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校联系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进行家访是班主任的必备“功课”。在2009年8月,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第三章“职责与任务”的第十二条明确指出:班主任应“经常与任课教师和其他教职员工沟通,主动与学生家长、学生所在社区联系,努力形成教育合力。”可以说,只要担任过班主任的老师,都曾开展过家访工作,家访看似简单,但要真正把工作做好却不容易,下面就这一问题谈两点看法。
一、班主任在进行家访时应把握好分寸。
班主任进行家访时势必要把学生在校行为表现和学习成绩向家长反映,在反映情况时应把握好分寸,客观公正。这一点在对“问题学生”进行家访时尤为重要。有的学生可能因为班主任的偏见将其定位为“差生”,或者本身情况确实糟糕:成绩不好,表现也差,甚至品行有缺陷。遇到这样的学生,班主任在家访时切不可将其“一棍子打死”,一味向家长“投诉”,把学生描述得一无是处。因为学生毕竟是未成年人,表现再怎么不好也不至于毫无优点。将学生情况描述得一塌糊涂,学生不高兴,家长也不舒服。有的学生可能在校表现不好,但在家却表现良好,如孝敬父母,勤于劳动等。像这种情况的学生,班主任家访时若将其孩子的情况说得很糟,家长从内心是无法接受的,甚至会认为班主任对自己的孩子有偏见,不愿配合班主任的工作。退一步讲,家长既使清楚自己的孩子在校和在家各方面表现都不好,但毕竟是自己的“心头肉”,谁也不愿看到自己孩子的形象在班主任心目中是如此的不堪一击。因此,班主任对这类学生进行家访时,既不能“睁眼瞎”,有缺点也帮学生遮掩,只说好话。也不能不把握好分寸,只有客观公正反映学生情况,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方法,才能赢得家长信任,争取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需要指出的是,把握分寸不仅适用于“问题学生”,也同样适用于其他学生。家访时把握好分寸,不因成绩好而“一俊遮百丑”,将学生捧上天,也不因有缺点而“一棍子打死”,只有做到客观公正,才能赢得家长信任与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二、班主任在进行家访时应有所作为。
所谓有所作为,即班主任在家访前应明确家访目的,构思好家访内容,掌握必要的沟通技巧。与家长沟通交流时应能准确反映情况,解决问题,赢得家长信任,共同促进学生成长。有的班主任缺乏责任心,将家访看成是学校摊派的任务,对家访工作随意应付。一到学生家中,成绩单随便一发,话没说两句就走人。这样的家访很难有效果,甚至会给家长留下不负责任的印象,带来副作用。还有的班主任(尤其是新班主任)缺乏经验,家访时东拉西扯,信口开河。中心主题不明确,容易影响家访效果,甚至引发家长反感。此外,班主任家访时不可带着功利性目的进行家访。如对有权势的家长阿谀奉承,甚至索要财物。对经济条件困难的家长冷漠应付,敷衍了事。带功利性目的进行家访势必影响班主任在学生及家长心目中的形象,难以做好班主任工作。
要有所作为首先思想上必须重视家访工作。家访的目的一是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表现及学习情况,同时了解学生在家表现及学习情况。二是在与学生家长的接触中,用教育者所具有的优势,捕获信息,发现教育的机会。把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传达给家长,增强家长的责任心,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其次,要充分做好家访的准备。可以通过电话或微信等方式和家长预先约定好时间,让学生家长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有充足的交流时间。班主任要认真准备好与家长交流的内容,特别是被访学生在学校各方面表现的情况。必要时,可以带上学生的作业,活动资料等反映学生在校情况的资料。
第三,要注意观察,积极主动进行沟通交流。家访时,班主任应注意观察学生的家庭环境和学生家长言谈举止。这些方面透露着学生家庭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修养,对于真实地了解学生家庭教育的背景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班主任留心观察,就有可能发现日后教育学生的资源。与家长交流时,要积极主动,特别是遇到性格内向、言语不多的家长,班主任应善于寻找话题,避免冷场。交流时应多用商量的口气,态度随和,语气婉转,语态真诚。切忌用教训的口气,因失言而失理。及时准确反映问题,让家长实实在在感受到班主任的责任心和爱心,赢得家长信任与支持。
第四,要做好家访总结。家访以后,要认真写好家访记录(而不是为了应付检查,敷衍了事),记录家访的过程、收获和存在的问题。把了解的情况及时记录起来,有利于提高工作的针对性,提升自己的工作水平和效率。
只有明确家访的重要意义,认真分析每个学生及家长的情况,针对性的因“家”因“人”而访,才能与家长良好互动沟通,赢得家长的理解支持,形成教育合力,做到有所作为。
