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幼儿时期的一些特殊小动作会对其卫生生活及今后的成长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分析其成因剖析纠正办法,同时列举了一些常见小动作的纠正措施。
关键词:小动作 影响 成因 纠正
中国分类号:G61
作为幼儿园老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难发现一个现象:有些孩子存在一些特殊的小动作,比如吃手指、咬指甲、挖鼻孔、咬衣角、咬嘴唇、摸肚眼等等。这些小动作看似平常,往往不太会引起家长及老师的重视,但潜在危害性是不容忽视的。幼儿期是一个行为习惯的塑造及巩固时期,引导得好,孩子容易把一些不良小动作等习惯改掉,如果任其发展,很可能孩子一生都会带着这些小动作,给生活及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
幼儿常见的一些小动作,一般情况下都是日常生活中无意识地进行了反复巩固,而渐渐养成的习惯。比如吮吸手指,饥饿时,婴儿吸吮手指或衣物以取得满足的行为养成习惯,是不良环境及不适当的教育方法所致。又如幼儿园有些孩子,老是不停地用两只手在脸和脖子上抹来抹去,平均每30秒就会做一次这样的动作,给人的感觉就像是有如蜘蛛网之类的东西爬在他脸上似的,其实什么也没有。平时我们也常会发现,一些孩子在上课时,就会不自觉地拿衣角咬起来,不停地咬,一直到下课。更有些孩子在午睡刚入睡或醒来时,会趁老师不注意,把两条腿夹得紧紧的,并反复地擦动,或两腿把被子死死夹住。两眼瞪得直直的,脸胀得通红通红的,一动不动,一声不吭,全身出汗,类似的情况属于习惯性擦腿动作。
一、特殊小动作形成的原因
孩子的一些特殊小动作,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往往经历一段时间,也可能是很长一段时间的巩固,从而就成了习惯,究时成因,大致有几方面。
1、外界因素
(1)家人或经常接触人员有类似动作,孩子模仿
日常生活中孩子周边人员,比如父母,祖辈等一些经常接触照顾孩子人员,他们的一些习惯性小动作,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孩子越小模仿性越强,而且在成人看来,这些小动作见怪不怪,也习以为常。比如很多成人有挖鼻孔的坏习惯,不管什么场合,也不管鼻子是不是有不适,有事没事就用手指挖。在孩子看来,会觉得挖鼻孔是一件很舒服的事。孩子就会加以模仿。有时同龄人孩子的一些不良小动作也会感染孩子模仿。比如经常在一起玩的孩子,其中一个的不良小动作不经意间也会“传染”给另一个。所以榜样的作用真是很重要的。
(2)对动画片等电视节日中人物的动作好奇而模仿
现在的孩子电视电脑接触得比较多,特别是一些动画片节日,很多动画片里面一些人物的形象设计没有经过严格的審核,存在一定的形象缺陷,特别是语言,动作等存在暴力、色情倾向,而且对人物一些不良习惯的动作作为特写反复强调。孩子好奇性很强,容易模仿,有些孩子甚至是刻意进行学习模仿,还会学会了某个他崇拜人物的象征动作而引以为豪。
2、内在因素
较之外在因素,内在因素的决定性更强,大部分特殊小动作的形成主要来自于内在因素。
(1)焦虑
一些内向型孩子由于种种原因容易得焦虑症,有类似症状的孩子往往借助于外在动作来缓解内在的焦虑,如拧衣角,咬手指,咬嘴唇,抓头皮等。这些小动作一开始是无意识的,孩子通过外在动作使内在精神上的焦虑得到了缓和,久而久之,只要精神上一焦虑,孩子就会表现出一些习惯性的动作。但后来孩子表现这些小动作的同时,更多的是出于条件反射,属于习得性。这些焦虑习得性动作一旦巩固后,很可能会跟随一辈子。
(2)无聊
不管是孩子还是成人,无聊产生的空虚也会无意识地做一些小动作来进行消遣,比如有些孩子无聊时会不自觉地吃手指,还吃得津津有味。咬手指甲也是一个常见的小动作。但这些小动作产生了不良的卫生习惯。
(3)慰藉
内在精神上需要借助一些外在的动作得到慰藉,典型的动作就是孩子晚上睡觉前做嘴巴吮吸状,感觉就象小时候在妈妈怀里吮着奶入睡,内心得到很大的安慰,就能很快入睡了。有些孩子入睡时一定要把被子或衣服之类的物品遮住头部,甚至是严严实实的,孩子感觉这样子入睡有安全感。但事实上给安全造成了很大的潜在隐患,很多孩子因为睡时面部衣物等的遮盖造成窒息身亡,此类事故发生时很难被人发现进行及时抢救。
