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和学生的位置互换,使学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增长了知识,提高了创新能力和美术素养,使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更好的实现了教学目标,为祖国更好的培养了美术创新人才。
关键词:位置互换;主动学习;引导;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2
法国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找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德国教育家第斯多卡也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鼓励。”什么样的师生角色才能把课堂还给学生呢?在课程改革的《美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中有这样的建议:“加强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既重视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的学。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唯一主角的现象,应提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从哪些地方出发,改变教师的唯一主角现象呢?在亲历课改的过程中,作者尝试了以下策略,有效地实现了课堂中师生的角色转换,产生了很好的位置互换效应。
一、学生先说话,教师后评价
美术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提高人们文化艺术修养的有效途径,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然而,我们现在的很多欣赏课,老师就是一幅接一幅的从作品的来历讲到作者的奇闻趣事,最后挖掘作品的思想内容。一节课下来口干舌燥,学生却神色漠然。于是许多老师感叹:欣赏课难上啊!有人说:“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老师怎能用教学参考书上的简略文字代替学生们个性化的体会呢?美术《课标》也建议:“教师不要急于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其实我们的欣赏课完全可以让学生先说,老师后说。
案例:《外国优秀雕塑作品欣赏》
教师出示欣赏作品。
师:请同学自由欣赏,可互相聊一聊你对这些作品的感受和想法。
学生自由读画5-8分钟。
师:同学们聊的很热烈,很开心,下面我们一起来说一说这些作品。
课件出示话题:(1)作品表现的是什么内容?(2)作品给你什么样的感觉?(3)你喜欢或不喜欢哪几件作品,为什么?(4)这些作品是用什么材料雕成的?
生:(摘录学生答案)
1、我喜欢《悄然而至的邱比特》这件作品,这件作品是用大理石雕成的,作品中的邱比特是一个天使,他的样子很可爱。
2、我还知道邱比特是小爱神,他手里的箭是爱情之箭。
3、我不喜欢《拉霍台普夫妇像》,它雕塑的太简单,衣服、头发都没什么皱纹,颜色也不好看,很土。但他让我感到一种威严和权力。
4、我知道《思想者》是世界上很有名的一件雕塑,但我不知道他为什么没穿衣服?他在想什么?
……
师:同学们谈的太精彩了,我还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资料供大家参考。(课件出示部分作品的相关资料)
从这一案例可以看出:学生们畅所欲言。有的说感受、有的说见解、有的提问题、有的做补充。他们宛若一群艺术评论家。这不正是欣赏课要达到的目的吗?这种方法胜于在学生毫无感受之前就输入某种概念,防止造成先入为主的不良后果,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也得到了转变,变教师唱独角戏为师生共同参与。
二、学生先实践,老师后指导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老师教学生怎样画、怎样做”作为完成中国画、手工课课堂教学任务的唯一方法。因为这两种课需要学生准备的工具很多,那些工具对于学生来说很新鲜、很好玩。所以,常常是还没等老师示范“怎样画、怎样做”,学生早已叽叽喳喳、兴趣盎然的开始“搬门弄斧”了。这让习惯了“先由教师示范,然后学生照做”教学程序的老师们大为不悦和为难。
美术《课标》建议:“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在中国画和手工课单元,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实践、归纳、总结临摹制作的步骤和方法,互相交流在实践中得出的经验和疑问。然后再由老师对学生没有提到的问题进行补充,对学生互相不能解答的难点问题给予引导、指点、突破。总的来说,教师示范要做到“该出手时才出手”。
这样做有以下好处:
(一)让学生全面了解其他学生是如何处理他也曾经遇到的各种问题,这种方式不仅公开了他们的成功,也公开了他们的失败。
(二)学生在此过程中掌握了良好的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培养了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三)给老师提供了更多的了解学生学情的机会,诊断性地运用他们的意见,学生成了课堂的真正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
三、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助教”
如今社会,可谓是日新月异。我们这些在上个世纪接受教育的教师,如今要用自己的“一桶水”来装满学生的“一碗水”,是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不对学生“味口”,跟不上学生的步伐了。我国教育先祖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些知识,有些学生确实已经掌握,甚至比我们的想法更新颖、更独道、更优秀,不妨就让学生来当“小老师”,老师当“助教”。
