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天晚饭后,我无意间走到教室。教室里只有十来个学生,有的在做作业,有的在看书。坐在最后的两人在小声讨论着什么。
我走近一看,原来他们在讨论数学资料上的三个关于函数定义域的问题,其中一题是“函数y=[3-2x-x2]的定义域是 ”。这其实是求一元二次不等式[3-2x-x2≥0]的解集。这一下勾起了我这位化学老师封存了四十年的数学记忆。
我笑着对这两名学生说,可否让化学老师来试试?“好哇!”他们欣然同意。我顺手拿起他们桌上的笔,在草稿纸上演算起来,花了不到三分钟,就写出了三道题的答案。他们难以置信地看着我,马上去核对答案。
“哇,做得这么快,还全对了!”他们的叫声把教室里的其他学生吸引过来了。大家纷纷要求我传授“秘诀”,为什么解答得又快又准。我知道,他们惊诧的是,我不仅不是数学教师,而且是一位快退休的化学教师,高中数学知识至少有四十多年没接触了,怎么还能解答得又快又准。
“原因是什么呢?”我故作神秘地停顿了几分钟,等他们一个个仰起脑袋认真地看着我。我告诉他们,这是我四十多年前读书时自己总结的“同同异异”四字规律,它在帮我快速解题。学生“哦”了一下,还是不满意,一定要我讲讲这个规律。我只好“冒充”一次数学教师,开讲了:对一元二次不等式ax2 bx c>0 或ax2 bx c<0,当a和不等式同时大于0或同时小于0(此为一“同”)时,不等式的解集就是x大于大数、小于小数(此为第二“同”);当a和不等式一个大于0另一个小于0(此为一“异”)时,不等式的解集就是x大于小数、小于大数(此为第二“异”)。
学生的掌声马上响起来了。他们又找类似的题来试做,也做得又快又准。大家不由地纷纷称赞。有名学生笑着问我,为什么过了四十多年,您还能如此娴熟?
我接过话头说:“你们想不想像我一样呢?”学生纷纷点头,用期盼的眼神看着我。
“那你们首先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高一讲的溶液浓度计算的‘大大小小’四字规律,前天复习时,全班没有一个人记得?”突然的提问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到前天的课堂情境中。
前天,我以诊断性问题为导向复习溶液浓度的相关计算时,其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将质量分数分别为a%和b%的两种硫酸溶液等体积混合,所得混合溶液的质量分数ω与混合前两种溶液质量分数的平均值ω0的关系为 ;若将溶質改为乙醇时,ω与ω0的关系又为 。通过比较分析用最简单的四个字总结其中的规律。
诊断结果是,80%的学生通过较长时间(约5分钟)的思考与演算能得出两者的关系,而只有30%的学生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班上学生竟没有一人能说出“大大小小”四字规律。虽然他们能计算总结,说明已掌握了本知识点,但在做选择题时花时间太多却是不划算的。若能将“大大小小”四字规律内化成自己的知识,一眼就能看出结论……
听了我的话,学生露出了惭愧的表情,而我却因此有了更多的反思。
“同同异异”和“大大小小”两个如此类似的规律总结,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使用效果?
