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乡——绍兴

来源 :作文周刊·八年级读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eepy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绍兴,一个美丽的江南水乡;绍兴,一座文化底蕴浓郁的城市;绍兴,一个名人辈出的地方。这里有陆游与唐琬泣血的爱情,有鲁迅天真烂漫的童年,更有那石巷、小桥、流水,形成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水墨画,让人闻尽花香,看尽春色,尽享时光里的故事。乌篷船、乌毡帽、乌干菜
  文化名片一
  绍兴乌篷船
  船有两种,普通坐的都是“乌篷船”,白篷的大抵作航船用,坐夜航船到西陵去也有特别的风趣,但是你总不便坐,所以我也就可以不说了。乌篷船大的为“四明瓦”,小的为脚划船,亦称小船。但是最适用的还是在这中间的“三道”,亦即三明瓦。篷是半圆形的,用竹片编成,中夹竹箬,上涂黑油,在两扇“定篷”之间放着一扇遮阳,也是半圆的,木作格子,嵌着一片片的小鱼鳞,径约一寸,颇有点透明,略似玻璃而坚韧耐用,这就称为明瓦。三明瓦者,谓其中舱有两道,后舱有一道明瓦也。船尾用橹,大抵两支,船首有竹篙,用以定船。船头着眉目,状如老虎,但似在微笑,颇滑稽而不可怕,唯白篷船则无之。三道船篷之高大约可以使你直立,舱宽可以放下一顶方桌,四个人坐着打马将——这个恐怕你也已学会了罢?小船则真是一叶扁舟,你坐在船底席上,篷顶离你的头有两三寸,你的两手可以搁在左右的舷上,还把手都露出在外边。在这种船里仿佛是在水面上坐,靠近田岸去时泥土便和你的眼鼻接近,而且遇着风浪,或是坐得少不小心,就会船底朝天,发生危险,但是也颇有趣味,是水乡的一种特色。不过你总可以不必去坐,最好还是坐那三道船罢。
   (节选自周作人《乌篷船》,题目为编者加)
  ◆心香一瓣
   作者介绍了故乡绍兴特有的水上交通工具——乌篷船。“船头着眉目,状如老虎,但似在微笑,颇滑稽而不可怕,唯白篷船则无之”,寥寥数语,意趣横生。“打马将”的一笔插叙,似乎是无关紧要的“闲笔”,实际上表现了朋友间的亲密无间、无所拘束。可见闲笔不闲,别有作用。介绍小船的文字也匠心独运,别开生面。
  文化名片二
  绍兴乌毡帽
  贴切硬邦的绍兴乌毡帽,早在清朝就已盛行了,戴乌毡帽是绍兴当地劳动人民的一个鲜明标志。关于乌毡帽的来历,有一个传说:有一个猎人进山狩猎,追捕一只老虎至山洞,他把老虎打死,发现虎穴里有一块“毛毡”。原来,老虎把平时拖吃猪、羊和其他野兽后剩下的毛压垫在窝里,久而久之,磨压成像饼一样的毡子。这个猎人把它带回家洗干净,加工成盔甲模样,待干燥后往头上一戴,顿时感到暖和舒适,甚是喜爱。消息传开,大家纷纷仿制,便有了绍兴乌毡帽。
  ◆心香一瓣
   乌毡帽对历史悠久的绍兴来讲,已经成为一种鲜明的标志与象征。乌毡帽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与鲁迅先生的作品是分不开的。乌毡帽在鲁迅先生笔下极具代表性,闰土的一顶小毡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阿Q也曾抵押自己的乌毡帽来赌钱。现在,年轻的一代已经不戴乌毡帽了,但是老一辈还留存着一顶贴切而硬邦的乌毡帽。看见乌毡帽,你的眼前总会浮现出一幅画:一位老头头顶乌毡帽,坐在船头,劃过那绍兴的幽幽水巷……
