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海更路簿是以中国海南岛渔民为主在千百年的渔业生产实践中发明和创造的。直到20世纪50年代,更路簿才逐渐引起国人的关注,并进入学界的视野。海南大学从事海南历史文化研究的周伟民、唐玲玲教授的《南海天书》[1]对已发现的更路簿进行了汇编及注译,并从更路簿的文化背景、更路簿学科发展等方面对南海更路簿进行诠释,被公认为是研究南海更路簿有影响力的成果之一,也是笔者从事更路簿学习与研究的入门著作。
而《南海更路簿———中国人经略祖宗海的历史见证》[2](以下简称本书或《南海更路簿》)则汇集了众多更路簿研究资深专家的研究成果,从更路簿的形成、作用、传承、意义的阐释,到使用过更路簿的老船长的历史口述,再到与南海更路簿有关的历史文献挖掘、考古发现、媒体报道等,向世人多视角地讲述中国人民经略祖宗海、开拓海上丝路的历史故事,以推动海洋意识、海洋文化的培育和普及。
中华文明以“农耕”文明为主线,源远流长,这与中华民族的版图以辽阔陆地为主有密切关系。而海南岛东南沿海地区,特别是琼海、文昌沿海地区土层浅薄,海沙堆积,不宜农耕,而近海捕捞更易获得生活物资,这让当地民众尝到大海供给丰富的甜头,从而吸引他们不断走向深海,逐步完成从“农耕”向“耕海”的转移。
农耕时代的人类要靠天吃饭,在大自然面前,很多时候显得渺小而无力,广大民众祈求超自然力的神灵保护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海南渔民的“耕海”作业更要靠天吃饭,在这当中出现海神信仰也是一种必然,“妈祖”信仰是其独特而鲜明的文化特征。这与东南亚一带的国家有相似的地方,体现了海洋文化交流的一面,同时也有自己的特别之处,如“一百零八兄弟公”的祭祀文化。
海南渔民在长期的“耕海”活动中,慢慢涌现出了一批读书识字的船长,造就了一批有航海经验的船夫,父子相传的传统,为更路簿的形成与传承打下良好基础,为“耕海”文明的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茫茫大海,神秘莫测,暗礁、险滩无处不在,要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生存,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较高的智慧。在几十代渔民鲜血与汗水的付出当中,渔民们总结出了各种经验:父子联帮出海但不同船;船工各有分工,相互协作,但船长的绝对权威是保证航程安全的重要保障;更路簿是航海的指南,但需要结合海水流速、风向变化等因素灵活运用。在这过程中,渔民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海洋文化。《南海更路簿》展现了海南岛渔民的海洋文化自觉,更路簿中的岛礁土地名透出浓浓的海南味。渔民们在使用更路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生产生活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海洋观念,而这三个层面彼此之间又相互关联或者互相重叠。
明代以后,海南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做出过重大的贡献,海上丝绸之路也给南海留下了深深的影响,更路簿为“海上丝绸之路”书写了重重一笔。
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一书中描述“中国人的确有十分发达而壮丽的政治建筑,但他们自己却以海为界……”“中国……占有土地进行耕种,同时也就意味着闭关自守,从而也就无法分享到海洋带给人们的文明……虽然也会发展航海事业,但是,他们的航海却没有影响他们的文明。”他认为中国人只有“黄色文明”的农耕文化,而缺少“蓝色文明”的海洋文化。至目前为止,中国确实还称不上海洋强国,但这并不代表中国海洋文明的缺失。暂不说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壮举,仅就本书总结的海民渔民在长期的航海过程中形成的“外向与开放性格”“积极的冒险精神、开拓进取的勇气”“崇尚商业和向海外移民”等,就足以说明“风帆时代海南渔民船长的群体的海洋性格纠正了黑格尔的错误观点”。
1.田野调查与口述历史留下珍贵史料
近几年来,笔者很真实地感受到,当今熟悉与了解更路簿的老船长越来越少了。本书收录的不少材料,是多位作者历时多年对海南渔民老船长的系列采访,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书中既有八九十岁高龄仍健在的老船长,如苏承芬、黄家礼、卢业发、郑庆能等,他们以更路簿为导向,长年航行于中沙、西沙和南沙群岛,航船经验极其丰富,回顾这段人生经历时,感慨万千;也有更路簿传承人王书保、继承人陈在清等,他们表达了对家族传家宝———更路簿的世代传承责任;更有老船长后人苏标武等,他们讲述了祖辈依靠更路簿远航,靠耕海谋生的家族故事。
