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文精神是一种内在的力量,对于个人和社会、国家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高中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成长中的高中生来说,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形成,培养人文精神有利于其全面发展,而语文教学就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关键词:高中语文;语文教学;人文精神;全面发展
语文教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是传承文化的主要方式,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的主要手段。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高中语文人文教育是指通过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来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
但是,目前,在中学语文教学现状中,存在一些影响学生人文精神的现象。其主要表现在:一是许多老师和家长一样,往往不从学生的天赋、能力、兴趣和愿望出发,而是从自己的教学和管理出发,一味灌输“功利”思想,用成绩的好坏决定一个人的好坏,迫使学生逐步远离自己的个性而去一味追求学科成绩,这样就负面影响着一大批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的心灵培养;二是网络世界信息丰富,交流便捷,图文并茂,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让自己精神驰骋的圣地,让情感宣泄的宝地,然而网络中大量的垃圾信息和精神毒品,对中学生无疑充满了诱惑,布满了陷阱。在这样的虚拟世界里中学生极易产生错误的思想,日常行为极易失范,而老师对网络给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没有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三是时下个别教师把“学困生”与不思上进、日常行为规范差联系在一起,教师始终没有把树立学生及家长的自信心放在首位,按部就班地一开始就上课,缺少了入学“第一堂课”教育。
语文教改的走向与提倡人文精神的时代要求是一致的。在语文教学中体现人文主义精神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而高中阶段是实施人文主义教育的黄金时期。作为教师特别是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在高考应试的“强行剂”下,我们如何摒弃单一枯燥的说教式灌输式等程式化教学方式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目的呢?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研究教材,从教材中挖掘人文精神
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不仅体现在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体现在学生个体内心的精神体验、想象以及再创造。语文教材是最好的阅读材料,它是文化的载体,它除了具有语言文字工具性的特征之外,还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容,它是一座人文精神的宝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开掘教材的人文价值,领悟作品本身所包含的感情因素和文化内涵。在高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有关注生命个体,强调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有讲述亲情友情、善待他人、团结协作的,有着眼于热爱自然、关注自然、保护自然的,有热爱祖国、忧国忧民情怀的……纵观高中语文课本从《诗经》、《楚辞》、《左传》、《史记》、唐诗宋词到中外小说、戏剧、散文在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无不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
因此,要通过多种途径与方式,及时地、经常地向中学生推荐经典的、民族的、优秀的视听材料,让中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多民族、多国家的多元文化,开拓视野,并在比较、撞击中逐步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培养愿意、乐意接受多元的优秀的文化熏陶的习惯和自觉鉴别精选视听材料的能力。这对于净化中学生的“听”“读”信息源,丰富中学生的“理想世界”“现实世界”“虚拟世界”具有重要意义。多与经典的、民族的、优秀的视听信息零距离接触,本质上就是打破时空界限,在与仁人志士、智者哲人、语言大师进行精神的对话、心灵的沟通,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使中学生在树立理想和确立人生的起点就站在人文精神的制高点,这对中学生的终生学习与长远发展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二、优化课堂结构,渗透人文精神
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情感,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且在潜移默化中也影响着学生们的情感,情趣和情操,这种渗透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学让学生们在学习中学会成长,在成长中走向成熟。例如,在学习《楚辞》时,通过会绘声绘色的给学生讲述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一生的艰难多舛,同时也让学生结合楚地端午节的一些民风民俗,让学生首先从内心唤起对屈原的崇敬之情。在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可以用多媒体教室里展示清华园里迷人的风光,让学生们伴着优美的音乐进行朗读,视觉、听觉完美结合学生们对朱自清“月下荷塘”和“塘上月色”的描写也如临其境,在这种审美的环境中,学生们能更好的领悟朱自清先生用字的传神,进而领会课文主旨和内在的精髓。