  文化名片三
  绍兴乌干菜
  清代,乌干菜曾是绍兴的八大贡品之一。民间外出做活的手艺人,喜欢在饭盒中放一点蒸过的乌干菜,据说这样,饭在大热天里也不容易馊。
   乌干菜,咸中带点甜,确实很下饭。它还可以作为很多菜肴的辅料,可以清蒸、油焖,也可以煮汤,或用来烧鱼、炖鸡等。好的乌干菜,比如那种九头芥腌制的,看上去油光乌黑,做菜时,越蒸越乌,越蒸越软,越蒸越香。现在,我已记不得乌干菜是怎么腌制的了,只依稀记得每次在家门口晾晒干菜时,空气中都飘满了好闻的香味儿。
   现在的乌干菜,虽然感觉并没有儿时的乌干菜那样好吃,但那份清香却始终萦绕心头。也许,在远离家乡的游子心中,乌干菜可能就是一种乡愁吧。
  (节选自陈于晓《好吃不过乌干菜》,题目为编者加)
  ◆心香一瓣
   绍兴乌干菜的色、香、味独具特色,在文人墨客笔下,乌干菜更是被描绘得令人垂涎三尺。作者列举了乌干菜的烹饪制作方法,写出了乌干菜随遇而安的百搭特性以及丰富的内涵。细细想来,乌干菜的背后凝结着绍兴人的智慧与节俭的美德。绍兴人也像乌干菜一样“越蒸越乌,越蒸越软,越蒸越香”,它体现了绍兴人的随和与纯朴,香味中充盈着对他乡游子的召唤。
  旅游漫笔一
  水上戏台
  那些临河而建的水上戏台,它们将自然之美与人的智慧结合得那么天衣无缝,如春天骤雨后的茶园,有着贴心贴肺的清雅。烟波浩渺的近水远山,那一座戏台就成了近景,在视线里聚焦。它们是真实中的幻景,是真正的“海市蜃楼”。它们有的正面立于水中,仅有一面傍岸,以减轻水流的冲击,也有的跨河而立,完全凌驾在河面上——四根柱子架在河的两岸,柱子间铺上台板供演戏,观众看不见台板,感觉上面人影摇荡,演绎出无限的风流,更像是一场轻梦。鉴湖上有座钟宴庙戏台,至今留存。这座戏台的台基均在水中,仅有左方的古柱靠近岸边。远远地,就能看见它伸展的挑角,如一只蝴蝶,在风中张大了翅膀,让人相信它的轻盈,永远不会在水面上沉没。无论水上,还是岸边,人们都可以同时欣赏同一出戏。
  (节选自祝勇《水乡戏台》,题目为编者加)
  ◆心香一瓣
   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文明传承,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文化风景,如旧书肆之于老北京,吊脚楼之于凤凰古城,作为绍兴的一道特色文化风景,戏台无疑让作家祝勇痴迷深深。绍兴这座城就是一座戏台、一个巨大的发声体,风吹过、雨打过、脚步走过,都会发出奇妙的声响。它收纳了自然的笙箫和历史的烟云,既性感,又立体。
  旅游漫笔二
  酒 乡
  古时,文人雅士饮酒之时,总会作诗来增添趣味。绍兴的黄酒就与王羲之有过一段美丽的邂逅。王羲之与好友在绍兴兰亭小溪边席地而坐,将酒杯放入溪中,酒杯随着水流,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得作诗一首。王羲之也因此写出了《兰亭序》。我曾去过兰亭,坐在地上,望着四周环绕的树木,感到颇有几分诗意。黄酒在寻常人家也是必不可少的。每到傍晚,人们把桌椅都搬出门,摆上几盘点心,邀上几位好友,端着酒碗,就着茴香豆,一抿一咽,大呼一声“爽”……
  ——浙江绍兴市柯桥区钱清镇中学 李佩楠
  ◆心香一瓣
   此段文字介绍了绍兴的黄酒,用饮酒作诗引出王羲之和黄酒的故事。通过描写曲水流觞和普通百姓傍晚饮酒的场景,说明黄酒是雅俗共赏的。而王羲之与好友曲水流觞的故事,更能说明黄酒的历史悠久,是文人雅士聚会必不可少之物。你闻到黄酒那醇厚的香味了吗?