(4)刺激性快感
孩子在身体一些特殊部位产生的小动作能够带来刺激性快感,比较典型的就是摸生殖器这些动作往往一开始是无意识、偶然发生的,但孩子对偶发产生的快感比较敏感,之后会自主有目的地进行巩固。但孩子也知道这些小动作大人及老师发现了会批评,所以会趁一定时机偷偷地进行,家长及老师不仔细观察是比较难发现的。
(5)神经性错觉
孩子对一些偶发的感觉状态,比如头皮发痒、脖子上有蜘蛛丝等,会主动用手进行挠痒痒,类似情况发生得多了,孩子就会产生敏感性,刻意去关注,很多的时候只是产生了一些错觉,这些神经性错觉对孩子的这些动作起到了巩固作用。孩子心理由于紧张、害怕等情绪就会产生类似的错觉,并伴随这些小动作的习惯性养成。
二、如何纠正特殊小动作
孩子的不良习惯,与父母照看的方法有关,有些父母忙起来便把孩子放在“安全”处,给一个橡胶奶嘴让孩子吮,有的母亲在哄孩子入睡时,让孩子吸吮乳头或用手在身上摩挲,从而使孩子养成了坏习惯。已经养成习惯的孩子在条件改变时,往往会哭闹。因此,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健康成长。在日常中,我们要多留意孩子的举动,发现一些隐性的小问题,及时加以纠正指导。
1、转移注意力
当孩子表现出一些特殊小动作的时候,往往会表现出一些比较明显的特征,老师及家长只要留意就会容易发觉的。作为家长或老师要适时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可以是提醒孩子做些他喜欢的事情,比如玩玩具等,使这些小动作能中断,不再继续,这些小动作在得不到巩固的情况下,慢慢地就会淡化。 2、适时提醒
老师或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有一些不良的小动作,特别是影响卫生方面的,一定要加以提醒。告诉孩子,这样子的小动作会产生怎样卫生不良,让孩子明白道理。一般的情况下,跟孩子讲了后,孩子都能有意识的去改变纠正,同时需要孩子的坚持来配合进行。这点适用于3——6岁的孩子。
3、强制性手段
强制性手段就是在发现孩子做这些小动作的时候采取强制性中止,让孩子明确感知这个动作是不能做的。特别是一些危害性比较大的小动作,不制止会造成孩子身心的不健康。对此家长及老师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一些高危性的小动作,产生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几个小动作
很多人的特殊小动作都是在儿童时期养成的,往往家长及老师在那时不关注或忽视了,没引起足够的重视。但这些看似简单的小动作,极有可能影响孩子一生,一辈子都难以改变。严重的还有可能会对身心造成影响,甚至对生命产生危害。所以在幼儿时期及时发现并纠正孩子的这些小问题,意义还是很大的。下面具体分析几列小动作的纠正情况:
1、吮手指
吮手指是一种常见的不良习惯,在孩子3个月前,吮指是一种正常现象,以后也会因好奇、饥饿而将手放到口中,但如果孩子在半岁以后仍然不时地将手放入口中,或孩子在1岁后学得他人吮手的动作,都可能使吮手形成习惯。养成不良习惯的孩子,只要一遇到问题,或者在无事之时,就可能下意识地将手放入口中,长期吸吮手指会发生变形,并出现下颌发育不良,牙列不齐的现象,从而影响孩子的咀嚼功能。制止孩子吮手的方法是随时将孩子放入口中的小手拿出来,告诉孩子这样不好,让孩子慢慢改正。如果孩子存在着孤独、恐惧、不安时,要及时给予关注,不让孩子靠吃手自慰。
2、咬指甲
咬指甲往往发生在孩子精神紧张之际,似乎对孩子有一定的安定情绪的作用,时间久了便会养成习惯。所以,要改掉咬指甲的习惯,先要消除引起孩子精神紧张的因素,对孩子举止密切观察,一旦发现咬指甲就应温和地制止,或者是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使其慢慢改正。
3、抠鼻孔
习惯性地抠鼻孔是不文明的,不少孩子抠鼻孔是看大人抠而学习来的,所以,父母先要养成好的习惯。在每次给孩子洗脸时,都要注意清洁孩子的小鼻孔,将鼻涕擤尽,将鼻痂取出。如果孩子由于感冒等原因鼻涕增多,要及时擤干净。擤鼻子要注意不能同时堵住两个鼻孔,应先堵一侧鼻孔,擤出后,再堵另一侧鼻孔。平时要为孩子准备条洁净的小手绢,也可以在孩子口袋中放一些手巾纸,让孩子学着自己擦鼻子。