以口述历史的方式,进行录像、录音和现场文字记录,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抢救性记录海南老船长、老渔民世世代代耕耘南海的经历;记录一代又一代南海渔民为开发南海所做出的奋斗和牺牲的动人故事;挖掘海南渔民开发西、南、中沙的历史真相,以及更路簿民间海路针经与南海岛礁的渔民命名的故事等,显得十分迫切。毫无疑问,《南海更路簿》在这一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2.更路簿的科学性
笔者以《南海天书》《南海更路簿》等著作为基础,提出“更路簿”数字化概念,并以“更路”数字化为基础,提出“更路航程”“更路航向”“航程偏差估计”“航向偏差估计”等系列测算模型验证[3],同时将模型用于验证本书列出的四册更路簿的更路进行科學验证,验证结果显示,除个别岛礁的渔民俗称(土地名)存在误释外[4],其余更路解释与“更路”测算结果吻合度非常高,有力地证实了这些更路簿的科学性与真实性。
而部分误释内容,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更路簿》的抢救性保护、传承与综合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也说明本书在更路簿传承与研究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3.南海海权法理依据
书中引证了多位专家从更路簿是中国人“用命换来的航海经”“自古经略南海的见证”“捍卫领土主权的史诗”等方面论述更路簿是中国拥有南海诸岛主权的重要证据;并依据大量翔实的历史资料,以中国人对南海诸岛“最早发现”“最早命名”“最早开发与经营”“长期有效管辖”“主权得到许多国家承认”等,论证证明中国在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也有专家以“先占原则”为基础,从南海更路簿在南海渔业活动的文献存世时间、对南海地区岛礁及相关水域的命名行为、实际结果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南海更路簿是中国对南海诸岛享有主权的明证。 无论从历史和文化学,还是地名学、航海学、海洋学等专业角度来看,南海“更路簿”都承载着我国渔民,特别是海南渔民在南海生产生活的鲜活历史,是我国渔民世世代代在南海生产生活的历史缩影和文字记载,兼具文物价值、文献价值、理论价值和法理价值。
本书的出版,对深入挖掘海洋文化,整理和保护南海珍贵的文物、资料,传承和发展优秀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思想价值、学术价值、出版价值和重大文化积累价值。
南海更路簿所记载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航海资料,还跨越了天文学、气象学、海洋学、历史学、地理学、数学和政治、经济、文化、法律,以及造船、渔业和海洋资源等学科和领域,而本书所汇集的资料及研究成果,主要偏重于更路簿的人文社科研究视角所进行的研究,缺少以实证研究为主的自然科学视角,也许算是本书存在的不足之处。
正如国际海洋法庭法馆、中国海洋法学会会长高之国先生认为的那样[6],更路簿研究目前基本上是有关学者,或相关的科研院校,自发开展的属于学术层面上的个人或集体的学术研究行为。虽然近来国家社科基金等部门,在年度科研计划中也列入了一些南海更路簿的研究项目,但更路簿的研究,缺乏国家的顶层设计和国家组织行为。期待同心协力,开展更路簿的抢救性发掘研究,组织动员全国的科研力量和资源,全面系统深入地开展更路簿的跨学科研究,以发挥更路簿在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方面重要和积极的法理作用,为建设海洋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注释
[1]周偉民,唐玲玲.南海天书———海南渔民《更路簿》文化诠释[M].北京:昆仑出版社,2015.
[2]《南海更路簿———中国人经略祖宗海的历史见证》编委会.南海更路簿———中国人经略祖宗海的历史见证[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6.
[3]李文化.南海更路簿数字化诠释[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9.
[4]李文化,陈虹,夏代云.南海“更路簿”航速极度存疑更路辨析[J].南海学刊,2019(2).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坚持谈判解决中菲南海有关争议》白皮书[M],2016年7月13日.
