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来源 :知识力量·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i8410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些年来,中国语文教育界将语感和语感培养问题作为重要实践问题之一,这个问题的分析和探讨,有助于语文新课改的发展。笔者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论指导下,借鉴前人的教学研究成果,针对语感及语感培养的特点和要求,提出语感培养的策略。
  [关键词]语感 语文教学 语感培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针对这一点,叶圣陶老先生早就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①。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也强调: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如今在新课标中得以鲜明体现并提高到新的高度②。由此可见,当前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语感,而作为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更应该深刻的认识并且认真的践行这一点。
  一、关于语感的阐释
  (一)语感的定义
  到目前为止,理论界对“语感”的定义众说纷纭。“语感”这一概念最早是夏丏尊在3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对于文字应有灵敏的感觉,姑且命名这感觉为‘语感’。” 叶圣陶先生在前人的基础上将语感定义为“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感觉”,“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正确的了解力”。吕叔湘又说:“语感是个总的名称,包括语义感、语法感和语音感”,“可以通过语感判断情感,判断语义,有助于深入理解思想内容”进入本世纪在语感的界定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汤富华则认为“语感是一种语言的逻辑感觉”。王培光对语感的定义是建立在吕叔湘先生的基础上,他认为判断指出改正语言现象偏差的能力称为语感。张征则在对语感本质进行了再认识,在《与张景祥先生商榷》一文中明确指出人们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当熟练程度达到一定界限时,会对语言使用的正误,对语言的选择自动做出判断,这就是语感。
  为了研究需要笔者从众多的言说当中进行了选择,本文选择朱智贤先生的说法:“语感是一种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力、正确理解力。”即指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认识、把握能力,是感性渗透理性的悟性,是经过长期间接训练后作出的直觉反映。
  二、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策略
  叶圣陶老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言的敏锐感受。”由此而言,当一个人有较强的语感时就说明其已经具有的一定的语文素养,与此同时叶老先生还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说明语感的形成与提高,关键在于平时对语言的感悟与探究。对此笔者就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语感培养提出的几点建议:
  (一)从文辞感悟中培养语感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曾说过:“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意思是说读者要通过文辞来体悟作者表达的感情,沿着文辞找到源头,即使是再深幽的意思也将显而易见。所以语感培养策略之一是引导学生从文章的文辞,尤其是从体现主题的文辞入手,对文意进行合理的把握,从而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力、提高理解力。
  例如,在《行道树》一文的教学中,找出表现行道树忧愁与快乐的那些文辞这一环节的设置,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和语感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在初读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表现作者行道树忧愁与快乐的那些文辞。学生会总结出行道树忧愁是因为“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一身抖不落的烟尘”,“只是城市悲凉的点缀”,“生活在寂静、黑暗里”,“不被了解”,“不被珍惜”;快乐是因为“春天勤生枝”,“夏天献出浓荫”,“迎接光明”,“制造清新”,“从事神圣的职业”。随后让学生读课文,重点体味找出来的语句,边读边感悟,对行道树的形象的塑造就更加全面。它就像我们人一样有高兴的时候也有悲伤的时候,就如文章最后写道“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教师乘胜追击让学生思考“忧愁”和“快乐”两个词语的位置可不可以调换。通过对重点文辞的感悟,学生懂得了:行道树的生长环境是恶劣的所以它们忧愁,但是能为城市奉献自己它们更是快乐的,而在行道树的心里获得的快乐比遭受的痛苦要多得多,所以最终以“快乐”结尾。此时,通过对文辞的感悟来培养语感已经达到目标了,因为让学生再读课文最后一段时,虽声音小了,但情多了,境也多了。
  再例如,《春》一课中朱自清用清丽的语言描绘了春天的几幅画面,那么请你找出“春草图”中最能体现草的生命力旺盛的文辞。学生找出“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这句话主要描写春天来了小草不经意间(偷偷地)发芽了,安睡了一个冬天的种子发芽了,这绿色就是生命。教师引导并不是每一颗种子都会发芽,一个“钻”字更体现出草儿破土而出的勇气,这是生命不屈的力量。教学当天我还请了一位同学模仿小草破土,他先是探头探脑,尔后即刻站直身子展现对春的渴望,生命的渴望,赢得阵阵掌声。所以在教学中抓住句或者关键词,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树与春天对话,让学生与作者在情感上达成共鸣,提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认识、把握能力。
  (二)从文本朗读中培养语感
  韩愈《上襄阳于相公书》云:“口诵其言,心惟其义。”意思是说一边读一边想句子的意义。朗读是学生感悟文本的外在形式,通过朗读去领悟文章的内涵,并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加深理解,将在不知不觉间提升自己的语感。