班主任工作既繁杂又辛苦,要做好家访工作也确实不易,特别是有的班级学生众多,路途遥远,要做到全面家访,对班主任来讲是十分辛苦的事情。但要成为优秀的班主任,就应克服困难、积极探索、创新工作模式,主动作为。唯有如此,才能享受成功的幸福和喜悦。
一、班主任在进行家访时应把握好分寸。
班主任进行家访时势必要把学生在校行为表现和学习成绩向家长反映,在反映情况时应把握好分寸,客观公正。这一点在对“问题学生”进行家访时尤为重要。有的学生可能因为班主任的偏见将其定位为“差生”,或者本身情况确实糟糕:成绩不好,表现也差,甚至品行有缺陷。遇到这样的学生,班主任在家访时切不可将其“一棍子打死”,一味向家长“投诉”,把学生描述得一无是处。因为学生毕竟是未成年人,表现再怎么不好也不至于毫无优点。将学生情况描述得一塌糊涂,学生不高兴,家长也不舒服。有的学生可能在校表现不好,但在家却表现良好,如孝敬父母,勤于劳动等。像这种情况的学生,班主任家访时若将其孩子的情况说得很糟,家长从内心是无法接受的,甚至会认为班主任对自己的孩子有偏见,不愿配合班主任的工作。退一步讲,家长既使清楚自己的孩子在校和在家各方面表现都不好,但毕竟是自己的“心头肉”,谁也不愿看到自己孩子的形象在班主任心目中是如此的不堪一击。因此,班主任对这类学生进行家访时,既不能“睁眼瞎”,有缺点也帮学生遮掩,只说好话。也不能不把握好分寸,只有客观公正反映学生情况,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方法,才能赢得家长信任,争取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需要指出的是,把握分寸不仅适用于“问题学生”,也同样适用于其他学生。家访时把握好分寸,不因成绩好而“一俊遮百丑”,将学生捧上天,也不因有缺点而“一棍子打死”,只有做到客观公正,才能赢得家长信任与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二、班主任在进行家访时应有所作为。
所谓有所作为,即班主任在家访前应明确家访目的,构思好家访内容,掌握必要的沟通技巧。与家长沟通交流时应能准确反映情况,解决问题,赢得家长信任,共同促进学生成长。有的班主任缺乏责任心,将家访看成是学校摊派的任务,对家访工作随意应付。一到学生家中,成绩单随便一发,话没说两句就走人。这样的家访很难有效果,甚至会给家长留下不负责任的印象,带来副作用。还有的班主任(尤其是新班主任)缺乏经验,家访时东拉西扯,信口开河。中心主题不明确,容易影响家访效果,甚至引发家长反感。此外,班主任家访时不可带着功利性目的进行家访。如对有权势的家长阿谀奉承,甚至索要财物。对经济条件困难的家长冷漠应付,敷衍了事。带功利性目的进行家访势必影响班主任在学生及家长心目中的形象,难以做好班主任工作。
要有所作为首先思想上必须重视家访工作。家访的目的一是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表现及学习情况,同时了解学生在家表现及学习情况。二是在与学生家长的接触中,用教育者所具有的优势,捕获信息,发现教育的机会。把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传达给家长,增强家长的责任心,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其次,要充分做好家访的准备。可以通过电话或微信等方式和家长预先约定好时间,让学生家长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有充足的交流时间。班主任要认真准备好与家长交流的内容,特别是被访学生在学校各方面表现的情况。必要时,可以带上学生的作业,活动资料等反映学生在校情况的资料。
第三,要注意观察,积极主动进行沟通交流。家访时,班主任应注意观察学生的家庭环境和学生家长言谈举止。这些方面透露着学生家庭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修养,对于真实地了解学生家庭教育的背景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班主任留心观察,就有可能发现日后教育学生的资源。与家长交流时,要积极主动,特别是遇到性格内向、言语不多的家长,班主任应善于寻找话题,避免冷场。交流时应多用商量的口气,态度随和,语气婉转,语态真诚。切忌用教训的口气,因失言而失理。及时准确反映问题,让家长实实在在感受到班主任的责任心和爱心,赢得家长信任与支持。
第四,要做好家访总结。家访以后,要认真写好家访记录(而不是为了应付检查,敷衍了事),记录家访的过程、收获和存在的问题。把了解的情况及时记录起来,有利于提高工作的针对性,提升自己的工作水平和效率。
只有明确家访的重要意义,认真分析每个学生及家长的情况,针对性的因“家”因“人”而访,才能与家长良好互动沟通,赢得家长的理解支持,形成教育合力,做到有所作为。
班主任工作既繁杂又辛苦,要做好家访工作也确实不易,特别是有的班级学生众多,路途遥远,要做到全面家访,对班主任来讲是十分辛苦的事情。但要成为优秀的班主任,就应克服困难、积极探索、创新工作模式,主动作为。唯有如此,才能享受成功的幸福和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