4、眨眼
孩子起初眨眼往往同眼部不适有关,例如炎症、倒睫等的刺激,使孩子觉得眨一眨眼舒服些,以后逐渐形成习惯。眨眼又有不同的形式,有的孩子是用力挤一下眼,有的孩子是快速眨数下,纠正的方法是先检查一下孩子的眼睛有无异常,如存在眼疾,要及时给予治疗。与此同时,告诉孩子眨眼睛不好,当孩子因紧张等因素而眨眼时可分散其注意力。
5、咬衣被
许多孩子养成不良习惯都含有一定的自慰因素,有时是父母过忙,对孩子照顾不周,有时是父母过于强调让孩子自立。这样那些依恋心强的孩子就会为寻慰藉而养成某种固定动作,如咬衣角、被角、摸衣服的缝边,摸自己身体的某一部分等。纠正这些主要是满足孩子应有的心理需求,告诉孩子不要这么做并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6、恋物
有些孩子具有恋物行为,他们对某一种物品的依恋感过于强烈,离开它后,孩子就会哭闹、不安甚至失眠和拒食。开始时候,恋物的行为常常是发生在入睡前,这些孩子也许存在着“皮肤饥饿”,希望能得到父母的爱抚,但这种需求却得不到满足。也可能是孩子感到不安、紧张而又得不到及时的抚慰,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孩子可能从抚摸这一物品中获得快意和慰藉,渐渐地便形成一种固定的习惯。 纠正的方法是当孩子紧张不安时要及时加以抚慰,纠正孩子胆怯、孤独、拘谨的性格,在孩子入睡前或孩子急切地需要该物慰藉时,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使孩子渐渐减少对该物的依恋,使恋物习惯慢慢被纠正。
7、习惯性擦腿
习惯性擦腿动作是幼儿的一种以夹腿为主要特征、并不断摩擦会阴部的习惯性的不良动作。1-2岁左右的婴儿即可出现,但以1-3岁的幼女最为多见。发作时孩子表现为两腿屈曲,或并拢紧贴或交叉内收,然后两腿作小幅度摩擦或强直不动,个别女孩还喜欢骑跨椅子或用下腹部顶住硬物,反复上下摩擦,并伴有面颊潮红、全身出汗、两眼发直等表现,不愿他人打扰或阻止。多数在刚刚入睡或刚刚醒来时发作,也可在单独玩耍时发作。一般几天发作一次,个别儿童一天发作几次。造成习惯性擦腿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外阴部的湿症、炎症、蛲虫症,尿布潮湿或裤子太紧,引起外阴局部发痒,继而摩擦。也有的孩子因家庭气氛紧张、缺乏母爱、遭受歧视等感情上得不到满足,又无玩具可玩,只好通过自身刺激来寻求宣泄,从而产生擦腿动作。在大一些的孩子中,黄色录像、黄色書刊的影响,也可以是导致“擦腿”不良行为的原因。
如果孩子有此类小动作,关键在于及早发现、及早诊断。对孩子不要流露出焦虑或紧张的情绪,更不要责骂惩罚,也不要强行制止,而要寻找原因及时治疗。当孩子将要发作或正在发作时,家长或老师应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将孩子抱起来走走,或给孩子玩具玩玩,或“逗逗乐”,或领孩子出去玩耍,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家长也可以在孩子两腿交叉时用手轻轻地将腿分开,并转移注意力以终止这种行为发作。上述方法如能持之以恒,一般均能奏效。还要按时作息,晚上不要过早上床,最好让孩子感到疲倦后再上床睡觉。早晨不要赖床,在孩子醒后即唤起床,以减少发作的机会。家长还要注意孩子会阴部卫生,去除各种不良刺激。还要注意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给予温暖和爱抚。如果孩子有蛲虫、湿疹等疾病,及时请医生治疗。
【参考文献】:
1、郑雪《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2、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3、徐明聪《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程科玉,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皋埠镇中心幼儿园园长
