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梨引发的创业梦想
现年34岁的冯峰出生于贵州省普安县白沙社区。白沙社区是个偏僻贫穷的石山区。
1995年,因家庭困难交不起学费,冯峰高中没毕业就被迫辍学,带着几分失落与无奈干起了农活。但他并不安于现状,而是一边干活一边思考“如何走出贫困,改变拮据的家境”。他开过豆腐坊,种过烤烟,养殖过肉狗,但都以失败告终。
2003年的一天,从小一起玩大的好友彭高雄回乡探亲,邀请冯峰和覃林前去叙旧。坐定后,彭高雄拿出一个硕大金黄的梨子说:“这是我从浙江带来的梨子,你们肯定没吃过,尝尝鲜吧。”他将梨子切成三块,一人一块。这梨表皮金黄,肉质洁白细腻,咬上一口,爽脆香甜,汁液丰富。冯峰不禁问:“太好吃了,这是啥梨?”
彭高雄笑笑说:“这叫秋锦梨,是从日本引进的新品种梨,10月下旬成熟,单果平均450克,最大果重1000克,属晚熟大果型梨品种。这种品种果实近圆形,果皮黄褐色,果皮薄、果核小,可食率很高,果肉乳白细嫩,汁多脆甜,可溶性固形物15~16%,结果早、丰产、品质优。我打工的这家农场种了很多,满山遍野都是,本想多带几个,可惜路途遥远不方便。”
听着彭高雄的话,冯峰的心海又掀起了波澜。他想:浙江和贵州的气候相差不太大,引种秋锦梨也许可以。他说出了想法,三人一拍即合。彭高雄说:“我千里迢迢带个梨回来请你们尝,用意也正在此。”
面对着桌上残留的梨核,三个充满致富理想的年轻人兴奋地谈论着,要在白沙的荒山乱石间拓出一片理想的天地。最后他们商定,先在村里建一个秋锦梨示范园,成功后再向全村推广。
有了前几次创业失败的教训,冯峰比较谨慎。他说:“我们不能蛮干,得先请专家对白沙一带的气候、土壤进行测量论证后再投资。”彭高雄和覃林也觉得这样更稳妥一些,毕竟大家都没钱,启动资金全靠借贷,不能打没把握的仗。
经过四处打探,他们得知贵阳已经有人成功引进种植秋锦梨,当即赶到贵阳取经学艺,并请来果树技术人员对白沙的种植环境作全面的考察。得出“白沙一带海拔相对较高,作物比起其它地方成熟晚,秋锦梨在这个地方成熟期预计在11月份左右,比常规梨果上市晚2个月,如打季节差,市场和价格肯定看好”的结论。有了科学的论证,有了可靠的市场分析,三人种植秋锦梨的信心更足了。三人分头行动,冯峰、覃林向村里协调承包荒山,彭高雄则前往贵阳联系秋锦梨苗木。
冯峰的行动遭到亲友的强烈反对,但得到村支部的支持。村支部认为他的思路很好,成功了还能带动群众发展经济果林。村里为了支持冯峰的创业计划,以2400元的低价将300亩荒山承包给他作示范园。
为抓住植树的好时节,冯峰与两个创业伙伴带着民工在山上挖坑刨石。山上土薄,他们就从山下运来泥土上山补充。为了解决浇灌用水难题,他们还修建浇水池。经过两个月的拼搏,三个人都磨瘦了一圈,总算栽种完300亩果木。
2003年底,在一阵鞭炮声中,普安县“群雄科技示范园”正式挂牌成立。
舍不得梨子套不住“财神”
果园建起来了,但由于三个人对种植果木缺乏实践经验,经常犯一些技术性错误。果树刚刚挂出幼果时,冯峰想到曾在电视上看到用果袋套上可以保证梨子品质的问题。于是三人又借款4000多元购买了5万多个果袋,把幼果全部套上果袋。然而在一场狂风暴雨中,梨子被刮掉了一半。冯峰经过了解,才知是果袋惹的祸。果袋套的时机太早了,小梨子的果蒂还未长结实,加上未考虑到梨园地处山坳比较当风,而果袋兜风,小梨子当然掉了。
这件事让冯峰深受教育,搞种植一定要懂技术,讲科学,不能想当然。于是,他买来许多果园管理方面的书阅读,还卖掉了家里用来过年的肥猪,在山上建起了护园的房舍,吃住都在山上。为了提高管理技能,他还跑到贵州省农科院请来专家对工人进行技术培训,从苗木栽种、管理施肥、嫁接剪枝、病虫防治、挂果管护学起,每一个环节都力求科学规范。
2005年的金秋十月,示范园里有一部分秋锦梨树产出了第一季果实,大的一个有1.5公斤重,果肉洁白如玉,汁多脆甜,凡品尝过的人都拍手称好。城里的水果商闻讯找上门来,品尝后都对秋锦梨赞不绝口,愿以高出当地普通梨一倍的价钱收购冯峰的秋锦梨。