三、加强诗词教诵,提升人文素养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有着十分悠久的诗歌传统,两千多年来,诗歌的传统绵延不绝,我国历代的有志之士在成长过程中无不受到过诗教的熏陶,面对人文精神的日益匮令、人文素质滑坡的现状,教师要充分认识诗歌中的人文精神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改变传统观念,把枯燥乏味的程式化教学放到沙漠里,让诗歌的教与学回归到人文精神的绿洲中来,在教学中,要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让学生在诗歌中更充分地感受、欣赏、濡染到真善美等人文精神。
四、开展有效的语文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
通过有效的语文活动,让学生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例如:从田园诗人陶渊明的诗歌中,体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空灵与淡泊;从豪放词中,领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及从婉约词中,领略“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意境;从鲁迅笔下的“痛打落水狗”,体会“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冷峭;从毛泽东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中,领悟立志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从朱自清的清新散文中,感受荷塘月色的清美、“梅雨潭的绿”流淌着的生命……
五、创设学习情况,丰富人文阅历
高中时代是一个容易接受影响的年龄段,他们获得知识的渠道除了课堂,更多是在多样化的交往活动中领会得到的。引导组织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是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应组织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创设多样化的语文学习情境,从而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形成健康的人格。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诗歌朗诵、宋词赏析、演讲、趣味语文等活动课丰富其人文阅历。
六、关注网络文明建设,提高中学生的信息鉴别能力
网络文明素养,是新时期人文精神的新内涵。当前,网络正在逐步覆盖学校和家庭,但它犹如一把双刃剑,给人们获取信息带来便捷的同时,又带来许多芜杂的信息,容易使青少年难以辨别而误入歧途甚至痴迷不能自拔,从而导致孤独、撒谎、冲动、暴戾、淫逸、虚空等心理障碍。
所以,提高网络文明素养,也是语文教学中弘扬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语文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日常教学中,我们应关注网络文明建设,关注中学生对信息鉴别能力的培养,使中学生真正具有进出虚拟世界的驾驭能力而终生受益。
总之,培养人文精神,注重人文关怀,在尊重人性、张扬人性的时代潮流中,让我们以思想唤醒思想,以宽容培养宽容,用青春点燃生命的激情。
关键词:高中语文;语文教学;人文精神;全面发展
语文教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是传承文化的主要方式,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的主要手段。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高中语文人文教育是指通过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来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
但是,目前,在中学语文教学现状中,存在一些影响学生人文精神的现象。其主要表现在:一是许多老师和家长一样,往往不从学生的天赋、能力、兴趣和愿望出发,而是从自己的教学和管理出发,一味灌输“功利”思想,用成绩的好坏决定一个人的好坏,迫使学生逐步远离自己的个性而去一味追求学科成绩,这样就负面影响着一大批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的心灵培养;二是网络世界信息丰富,交流便捷,图文并茂,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让自己精神驰骋的圣地,让情感宣泄的宝地,然而网络中大量的垃圾信息和精神毒品,对中学生无疑充满了诱惑,布满了陷阱。在这样的虚拟世界里中学生极易产生错误的思想,日常行为极易失范,而老师对网络给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没有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三是时下个别教师把“学困生”与不思上进、日常行为规范差联系在一起,教师始终没有把树立学生及家长的自信心放在首位,按部就班地一开始就上课,缺少了入学“第一堂课”教育。
语文教改的走向与提倡人文精神的时代要求是一致的。在语文教学中体现人文主义精神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而高中阶段是实施人文主义教育的黄金时期。作为教师特别是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在高考应试的“强行剂”下,我们如何摒弃单一枯燥的说教式灌输式等程式化教学方式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目的呢?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研究教材,从教材中挖掘人文精神
