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生活化、情境化与知识系统性的关系。”通过数学课堂创设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建立起生活和数学学习之间的联系,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构建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那么,如何创设情境才能激活课堂呢?
一、联系生活,让学生从生活中认识并学习数学
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也注重生活和数学学习之间的联系,但教师更多的是从教材出发来引导学生学习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生活认知,很多学生在学习中总感觉数学太抽象。其实不然,小学数学所涉及的知识都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联系生活创设情境,就是要以教材为出发点,在教材和学生的生活中寻找切合点,再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数学学习,在生活中认识并学习数学。
首先,要注重引导学生感受生活。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也充满数学。只有让学生以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从生活中学会思考,数学学习才会更加有效。如在教材中有“几个和第几个”的常用语,很多学生会说但却不明白其中含义,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数座位”、“排队”等小游戏来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认识“第几个”和“几个”的概念。
其次,要注重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如在“线段”的教学中,教师以“猫和老鼠”的游戏来创设情境:通过幻灯片设置了猫捉老鼠的游戏,而猫可以选择不同的道路去捉到老鼠,然后将“猫”和“老鼠”抽象化为“两点”,而“路”则是“不同的线(包括直线和曲线)”,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见,在课堂教学中,联系生活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了解数学知识,可较好地摆脱抽象化的纯知识传授,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
二、借助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数学知识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更喜欢在玩中学,为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学生所喜欢的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形成数学知识的构建。
以活动来创设情境,首先要注重在活动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一年级的“数学乐园”的教学为例,要让学生正确理解1到9数字的顺序,只是通过教师讲授效果显然不是很好。而借助“喜羊羊和灰太狼”的故事 “喜羊羊被灰太狼围困,只有按1到9的顺序走才能摆脱困境”,请学生当喜羊羊,亲自走一走。低段学生的形象思维较强,喜欢在角色中完成任务。当教师让学生充当喜羊羊的角色后,学生会自主探索如何“脱险”,从而在活动中正确认识1到9的顺序。
其次,在利用活动来创设情境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认识三角形”的教学为例,要让学生正确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点,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小棒和胶带制作三角形、四边形等形状,学生制作后以“比一比”活动来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点,再以“说一说”活动来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应用到这一特点的物体,让学生从数学学习走向生活认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巧用多媒体,化抽象为直观,促进知识构建
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让数学课堂摆脱了单纯的以教师讲授、板书为主的模式,借助多媒体图片、视频、动画等多种功能,可变抽象的数学知识为直观认知,让学生在直观中构建起知识。
首先,借助多媒体来呈现图片,这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最常用的方式。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将主题图、故事、问题等以图片形式呈现,引导学生在观察中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如在“时、分、秒”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展示各种时钟来引导学生认识时钟是生活中用于记录时间的工具,引导学生制作时钟后,通过图片呈现时钟,并以不同的颜色来标示时针、分针、秒针,让学生在直观中认识时钟。如在“角的认识”的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课件的鲜艳色彩和优美图案,直接形象地再现客观事物,给学生以如见其物的感受。因此在让学生观察实物感知角的形状时,出示一条色彩鲜艳的红领巾,让学生找出红领巾的三个角;出示钟表实物图,让学生找出时针、分针、秒针之间的夹角;出示一把漂亮的折扇图,让学生观察折扇打开时角的大小。图像显示模拟逼真,使学生产生数学美的感受,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教学中,因学生抽象思维较弱,要掌握“平移”这一知识点就较难。因此教师可在Word中插入表格,在表格中绘制简单的图形(如三角形),引导学生观察该图形所占据的位置后,复制一个新图形,然后操作键盘或鼠标平移新图形,让学生观察平移的格数。如此,学生对平移有了直观认知。接着教师再引导学生画出一个图形并进行平移,在操作中巩固平移,促进学生技能的掌握。
总之,情境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教师要立足学生主体,从学生的生活出发,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活动、多媒体等方式来创设情境,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直观地认知并构建起数学知识。
