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创造思维的发展是一个由“潜”到“显”的内化过程,创造力的大小取决于创造思维的水平。影响创造思维的因素是创造思维的品质。创造思维的品质特征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跨越性、深刻性、广博性和预见性。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 创造性思维 特点 作用
创造思维的发展是一个由“潜”到“显”的内化过程,创造力的大小取决于创造思维的水平。影响创造思维的因素是创造思维的品质。创造思维的品质特征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跨越性、深刻性、广博性和预见性。
一、创造思维的流畅性
指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思维速度敏捷顺畅。如笔者引导学生从历史角度讨论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有一个学生在短短的三分钟思考后,一口气说出五个要点,而且富于创新:⑴挽救战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⑵阻止西欧国家发生革命,从而排除苏联势力;⑶打开美国商品和资本进入欧洲的大门;⑷用苏联不能提供的东西来吸引东欧国家,促使他们对苏的离心倾向;⑸更加明确和深化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对峙。
二、创造思维的变通性
又称思维的自由度,指改变思维方向和范围的能力。比如学生由哲学论点“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衰亡的过程”,进而以整体观念分析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由此派生出系列专题(如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国际关系史;国别史……等等)。在思维变通中,既有扩散思维,也有聚合思维;既可顺向思维,又可逆向思维。
三、创造思维的独创性
意即超越固定认知模式,以逻辑与非逻辑的思维巧妙结合,得出新论。它是“独立思考创造出社会(或个人)价值的具有新颖性成分的智力品质”。如对李鸿章、曾国藩的历史评价新论,甲午战争中丁汝昌的过失,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性质相同的亚洲国家(朝、印、中、土)的革命途径、方式、结果、教训进行比較所得出的结论等,都是力排众议,改变习惯定势,产生质的飞跃的全新见解。
四、创造思维的跨越性
是指创造思维的广阔容量及跨度张力。即思维主体避开事物“可见度”的限制,扩展思维前进的空间,迅速完成“虚体”与“实体”间的转化。例如笔者的一位学生在理解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民族矛盾时,拓开思维时空,认为其本质就已体现了无产阶级与国际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理由是资本主义发展日益把全球结为统一整体,东方资本主义虽不发达(故内部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不尖锐),但它处于世界历史之中,它的各种矛盾必然带有世界历史整体特征;进而又推导出东方落后国家不仅可能而且先于发达资本主义而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同时还据其内在联系而得出中国进行改革开放、走向世界的必然性的结论。
五、创造思维的深刻性
指思考问题的深度,即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探幽发微,把握事物发展的方向与趋势。如学习“西安事变”时,我设问引导:西安事变时若将蒋介石杀掉,中国政局会怎样变化?何应钦能否顺利掌握国民政府的权柄?中国是否迅速亡国?如此寻根究底、深入挖掘,可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活跃。
六、创造思维的广博性
多渠道、多层次、多手段推导、想象和创意联想。多条思维路线互相渗透、相互作用、彼此调剂,从而实现最优组合。例如“罗斯福新政”,从其客观结果看,它是美国反危机的举措,相对缓解了危机,社会安定有了改善;但若多维联想,又可得出两条思维渠道:⑴它是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机构大调整的尝试,提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模式;⑵为“二战”中美国作为反法西斯国家的兵工厂准备了条件。
七、创造思维的预见性
即通过联想,推测未来的发展。它主要是以事物环链模型(即重复出现的现象所形成的规律性)为依据,推测事物发展的“后一环”。比如,通过东欧剧变和世界局势的区域性动荡,引导学生预测未来发展:两极格局消逝后,多极化格局产生,和平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主流,在一定时期内,不会发生世界大战。在思维的这一品质中,创造思维折射出“读史使人明智”的史学现实功效。
“创造活动可以被看成具有双重作用,它增添和开拓出新领域而使世界更为广阔,同时又由于人的内在心灵能体验到这种新领域而丰富发展了人本身。”可见培养创造思维是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完善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渠道。近年高考题已有考查学生创造思维的意向。如1997年高考第37题,以《欧洲家庭史》记载,得出“年轻人独立意识增强”的这一结论;第46题材料解析题对美国“西进运动”的认识等。这些都为学生创造思维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因此,中学历史教学必须打破传统教育的局限,“树立创造的志向,培养创造的才干,开展创造性的活动”。
八、结束语
中学教师应积极探索学生发散性思维,在历史教学中,抓住学生的思维特点,积极引导,适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对初中地理教学及学生全面发展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孝玲等.小学生识字量测试题库及评价量袁.上海:上海教育出
版社,1993
2 孟英茹等.国民中小学学习行为特征检核表.新竹师范特教简讯,
