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故事剧表演活动是指幼儿在教师指导下,以故事为蓝本,运用一定的语言、动作、道具等来表现故事内容的活动,是幼儿表达自我、认识世界的方式之一。传统的表演活动中,教师往往注重舞台设计的作用,借助舞台来烘托戏剧的表演效果,而较少考虑舞台的游戏性。同时,教师还对表演活动的理解存在一定的误区,有时为了追求“完美”的演出效果,要求幼儿以一板一眼的表演方式和准确无误的台词录音为标准,还为此购买美轮美奂的舞美道具等,如此“重结果、轻过程”的教育方式忽视了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也违背了幼儿喜爱游戏、在游戏中学习和发展的天性。
笔者认为,幼儿园的故事剧表演应以“游戏性”策略展开,将某些环节以“玩游戏”的方式呈现,如场景道具的游戏性、表演氛围的游戏性、演出方式的游戏性等,这样不仅顺应了幼儿喜爱游戏、在游戏中学习的年龄特点,也符合幼儿的认知和发展水平;同时也突显戏剧表演的游戏性特征,更好地帮助幼儿在表演中释放天性,激发潜能,让幼儿自由而创造性地表达自己。
一、舞台布置的游戏性
故事剧表演中,我们时常需要用到一些舞台背景板来呈现故事场景,如山、树、河、房屋等。以往常见的背景呈现方式有:喷绘的泡沫板、LED显示屏、自制的手绘图画等,这些背景道具都是固定的,一旦制作完成就很难再次更改或重复利用,造成了物料浪费。但是幼儿在排演过程中时常会萌生新的想法与创意——这些想法是随着幼儿对剧本理解的加深而逐步产生的,体现了幼儿的思维和情感,教师应珍视幼儿的创意灵感。灵活地使用场景道具,可以让幼儿不再机械地重复固定的排练动作,而是以“玩游戏”的心态投入场景布置环节,最终帮助幼儿在舞台上呈现自然的游戏状态。因此,教师应为幼儿的想法提供物质保障支持,为新创意的呈现创造有利条件。
1. 巧用低结构道具板构建创意场景
大班故事剧《11只猫跑马拉松》改编自日本作家马场登的绘本,故事围绕马拉松大赛展开。猫猫小镇正在举行马拉松大赛,参加比赛的小猫要闯过各种各样的难关。赛途路线会穿小镇而过,沿途随处可见小镇上热闹繁华的街景和热情围观的居民。起初共有21只猫选手参赛,最终只有11只猫克服种种困难完成比赛,站上领奖台。
故事中,猫运动员们要跑过山坡、街道、游乐园等不同的赛道路段,排练阶段,每当场景开始转换,道具组的孩子们便上台更换背景图片,整个过程机械且枯燥,他们逐渐变成了幕后工作人员,无法体会到故事的趣味和表演的乐趣。为了改变这个现状,我们尝试用几何图形拼接法来呈现不同的舞台背景:首先将万通板裁出长短不一的长条形道具板,然后让幼儿手持道具板配合身体动作模仿将要呈现的场景,从而构建出舞台布景。例如,山坡场景由5人合作构建:3人横向排开,中间1人跪立,将长条的道具板拗成横向的“S”形用来仿造上下山坡的形态;剩下2人,1人站在后方,将短道具板举在头顶,通过拗出弧形仿造树冠,让身体直立模仿树干,另外1人则盘坐在“山”前,用双手開出花朵的造型,5人合作的山坡场景便构建成了。这种灵活性强,且富于创意的场景搭建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幼儿参与的热情,我们将这一思路也用到了房屋、海边等场景的构建。
不同图形、不同颜色的道具板更有利于构建场景的创意发挥。由于低结构道具板操作便捷、调整性强,这就为幼儿自主设计、构建舞台场景提供了更多自主发挥的空间,让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得到体现与发展。最终,道具组的孩子们也以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参与到表演中,他们构建的场景也成为表演的一部分。人板配合、人人合作的舞台构建方式肯定了道具演员的地位与作用,锻炼了幼儿间的合作与协商能力。每次的场景构建都像是未知的造型游戏,极大地增加了舞台的新颖性和新鲜感,也让幼儿更加投入到演出中。