关键词:小动作 影响 成因 纠正
中国分类号:G61
作为幼儿园老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难发现一个现象:有些孩子存在一些特殊的小动作,比如吃手指、咬指甲、挖鼻孔、咬衣角、咬嘴唇、摸肚眼等等。这些小动作看似平常,往往不太会引起家长及老师的重视,但潜在危害性是不容忽视的。幼儿期是一个行为习惯的塑造及巩固时期,引导得好,孩子容易把一些不良小动作等习惯改掉,如果任其发展,很可能孩子一生都会带着这些小动作,给生活及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
幼儿常见的一些小动作,一般情况下都是日常生活中无意识地进行了反复巩固,而渐渐养成的习惯。比如吮吸手指,饥饿时,婴儿吸吮手指或衣物以取得满足的行为养成习惯,是不良环境及不适当的教育方法所致。又如幼儿园有些孩子,老是不停地用两只手在脸和脖子上抹来抹去,平均每30秒就会做一次这样的动作,给人的感觉就像是有如蜘蛛网之类的东西爬在他脸上似的,其实什么也没有。平时我们也常会发现,一些孩子在上课时,就会不自觉地拿衣角咬起来,不停地咬,一直到下课。更有些孩子在午睡刚入睡或醒来时,会趁老师不注意,把两条腿夹得紧紧的,并反复地擦动,或两腿把被子死死夹住。两眼瞪得直直的,脸胀得通红通红的,一动不动,一声不吭,全身出汗,类似的情况属于习惯性擦腿动作。
一、特殊小动作形成的原因
孩子的一些特殊小动作,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往往经历一段时间,也可能是很长一段时间的巩固,从而就成了习惯,究时成因,大致有几方面。
1、外界因素
(1)家人或经常接触人员有类似动作,孩子模仿
日常生活中孩子周边人员,比如父母,祖辈等一些经常接触照顾孩子人员,他们的一些习惯性小动作,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孩子越小模仿性越强,而且在成人看来,这些小动作见怪不怪,也习以为常。比如很多成人有挖鼻孔的坏习惯,不管什么场合,也不管鼻子是不是有不适,有事没事就用手指挖。在孩子看来,会觉得挖鼻孔是一件很舒服的事。孩子就会加以模仿。有时同龄人孩子的一些不良小动作也会感染孩子模仿。比如经常在一起玩的孩子,其中一个的不良小动作不经意间也会“传染”给另一个。所以榜样的作用真是很重要的。
(2)对动画片等电视节日中人物的动作好奇而模仿
现在的孩子电视电脑接触得比较多,特别是一些动画片节日,很多动画片里面一些人物的形象设计没有经过严格的審核,存在一定的形象缺陷,特别是语言,动作等存在暴力、色情倾向,而且对人物一些不良习惯的动作作为特写反复强调。孩子好奇性很强,容易模仿,有些孩子甚至是刻意进行学习模仿,还会学会了某个他崇拜人物的象征动作而引以为豪。
2、内在因素
较之外在因素,内在因素的决定性更强,大部分特殊小动作的形成主要来自于内在因素。
(1)焦虑
一些内向型孩子由于种种原因容易得焦虑症,有类似症状的孩子往往借助于外在动作来缓解内在的焦虑,如拧衣角,咬手指,咬嘴唇,抓头皮等。这些小动作一开始是无意识的,孩子通过外在动作使内在精神上的焦虑得到了缓和,久而久之,只要精神上一焦虑,孩子就会表现出一些习惯性的动作。但后来孩子表现这些小动作的同时,更多的是出于条件反射,属于习得性。这些焦虑习得性动作一旦巩固后,很可能会跟随一辈子。
(2)无聊
不管是孩子还是成人,无聊产生的空虚也会无意识地做一些小动作来进行消遣,比如有些孩子无聊时会不自觉地吃手指,还吃得津津有味。咬手指甲也是一个常见的小动作。但这些小动作产生了不良的卫生习惯。
(3)慰藉
内在精神上需要借助一些外在的动作得到慰藉,典型的动作就是孩子晚上睡觉前做嘴巴吮吸状,感觉就象小时候在妈妈怀里吮着奶入睡,内心得到很大的安慰,就能很快入睡了。有些孩子入睡时一定要把被子或衣服之类的物品遮住头部,甚至是严严实实的,孩子感觉这样子入睡有安全感。但事实上给安全造成了很大的潜在隐患,很多孩子因为睡时面部衣物等的遮盖造成窒息身亡,此类事故发生时很难被人发现进行及时抢救。
(4)刺激性快感
