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区域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区域发展需要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从市场需求、生产要素、产业组织和软硬环境等方面分析河南省农村地区区域创新面临的问题和阻力,从而提出包括扩大河南省农村市场范围、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改善农村软硬环境等区域创新对策。
【关键词】区域创新 创新阻力 创新对策
一、引言
区域创新是指一个地区将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相结合形成新产品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涵盖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和科技等众多领域。对于大多数地区来说,企业是该区域创新的主体,政府是创新的推动力。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和中央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落实,河南省在实施“十二五”计划的过程中,一直在寻求一条创新发展之路,这在全省农村地区也有一定程度的体现。河南省农村地区一方面在努力脱贫,另一方面也在寻找跨越式发展,无论是脱贫还是谋求更好更快的发展都需要结合全省农村地区实际开展区域创新。
二、河南省农村地区区域创新背景及意义
河南省是中国农业大省,农村居民占全省人口的60%。2011年河南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604.03元,低于全国6977元的平均水平,同样低于全省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8194.8元,农村恩格尔系数为36.1%。城乡差距仍然很大,农村居民的吃穿花费占比高,这些都是省内各地区存在着的事实。为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农村地区必须探索区域创新对策。同时,河南省农村地区实施区域创新战略,对落实中部崛起战略和更好的实施全省“十二五”计划具有重要意义。
三、河南省农村地区区域创新阻力
(一)农村有效需求不足,市场范围较小
河南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有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三分之一,城乡二元结构很明显。并且对于多数农户,衣食方面支出占了绝大部分,其他娱乐性支出甚少。河南省农村产品消费对象是农户自身和周边县区居民,国内和海外市场对本地本村某些特色产品的需求,由于信息交流不畅、交通不够发达、远距离运输保鲜技术差等原因不能成为有效需求。
(二)生产要素水平仍需提高
现在河南省多数农村及农业劳动者基本上是靠祖传及自身积累的劳动经验从事简单农业劳动或简单建筑、搬运劳动。农村地区生产性固定资产数量仍然偏少,2011年河南省农村地区平均每百户农民拥有收割机1.43台,农用机械12.64台;技术人才的短缺,使农村生产率水平难于提升。
(三)缺乏先进的产业组织
2011年,河南省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512.24亿元,占GDP的13%;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6218.6亿元,占全国的7.65%。2011年,河南省的农业劳动力为5353万人,占全社会劳动力60%以上,过多的农村劳动力滞留在农村从事低效的农业;河南省多数农村地区没有农民创建自己的企业,已有的农村或乡镇企业多数都是家族企业,缺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河南省农村企业多为小食品加工和简单的手工制作等初级阶段生产组织,缺乏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
(四)软硬环境有待改善
河南省农村地区的软硬环境建设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缺陷,硬环境可以从农村自然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来看,软环境又包括行政制度、组织方式、法制环境等方面。
从基础设施方面说,村镇建设普遍缺乏全面规划,绝大多数居民住房杂乱无章,乡镇道路、废水垃圾处理、公用文体设施和商业设施等等几乎都处于无序状态。同时,农村环境污染严重,主要包括使用化肥、农药而致的土壤污染和生活、生产垃圾乱倒乱放而导致的居住环境污染。
在软环境上,从行政制度来看,河南省农村基本实行村民自治制度,农民自行改造住房,使得乡镇缺乏统一规划,并且很多村干部不能找到自己的定位,办事过程中显现官僚作风。从土地承包制度上来看,缺乏对高度分散的承包农户的有效组织,农民合作组织、农工商组織未能发挥力量。从社会保障制度上看,河南省农村地区的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等已具雏形,但是由于这些制度实行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实施效果不是很理想。从法制环境上来看,多数农村居民迷信守旧,观念落后,缺乏创新精神和法制观念。
四、河南省农村地区区域创新对策
河南省农村地区由于存在产品需求、生产要素、产业组织和软硬环境等方面的阻力,决定了河南省农村的区域创新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过程。在对河南省农村地区实施区域创新的过程中,由于有些地区的特殊条件,需要实行差异化处理。比如,对于大中城市的远郊农村、小城市的近郊农村以及资源禀赋较好的中心乡村等重点区域,需实行优先创新。整体来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创新对策:
(一)市场需求方面:开发城市和外地需求,扩大农业产品市场范围
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增加农民对当地农产品的需求;优先发展连通城乡的交通,比如河南省每个乡村都要保证到达就近市区的公路里程数达到一定标准,政府应该承担乡村公路的维护和修缮;积极扩展农产品、农村特色产品、农村手工艺品的外地市场,盯紧离本地区较近的大城市对农产品的需求,生产和及时供应城市居民所需的新鲜农产品和农业休闲服务;在当地和上级政府的支持下,可以举办和参展农业、农产品博览会,及时将具有地域特色的产品和服务推向全国和国际市场。
(二)生产要素方面:培养农业高级技术人员,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水平
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生产性固定资产的投资,使百户农民拥有的农用机械数量更多;保证在每个行政村都能够有就近的技术推广中心和良种供应合作社等,大量引进国内外成熟的农业技术,引进优良的生物和作物品种;积极发展面向农村和农业的中等职业教育、大专层次的职业教育,全面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和职业素质,从根本改善农村劳动力质量;鼓励本土高学历人才和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为这些创业者提供优惠政策支持。 在重点农村地区率先普及十二年义务教育和提高这些地区的大学入学率;建立与附近城市的大學、职业技术学院的密切联系,创办流动大学,开展高水平文化及新技术的培训;采取多方出资方式,在新城区率先建立现代农业基地。
