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关岭苗族芦笙舞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关岭县文体广电局局长特邀我的导师杨晓辉老师开展苗族芦笙舞数据库的采集和整理。有幸陪同导师来到苗族芦笙舞曲演奏者罗世新的家中进行采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安:今天我们专门来做一个关于苗族芦笙舞数据库的采集,您是苗族芦笙舞主要传承人,对这方面的情况比较了解,从事芦笙舞表演的时间也比较长,麻烦罗老师给我们讲述一下您的芦笙舞的学习过程。
罗世新:好的,苗族的文化艺术生活很丰富,我们苗族人从小的时候在父母背带上跟随父母去吃酒或者是红白喜事,这些日常生活都离不开苗族文化。当我们在背带上听乡亲们吹芦笙,看他们跳芦笙舞和花棍舞,自己深深地被吸引,这样潜移默化地从小受到影响。长大后,跟父亲和寨上的一些老辈学习,进学堂之后,更加发现自己民族的文化艺术很有特色,更加发奋学习芦笙,也促进了自己对芦笙的研究。读书回来之后,召集本民族青年男女,自己编成曲,边唱边吹边跳,吸引他们前来学习。之后,从事教师行业,民族文化进校园,在全县得到广泛影响。
安:请罗老师简单的描述一下芦笙舞发展的渊源?
罗世新:苗族芦笙舞通过口传心教传承下来,与苗族古歌有一定联系,最早相传在远古祖先蚩尤等先民在黄河居住时就有记载,战败后向南迁徙,迁徙途中就携带芦笙和打鼓去恐吓途中动物以保种群安全。迁徙到南方后,人死了要吹芦笙和打大鼓就是把死人的魂引向遥远祭祖的故地。经个人研究,先有捂笙后有芦笙,因为在苗族人的意识里先有爱情后有一切,捂笙开始的调子就是描绘爱情。有一句调子这样描述:芦笙的头从哪里来,芦笙的头从蚩尤坝子来。芦笙舞最早用于丧葬,后来加入花棍舞,专门用于花树节。
安:那么,罗老师芦笙舞表演有哪些特点呢?
罗世新:古代,芦笙舞只是用于丧葬,没有太多花架子,有一种祭祖的悲壮,后来因为文化交流融合才把花棍舞融入其中。花棍舞主要讲究棍术,有一种特点:打棍时不能换手,而且打棍时不能缩,不能把棍缩到背后。苗族迁徙而来,受到歧视,居住较高较隐蔽出门携带方便,既可以防身,又可以挑东西。长期形成一种民间棍术,再加上一些表演形式,和一些华丽的表演服装。芦笙舞最早用于接送死人的魂,有一种特色的动作,追魂调最具特色。鼓笙,鼓棒结合,吹笙的最早有一个人,打鼓的一个人。后来人数增加,动作也增加,一般以双数增加。
安:那么,芦笙的曲调有哪些?
罗世新:丧葬时,有接魂调、送魂调,三配调、五配调、七配调、九配调。结婚时,有接亲调踩、亲调等。谈情说爱时,有走路调抒、情调等。
安:关岭苗族芦笙舞发展到现在传承情况如何?
罗世新:周边有一些典型村寨经常组织花树节,其他村寨没有得到很好传承。在2002年到2003年,自己组织办了一个芦笙舞学习班,自己投资。整个关岭县各个村寨有一些初中毕业生,没有去上高中的,男男女女来了二十多个。取名“洪河盟芦笙队”。培训的这批人,有些女娃娃结婚生子,男孩去外打工。
安:关岭苗族芦笙舞在关岭一代的分布情况如何?其他地方芦笙舞与关岭芦笙舞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罗世新:整个关岭各个村寨都有芦笙舞存在,主要有有:民族村、向阳村、白洞马、龙沟、上寨、小坝村等地。各地差别不大,有事情各个村寨可以相互流动表演。只是有些地方发展比较好,有些苗家人只是会用嘴巴讲,动作却做不出来。其他地区的芦笙舞,属于同一方言的地区,动作基本大同小异。黔东南苗族芦笙舞,规模比较大,跳的时候用的力度大,芦笙也大,气势恢宏,跳的时候芦笙一般朝外边甩。
安:罗老师对关岭苗族芦笙舞有什么发展性建议?
罗世新:芦笙舞学习人才匮乏,学习者文化程度低,经费是最重要的问题。希望能够得到政府的扶持。
安:那么,您之前参加过什么样的演出,获得过哪些奖项?
罗世新:参加过黔东南的国际芦笙节,自从“多彩贵州”开办以来,获得很多奖项。到省里面去过两次。
安:罗老师代表作品有哪?