2. 妙用戏偶道具呈现剧情
故事剧表演时常需要用到一些道具来丰富演员的演出,帮助观众理解剧情,让舞台呈现得更加饱满。大班故事剧《11只猫跑马拉松》中,整部剧的冲突集中在角色的心理斗争——作为猫运动员,是坚持跑下去还是放弃?这是一个内心纠结的过程。心理冲突很难用表情、肢体、动作来演绎,对幼儿来说更是难上加难。如何才能让观众看懂这一场内心戏?受到影视剧表演中内心戏常以旁白呈现的启发,我们引入“戏偶心理剧场”的方式,在每次角色出现心理斗争的情节时,就让台上的演员定格,由戏偶演员手持木偶猫上台,分成“坚持猫”和“放弃猫”两队,表现角色的心理斗争过程。如“猫运动员们爬上山坡,气喘吁吁地停下休息”时,扮演猫运动员的演员定格,戏偶演员上场,在台前分两队(坚持队和放弃队)站立,两队演员操作木偶猫来阐明各自的观点,借木偶猫之口表达角色的内心斗争过程。真人演绎和木偶戏的结合,顺利实现了真场景和内心戏的衔接转换,既让观众了解到猫运动员的内心思考过程,也丰富了艺术表现,让整部剧呈现出更丰富的效果。
二、表演氛围的游戏性
游戏是幼儿生活和学习的方式,在戏剧表演时也应让整个过程充满游戏性。游戏性是吸引幼儿参与故事剧表演的要点,幼儿只有在表演中获得游戏的快乐体验,才能积极投入,发挥主动性。因此,我们不仅要体现舞台场景和道具的游戏性,还要营造游戏性的演出氛围,让他们更加投入故事剧的表演中。
1. 强化剧情游戏性
剧情的游戏性是指故事本身就是一个成熟的游戏内容,如故事剧《佩奇捉迷藏》讲的是小猪佩奇与朋友们玩捉迷藏游戏;故事剧《仙人球》讲的是小伙伴们一起玩球的游戏。此类故事剧的剧情和游戏融为一体,所以教师指导的重点是让幼儿在台上真实地“玩游戏”,而非按照剧本“表演游戏”。
对年龄较小的幼儿来说,“戏剧表演”一词显得过于严肃和正式,但“扮演游戏”是他们最熟悉的生活方式。以小班故事剧《佩奇捉迷藏》为例,幼儿在舞台上真实地开展捉迷藏游戏,他们会时不时躲藏在小花、小树、小屋等场景中。捉迷藏情节共有“争抢躲藏—指定躲藏—结伴躲藏—自主躲藏”四个阶段,经过排演时的不断调整,幼儿的表演状态也从拘谨到逐渐放松,到最后能自由选择想要躲藏的最佳位置,把舞台上的表演变成了游戏。每当躲起来的幼儿被找到,他们都会发出一阵阵欢乐的笑声:“找到你啦!”“你在这里呀!”此时,一句句台词不再是机械的记忆表达,而是真实的游戏语言,是幼儿从游戏中获得快乐的真情流露。 在剧情游戏性很强的表演中,教师需要帮助幼儿更加投入地沉浸在舞台的游戏过程,融入真实的游戏情节,让幼儿拥有游戏的快乐体验。故事剧将游戏以表演的形式搬上舞台,用幼儿熟悉的“游戏”代替陌生的“表演”,能够帮助年龄较小的幼儿克服表演初期面对观众的胆怯心理,让他们在舞台上呈现出自然的、童真的、真实的表演状态。剧情的游戏性还能让幼儿更快地熟悉故事剧表演、爱上故事剧表演,从表演中收获快乐,并产生对戏剧表演活动的意愿和兴趣。
2. 增加表演游戏性
表演的游戏性是借助相应的戏剧游戏、戏剧范式手段,让剧情的呈现和台词的表达更具游戏性。幼儿的故事剧表演与成人不同,念台词、记对白、走场位等过于机械、重复的排练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压力,会泯灭他们关于表演的兴趣和想象。因此,我们需要加入适宜的游戏手段,引发幼儿的真情实感,帮助幼儿更好地投入,让排练和表演变得有趣。
例如故事剧《小红和小黄》,讲述了卡车小红和小黄一起出发送货,一路上克服各种困难最终将货物顺利送达水族馆的故事。为了实现用游戏的方式表演故事的想法,教师设计了许多有趣的游戏桥段,例如用“磁铁补轮胎”来增加补胎环节的游戏性,即用磁力片和圆形铁盖来制作轮胎,当故事进行到车辆破胎的情节时,演员便用力蹲下让轮胎撞击地面,轮胎被震落的同时也伴随金属与地面碰撞发出“哐当”的响声,自然呈现出破胎的音效,而当车修好后磁铁又可以轻易地将轮胎吸回车身上,让补胎情节充满“破坏感”的乐趣。