案例:《小小食品店》
在学生充分欣赏、交流各式糕点图片后,学生们制作出了各式各样的糕点。
师:你们的作品让老师大开眼界,老师都不知道你们的小手是怎样制作出这些漂亮的糕点的,哪些“小糕点师”愿意来教教我和同学们呀?学生纷纷举手。
生:(摘录学生答案)
(一)我教大家做一种“蔬菜汉堡包”……
(二)我教大家做一种“三层生日蛋糕”……
(三)这一种饼干是我自己想的,叫“七色彩虹”,是这样做的……
(四)我教大家做麻花和面条……
“小老师”边示范边讲解,老师当学生和同学们一起跟“小老师”学做,顺便帮“小老师”做一些准备材料、展示作品、提醒补充之类的助教工作。
在实际操作中,“小老师们”总是争先恐后的把自己的方法教给大家,而且多有经典之作和出乎意料的惊喜。实践经验证明,这样做能充分发展学生的各种才能,让学生体验成功感;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学习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四、学生当“评委”,老师当“嘉宾”
在以往的作业展评和课堂小结中,我们多采用展评优秀作业或概述教学内容的方法。这样的作业展评和课堂小结有诸多弊端:
(一)它只对极少部分学生进行了片面的评价,大多数学生不能获得发展性评价。
(二)评价方式单一,权威性过强。
(三)评价易脱离学生实际,易用成人的尺子去量学生的“长短”。
(四)强化了评价方式的甄别与选拔功能,打击了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美术《课标》中这样阐述:“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评价标准要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我们在作业展评和课堂小结环节中,可以采用全班集体评价、小组评价、自我评价等方式。人人当“评委”,评自己的长短,评别人的优劣;自己给别人提建议,别人帮自己出主意。老师则可坐听“百家争鸣”,当好“嘉宾”,在适当时候给学生进行点拨和引导。
教师和学生的位置互换,使学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增长了知识,提高了创新能力和美术素养,使学生和教师都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了一种学习的新境界。使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更好的实现了教学目标,为祖国更好的培养了美术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侯令.美术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张桂木.美术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严抒勤.中小学美术综合课程建构的理论思考[J].中国美术教育,2003,(2).
关键词:位置互换;主动学习;引导;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2
法国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找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德国教育家第斯多卡也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鼓励。”什么样的师生角色才能把课堂还给学生呢?在课程改革的《美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中有这样的建议:“加强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既重视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的学。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唯一主角的现象,应提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从哪些地方出发,改变教师的唯一主角现象呢?在亲历课改的过程中,作者尝试了以下策略,有效地实现了课堂中师生的角色转换,产生了很好的位置互换效应。
一、学生先说话,教师后评价
美术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提高人们文化艺术修养的有效途径,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然而,我们现在的很多欣赏课,老师就是一幅接一幅的从作品的来历讲到作者的奇闻趣事,最后挖掘作品的思想内容。一节课下来口干舌燥,学生却神色漠然。于是许多老师感叹:欣赏课难上啊!有人说:“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老师怎能用教学参考书上的简略文字代替学生们个性化的体会呢?美术《课标》也建议:“教师不要急于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其实我们的欣赏课完全可以让学生先说,老师后说。
案例:《外国优秀雕塑作品欣赏》
教师出示欣赏作品。
师:请同学自由欣赏,可互相聊一聊你对这些作品的感受和想法。
学生自由读画5-8分钟。
师:同学们聊的很热烈,很开心,下面我们一起来说一说这些作品。
课件出示话题:(1)作品表现的是什么内容?(2)作品给你什么样的感觉?(3)你喜欢或不喜欢哪几件作品,为什么?(4)这些作品是用什么材料雕成的?
生:(摘录学生答案)
1、我喜欢《悄然而至的邱比特》这件作品,这件作品是用大理石雕成的,作品中的邱比特是一个天使,他的样子很可爱。
2、我还知道邱比特是小爱神,他手里的箭是爱情之箭。
3、我不喜欢《拉霍台普夫妇像》,它雕塑的太简单,衣服、头发都没什么皱纹,颜色也不好看,很土。但他让我感到一种威严和权力。
4、我知道《思想者》是世界上很有名的一件雕塑,但我不知道他为什么没穿衣服?他在想什么?