[6]高之国.南海更路簿研究现状及未来方向[N].海南日报(理论版),2019年5月29日.
作者单位:海南大学
而《南海更路簿———中国人经略祖宗海的历史见证》[2](以下简称本书或《南海更路簿》)则汇集了众多更路簿研究资深专家的研究成果,从更路簿的形成、作用、传承、意义的阐释,到使用过更路簿的老船长的历史口述,再到与南海更路簿有关的历史文献挖掘、考古发现、媒体报道等,向世人多视角地讲述中国人民经略祖宗海、开拓海上丝路的历史故事,以推动海洋意识、海洋文化的培育和普及。
一、从“农耕”文明至“耕海”文化
中华文明以“农耕”文明为主线,源远流长,这与中华民族的版图以辽阔陆地为主有密切关系。而海南岛东南沿海地区,特别是琼海、文昌沿海地区土层浅薄,海沙堆积,不宜农耕,而近海捕捞更易获得生活物资,这让当地民众尝到大海供给丰富的甜头,从而吸引他们不断走向深海,逐步完成从“农耕”向“耕海”的转移。
农耕时代的人类要靠天吃饭,在大自然面前,很多时候显得渺小而无力,广大民众祈求超自然力的神灵保护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海南渔民的“耕海”作业更要靠天吃饭,在这当中出现海神信仰也是一种必然,“妈祖”信仰是其独特而鲜明的文化特征。这与东南亚一带的国家有相似的地方,体现了海洋文化交流的一面,同时也有自己的特别之处,如“一百零八兄弟公”的祭祀文化。
海南渔民在长期的“耕海”活动中,慢慢涌现出了一批读书识字的船长,造就了一批有航海经验的船夫,父子相传的传统,为更路簿的形成与传承打下良好基础,为“耕海”文明的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二、更路簿文化为“海上丝绸之路”书写重重一笔
茫茫大海,神秘莫测,暗礁、险滩无处不在,要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生存,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较高的智慧。在几十代渔民鲜血与汗水的付出当中,渔民们总结出了各种经验:父子联帮出海但不同船;船工各有分工,相互协作,但船长的绝对权威是保证航程安全的重要保障;更路簿是航海的指南,但需要结合海水流速、风向变化等因素灵活运用。在这过程中,渔民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海洋文化。《南海更路簿》展现了海南岛渔民的海洋文化自觉,更路簿中的岛礁土地名透出浓浓的海南味。渔民们在使用更路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生产生活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海洋观念,而这三个层面彼此之间又相互关联或者互相重叠。
明代以后,海南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做出过重大的贡献,海上丝绸之路也给南海留下了深深的影响,更路簿为“海上丝绸之路”书写了重重一笔。
三、更路簿见证南海海洋文明
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一书中描述“中国人的确有十分发达而壮丽的政治建筑,但他们自己却以海为界……”“中国……占有土地进行耕种,同时也就意味着闭关自守,从而也就无法分享到海洋带给人们的文明……虽然也会发展航海事业,但是,他们的航海却没有影响他们的文明。”他认为中国人只有“黄色文明”的农耕文化,而缺少“蓝色文明”的海洋文化。至目前为止,中国确实还称不上海洋强国,但这并不代表中国海洋文明的缺失。暂不说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壮举,仅就本书总结的海民渔民在长期的航海过程中形成的“外向与开放性格”“积极的冒险精神、开拓进取的勇气”“崇尚商业和向海外移民”等,就足以说明“风帆时代海南渔民船长的群体的海洋性格纠正了黑格尔的错误观点”。
四、南海———祖宗海的历史见证
1.田野调查与口述历史留下珍贵史料
近几年来,笔者很真实地感受到,当今熟悉与了解更路簿的老船长越来越少了。本书收录的不少材料,是多位作者历时多年对海南渔民老船长的系列采访,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书中既有八九十岁高龄仍健在的老船长,如苏承芬、黄家礼、卢业发、郑庆能等,他们以更路簿为导向,长年航行于中沙、西沙和南沙群岛,航船经验极其丰富,回顾这段人生经历时,感慨万千;也有更路簿传承人王书保、继承人陈在清等,他们表达了对家族传家宝———更路簿的世代传承责任;更有老船长后人苏标武等,他们讲述了祖辈依靠更路簿远航,靠耕海谋生的家族故事。