除了师幼自创的创意设想,我们还运用戏剧游戏来增加表演的游戏性。在故事剧《森林奥运会》中,我们用戏剧游戏“动作传真机”体现开幕式动作的传递。动作传真机是戏剧表演中常用的肢体游戏,即教师和幼儿围站成一个圈,起先可以由教师(玩法成熟后可以让幼儿领头)先做一个动作,然后示意右手边的幼儿依次模仿动作并传递给右边的人,直到再传回给教师(领头者)。该游戏因有动作模仿及依次传递的规则,深受大班幼儿的喜爱。接龙式的动作极大地增强了舞台效果和感染力,也让小演员们沉浸在游戏化的表演氛围中,让他们享受表演、感受表演的乐趣。
三、演出互动的游戏性
幼儿园故事剧表演活动中,观众往往也是低幼儿童,相较于成人观众来说,他们更需要情感的渲染和游戏性的氛围,因此我们需要让观众拥有参与感,产生共情,从表演中获得更强烈的戏剧体验和愉悦的感受。
1. 打破舞台的空间界限
在常规的舞台演出中,演员与观众的界限分明,演员在舞台表演,观众在观众席观演,演员和观众的互动较少。但是在幼儿的故事剧表演中,演出场地常常在幼儿园的小剧场或班级的表演区,由于空间较小,观众与舞台的距离也就更近了。不仅如此,我们还考虑让演员适当突破舞台的空间界限,走进观众席,从而增加与观众的互动机会。
以大班故事剧《11只猫跑马拉松》为例,剧中有运动员们跑马拉松的情节,考虑到表演空间有限,不利于展现马拉松比赛的盛况,所以我们拓宽舞台范围,让运动员们绕着整个剧场跑。在运动员们绕圈跑时,观众可以近距离地看到他们,就像真的在路边围观城市马拉松比赛一样。热闹的赛场氛围也让观众自发地为运动员们加油助威,此时他们也是表演的一部分。这种巧妙的空间渗透非常适宜幼儿的年龄特点,能够很好地吸引小观众的注意力和兴趣,让他们对演出有更强的参与感,从而更好地理解剧情,达到情感的共鸣。
2. 打破演员与观众的界限
在表演中,打破舞台的空间界限其实也打破了观众与演员的界限。故事剧《11只猫跑马拉松》中,小观众为运动员们加油助威,无形中也将自己融入剧情中,使之成为演出的一部分,而观众的参与也让这部剧的演出更加完整。在故事剧《森林奥运会》中,台上的演员们将运动会的邀请函折成纸飞机送给观众,捡到纸飞机的观众会一起参加奥运会开幕式的演出。分发邀请函邀请观众的创意让观众也参与到剧情中,这也是演员与观众互动的一种方式。在游戏化的互动氛围里,演员走进观众席,拉近了舞台和观众的距离,甚至让观众成为推进剧情发展的“群众演员”。由此可见,我们可以结合剧情需要,适当地增加观众的参与感与互动性,从而顺应低龄幼儿的观演心理,提升观演体验,在观演中培养他们对故事剧表演的兴趣。
3. 打破台词的界限
在大多数成人的戏剧表演中,台词是表演的基础,是剧情的重要载体,幼儿的故事剧表演也不例外。多数情况下,台词都属于台上的演员,是演员说、观众听的单方面输出的状态。幼儿的表演活动,我们可以从年龄特点出发,考虑设计适当的互动性台词以增加观众的参与感。如在故事剧《11只猫跑马拉松》中,观众为运动员们加油助威,是一种互动性的台词;在故事剧《森林奥运会》中,扮演主持人的演员和观众的一問一答也是互动性的台词;在故事剧《佩奇捉迷藏》中,演员带动全场观众一起倒计时,等待小动物们躲藏好,这也是互动性的台词……互动性的台词设计能更好地为剧情服务,有效地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帮助观众融入剧情中,点燃观众参与表演的热情。此外,互动性的台词对演员也是一种激励和肯定,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舞台演出的艺术效果。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在故事剧表演中,教师需关注到以往的表演活动存在的问题,进而从物质支持、心理氛围和舞台互动性等方面提升故事剧表演的游戏性,让故事剧表演像游戏一样轻松愉悦,让排演过程和舞台演出契合幼儿“在游戏中学习与成长”的天性,符合戏剧教育促进幼儿多元智能发展的目的。故事剧表演有利于提升幼儿的创意思维,锻炼解决问题能力、发展同伴协作和沟通能力等,让幼儿从活动中收获真正的成长与快乐。