……
师:同学们谈的太精彩了,我还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资料供大家参考。(课件出示部分作品的相关资料)
从这一案例可以看出:学生们畅所欲言。有的说感受、有的说见解、有的提问题、有的做补充。他们宛若一群艺术评论家。这不正是欣赏课要达到的目的吗?这种方法胜于在学生毫无感受之前就输入某种概念,防止造成先入为主的不良后果,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也得到了转变,变教师唱独角戏为师生共同参与。
二、学生先实践,老师后指导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老师教学生怎样画、怎样做”作为完成中国画、手工课课堂教学任务的唯一方法。因为这两种课需要学生准备的工具很多,那些工具对于学生来说很新鲜、很好玩。所以,常常是还没等老师示范“怎样画、怎样做”,学生早已叽叽喳喳、兴趣盎然的开始“搬门弄斧”了。这让习惯了“先由教师示范,然后学生照做”教学程序的老师们大为不悦和为难。
美术《课标》建议:“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在中国画和手工课单元,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实践、归纳、总结临摹制作的步骤和方法,互相交流在实践中得出的经验和疑问。然后再由老师对学生没有提到的问题进行补充,对学生互相不能解答的难点问题给予引导、指点、突破。总的来说,教师示范要做到“该出手时才出手”。
这样做有以下好处:
(一)让学生全面了解其他学生是如何处理他也曾经遇到的各种问题,这种方式不仅公开了他们的成功,也公开了他们的失败。
(二)学生在此过程中掌握了良好的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培养了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三)给老师提供了更多的了解学生学情的机会,诊断性地运用他们的意见,学生成了课堂的真正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
三、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助教”
如今社会,可谓是日新月异。我们这些在上个世纪接受教育的教师,如今要用自己的“一桶水”来装满学生的“一碗水”,是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不对学生“味口”,跟不上学生的步伐了。我国教育先祖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些知识,有些学生确实已经掌握,甚至比我们的想法更新颖、更独道、更优秀,不妨就让学生来当“小老师”,老师当“助教”。
案例:《小小食品店》
在学生充分欣赏、交流各式糕点图片后,学生们制作出了各式各样的糕点。
师:你们的作品让老师大开眼界,老师都不知道你们的小手是怎样制作出这些漂亮的糕点的,哪些“小糕点师”愿意来教教我和同学们呀?学生纷纷举手。
生:(摘录学生答案)
(一)我教大家做一种“蔬菜汉堡包”……
(二)我教大家做一种“三层生日蛋糕”……
(三)这一种饼干是我自己想的,叫“七色彩虹”,是这样做的……
(四)我教大家做麻花和面条……
“小老师”边示范边讲解,老师当学生和同学们一起跟“小老师”学做,顺便帮“小老师”做一些准备材料、展示作品、提醒补充之类的助教工作。
在实际操作中,“小老师们”总是争先恐后的把自己的方法教给大家,而且多有经典之作和出乎意料的惊喜。实践经验证明,这样做能充分发展学生的各种才能,让学生体验成功感;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学习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四、学生当“评委”,老师当“嘉宾”
在以往的作业展评和课堂小结中,我们多采用展评优秀作业或概述教学内容的方法。这样的作业展评和课堂小结有诸多弊端:
(一)它只对极少部分学生进行了片面的评价,大多数学生不能获得发展性评价。
(二)评价方式单一,权威性过强。
(三)评价易脱离学生实际,易用成人的尺子去量学生的“长短”。
(四)强化了评价方式的甄别与选拔功能,打击了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美术《课标》中这样阐述:“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评价标准要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我们在作业展评和课堂小结环节中,可以采用全班集体评价、小组评价、自我评价等方式。人人当“评委”,评自己的长短,评别人的优劣;自己给别人提建议,别人帮自己出主意。老师则可坐听“百家争鸣”,当好“嘉宾”,在适当时候给学生进行点拨和引导。
教师和学生的位置互换,使学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增长了知识,提高了创新能力和美术素养,使学生和教师都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了一种学习的新境界。使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更好的实现了教学目标,为祖国更好的培养了美术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侯令.美术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张桂木.美术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严抒勤.中小学美术综合课程建构的理论思考[J].中国美术教育,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