孩子在身体一些特殊部位产生的小动作能够带来刺激性快感,比较典型的就是摸生殖器这些动作往往一开始是无意识、偶然发生的,但孩子对偶发产生的快感比较敏感,之后会自主有目的地进行巩固。但孩子也知道这些小动作大人及老师发现了会批评,所以会趁一定时机偷偷地进行,家长及老师不仔细观察是比较难发现的。
(5)神经性错觉
孩子对一些偶发的感觉状态,比如头皮发痒、脖子上有蜘蛛丝等,会主动用手进行挠痒痒,类似情况发生得多了,孩子就会产生敏感性,刻意去关注,很多的时候只是产生了一些错觉,这些神经性错觉对孩子的这些动作起到了巩固作用。孩子心理由于紧张、害怕等情绪就会产生类似的错觉,并伴随这些小动作的习惯性养成。
二、如何纠正特殊小动作
孩子的不良习惯,与父母照看的方法有关,有些父母忙起来便把孩子放在“安全”处,给一个橡胶奶嘴让孩子吮,有的母亲在哄孩子入睡时,让孩子吸吮乳头或用手在身上摩挲,从而使孩子养成了坏习惯。已经养成习惯的孩子在条件改变时,往往会哭闹。因此,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健康成长。在日常中,我们要多留意孩子的举动,发现一些隐性的小问题,及时加以纠正指导。
1、转移注意力
当孩子表现出一些特殊小动作的时候,往往会表现出一些比较明显的特征,老师及家长只要留意就会容易发觉的。作为家长或老师要适时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可以是提醒孩子做些他喜欢的事情,比如玩玩具等,使这些小动作能中断,不再继续,这些小动作在得不到巩固的情况下,慢慢地就会淡化。 2、适时提醒
老师或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有一些不良的小动作,特别是影响卫生方面的,一定要加以提醒。告诉孩子,这样子的小动作会产生怎样卫生不良,让孩子明白道理。一般的情况下,跟孩子讲了后,孩子都能有意识的去改变纠正,同时需要孩子的坚持来配合进行。这点适用于3——6岁的孩子。
3、强制性手段
强制性手段就是在发现孩子做这些小动作的时候采取强制性中止,让孩子明确感知这个动作是不能做的。特别是一些危害性比较大的小动作,不制止会造成孩子身心的不健康。对此家长及老师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一些高危性的小动作,产生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几个小动作
很多人的特殊小动作都是在儿童时期养成的,往往家长及老师在那时不关注或忽视了,没引起足够的重视。但这些看似简单的小动作,极有可能影响孩子一生,一辈子都难以改变。严重的还有可能会对身心造成影响,甚至对生命产生危害。所以在幼儿时期及时发现并纠正孩子的这些小问题,意义还是很大的。下面具体分析几列小动作的纠正情况:
1、吮手指
吮手指是一种常见的不良习惯,在孩子3个月前,吮指是一种正常现象,以后也会因好奇、饥饿而将手放到口中,但如果孩子在半岁以后仍然不时地将手放入口中,或孩子在1岁后学得他人吮手的动作,都可能使吮手形成习惯。养成不良习惯的孩子,只要一遇到问题,或者在无事之时,就可能下意识地将手放入口中,长期吸吮手指会发生变形,并出现下颌发育不良,牙列不齐的现象,从而影响孩子的咀嚼功能。制止孩子吮手的方法是随时将孩子放入口中的小手拿出来,告诉孩子这样不好,让孩子慢慢改正。如果孩子存在着孤独、恐惧、不安时,要及时给予关注,不让孩子靠吃手自慰。
2、咬指甲
咬指甲往往发生在孩子精神紧张之际,似乎对孩子有一定的安定情绪的作用,时间久了便会养成习惯。所以,要改掉咬指甲的习惯,先要消除引起孩子精神紧张的因素,对孩子举止密切观察,一旦发现咬指甲就应温和地制止,或者是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使其慢慢改正。
3、抠鼻孔
习惯性地抠鼻孔是不文明的,不少孩子抠鼻孔是看大人抠而学习来的,所以,父母先要养成好的习惯。在每次给孩子洗脸时,都要注意清洁孩子的小鼻孔,将鼻涕擤尽,将鼻痂取出。如果孩子由于感冒等原因鼻涕增多,要及时擤干净。擤鼻子要注意不能同时堵住两个鼻孔,应先堵一侧鼻孔,擤出后,再堵另一侧鼻孔。平时要为孩子准备条洁净的小手绢,也可以在孩子口袋中放一些手巾纸,让孩子学着自己擦鼻子。
4、眨眼