笔者认为,幼儿园的故事剧表演应以“游戏性”策略展开,将某些环节以“玩游戏”的方式呈现,如场景道具的游戏性、表演氛围的游戏性、演出方式的游戏性等,这样不仅顺应了幼儿喜爱游戏、在游戏中学习的年龄特点,也符合幼儿的认知和发展水平;同时也突显戏剧表演的游戏性特征,更好地帮助幼儿在表演中释放天性,激发潜能,让幼儿自由而创造性地表达自己。
一、舞台布置的游戏性
故事剧表演中,我们时常需要用到一些舞台背景板来呈现故事场景,如山、树、河、房屋等。以往常见的背景呈现方式有:喷绘的泡沫板、LED显示屏、自制的手绘图画等,这些背景道具都是固定的,一旦制作完成就很难再次更改或重复利用,造成了物料浪费。但是幼儿在排演过程中时常会萌生新的想法与创意——这些想法是随着幼儿对剧本理解的加深而逐步产生的,体现了幼儿的思维和情感,教师应珍视幼儿的创意灵感。灵活地使用场景道具,可以让幼儿不再机械地重复固定的排练动作,而是以“玩游戏”的心态投入场景布置环节,最终帮助幼儿在舞台上呈现自然的游戏状态。因此,教师应为幼儿的想法提供物质保障支持,为新创意的呈现创造有利条件。
1. 巧用低结构道具板构建创意场景
大班故事剧《11只猫跑马拉松》改编自日本作家马场登的绘本,故事围绕马拉松大赛展开。猫猫小镇正在举行马拉松大赛,参加比赛的小猫要闯过各种各样的难关。赛途路线会穿小镇而过,沿途随处可见小镇上热闹繁华的街景和热情围观的居民。起初共有21只猫选手参赛,最终只有11只猫克服种种困难完成比赛,站上领奖台。
故事中,猫运动员们要跑过山坡、街道、游乐园等不同的赛道路段,排练阶段,每当场景开始转换,道具组的孩子们便上台更换背景图片,整个过程机械且枯燥,他们逐渐变成了幕后工作人员,无法体会到故事的趣味和表演的乐趣。为了改变这个现状,我们尝试用几何图形拼接法来呈现不同的舞台背景:首先将万通板裁出长短不一的长条形道具板,然后让幼儿手持道具板配合身体动作模仿将要呈现的场景,从而构建出舞台布景。例如,山坡场景由5人合作构建:3人横向排开,中间1人跪立,将长条的道具板拗成横向的“S”形用来仿造上下山坡的形态;剩下2人,1人站在后方,将短道具板举在头顶,通过拗出弧形仿造树冠,让身体直立模仿树干,另外1人则盘坐在“山”前,用双手開出花朵的造型,5人合作的山坡场景便构建成了。这种灵活性强,且富于创意的场景搭建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幼儿参与的热情,我们将这一思路也用到了房屋、海边等场景的构建。
不同图形、不同颜色的道具板更有利于构建场景的创意发挥。由于低结构道具板操作便捷、调整性强,这就为幼儿自主设计、构建舞台场景提供了更多自主发挥的空间,让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得到体现与发展。最终,道具组的孩子们也以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参与到表演中,他们构建的场景也成为表演的一部分。人板配合、人人合作的舞台构建方式肯定了道具演员的地位与作用,锻炼了幼儿间的合作与协商能力。每次的场景构建都像是未知的造型游戏,极大地增加了舞台的新颖性和新鲜感,也让幼儿更加投入到演出中。
2. 妙用戏偶道具呈现剧情