  例如,在教学《安塞腰鼓》时,我主要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安塞腰鼓那雄浑的力量,特别是在指导学生读文章的16段(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与排解……)时要求学生在读到“隆隆隆隆”这拟声词的时候边读边拍打课桌。教学当天学生表现热烈,情绪高涨。再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安塞腰鼓是这样的响亮,教师点拨后学生基本上明白了:他们奏响的不仅仅是腰鼓更是自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再一次全班齐读,领会意思之后学生的表现更佳,有的同学更是手之舞之,宛然变成了黄土高原上那群元气淋漓的后生。   再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让学生多次朗读“不必说……”那一段。在朗读中,有的学生一边读一边禁不住露出微笑,因为这幅趣味盎然的图画深深地吸引了他们,调动了他们的想象,唤起了他儿时美好的回忆(现在的孩子由于学习压力大,对自然的感触应该都集中在小时候);同时“百草园”的形象被描绘得具体可感,学生们仿佛看到了“碧绿的菜畦”,听见了“鸣蝉的长吟”,尝到了覆盆子的“又酸又甜的美味”。在此不必过多的赘述,学生们就容易理解到热爱大自然,因为喜欢游戏玩耍是孩子们的天性,就如同在座的学生们一样。
  正是在不断的朗读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在不断地提高,而这也正是培养和提高语感的客观要求。
  (三)在对比揣摩中培养语感
  语感往往在比较揣摩中累积而成。通过比较、分析知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掌握知识,提高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语感。字斟句酌,细细推敲,既可以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印象,又可以提高他们举一反三、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最后一课》体会人物的爱国热情时,我首先让学生找平时上课与最后一课的不同之处,引导学生读句子并结合上下文进行对比揣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和小组合作后,开始汇报,一名学生说:“‘平时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在街上也能听到’而最后一课‘一切偏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又一名学生说:“平时学生‘开课桌,关课桌,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而最后一课‘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另一个同学说:“平时的韩麦尔先生‘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而最后一课中的他‘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戒尺穿着漂亮的礼服’。”一个学生说:“平时上课只有学生而最后一课中有了镇上的其他人,有镇长,有邮递员,还有……”教师引导学生读句子,读出感受并且追问为什么会有这些不一样呢?当学生对每个句子理解完之后,又引导学生对比着读这组句子,深入地揣摩句子内在的情感,明白是国家战败,将要被他国统治,本国语言要被取代这是最后一堂国语课,人物、气氛、教师和学生的不一样都是源于浓浓的爱国热情。
  又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课的教学中我设置了这样一道对比题: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动的高标。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动的高标。
  教学时,就要带着学生好好去感受一下,第二句只是一个标点的修改,为什么就会比第一句更贴切呢。因为句号的停顿比逗号要长一些,长停顿表现强调更能表现作者对闻一多先生的赞颂。在语文学习中,类似的用词用句数不胜数,如果教师在教学时能够敏锐地捕捉到这些,并引导学生去对比,揣摩,相信学生的语感也会与日俱增。
  (四)以激发想象来培养语感
  在语感培养过程中,教师还应设置相应的环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把作品所表现的意象清晰地浮现在自己的脑海中,把作者用文字描绘的事物,在脑中还原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以这样的方法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和理解力,从而培养语感的目的。
  如读到“春”,引导学生想象到绿色的草地,鲜艳的花朵,柔和的细雨,涨高的湖水等;读到母亲,引导学生想起自己的妈妈,想起家,想起母校,想起黄河,甚至想到自己的祖国。抽象的词,在想象力的作用下,就变成了一幅幅画面,这就是对语言的感受力。“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如果不适时地激发学生的想象,他们也许读不懂这样的诗句。正因为想象被激发了,他们才能真切的感受“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静谧之美;才能感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阔之美。所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也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方法之一。
  总之,语感的培养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在不同的时期,人们对它会有着不同的诠释。但是不管什么时候,它都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范畴。站在教育第一线的我们要努力提高自身的语感水平,同时带着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孩子,提高语言的感悟力。
  [注释]
  ①吴玉英.《语感是文字语言训练的‘催化剂’》,《科学与文化》1997年05期
  ②王尊政.《语感培养—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中学语文》1993年08期
  [参考文献]
  [1]潘龙刚.语感、语言意识与语文教学论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1
  [2]黎水生.洪镇涛“学习语言语感教学法”浅论[J].语文教学通讯.1999(02)
  [3]华荣.内部语言与语感训练[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8(12)
  [4]张承芬主编.教育心理学[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5]焦斌丽.语感教学理论的内隐学习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5
  [6]孟祥英.语感教学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03