(三)产业组织方面:发展特色优势农村产业和与城市配套的延伸产业
积极发展利用当地资源的加工业,特别是特色农产品、特色中药材和特色矿产品的深加工,提高本地资源产品附加值;积极发展针对城市居民需要的观光农业、体验式农业,根据河南某些农村地区的悠久历史,开发文化旅游村落或特色乡镇;对重点区域,率先全面规划建设具有中原特色、人文特色、生态特色的新城区。
在重点区域,将已有基础的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做大做强,做精做细,以适应本地、外地、海外的市场需求;同时,积极发展都市农业,为附近的大中城市服务,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建成工厂化农业。主动建立与本地区及外地大中城市的经济合作关系,发展大中城市主导产业的配套产业,从而形成配套产业集群。
(四)软硬环境方面:合理规划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环境;规范农村法治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系统
政府投资建设和改造河南省农村生活用水管道工程,保证农村生活用水安全;进一步改善农村电网、路网改造,使农村居民在用电高峰期不至于拉闸限电;统一规划乡村排水、排污设施,建成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站,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农村一个或多个行政村建设城镇标准居住小区,配套建设相应的文艺、体育、教育和娱乐设施。
加强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建设,全面提高农村乡镇政府的管理权威和管理质量。鼓励和吸引当地大学生回乡当村官,增强乡村干部服务意识,用所学知识为当地寻找创新发展道路,带领当地农民致富。
建立与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养老保障制度、最低生活费保障制度,为村民的生存解除后顾之忧;维护农村治安管理,向村民宣讲法律,鼓励村民树立法制观念。
参考文献
[1]黄志亮.区域创新阶段论[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7(12):1-4.
[2]杨凤阁.河南省区域创新能力分析与发展策略[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01):24-29.
[3]黄志亮.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述评[J].当代经济研究,2008(08):21-25.
[4]郑广华.河南省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策略选择[J]. 现代管理科学,2010(08):79-81.
[5]黄志亮.长江上游地区实施农村创新战略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6(10):3-10.
作者简介:朱智敏(1988-),女,河南商丘人,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区域经济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理论与政策;赵佳吟(1988-),女,辽宁阜新人,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区域经济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理论与政策。
(编辑:陈岑)
【关键词】区域创新 创新阻力 创新对策
一、引言
区域创新是指一个地区将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相结合形成新产品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涵盖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和科技等众多领域。对于大多数地区来说,企业是该区域创新的主体,政府是创新的推动力。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和中央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落实,河南省在实施“十二五”计划的过程中,一直在寻求一条创新发展之路,这在全省农村地区也有一定程度的体现。河南省农村地区一方面在努力脱贫,另一方面也在寻找跨越式发展,无论是脱贫还是谋求更好更快的发展都需要结合全省农村地区实际开展区域创新。
二、河南省农村地区区域创新背景及意义
河南省是中国农业大省,农村居民占全省人口的60%。2011年河南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604.03元,低于全国6977元的平均水平,同样低于全省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8194.8元,农村恩格尔系数为36.1%。城乡差距仍然很大,农村居民的吃穿花费占比高,这些都是省内各地区存在着的事实。为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农村地区必须探索区域创新对策。同时,河南省农村地区实施区域创新战略,对落实中部崛起战略和更好的实施全省“十二五”计划具有重要意义。
三、河南省农村地区区域创新阻力
(一)农村有效需求不足,市场范围较小
河南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有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三分之一,城乡二元结构很明显。并且对于多数农户,衣食方面支出占了绝大部分,其他娱乐性支出甚少。河南省农村产品消费对象是农户自身和周边县区居民,国内和海外市场对本地本村某些特色产品的需求,由于信息交流不畅、交通不够发达、远距离运输保鲜技术差等原因不能成为有效需求。
(二)生产要素水平仍需提高
现在河南省多数农村及农业劳动者基本上是靠祖传及自身积累的劳动经验从事简单农业劳动或简单建筑、搬运劳动。农村地区生产性固定资产数量仍然偏少,2011年河南省农村地区平均每百户农民拥有收割机1.43台,农用机械12.64台;技术人才的短缺,使农村生产率水平难于提升。
(三)缺乏先进的产业组织
2011年,河南省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512.24亿元,占GDP的13%;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6218.6亿元,占全国的7.65%。2011年,河南省的农业劳动力为5353万人,占全社会劳动力60%以上,过多的农村劳动力滞留在农村从事低效的农业;河南省多数农村地区没有农民创建自己的企业,已有的农村或乡镇企业多数都是家族企业,缺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河南省农村企业多为小食品加工和简单的手工制作等初级阶段生产组织,缺乏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