故事剧表演时常需要用到一些道具来丰富演员的演出,帮助观众理解剧情,让舞台呈现得更加饱满。大班故事剧《11只猫跑马拉松》中,整部剧的冲突集中在角色的心理斗争——作为猫运动员,是坚持跑下去还是放弃?这是一个内心纠结的过程。心理冲突很难用表情、肢体、动作来演绎,对幼儿来说更是难上加难。如何才能让观众看懂这一场内心戏?受到影视剧表演中内心戏常以旁白呈现的启发,我们引入“戏偶心理剧场”的方式,在每次角色出现心理斗争的情节时,就让台上的演员定格,由戏偶演员手持木偶猫上台,分成“坚持猫”和“放弃猫”两队,表现角色的心理斗争过程。如“猫运动员们爬上山坡,气喘吁吁地停下休息”时,扮演猫运动员的演员定格,戏偶演员上场,在台前分两队(坚持队和放弃队)站立,两队演员操作木偶猫来阐明各自的观点,借木偶猫之口表达角色的内心斗争过程。真人演绎和木偶戏的结合,顺利实现了真场景和内心戏的衔接转换,既让观众了解到猫运动员的内心思考过程,也丰富了艺术表现,让整部剧呈现出更丰富的效果。
二、表演氛围的游戏性
游戏是幼儿生活和学习的方式,在戏剧表演时也应让整个过程充满游戏性。游戏性是吸引幼儿参与故事剧表演的要点,幼儿只有在表演中获得游戏的快乐体验,才能积极投入,发挥主动性。因此,我们不仅要体现舞台场景和道具的游戏性,还要营造游戏性的演出氛围,让他们更加投入故事剧的表演中。
1. 强化剧情游戏性
剧情的游戏性是指故事本身就是一个成熟的游戏内容,如故事剧《佩奇捉迷藏》讲的是小猪佩奇与朋友们玩捉迷藏游戏;故事剧《仙人球》讲的是小伙伴们一起玩球的游戏。此类故事剧的剧情和游戏融为一体,所以教师指导的重点是让幼儿在台上真实地“玩游戏”,而非按照剧本“表演游戏”。
对年龄较小的幼儿来说,“戏剧表演”一词显得过于严肃和正式,但“扮演游戏”是他们最熟悉的生活方式。以小班故事剧《佩奇捉迷藏》为例,幼儿在舞台上真实地开展捉迷藏游戏,他们会时不时躲藏在小花、小树、小屋等场景中。捉迷藏情节共有“争抢躲藏—指定躲藏—结伴躲藏—自主躲藏”四个阶段,经过排演时的不断调整,幼儿的表演状态也从拘谨到逐渐放松,到最后能自由选择想要躲藏的最佳位置,把舞台上的表演变成了游戏。每当躲起来的幼儿被找到,他们都会发出一阵阵欢乐的笑声:“找到你啦!”“你在这里呀!”此时,一句句台词不再是机械的记忆表达,而是真实的游戏语言,是幼儿从游戏中获得快乐的真情流露。 在剧情游戏性很强的表演中,教师需要帮助幼儿更加投入地沉浸在舞台的游戏过程,融入真实的游戏情节,让幼儿拥有游戏的快乐体验。故事剧将游戏以表演的形式搬上舞台,用幼儿熟悉的“游戏”代替陌生的“表演”,能够帮助年龄较小的幼儿克服表演初期面对观众的胆怯心理,让他们在舞台上呈现出自然的、童真的、真实的表演状态。剧情的游戏性还能让幼儿更快地熟悉故事剧表演、爱上故事剧表演,从表演中收获快乐,并产生对戏剧表演活动的意愿和兴趣。
2. 增加表演游戏性
表演的游戏性是借助相应的戏剧游戏、戏剧范式手段,让剧情的呈现和台词的表达更具游戏性。幼儿的故事剧表演与成人不同,念台词、记对白、走场位等过于机械、重复的排练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压力,会泯灭他们关于表演的兴趣和想象。因此,我们需要加入适宜的游戏手段,引发幼儿的真情实感,帮助幼儿更好地投入,让排练和表演变得有趣。
例如故事剧《小红和小黄》,讲述了卡车小红和小黄一起出发送货,一路上克服各种困难最终将货物顺利送达水族馆的故事。为了实现用游戏的方式表演故事的想法,教师设计了许多有趣的游戏桥段,例如用“磁铁补轮胎”来增加补胎环节的游戏性,即用磁力片和圆形铁盖来制作轮胎,当故事进行到车辆破胎的情节时,演员便用力蹲下让轮胎撞击地面,轮胎被震落的同时也伴随金属与地面碰撞发出“哐当”的响声,自然呈现出破胎的音效,而当车修好后磁铁又可以轻易地将轮胎吸回车身上,让补胎情节充满“破坏感”的乐趣。
除了师幼自创的创意设想,我们还运用戏剧游戏来增加表演的游戏性。在故事剧《森林奥运会》中,我们用戏剧游戏“动作传真机”体现开幕式动作的传递。动作传真机是戏剧表演中常用的肢体游戏,即教师和幼儿围站成一个圈,起先可以由教师(玩法成熟后可以让幼儿领头)先做一个动作,然后示意右手边的幼儿依次模仿动作并传递给右边的人,直到再传回给教师(领头者)。该游戏因有动作模仿及依次传递的规则,深受大班幼儿的喜爱。接龙式的动作极大地增强了舞台效果和感染力,也让小演员们沉浸在游戏化的表演氛围中,让他们享受表演、感受表演的乐趣。