其他文献
调皮鬼,吾之同桌也。其瘦骨嶙峋,头发蓬乱,一双眼睛时不时瞪得圆溜溜的,嘴巴常咧开如扁鸭嘴。观其外貌特别滑稽,加之过于调皮,故送其绰号“调皮鬼”。  那天下午自习课。上课已经好一会儿了,调皮鬼才晃晃悠悠地走进教室,他举起手中的薯片,咧開扁鸭嘴,冲我鬼魅一笑。我鸡皮疙瘩顿起,决定惩罚一下这个老迟到的人。  于是,等他晃悠到我身后,准备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时,我往后一靠,挡住了他的路。调皮鬼一愣,随即噘起鸭
期刊
鸡鸣狗盗  【释义】能学鸡打鸣、学狗偷盗。比喻卑微的技能。贬义。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游侠传》:“魏有信陵,赵有平原,齐有孟尝,楚有春申,皆借主公之势,竟为游侠,鸡鸣狗盗,莫不宾礼。”  一年一度的“科技文化艺术节”在全校师生的精心筹备下开幕了。  幕布缓缓拉开,音乐响起来了,灯光亮起来了,道具也搬上舞台了,可是过了很久却不见演员的身影。全场观众都屏息凝神,用期待的目光望着舞台,心里一阵纳
期刊
睫毛下  再也关不住  一扇门  一如晶莹的珍珠  滚落  落魄时  流淌的是辛酸  得意時  涌出的是激情  总在明眸里  折射着生命的  悲喜  (安徽阜阳市颍泉区宁老庄镇经贸旅游学校 八·三班)  点评  这首诗歌短小精悍耐人寻味第一部分运用比喻的修辞描写人在情不自禁的时候眼泪夺眶而出生动形象第二部分升华寓意泪里饱含辛酸或欣喜这是小作者对生活的真实体验结尾悟出了悲喜交加的生命真谛是点睛之笔小
期刊
北京是鲁迅先生从日本归来后长期生活的城市,从1912年到1926年,共生活了14年,仅从这一时期的鲁迅日记中,就可以发现他去过的有名的餐馆有65家!   在众多餐馆里,鲁迅去得最多、最喜欢的是广和居。鲁迅经常到这家店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距离近。鲁迅当时住在山会邑馆(绍兴会馆前身),所在的胡同就斜对着广和居大门。如有客人拜访,鲁迅甚至会直接让广和居送“外卖”到家里。   广和居是四合院布局,院里分成大小
期刊
成长是一次旅行,成长的旅程中有父母爱的陪伴,父母的爱让我成长的旅程变得温暖无比。   小时候,爸爸妈妈对我要求严格,他们每天都会让我做一些家务活。比如:擦桌子、扫地、摆碗筷等。虽然我有时候做得不够好,妈妈还要“加工”一次,但他们仍然会表扬我。这样,我小小的成就感也就被满足了。   当我再大一些时,表扬对我来说作用已经不大了,于是妈妈想出一个新办法——只要我完成一项家务活,妈妈就会满足我一个小愿望。
期刊
背水一战  【释义】在不利情况下和敌人做最后决战。比喻面临绝境,为求得出路而做最后一次努力。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阵)。……军皆殊死战,不可败。”  小区E幢二楼发生了火灾,滚滚浓烟从门窗和阳台喷出,楼下空地人声鼎沸,乱成一团。有人报了火警,消防车呼啸而至,可在小区门口却进不来,因为小区门口的道路正在施工。  消防人员只能先跑步到火灾地点
期刊
举一反三  【释义】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形容善于推论,能触类旁通,善于学习,能够由此知彼。也说一隅三反。  【出处】《论语·述而》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开学第一节物理课,老师带着满脸的笑容走进教室,首先提出一个问题:“有人说漂浮在水面的叶子能够承受70千克的重量,认为是真的的同学请举手!”没有一个人举手。或许大家觉得不可思议,植物的叶片再怎么厚实,
期刊
诗词诵读  月 夜  ◎[唐]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注:刘方平是活跃于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一位诗人,喜咏物写景,尤擅长绝句,语言清丽,想象微妙,婉而有致,在当时独具一格。《月夜》这首绝句颇能显示其诗风。  ◆品鉴   这是一首描写月夜春色的小诗。写春,诗人不是从绿柳红桃之类的景物着笔,而是从更深夜静入笔。写月,也不细描其光影,不
期刊
蓦然回首,那个激情似火的夏天,那些挥汗如雨的日子,那声响彻天空的口号,似乎还在心里流淌。那是一次刻骨铭心的体验,我收获了心灵的蜕变。  小升初的那年暑假,我心血来潮参加了“超越西点军事夏令营”,去体验不一样的生活。  初来军营,心里便生出几分感慨,简易的宿舍、宽敞的操场、空旷的草坪,看来这将是一次人生的历练啊!铺好床铺,我来到水泥地训练。“同学们好!”教官从远处走来,那黝黑的皮肤、坚定的步伐、笔直
期刊
小雨淅淅沥沥地连着下了好几天,地上湿漉漉的,天空一直阴沉沉。  正值放假,我陪妈妈一起去市场买菜。正当我们专心致志地挑选蔬菜的时候,突然听见身后传来“砰”的一声。我吓了一大跳,好奇心驱使我走了过去。  现场被人围得水泄不通,我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挤进人群。从围观的人的议论中我知道了事情的大概——一辆电动车因打滑而翻倒在地,恰巧压在了旁边的菜摊上。摊主的菜一片狼藉,大部分都已无法卖了。  菜摊旁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