然而,冯峰委惋地拒绝了水果商的要求:“我们的梨子今年才首次挂果,产量不多,一个都不卖。我们要用这些梨子,邀请四乡八岭的乡亲来免费品尝。以后梨子丰产了,规模做大后一定优先供应给你们。”
当时大家对冯峰的做法都十分不解,质问:“我们现在资金非常紧缺,园里连一件像样的农具都买不起,为什么要白拿给村干部和群众代表吃?”冯峰解释:“现在我们引种秋锦梨成功了,奔富的路子找对了,但单靠我们这300亩的梨园成不了气候,没有规模,进不了大市场。我们要发动更多的农户参与进来,共同把种植规模做大做强,形成产业,才能打开市场。请乡亲品尝梨子,就是要用事实证明白沙秋锦梨的品质,发动更多的乡亲来种。俗话说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我们这叫做舍不得梨子套不住财神。眼前是损失了一点小钱,以后却能赚到大钱。我们的示范园今后除管理好现有梨树,还要进行育苗和提供技术指导方面的业务,走综合发展的路子。”大家茅塞顿开,佩服冯峰有见识。
乱石岗上崛起的“金山”
2006年,冯峰的示范园办起了苗圃,开始供应苗木,年育苗上万株,供应苗木年收入10万元以上。示范规模也得到了进一步扩大,种植秋锦梨400多亩,年产梨近15万吨,卖梨年收入近40万元。
种植秋锦梨成功后,冯峰并没有忘记还在贫困中煎熬的父老乡亲。以前白沙祖祖辈辈种的都是包谷和麦子,勉强够吃,没有什么经济收入。他除了以最便宜的价格出售果苗给乡亲们外,还将技术无偿传授给乡亲们。在他的带动下,白沙乡250多户果农开发荒山培育果林2000多亩,有的人家种植秋锦梨3000多株,年收入八万多元。昔日的荒山野岭正变成金山银山!邻近乡镇的农户纷纷前来取经学习。
1/3个梨子, 让冯峰成功走上创业路,成为造福村民的村官。冯峰不断转化自己角色的同时,也让乡亲们的思想观念、生产和生活发生了巨变。
现年34岁的冯峰出生于贵州省普安县白沙社区。白沙社区是个偏僻贫穷的石山区。
1995年,因家庭困难交不起学费,冯峰高中没毕业就被迫辍学,带着几分失落与无奈干起了农活。但他并不安于现状,而是一边干活一边思考“如何走出贫困,改变拮据的家境”。他开过豆腐坊,种过烤烟,养殖过肉狗,但都以失败告终。
2003年的一天,从小一起玩大的好友彭高雄回乡探亲,邀请冯峰和覃林前去叙旧。坐定后,彭高雄拿出一个硕大金黄的梨子说:“这是我从浙江带来的梨子,你们肯定没吃过,尝尝鲜吧。”他将梨子切成三块,一人一块。这梨表皮金黄,肉质洁白细腻,咬上一口,爽脆香甜,汁液丰富。冯峰不禁问:“太好吃了,这是啥梨?”
彭高雄笑笑说:“这叫秋锦梨,是从日本引进的新品种梨,10月下旬成熟,单果平均450克,最大果重1000克,属晚熟大果型梨品种。这种品种果实近圆形,果皮黄褐色,果皮薄、果核小,可食率很高,果肉乳白细嫩,汁多脆甜,可溶性固形物15~16%,结果早、丰产、品质优。我打工的这家农场种了很多,满山遍野都是,本想多带几个,可惜路途遥远不方便。”
听着彭高雄的话,冯峰的心海又掀起了波澜。他想:浙江和贵州的气候相差不太大,引种秋锦梨也许可以。他说出了想法,三人一拍即合。彭高雄说:“我千里迢迢带个梨回来请你们尝,用意也正在此。”
面对着桌上残留的梨核,三个充满致富理想的年轻人兴奋地谈论着,要在白沙的荒山乱石间拓出一片理想的天地。最后他们商定,先在村里建一个秋锦梨示范园,成功后再向全村推广。
有了前几次创业失败的教训,冯峰比较谨慎。他说:“我们不能蛮干,得先请专家对白沙一带的气候、土壤进行测量论证后再投资。”彭高雄和覃林也觉得这样更稳妥一些,毕竟大家都没钱,启动资金全靠借贷,不能打没把握的仗。