以口述历史的方式,进行录像、录音和现场文字记录,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抢救性记录海南老船长、老渔民世世代代耕耘南海的经历;记录一代又一代南海渔民为开发南海所做出的奋斗和牺牲的动人故事;挖掘海南渔民开发西、南、中沙的历史真相,以及更路簿民间海路针经与南海岛礁的渔民命名的故事等,显得十分迫切。毫无疑问,《南海更路簿》在这一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2.更路簿的科学性
笔者以《南海天书》《南海更路簿》等著作为基础,提出“更路簿”数字化概念,并以“更路”数字化为基础,提出“更路航程”“更路航向”“航程偏差估计”“航向偏差估计”等系列测算模型验证[3],同时将模型用于验证本书列出的四册更路簿的更路进行科學验证,验证结果显示,除个别岛礁的渔民俗称(土地名)存在误释外[4],其余更路解释与“更路”测算结果吻合度非常高,有力地证实了这些更路簿的科学性与真实性。
而部分误释内容,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更路簿》的抢救性保护、传承与综合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也说明本书在更路簿传承与研究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3.南海海权法理依据
书中引证了多位专家从更路簿是中国人“用命换来的航海经”“自古经略南海的见证”“捍卫领土主权的史诗”等方面论述更路簿是中国拥有南海诸岛主权的重要证据;并依据大量翔实的历史资料,以中国人对南海诸岛“最早发现”“最早命名”“最早开发与经营”“长期有效管辖”“主权得到许多国家承认”等,论证证明中国在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也有专家以“先占原则”为基础,从南海更路簿在南海渔业活动的文献存世时间、对南海地区岛礁及相关水域的命名行为、实际结果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南海更路簿是中国对南海诸岛享有主权的明证。 无论从历史和文化学,还是地名学、航海学、海洋学等专业角度来看,南海“更路簿”都承载着我国渔民,特别是海南渔民在南海生产生活的鲜活历史,是我国渔民世世代代在南海生产生活的历史缩影和文字记载,兼具文物价值、文献价值、理论价值和法理价值。
本书的出版,对深入挖掘海洋文化,整理和保护南海珍贵的文物、资料,传承和发展优秀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思想价值、学术价值、出版价值和重大文化积累价值。
南海更路簿所记载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航海资料,还跨越了天文学、气象学、海洋学、历史学、地理学、数学和政治、经济、文化、法律,以及造船、渔业和海洋资源等学科和领域,而本书所汇集的资料及研究成果,主要偏重于更路簿的人文社科研究视角所进行的研究,缺少以实证研究为主的自然科学视角,也许算是本书存在的不足之处。
正如国际海洋法庭法馆、中国海洋法学会会长高之国先生认为的那样[6],更路簿研究目前基本上是有关学者,或相关的科研院校,自发开展的属于学术层面上的个人或集体的学术研究行为。虽然近来国家社科基金等部门,在年度科研计划中也列入了一些南海更路簿的研究项目,但更路簿的研究,缺乏国家的顶层设计和国家组织行为。期待同心协力,开展更路簿的抢救性发掘研究,组织动员全国的科研力量和资源,全面系统深入地开展更路簿的跨学科研究,以发挥更路簿在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方面重要和积极的法理作用,为建设海洋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注释
[1]周偉民,唐玲玲.南海天书———海南渔民《更路簿》文化诠释[M].北京:昆仑出版社,2015.
[2]《南海更路簿———中国人经略祖宗海的历史见证》编委会.南海更路簿———中国人经略祖宗海的历史见证[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6.
[3]李文化.南海更路簿数字化诠释[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9.
[4]李文化,陈虹,夏代云.南海“更路簿”航速极度存疑更路辨析[J].南海学刊,2019(2).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坚持谈判解决中菲南海有关争议》白皮书[M],2016年7月13日.
[6]高之国.南海更路簿研究现状及未来方向[N].海南日报(理论版),2019年5月29日.
作者单位:海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