(四)软硬环境有待改善
河南省农村地区的软硬环境建设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缺陷,硬环境可以从农村自然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来看,软环境又包括行政制度、组织方式、法制环境等方面。
从基础设施方面说,村镇建设普遍缺乏全面规划,绝大多数居民住房杂乱无章,乡镇道路、废水垃圾处理、公用文体设施和商业设施等等几乎都处于无序状态。同时,农村环境污染严重,主要包括使用化肥、农药而致的土壤污染和生活、生产垃圾乱倒乱放而导致的居住环境污染。
在软环境上,从行政制度来看,河南省农村基本实行村民自治制度,农民自行改造住房,使得乡镇缺乏统一规划,并且很多村干部不能找到自己的定位,办事过程中显现官僚作风。从土地承包制度上来看,缺乏对高度分散的承包农户的有效组织,农民合作组织、农工商组織未能发挥力量。从社会保障制度上看,河南省农村地区的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等已具雏形,但是由于这些制度实行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实施效果不是很理想。从法制环境上来看,多数农村居民迷信守旧,观念落后,缺乏创新精神和法制观念。
四、河南省农村地区区域创新对策
河南省农村地区由于存在产品需求、生产要素、产业组织和软硬环境等方面的阻力,决定了河南省农村的区域创新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过程。在对河南省农村地区实施区域创新的过程中,由于有些地区的特殊条件,需要实行差异化处理。比如,对于大中城市的远郊农村、小城市的近郊农村以及资源禀赋较好的中心乡村等重点区域,需实行优先创新。整体来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创新对策:
(一)市场需求方面:开发城市和外地需求,扩大农业产品市场范围
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增加农民对当地农产品的需求;优先发展连通城乡的交通,比如河南省每个乡村都要保证到达就近市区的公路里程数达到一定标准,政府应该承担乡村公路的维护和修缮;积极扩展农产品、农村特色产品、农村手工艺品的外地市场,盯紧离本地区较近的大城市对农产品的需求,生产和及时供应城市居民所需的新鲜农产品和农业休闲服务;在当地和上级政府的支持下,可以举办和参展农业、农产品博览会,及时将具有地域特色的产品和服务推向全国和国际市场。
(二)生产要素方面:培养农业高级技术人员,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水平
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生产性固定资产的投资,使百户农民拥有的农用机械数量更多;保证在每个行政村都能够有就近的技术推广中心和良种供应合作社等,大量引进国内外成熟的农业技术,引进优良的生物和作物品种;积极发展面向农村和农业的中等职业教育、大专层次的职业教育,全面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和职业素质,从根本改善农村劳动力质量;鼓励本土高学历人才和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为这些创业者提供优惠政策支持。 在重点农村地区率先普及十二年义务教育和提高这些地区的大学入学率;建立与附近城市的大學、职业技术学院的密切联系,创办流动大学,开展高水平文化及新技术的培训;采取多方出资方式,在新城区率先建立现代农业基地。
(三)产业组织方面:发展特色优势农村产业和与城市配套的延伸产业
积极发展利用当地资源的加工业,特别是特色农产品、特色中药材和特色矿产品的深加工,提高本地资源产品附加值;积极发展针对城市居民需要的观光农业、体验式农业,根据河南某些农村地区的悠久历史,开发文化旅游村落或特色乡镇;对重点区域,率先全面规划建设具有中原特色、人文特色、生态特色的新城区。
在重点区域,将已有基础的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做大做强,做精做细,以适应本地、外地、海外的市场需求;同时,积极发展都市农业,为附近的大中城市服务,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建成工厂化农业。主动建立与本地区及外地大中城市的经济合作关系,发展大中城市主导产业的配套产业,从而形成配套产业集群。
(四)软硬环境方面:合理规划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环境;规范农村法治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系统
政府投资建设和改造河南省农村生活用水管道工程,保证农村生活用水安全;进一步改善农村电网、路网改造,使农村居民在用电高峰期不至于拉闸限电;统一规划乡村排水、排污设施,建成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站,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农村一个或多个行政村建设城镇标准居住小区,配套建设相应的文艺、体育、教育和娱乐设施。
加强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建设,全面提高农村乡镇政府的管理权威和管理质量。鼓励和吸引当地大学生回乡当村官,增强乡村干部服务意识,用所学知识为当地寻找创新发展道路,带领当地农民致富。
建立与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养老保障制度、最低生活费保障制度,为村民的生存解除后顾之忧;维护农村治安管理,向村民宣讲法律,鼓励村民树立法制观念。
参考文献
[1]黄志亮.区域创新阶段论[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7(12):1-4.
[2]杨凤阁.河南省区域创新能力分析与发展策略[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01):24-29.
[3]黄志亮.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述评[J].当代经济研究,2008(08):21-25.
[4]郑广华.河南省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策略选择[J]. 现代管理科学,2010(08):79-81.
[5]黄志亮.长江上游地区实施农村创新战略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6(10):3-10.
作者简介:朱智敏(1988-),女,河南商丘人,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区域经济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理论与政策;赵佳吟(1988-),女,辽宁阜新人,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区域经济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理论与政策。
(编辑:陈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