  [7]任群英.试论语感及其培养[D].湖南师范大学2003
  [8]王莲英.语文教学中语感训练琐谈[J].语文教学通讯.1997(10)
  (作者单位:重庆育才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在新形势下,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工党支部组织生活面临严峻的考验,本文以高等中医药院校服务社会视角探讨党支部组织生活创新与实践。  [关键词]组织生活 服务社会 中医药 创新与实践  高等中医药院校肩负着培养中医药创新人才和提高中医药自主创新能力的双重使命,承担着服务国家、社会重大需求和推进中医药科技进步的双重责任;组织生活是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和监督,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
期刊
[摘要]中职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较差,怎样引导他们阅读《红楼梦》这部大作,需要语文老师多动脑筋,花功夫。笔者在本文总结了读《红楼梦》入门的基本方法,即把解读判词作为一把钥匙,据此把握阅读名著的技巧。  [关键词]引导 中职学生 阅读《红楼梦》  高教社出版的中职语文教材选入了《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进贾府》这篇作品,自从拿到这本书后,我就一直在思考,用什么方法来教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照本宣科吗?乏味
期刊
当前,计算机与网络逐步渗透于各行各业,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贴近,网络电话、智能小区、网上银行逐一亮相,数字化城市、数字化地球的呼声逐日提高,加上各商家、新闻媒体的推波助澜,使人们清醒的看到:不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基本技能,将难以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有效地工作和生活。各地教育部门纷纷加大投资力度,很大部分农村学校也相继购置了电脑,配备了多媒体教室,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笔者结合在农村学校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工
期刊
[摘要]随着嵌入式技术的应用不断发展,许多高等院校计算机、电子、软件等专业针对市场需求,开设了嵌入式方向相关课程,本文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提出了基于ARM体系的嵌入式方向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案,力求达到适应学生毕业后的实际应用所具有的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又满足社会就业需求的教学目标,进而探讨了嵌入式方向构建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并且给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ARM体系 嵌入式方向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
期刊
近几年来,我们初三历史复习中,一直运用学案教学的方法进行复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手段,以“达标”为目的,实现“教”与“学”和谐统一的教学模式。学案导学就是制定学生的方案,作为课前预习,课堂上学习和课后总结升华的依据。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案导学得到有效应用的前提是教师必须先设计和编写好学案。学案的设计主要设计学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仿真模型的制作,探索将沙盘模型制作应用于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道路勘测课程教学,形成独特的体验式教学方法,在体验式教学中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同学们在模拟实践中学习新的知识,使得教学更加直观。  [关键字]道路勘测 体验式教学 沙盘模型  引言  体验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师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让学生亲身去感知、领悟知识,并在实践中得到证实
期刊
[摘要]化学史教育是“全面的化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化学史教育可以使学生以史明志,以史明理,以史为鉴。但是目前化学史的教学处于相当尴尬的地位,老师不乐意教,学生不屑于学。要想发挥化学史应有的教育功能,必须使它回归人本主义。本文主要探讨了化学史回归人本主义的突破口、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化学史 教学 人本主义  一、关于化学史与化学史教育  英国哲学家培根有句名言“读史使人明智”;我国
期刊
护理是一门实践性的科学,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与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及护理学科内容的日益更新,对未来护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临床护理带教是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教学向实践教学的过度,是课堂教学的深化和延续,其质量直接影响学生未来的职业素质和临床能力,甚至影响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如何做好实习带教工作,是每个带教老师值得深思的问题。笔者通过多年临床带教工作和带教经验,取得
期刊
[摘要]随着民办高校的发展,特别是部分优秀的民办学校取得了学历教育资质后,开始注重教师队伍的培养,正在从最初的聘用兼职教师为主发展到培养自己的师资。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组成在不断变化,形成自身的特点。但如何培养一批高质量的教师队伍还需从其组成分析其特点,找到优化教师队伍的对策。  [关键词]民办高校 教师队伍 组成 特点分析  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组成主要包括三部分:专职教师、兼职教师
期刊
机械能守恒定律告诉我们对于一个系统而言,在只有重力或弹簧弹力做功的情况下,该系统的机械能守恒。物理学当中有一个概念:若力所做的功仅由受力质点的始末位置决定而与受力质点所经历的路径无关,或者说,此力沿闭合路径所做的功等于零,这种力就叫作保守力。反之,若力所做的功不仅决定于受力质点的始末位置,而且和受力质点所经历的路径有关,或者说,此力沿闭合路径所做的功不等于零,这种力就叫作非保守力。重力、弹簧弹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