孩子起初眨眼往往同眼部不适有关,例如炎症、倒睫等的刺激,使孩子觉得眨一眨眼舒服些,以后逐渐形成习惯。眨眼又有不同的形式,有的孩子是用力挤一下眼,有的孩子是快速眨数下,纠正的方法是先检查一下孩子的眼睛有无异常,如存在眼疾,要及时给予治疗。与此同时,告诉孩子眨眼睛不好,当孩子因紧张等因素而眨眼时可分散其注意力。
5、咬衣被
许多孩子养成不良习惯都含有一定的自慰因素,有时是父母过忙,对孩子照顾不周,有时是父母过于强调让孩子自立。这样那些依恋心强的孩子就会为寻慰藉而养成某种固定动作,如咬衣角、被角、摸衣服的缝边,摸自己身体的某一部分等。纠正这些主要是满足孩子应有的心理需求,告诉孩子不要这么做并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6、恋物
有些孩子具有恋物行为,他们对某一种物品的依恋感过于强烈,离开它后,孩子就会哭闹、不安甚至失眠和拒食。开始时候,恋物的行为常常是发生在入睡前,这些孩子也许存在着“皮肤饥饿”,希望能得到父母的爱抚,但这种需求却得不到满足。也可能是孩子感到不安、紧张而又得不到及时的抚慰,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孩子可能从抚摸这一物品中获得快意和慰藉,渐渐地便形成一种固定的习惯。 纠正的方法是当孩子紧张不安时要及时加以抚慰,纠正孩子胆怯、孤独、拘谨的性格,在孩子入睡前或孩子急切地需要该物慰藉时,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使孩子渐渐减少对该物的依恋,使恋物习惯慢慢被纠正。
7、习惯性擦腿
习惯性擦腿动作是幼儿的一种以夹腿为主要特征、并不断摩擦会阴部的习惯性的不良动作。1-2岁左右的婴儿即可出现,但以1-3岁的幼女最为多见。发作时孩子表现为两腿屈曲,或并拢紧贴或交叉内收,然后两腿作小幅度摩擦或强直不动,个别女孩还喜欢骑跨椅子或用下腹部顶住硬物,反复上下摩擦,并伴有面颊潮红、全身出汗、两眼发直等表现,不愿他人打扰或阻止。多数在刚刚入睡或刚刚醒来时发作,也可在单独玩耍时发作。一般几天发作一次,个别儿童一天发作几次。造成习惯性擦腿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外阴部的湿症、炎症、蛲虫症,尿布潮湿或裤子太紧,引起外阴局部发痒,继而摩擦。也有的孩子因家庭气氛紧张、缺乏母爱、遭受歧视等感情上得不到满足,又无玩具可玩,只好通过自身刺激来寻求宣泄,从而产生擦腿动作。在大一些的孩子中,黄色录像、黄色書刊的影响,也可以是导致“擦腿”不良行为的原因。
如果孩子有此类小动作,关键在于及早发现、及早诊断。对孩子不要流露出焦虑或紧张的情绪,更不要责骂惩罚,也不要强行制止,而要寻找原因及时治疗。当孩子将要发作或正在发作时,家长或老师应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将孩子抱起来走走,或给孩子玩具玩玩,或“逗逗乐”,或领孩子出去玩耍,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家长也可以在孩子两腿交叉时用手轻轻地将腿分开,并转移注意力以终止这种行为发作。上述方法如能持之以恒,一般均能奏效。还要按时作息,晚上不要过早上床,最好让孩子感到疲倦后再上床睡觉。早晨不要赖床,在孩子醒后即唤起床,以减少发作的机会。家长还要注意孩子会阴部卫生,去除各种不良刺激。还要注意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给予温暖和爱抚。如果孩子有蛲虫、湿疹等疾病,及时请医生治疗。
【参考文献】:
1、郑雪《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2、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3、徐明聪《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程科玉,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皋埠镇中心幼儿园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