三、演出互动的游戏性
幼儿园故事剧表演活动中,观众往往也是低幼儿童,相较于成人观众来说,他们更需要情感的渲染和游戏性的氛围,因此我们需要让观众拥有参与感,产生共情,从表演中获得更强烈的戏剧体验和愉悦的感受。
1. 打破舞台的空间界限
在常规的舞台演出中,演员与观众的界限分明,演员在舞台表演,观众在观众席观演,演员和观众的互动较少。但是在幼儿的故事剧表演中,演出场地常常在幼儿园的小剧场或班级的表演区,由于空间较小,观众与舞台的距离也就更近了。不仅如此,我们还考虑让演员适当突破舞台的空间界限,走进观众席,从而增加与观众的互动机会。
以大班故事剧《11只猫跑马拉松》为例,剧中有运动员们跑马拉松的情节,考虑到表演空间有限,不利于展现马拉松比赛的盛况,所以我们拓宽舞台范围,让运动员们绕着整个剧场跑。在运动员们绕圈跑时,观众可以近距离地看到他们,就像真的在路边围观城市马拉松比赛一样。热闹的赛场氛围也让观众自发地为运动员们加油助威,此时他们也是表演的一部分。这种巧妙的空间渗透非常适宜幼儿的年龄特点,能够很好地吸引小观众的注意力和兴趣,让他们对演出有更强的参与感,从而更好地理解剧情,达到情感的共鸣。
2. 打破演员与观众的界限
在表演中,打破舞台的空间界限其实也打破了观众与演员的界限。故事剧《11只猫跑马拉松》中,小观众为运动员们加油助威,无形中也将自己融入剧情中,使之成为演出的一部分,而观众的参与也让这部剧的演出更加完整。在故事剧《森林奥运会》中,台上的演员们将运动会的邀请函折成纸飞机送给观众,捡到纸飞机的观众会一起参加奥运会开幕式的演出。分发邀请函邀请观众的创意让观众也参与到剧情中,这也是演员与观众互动的一种方式。在游戏化的互动氛围里,演员走进观众席,拉近了舞台和观众的距离,甚至让观众成为推进剧情发展的“群众演员”。由此可见,我们可以结合剧情需要,适当地增加观众的参与感与互动性,从而顺应低龄幼儿的观演心理,提升观演体验,在观演中培养他们对故事剧表演的兴趣。
3. 打破台词的界限
在大多数成人的戏剧表演中,台词是表演的基础,是剧情的重要载体,幼儿的故事剧表演也不例外。多数情况下,台词都属于台上的演员,是演员说、观众听的单方面输出的状态。幼儿的表演活动,我们可以从年龄特点出发,考虑设计适当的互动性台词以增加观众的参与感。如在故事剧《11只猫跑马拉松》中,观众为运动员们加油助威,是一种互动性的台词;在故事剧《森林奥运会》中,扮演主持人的演员和观众的一問一答也是互动性的台词;在故事剧《佩奇捉迷藏》中,演员带动全场观众一起倒计时,等待小动物们躲藏好,这也是互动性的台词……互动性的台词设计能更好地为剧情服务,有效地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帮助观众融入剧情中,点燃观众参与表演的热情。此外,互动性的台词对演员也是一种激励和肯定,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舞台演出的艺术效果。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在故事剧表演中,教师需关注到以往的表演活动存在的问题,进而从物质支持、心理氛围和舞台互动性等方面提升故事剧表演的游戏性,让故事剧表演像游戏一样轻松愉悦,让排演过程和舞台演出契合幼儿“在游戏中学习与成长”的天性,符合戏剧教育促进幼儿多元智能发展的目的。故事剧表演有利于提升幼儿的创意思维,锻炼解决问题能力、发展同伴协作和沟通能力等,让幼儿从活动中收获真正的成长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