罗世新:我比较喜欢整理和搜集有关民间文化的资料,自己喜欢把一些老的调子结合新时代、新内容整理出新的跟随时代的新作品来教学生。代表作品有:《夜晓伴着苗山村》、《月亮闪闪亮》、《三月七月麦场歌》、《鸾凤和鸣》《同胞汇聚花树下》等。
安:芦笙舞的表演人数大概有多少?
罗世新:除了典型的几个寨子,其他寨子年轻人参与就很少,表演者一般都是六十岁以上才能熟悉各个套路。
安:关岭苗族芦笙舞会在哪些民间习俗中表演?
罗世新:花树节、丧葬、社交活动(例如谈情说爱、欢迎宾客)
安:罗老师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这些仪式的具体过程?
罗世新:丧葬:苗家人过世以后,要请一个引路师,引路师,抱着一只的大公鸡,身上背着刀背着剑,手拍棺木,呼唤着死者,把死者灵魂引向过了黄河的故地。旁边必须有芦笙师和打鼓师,跟着引路师,配以相关调子。第二个环节,用酒肉祭祀死者,祭祀之后,芦笙和打鼓首也要相应祭祀一遍。第三个环节,做一个花房,把棺木抬到花房里面,芦笙师要边吹芦笙边跳把死者的魂放走,安葬离魂。整个过程都离不开芦笙。相传,在远古时期,苗族住在原始森林有很多凶猛动物,用芦笙和大鼓也是为了吓跑猛兽。用芦笙和大鼓陪伴死者前去故地。婚俗:说亲的时候,要吹起芦笙进门,男方要找一个陪郎还有媒人去和女方家父母交谈,女方父母同意之后,男方要磕头行礼。接亲时,要请芦笙手吹“踩亲曲”同新娘的亲人行礼。主要是芦笙,有时候还会用到二胡或是笛子。晚上不入洞房,新娘的亲人不能回家,要陪新娘在堂屋坐到天亮,原因是:之前,苗族人居住场所比较简陋,亲人陪伴一是害怕动物侵害,二是担心有人会把新娘抢走。
安:关岭芦笙演奏的特点?
罗世新:关岭芦笙演奏调制辅加音比较多,主音不好区分。我一般吹单音,这样更容易区分曲调。
安:关岭苗族芦笙舞对当地文化的影响?
罗世新:苗族人智商高,情商高,芦笙舞有一种呼唤心灵的力量,强烈感染力,吹芦笙的芦笙手演奏动情眼泪会潸然而下,听着也会为之动情。有一种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
安:今天我们专门来做一个关于苗族芦笙舞数据库的采集,您是苗族芦笙舞主要传承人,对这方面的情况比较了解,从事芦笙舞表演的时间也比较长,麻烦罗老师给我们讲述一下您的芦笙舞的学习过程。
罗世新:好的,苗族的文化艺术生活很丰富,我们苗族人从小的时候在父母背带上跟随父母去吃酒或者是红白喜事,这些日常生活都离不开苗族文化。当我们在背带上听乡亲们吹芦笙,看他们跳芦笙舞和花棍舞,自己深深地被吸引,这样潜移默化地从小受到影响。长大后,跟父亲和寨上的一些老辈学习,进学堂之后,更加发现自己民族的文化艺术很有特色,更加发奋学习芦笙,也促进了自己对芦笙的研究。读书回来之后,召集本民族青年男女,自己编成曲,边唱边吹边跳,吸引他们前来学习。之后,从事教师行业,民族文化进校园,在全县得到广泛影响。
安:请罗老师简单的描述一下芦笙舞发展的渊源?
罗世新:苗族芦笙舞通过口传心教传承下来,与苗族古歌有一定联系,最早相传在远古祖先蚩尤等先民在黄河居住时就有记载,战败后向南迁徙,迁徙途中就携带芦笙和打鼓去恐吓途中动物以保种群安全。迁徙到南方后,人死了要吹芦笙和打大鼓就是把死人的魂引向遥远祭祖的故地。经个人研究,先有捂笙后有芦笙,因为在苗族人的意识里先有爱情后有一切,捂笙开始的调子就是描绘爱情。有一句调子这样描述:芦笙的头从哪里来,芦笙的头从蚩尤坝子来。芦笙舞最早用于丧葬,后来加入花棍舞,专门用于花树节。
安:那么,罗老师芦笙舞表演有哪些特点呢?