(责编童夏)
一、联系生活,让学生从生活中认识并学习数学
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也注重生活和数学学习之间的联系,但教师更多的是从教材出发来引导学生学习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生活认知,很多学生在学习中总感觉数学太抽象。其实不然,小学数学所涉及的知识都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联系生活创设情境,就是要以教材为出发点,在教材和学生的生活中寻找切合点,再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数学学习,在生活中认识并学习数学。
首先,要注重引导学生感受生活。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也充满数学。只有让学生以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从生活中学会思考,数学学习才会更加有效。如在教材中有“几个和第几个”的常用语,很多学生会说但却不明白其中含义,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数座位”、“排队”等小游戏来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认识“第几个”和“几个”的概念。
其次,要注重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如在“线段”的教学中,教师以“猫和老鼠”的游戏来创设情境:通过幻灯片设置了猫捉老鼠的游戏,而猫可以选择不同的道路去捉到老鼠,然后将“猫”和“老鼠”抽象化为“两点”,而“路”则是“不同的线(包括直线和曲线)”,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见,在课堂教学中,联系生活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了解数学知识,可较好地摆脱抽象化的纯知识传授,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
二、借助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数学知识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更喜欢在玩中学,为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学生所喜欢的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形成数学知识的构建。
以活动来创设情境,首先要注重在活动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一年级的“数学乐园”的教学为例,要让学生正确理解1到9数字的顺序,只是通过教师讲授效果显然不是很好。而借助“喜羊羊和灰太狼”的故事 “喜羊羊被灰太狼围困,只有按1到9的顺序走才能摆脱困境”,请学生当喜羊羊,亲自走一走。低段学生的形象思维较强,喜欢在角色中完成任务。当教师让学生充当喜羊羊的角色后,学生会自主探索如何“脱险”,从而在活动中正确认识1到9的顺序。
其次,在利用活动来创设情境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认识三角形”的教学为例,要让学生正确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点,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小棒和胶带制作三角形、四边形等形状,学生制作后以“比一比”活动来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点,再以“说一说”活动来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应用到这一特点的物体,让学生从数学学习走向生活认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巧用多媒体,化抽象为直观,促进知识构建
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让数学课堂摆脱了单纯的以教师讲授、板书为主的模式,借助多媒体图片、视频、动画等多种功能,可变抽象的数学知识为直观认知,让学生在直观中构建起知识。
首先,借助多媒体来呈现图片,这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最常用的方式。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将主题图、故事、问题等以图片形式呈现,引导学生在观察中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如在“时、分、秒”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展示各种时钟来引导学生认识时钟是生活中用于记录时间的工具,引导学生制作时钟后,通过图片呈现时钟,并以不同的颜色来标示时针、分针、秒针,让学生在直观中认识时钟。如在“角的认识”的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课件的鲜艳色彩和优美图案,直接形象地再现客观事物,给学生以如见其物的感受。因此在让学生观察实物感知角的形状时,出示一条色彩鲜艳的红领巾,让学生找出红领巾的三个角;出示钟表实物图,让学生找出时针、分针、秒针之间的夹角;出示一把漂亮的折扇图,让学生观察折扇打开时角的大小。图像显示模拟逼真,使学生产生数学美的感受,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教学中,因学生抽象思维较弱,要掌握“平移”这一知识点就较难。因此教师可在Word中插入表格,在表格中绘制简单的图形(如三角形),引导学生观察该图形所占据的位置后,复制一个新图形,然后操作键盘或鼠标平移新图形,让学生观察平移的格数。如此,学生对平移有了直观认知。接着教师再引导学生画出一个图形并进行平移,在操作中巩固平移,促进学生技能的掌握。
总之,情境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教师要立足学生主体,从学生的生活出发,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活动、多媒体等方式来创设情境,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直观地认知并构建起数学知识。
(责编童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