经过四处打探,他们得知贵阳已经有人成功引进种植秋锦梨,当即赶到贵阳取经学艺,并请来果树技术人员对白沙的种植环境作全面的考察。得出“白沙一带海拔相对较高,作物比起其它地方成熟晚,秋锦梨在这个地方成熟期预计在11月份左右,比常规梨果上市晚2个月,如打季节差,市场和价格肯定看好”的结论。有了科学的论证,有了可靠的市场分析,三人种植秋锦梨的信心更足了。三人分头行动,冯峰、覃林向村里协调承包荒山,彭高雄则前往贵阳联系秋锦梨苗木。
冯峰的行动遭到亲友的强烈反对,但得到村支部的支持。村支部认为他的思路很好,成功了还能带动群众发展经济果林。村里为了支持冯峰的创业计划,以2400元的低价将300亩荒山承包给他作示范园。
为抓住植树的好时节,冯峰与两个创业伙伴带着民工在山上挖坑刨石。山上土薄,他们就从山下运来泥土上山补充。为了解决浇灌用水难题,他们还修建浇水池。经过两个月的拼搏,三个人都磨瘦了一圈,总算栽种完300亩果木。
2003年底,在一阵鞭炮声中,普安县“群雄科技示范园”正式挂牌成立。
舍不得梨子套不住“财神”
果园建起来了,但由于三个人对种植果木缺乏实践经验,经常犯一些技术性错误。果树刚刚挂出幼果时,冯峰想到曾在电视上看到用果袋套上可以保证梨子品质的问题。于是三人又借款4000多元购买了5万多个果袋,把幼果全部套上果袋。然而在一场狂风暴雨中,梨子被刮掉了一半。冯峰经过了解,才知是果袋惹的祸。果袋套的时机太早了,小梨子的果蒂还未长结实,加上未考虑到梨园地处山坳比较当风,而果袋兜风,小梨子当然掉了。
这件事让冯峰深受教育,搞种植一定要懂技术,讲科学,不能想当然。于是,他买来许多果园管理方面的书阅读,还卖掉了家里用来过年的肥猪,在山上建起了护园的房舍,吃住都在山上。为了提高管理技能,他还跑到贵州省农科院请来专家对工人进行技术培训,从苗木栽种、管理施肥、嫁接剪枝、病虫防治、挂果管护学起,每一个环节都力求科学规范。
2005年的金秋十月,示范园里有一部分秋锦梨树产出了第一季果实,大的一个有1.5公斤重,果肉洁白如玉,汁多脆甜,凡品尝过的人都拍手称好。城里的水果商闻讯找上门来,品尝后都对秋锦梨赞不绝口,愿以高出当地普通梨一倍的价钱收购冯峰的秋锦梨。
然而,冯峰委惋地拒绝了水果商的要求:“我们的梨子今年才首次挂果,产量不多,一个都不卖。我们要用这些梨子,邀请四乡八岭的乡亲来免费品尝。以后梨子丰产了,规模做大后一定优先供应给你们。”
当时大家对冯峰的做法都十分不解,质问:“我们现在资金非常紧缺,园里连一件像样的农具都买不起,为什么要白拿给村干部和群众代表吃?”冯峰解释:“现在我们引种秋锦梨成功了,奔富的路子找对了,但单靠我们这300亩的梨园成不了气候,没有规模,进不了大市场。我们要发动更多的农户参与进来,共同把种植规模做大做强,形成产业,才能打开市场。请乡亲品尝梨子,就是要用事实证明白沙秋锦梨的品质,发动更多的乡亲来种。俗话说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我们这叫做舍不得梨子套不住财神。眼前是损失了一点小钱,以后却能赚到大钱。我们的示范园今后除管理好现有梨树,还要进行育苗和提供技术指导方面的业务,走综合发展的路子。”大家茅塞顿开,佩服冯峰有见识。
乱石岗上崛起的“金山”
2006年,冯峰的示范园办起了苗圃,开始供应苗木,年育苗上万株,供应苗木年收入10万元以上。示范规模也得到了进一步扩大,种植秋锦梨400多亩,年产梨近15万吨,卖梨年收入近40万元。
种植秋锦梨成功后,冯峰并没有忘记还在贫困中煎熬的父老乡亲。以前白沙祖祖辈辈种的都是包谷和麦子,勉强够吃,没有什么经济收入。他除了以最便宜的价格出售果苗给乡亲们外,还将技术无偿传授给乡亲们。在他的带动下,白沙乡250多户果农开发荒山培育果林2000多亩,有的人家种植秋锦梨3000多株,年收入八万多元。昔日的荒山野岭正变成金山银山!邻近乡镇的农户纷纷前来取经学习。
1/3个梨子, 让冯峰成功走上创业路,成为造福村民的村官。冯峰不断转化自己角色的同时,也让乡亲们的思想观念、生产和生活发生了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