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不仅体现在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体现在学生个体内心的精神体验、想象以及再创造。语文教材是最好的阅读材料,它是文化的载体,它除了具有语言文字工具性的特征之外,还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容,它是一座人文精神的宝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开掘教材的人文价值,领悟作品本身所包含的感情因素和文化内涵。在高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有关注生命个体,强调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有讲述亲情友情、善待他人、团结协作的,有着眼于热爱自然、关注自然、保护自然的,有热爱祖国、忧国忧民情怀的……纵观高中语文课本从《诗经》、《楚辞》、《左传》、《史记》、唐诗宋词到中外小说、戏剧、散文在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无不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
因此,要通过多种途径与方式,及时地、经常地向中学生推荐经典的、民族的、优秀的视听材料,让中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多民族、多国家的多元文化,开拓视野,并在比较、撞击中逐步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培养愿意、乐意接受多元的优秀的文化熏陶的习惯和自觉鉴别精选视听材料的能力。这对于净化中学生的“听”“读”信息源,丰富中学生的“理想世界”“现实世界”“虚拟世界”具有重要意义。多与经典的、民族的、优秀的视听信息零距离接触,本质上就是打破时空界限,在与仁人志士、智者哲人、语言大师进行精神的对话、心灵的沟通,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使中学生在树立理想和确立人生的起点就站在人文精神的制高点,这对中学生的终生学习与长远发展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二、优化课堂结构,渗透人文精神
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情感,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且在潜移默化中也影响着学生们的情感,情趣和情操,这种渗透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学让学生们在学习中学会成长,在成长中走向成熟。例如,在学习《楚辞》时,通过会绘声绘色的给学生讲述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一生的艰难多舛,同时也让学生结合楚地端午节的一些民风民俗,让学生首先从内心唤起对屈原的崇敬之情。在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可以用多媒体教室里展示清华园里迷人的风光,让学生们伴着优美的音乐进行朗读,视觉、听觉完美结合学生们对朱自清“月下荷塘”和“塘上月色”的描写也如临其境,在这种审美的环境中,学生们能更好的领悟朱自清先生用字的传神,进而领会课文主旨和内在的精髓。
三、加强诗词教诵,提升人文素养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有着十分悠久的诗歌传统,两千多年来,诗歌的传统绵延不绝,我国历代的有志之士在成长过程中无不受到过诗教的熏陶,面对人文精神的日益匮令、人文素质滑坡的现状,教师要充分认识诗歌中的人文精神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改变传统观念,把枯燥乏味的程式化教学放到沙漠里,让诗歌的教与学回归到人文精神的绿洲中来,在教学中,要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让学生在诗歌中更充分地感受、欣赏、濡染到真善美等人文精神。
四、开展有效的语文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
通过有效的语文活动,让学生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例如:从田园诗人陶渊明的诗歌中,体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空灵与淡泊;从豪放词中,领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及从婉约词中,领略“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意境;从鲁迅笔下的“痛打落水狗”,体会“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冷峭;从毛泽东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中,领悟立志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从朱自清的清新散文中,感受荷塘月色的清美、“梅雨潭的绿”流淌着的生命……
五、创设学习情况,丰富人文阅历
高中时代是一个容易接受影响的年龄段,他们获得知识的渠道除了课堂,更多是在多样化的交往活动中领会得到的。引导组织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是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应组织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创设多样化的语文学习情境,从而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形成健康的人格。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诗歌朗诵、宋词赏析、演讲、趣味语文等活动课丰富其人文阅历。
六、关注网络文明建设,提高中学生的信息鉴别能力
网络文明素养,是新时期人文精神的新内涵。当前,网络正在逐步覆盖学校和家庭,但它犹如一把双刃剑,给人们获取信息带来便捷的同时,又带来许多芜杂的信息,容易使青少年难以辨别而误入歧途甚至痴迷不能自拔,从而导致孤独、撒谎、冲动、暴戾、淫逸、虚空等心理障碍。
所以,提高网络文明素养,也是语文教学中弘扬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语文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日常教学中,我们应关注网络文明建设,关注中学生对信息鉴别能力的培养,使中学生真正具有进出虚拟世界的驾驭能力而终生受益。
总之,培养人文精神,注重人文关怀,在尊重人性、张扬人性的时代潮流中,让我们以思想唤醒思想,以宽容培养宽容,用青春点燃生命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