之所以四十多年前的规律我现在还能娴熟使用,那是因为“同同异异”这四字规律是我当年自己琢磨出来的,已内化成我自己的知识,不是教师越俎代庖的产物。四十多年前一个高中生之所以能琢磨出这样的规律,得益于我的恩师汪老师(他后来是中科院武汉数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他在数学教学活动中长期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汪老师鼓励我们质疑教科书和用自己最简洁的语言改写数学规律,让我们形成了自主学习、自主总结规律的习惯。
而两年前“大大小小”四字规律是我作为教师越俎代庖替学生总结的,没有变成学生的“自主知识”。记得当时我在讲出该规律时,学生都觉得很好用,并会心地笑了。可是,由于是我总结后硬塞给学生的,学生没有自主总结规律的成功体验,之后也没有主动运用这个规律,因而两年之后,四十多名学生中竟然没有一人对此规律有印象。所以,我深深感到,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发现总结规律,形成“自主知识”,学习才能高效。
(作者单位:武汉外国语学校)
我走近一看,原来他们在讨论数学资料上的三个关于函数定义域的问题,其中一题是“函数y=[3-2x-x2]的定义域是 ”。这其实是求一元二次不等式[3-2x-x2≥0]的解集。这一下勾起了我这位化学老师封存了四十年的数学记忆。
我笑着对这两名学生说,可否让化学老师来试试?“好哇!”他们欣然同意。我顺手拿起他们桌上的笔,在草稿纸上演算起来,花了不到三分钟,就写出了三道题的答案。他们难以置信地看着我,马上去核对答案。
“哇,做得这么快,还全对了!”他们的叫声把教室里的其他学生吸引过来了。大家纷纷要求我传授“秘诀”,为什么解答得又快又准。我知道,他们惊诧的是,我不仅不是数学教师,而且是一位快退休的化学教师,高中数学知识至少有四十多年没接触了,怎么还能解答得又快又准。
“原因是什么呢?”我故作神秘地停顿了几分钟,等他们一个个仰起脑袋认真地看着我。我告诉他们,这是我四十多年前读书时自己总结的“同同异异”四字规律,它在帮我快速解题。学生“哦”了一下,还是不满意,一定要我讲讲这个规律。我只好“冒充”一次数学教师,开讲了:对一元二次不等式ax2 bx c>0 或ax2 bx c<0,当a和不等式同时大于0或同时小于0(此为一“同”)时,不等式的解集就是x大于大数、小于小数(此为第二“同”);当a和不等式一个大于0另一个小于0(此为一“异”)时,不等式的解集就是x大于小数、小于大数(此为第二“异”)。
学生的掌声马上响起来了。他们又找类似的题来试做,也做得又快又准。大家不由地纷纷称赞。有名学生笑着问我,为什么过了四十多年,您还能如此娴熟?
我接过话头说:“你们想不想像我一样呢?”学生纷纷点头,用期盼的眼神看着我。
“那你们首先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高一讲的溶液浓度计算的‘大大小小’四字规律,前天复习时,全班没有一个人记得?”突然的提问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到前天的课堂情境中。
前天,我以诊断性问题为导向复习溶液浓度的相关计算时,其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将质量分数分别为a%和b%的两种硫酸溶液等体积混合,所得混合溶液的质量分数ω与混合前两种溶液质量分数的平均值ω0的关系为 ;若将溶質改为乙醇时,ω与ω0的关系又为 。通过比较分析用最简单的四个字总结其中的规律。
诊断结果是,80%的学生通过较长时间(约5分钟)的思考与演算能得出两者的关系,而只有30%的学生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班上学生竟没有一人能说出“大大小小”四字规律。虽然他们能计算总结,说明已掌握了本知识点,但在做选择题时花时间太多却是不划算的。若能将“大大小小”四字规律内化成自己的知识,一眼就能看出结论……
听了我的话,学生露出了惭愧的表情,而我却因此有了更多的反思。
“同同异异”和“大大小小”两个如此类似的规律总结,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使用效果?
之所以四十多年前的规律我现在还能娴熟使用,那是因为“同同异异”这四字规律是我当年自己琢磨出来的,已内化成我自己的知识,不是教师越俎代庖的产物。四十多年前一个高中生之所以能琢磨出这样的规律,得益于我的恩师汪老师(他后来是中科院武汉数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他在数学教学活动中长期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汪老师鼓励我们质疑教科书和用自己最简洁的语言改写数学规律,让我们形成了自主学习、自主总结规律的习惯。
而两年前“大大小小”四字规律是我作为教师越俎代庖替学生总结的,没有变成学生的“自主知识”。记得当时我在讲出该规律时,学生都觉得很好用,并会心地笑了。可是,由于是我总结后硬塞给学生的,学生没有自主总结规律的成功体验,之后也没有主动运用这个规律,因而两年之后,四十多名学生中竟然没有一人对此规律有印象。所以,我深深感到,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发现总结规律,形成“自主知识”,学习才能高效。
(作者单位:武汉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