罗世新:古代,芦笙舞只是用于丧葬,没有太多花架子,有一种祭祖的悲壮,后来因为文化交流融合才把花棍舞融入其中。花棍舞主要讲究棍术,有一种特点:打棍时不能换手,而且打棍时不能缩,不能把棍缩到背后。苗族迁徙而来,受到歧视,居住较高较隐蔽出门携带方便,既可以防身,又可以挑东西。长期形成一种民间棍术,再加上一些表演形式,和一些华丽的表演服装。芦笙舞最早用于接送死人的魂,有一种特色的动作,追魂调最具特色。鼓笙,鼓棒结合,吹笙的最早有一个人,打鼓的一个人。后来人数增加,动作也增加,一般以双数增加。
安:那么,芦笙的曲调有哪些?
罗世新:丧葬时,有接魂调、送魂调,三配调、五配调、七配调、九配调。结婚时,有接亲调踩、亲调等。谈情说爱时,有走路调抒、情调等。
安:关岭苗族芦笙舞发展到现在传承情况如何?
罗世新:周边有一些典型村寨经常组织花树节,其他村寨没有得到很好传承。在2002年到2003年,自己组织办了一个芦笙舞学习班,自己投资。整个关岭县各个村寨有一些初中毕业生,没有去上高中的,男男女女来了二十多个。取名“洪河盟芦笙队”。培训的这批人,有些女娃娃结婚生子,男孩去外打工。
安:关岭苗族芦笙舞在关岭一代的分布情况如何?其他地方芦笙舞与关岭芦笙舞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罗世新:整个关岭各个村寨都有芦笙舞存在,主要有有:民族村、向阳村、白洞马、龙沟、上寨、小坝村等地。各地差别不大,有事情各个村寨可以相互流动表演。只是有些地方发展比较好,有些苗家人只是会用嘴巴讲,动作却做不出来。其他地区的芦笙舞,属于同一方言的地区,动作基本大同小异。黔东南苗族芦笙舞,规模比较大,跳的时候用的力度大,芦笙也大,气势恢宏,跳的时候芦笙一般朝外边甩。
安:罗老师对关岭苗族芦笙舞有什么发展性建议?
罗世新:芦笙舞学习人才匮乏,学习者文化程度低,经费是最重要的问题。希望能够得到政府的扶持。
安:那么,您之前参加过什么样的演出,获得过哪些奖项?
罗世新:参加过黔东南的国际芦笙节,自从“多彩贵州”开办以来,获得很多奖项。到省里面去过两次。
安:罗老师代表作品有哪?
罗世新:我比较喜欢整理和搜集有关民间文化的资料,自己喜欢把一些老的调子结合新时代、新内容整理出新的跟随时代的新作品来教学生。代表作品有:《夜晓伴着苗山村》、《月亮闪闪亮》、《三月七月麦场歌》、《鸾凤和鸣》《同胞汇聚花树下》等。
安:芦笙舞的表演人数大概有多少?
罗世新:除了典型的几个寨子,其他寨子年轻人参与就很少,表演者一般都是六十岁以上才能熟悉各个套路。
安:关岭苗族芦笙舞会在哪些民间习俗中表演?
罗世新:花树节、丧葬、社交活动(例如谈情说爱、欢迎宾客)
安:罗老师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这些仪式的具体过程?
罗世新:丧葬:苗家人过世以后,要请一个引路师,引路师,抱着一只的大公鸡,身上背着刀背着剑,手拍棺木,呼唤着死者,把死者灵魂引向过了黄河的故地。旁边必须有芦笙师和打鼓师,跟着引路师,配以相关调子。第二个环节,用酒肉祭祀死者,祭祀之后,芦笙和打鼓首也要相应祭祀一遍。第三个环节,做一个花房,把棺木抬到花房里面,芦笙师要边吹芦笙边跳把死者的魂放走,安葬离魂。整个过程都离不开芦笙。相传,在远古时期,苗族住在原始森林有很多凶猛动物,用芦笙和大鼓也是为了吓跑猛兽。用芦笙和大鼓陪伴死者前去故地。婚俗:说亲的时候,要吹起芦笙进门,男方要找一个陪郎还有媒人去和女方家父母交谈,女方父母同意之后,男方要磕头行礼。接亲时,要请芦笙手吹“踩亲曲”同新娘的亲人行礼。主要是芦笙,有时候还会用到二胡或是笛子。晚上不入洞房,新娘的亲人不能回家,要陪新娘在堂屋坐到天亮,原因是:之前,苗族人居住场所比较简陋,亲人陪伴一是害怕动物侵害,二是担心有人会把新娘抢走。
安:关岭芦笙演奏的特点?
罗世新:关岭芦笙演奏调制辅加音比较多,主音不好区分。我一般吹单音,这样更容易区分曲调。
安:关岭苗族芦笙舞对当地文化的影响?
罗世新:苗族人智商高,情商高,芦笙舞有一种呼唤心灵的力量,强烈感染力,吹芦笙的芦笙手演奏动情眼泪会潸然而下,听着也会为之动情。有一种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