2001(2):32
3 秦丽花.学障儿童适性教材之设计:为数学学障儿童解题诊断开教
学处方.第一版.台北:心理出版社,1999.21~25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 创造性思维 特点 作用
创造思维的发展是一个由“潜”到“显”的内化过程,创造力的大小取决于创造思维的水平。影响创造思维的因素是创造思维的品质。创造思维的品质特征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跨越性、深刻性、广博性和预见性。
一、创造思维的流畅性
指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思维速度敏捷顺畅。如笔者引导学生从历史角度讨论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有一个学生在短短的三分钟思考后,一口气说出五个要点,而且富于创新:⑴挽救战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⑵阻止西欧国家发生革命,从而排除苏联势力;⑶打开美国商品和资本进入欧洲的大门;⑷用苏联不能提供的东西来吸引东欧国家,促使他们对苏的离心倾向;⑸更加明确和深化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对峙。
二、创造思维的变通性
又称思维的自由度,指改变思维方向和范围的能力。比如学生由哲学论点“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衰亡的过程”,进而以整体观念分析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由此派生出系列专题(如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国际关系史;国别史……等等)。在思维变通中,既有扩散思维,也有聚合思维;既可顺向思维,又可逆向思维。
三、创造思维的独创性
意即超越固定认知模式,以逻辑与非逻辑的思维巧妙结合,得出新论。它是“独立思考创造出社会(或个人)价值的具有新颖性成分的智力品质”。如对李鸿章、曾国藩的历史评价新论,甲午战争中丁汝昌的过失,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性质相同的亚洲国家(朝、印、中、土)的革命途径、方式、结果、教训进行比較所得出的结论等,都是力排众议,改变习惯定势,产生质的飞跃的全新见解。
四、创造思维的跨越性
是指创造思维的广阔容量及跨度张力。即思维主体避开事物“可见度”的限制,扩展思维前进的空间,迅速完成“虚体”与“实体”间的转化。例如笔者的一位学生在理解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民族矛盾时,拓开思维时空,认为其本质就已体现了无产阶级与国际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理由是资本主义发展日益把全球结为统一整体,东方资本主义虽不发达(故内部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不尖锐),但它处于世界历史之中,它的各种矛盾必然带有世界历史整体特征;进而又推导出东方落后国家不仅可能而且先于发达资本主义而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同时还据其内在联系而得出中国进行改革开放、走向世界的必然性的结论。
五、创造思维的深刻性
指思考问题的深度,即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探幽发微,把握事物发展的方向与趋势。如学习“西安事变”时,我设问引导:西安事变时若将蒋介石杀掉,中国政局会怎样变化?何应钦能否顺利掌握国民政府的权柄?中国是否迅速亡国?如此寻根究底、深入挖掘,可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活跃。
六、创造思维的广博性
多渠道、多层次、多手段推导、想象和创意联想。多条思维路线互相渗透、相互作用、彼此调剂,从而实现最优组合。例如“罗斯福新政”,从其客观结果看,它是美国反危机的举措,相对缓解了危机,社会安定有了改善;但若多维联想,又可得出两条思维渠道:⑴它是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机构大调整的尝试,提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模式;⑵为“二战”中美国作为反法西斯国家的兵工厂准备了条件。
七、创造思维的预见性
即通过联想,推测未来的发展。它主要是以事物环链模型(即重复出现的现象所形成的规律性)为依据,推测事物发展的“后一环”。比如,通过东欧剧变和世界局势的区域性动荡,引导学生预测未来发展:两极格局消逝后,多极化格局产生,和平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主流,在一定时期内,不会发生世界大战。在思维的这一品质中,创造思维折射出“读史使人明智”的史学现实功效。
“创造活动可以被看成具有双重作用,它增添和开拓出新领域而使世界更为广阔,同时又由于人的内在心灵能体验到这种新领域而丰富发展了人本身。”可见培养创造思维是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完善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渠道。近年高考题已有考查学生创造思维的意向。如1997年高考第37题,以《欧洲家庭史》记载,得出“年轻人独立意识增强”的这一结论;第46题材料解析题对美国“西进运动”的认识等。这些都为学生创造思维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因此,中学历史教学必须打破传统教育的局限,“树立创造的志向,培养创造的才干,开展创造性的活动”。
八、结束语
中学教师应积极探索学生发散性思维,在历史教学中,抓住学生的思维特点,积极引导,适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对初中地理教学及学生全面发展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孝玲等.小学生识字量测试题库及评价量袁.上海:上海教育出
版社,1993
2 孟英茹等.国民中小学学习行为特征检核表.新竹师范特教简讯,
2001(2):32
3 秦丽花.学障儿童适性教材之设计:为数学学障儿童解题诊断开教
学处方.第一版.台北:心理出版社,1999.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