格也要人性化。二是对求职、失业人员除了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外,还要进行就业思想教育;三是培训机构要按市场需求和根据参训人员的实际情况进行培训,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学以致用。
二、企业方面的问题及对策
1.对培训的作用认识不到位,没有把培训融入整个企业发展战略和人力资源规划之中,缺乏通过培训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战略思想。只重视员工岗位工作技能的培训,缺乏对通过培训促进人才成长与企业发展相关性的认识和研究。
2.把培训看作管理成本,没树立把培训作为投资的理念。现实中,培训只是企业效益好时的 “面子”工程或 “锦上添花”工程;
3.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培训与生产的关系需进一步优化。
因此,企业要做大做强,必须将员工培训作为是企业一项日常性、基础性、战略性的工作。求财先求才,用人须育人。企业要想走出用人与发展的两难境地,就必须做到未雨稠缪。运用国家的优惠政策及政策性补贴解决企业培训经费不足的问题,与学校进行校企合作,让学校的资源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一起形成一个有组织、有系统的培训生产链,从而减少企业的生产成本;有了人才储备,不仅会提高企业的效益,解决企业用工问题,也将实现校企双赢,同时也为地方的经济做出贡献。
三、培训机构方面的问题及对策
1.培训经费投资不足。办学是需要成本的,学校如果只是利用学校的现有资源,去适应不断发展的市场,提高培训质量,那是不行的。教学设施要更新、师资能力要提升、水电办公费等等都是要成本的,而政府在这方面的投资是不足的。工科类专业培训成本高,文科类培训成本略低,补贴的培训费要支付老师课帖,教材,办公费。如果做成本核算的话,开一个班人数少时间短的话是补贴款是不够开支的。按政策规定:补贴按培训时间算,最低每生补贴100元,最高每生1200元,没就业补贴减半。上级部门抽查一次没到的不享受补贴。学校也不能另外再向学员收费,如此一来,最后真是赔本赚吆喝。久之学校也会失去动力。
2.培训过程中出现的矛盾以至培训专业单一。参训学员中,有新增预备役劳动力,有成年人,有家庭主妇。后两种学员多是拖家带口,边打工边抽时间学习,他们多数无固定或无职业,白天在家带孩子或是打工,但有参加技能学习的强烈要求,在参训期间不是每天都来,而是根据自身情况确定。有可能开班、例检时人不在,但确实在学习。而学校承诺随到随学,学会为止。目前就学校开展的培训科目中,如驾驶、挖掘机、电气焊、叉车、厨师等专业均是报名一人,即安排学习一人,且这些项目理论少,实操多;在课堂上少,在路上、工地上训练多,根本无法按惯例实行整体开班、例行检查和结业,计算机、会计专业以夜校双休班为主,因此这部分想学习技能的学员因为不能按部就班的天天参加培训是享受不了政府的补贴的。
3.培训机构在今后的培训中应该做到几下几点:
(1)培训方法多样有效。培训课程首先要确定类别与目标,针对不同的对象来设计课程。新员工要侧重企业文化、基本技能;在职员工要根据职业发展规划结合本单位新业务的需要来制定,要侧重新知识、提高专业能力。培训内容要符合学习者的兴趣,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如讨论式、观摩式、互动式、案例分析式、情景模拟式等模式,让学员带着问题去学习,以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难题和调动学员的兴趣。
(2)培训内容创新。注重培训内容的更新,结合市场需求,调整培训内容,提高培训层次,增强培训的实用性、针对性、时效性,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实用型、复合型人才。
(3)培训要走向市场。针对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及时调整培训内容。课堂对着市场开,瞄准就业抓培训。敏锐观察市场需求和下岗失业人员的个体需求,及时根据市场变化对培训内容进行调整,合理分配培训资源,使再就业培训工作适应经济发展趋势,满足与市场同步发展的需要。
四、政府职能部门要在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1.要树立培训就业一体化的思想,强化培训对就业的推动作用。各级政府要构建大培训的网络格局,开展全方位“立体培训”,调动社会多方面力量,利用多种培训资源,形成以劳动部门办的训练中心为主体,技工学校和社会力量办学单位积极参与,扶贫、财政、审计、工商、税务、工会、妇联、教委等部门大力配合的全方位“立体培训”网络。
2.是注意研究在岗、在职、边干边学为主的培训方式,处理好学徒式培训与就业准入之间的关系。探讨推行分类培训,根据下岗失业人员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类培训,提高培训质量。大力开展创业培训。创业培训是促进就业的十分有效的途径,通过创业培训培养一批创业带头人,形成一人创业,带动多人就业的培训、创业、就业三者紧密联系的良性循环机制。
3.是完善激励机制。实行择优使用和奖惩制度。通过评选,对学有所成的学员以及一些优秀企业可给予一定物质和精神奖励,还可考虑在创业资金、就业安置、税费等方面给予优惠。
4.是建立培训效果反馈机制。再就业培训机构要对培训效果跟踪问效,及时得到培训信息的反馈,并进行有效的分析和评价,从而合理地安排培训工作,保证再就业培训的效果和质量。
5.加强动态监控。再就业培训的对象是下岗、失业人员,他们大多文化水平参差不齐,职业技能不一,择业意愿存在差异。可以实行全日制集中培训与半日制、夜校分散培训相结合,集中辅导业余、自学、自行培训与远程培训、试点培训、联合培训相结合,组织下岗、失业人员就近、就地接受培训,以灵活实用的形式,多渠道并进,多形式并举,为下岗失业人员参加再就业培训提供便利的服务。
6.监督审计要提前。在培训过程中除劳动部门对过程的监督管理外,建议纪检、监察、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管工作应在培训期间提前介入。培训人员流动性大,随意性强,培训人员更换电话也是很频繁的,事后监督审计很难真实有效反映出培训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