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作为社会向前发展的源动力,必须与知识经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高素质人才应具有独立生存的自信心、不断创新的进取心、广泛关怀的责任心;具有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文化的整合能力、为理想而奋斗的实践能力。大学生应该通过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实践能力,加强心理素质的锻炼促进独立创业思想的培养。
关键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创业精神
众所周知,在大学校园里,能力远比知识更重要,这就需要一个平台来让我们不断学习、锻练和展现自我、从而增加能力。学校里面的社团和学生会对我们来说已经没有多大诱惑了,所以我们需要自主创业来为自己铺路。
勤工助学是我们很多大学生都想做的事情,一来可以减轻父母的负担,二来也可以向他人证明自己的自立与成长。首先要说的是培养创新创业思想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缓解不断扩大的社会就业压力的需要
进入21世纪后,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已突破200万大关,虽然毕业生数量增幅较大,但社会整体就业岗位没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在毕业生数量年年大幅度增长的同时,离校毕业生待业的现象开始出现,数量逐年上升。国家教育部的有关统计显示,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始终只有70%左右。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在大学生中开展创业教育,树立大学生正確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念,开发创造性思维,提高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对于大学生参与社会竞争,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乡产业结构将依据市场的不断变化进行相应调整,从而带来劳动力的转移和职业岗位的转换,而且还应该具备新技术、新工艺的实施以及新产品的开发和创造能力,也就是要求未来的劳动者不仅要具备从业能力,还必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因此,不断加强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正是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方面的诸多要求,同时也能促进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与发展。
三.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拥有创新能力和大量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国家,将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21世纪的竞争是经济和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是科技和教育的竞争,归根到底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培养和造就基础宽厚、富有创新精神、能够应付未来社会中国大学生就业发展和挑战的人才,是各类高校在教育创新中担负的首要任务。大力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建立高校创新体系的关键性环节和基础性内容,能有效地支持和推动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对建设创新型国家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认为:“教育应该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即身心、智力、敏感性等方面的发展,使青年学生通过大学教育能够形成独立自主、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便由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做自己认为该做的事。”要实现这一教育目标,大学生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二,努力提高实践能力。;三,加强心理素质的锻炼。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有效消除心理困惑,自觉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总之,独立创业精神的培养既取决于客观条件的许可,更依赖于学生主观的努力,作为学校要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积极培养学生的独立创业者精神,为培养现时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而努力。
建立合理的个性化学生选拔培养考核体系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使高校教育更为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同时,为我国高校进一步深化、细化教育创新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学校应积极更新教育观念,打破传统教育模式,在人才选拔培养考核过程中,其模式的定位、形式及体系的整合和内容的改革上,要树立以适应性为核心、以个性化为特点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以贴近学生实际、满足学生内在需求为目标,构建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2、加强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根本途径。
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实践是关键。只有把课堂教学所学到的文化知识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尤其是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使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真正得以提高。
3、重视开发利用社会教育资源,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育模式确保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
创业品质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包括敢于竞争、敢于冒险的精神,脚踏实地、勤奋求实的态度,锲而不舍、坚定执着的顽强意志,艰苦创业的心理素质以及良好的心态及自控能力、团队精神与协作意识等。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创业品质的前题,优秀的导师是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保障。所以在不断加强和改善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要注重开发社会教育资源,聘请创业上有建树,品德高尚、乐于奉献、责任心强的成功企业家来担任大学生创业实践导师,充分利用他们的创新创业思想与实践平台,创新教育模式,有计划分期分批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与实践能力培养和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保
证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才能培养出具有敢于探索、突破常规、勇于创新的复合型人才。
创业具有较高的风险,但也有较高的回报。随着商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迅猛来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投入到创业的浪潮中,并取得不少成功的经验,大学生创业也因此成为热门的话题。
创业是就业的另一种模式,所不同的是创业者不是被动地等待他人给自己“饭碗”,而是主动地为自己或他人创造“饭碗”。目前,我们国家提倡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并为此出台了一系列包括工商、税务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之所以提倡大学生创业,除了创业不失为缓解目前就业压力的一条解决途径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大学生要具有一种敢于开拓的创业精神。
参考文献:
[1]纪孟含,孙瑛.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记者观察,2018,(33):66-67.
[2]刘剑.双创背景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以T学院为例[J].现代交际,2018,(17):159-161.
指导老师:盛大淮山东协和学院
山东协和学院 山东济南 250200
关键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创业精神
众所周知,在大学校园里,能力远比知识更重要,这就需要一个平台来让我们不断学习、锻练和展现自我、从而增加能力。学校里面的社团和学生会对我们来说已经没有多大诱惑了,所以我们需要自主创业来为自己铺路。
勤工助学是我们很多大学生都想做的事情,一来可以减轻父母的负担,二来也可以向他人证明自己的自立与成长。首先要说的是培养创新创业思想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缓解不断扩大的社会就业压力的需要
进入21世纪后,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已突破200万大关,虽然毕业生数量增幅较大,但社会整体就业岗位没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在毕业生数量年年大幅度增长的同时,离校毕业生待业的现象开始出现,数量逐年上升。国家教育部的有关统计显示,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始终只有70%左右。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在大学生中开展创业教育,树立大学生正確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念,开发创造性思维,提高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对于大学生参与社会竞争,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乡产业结构将依据市场的不断变化进行相应调整,从而带来劳动力的转移和职业岗位的转换,而且还应该具备新技术、新工艺的实施以及新产品的开发和创造能力,也就是要求未来的劳动者不仅要具备从业能力,还必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因此,不断加强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正是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方面的诸多要求,同时也能促进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与发展。
三.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拥有创新能力和大量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国家,将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21世纪的竞争是经济和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是科技和教育的竞争,归根到底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培养和造就基础宽厚、富有创新精神、能够应付未来社会中国大学生就业发展和挑战的人才,是各类高校在教育创新中担负的首要任务。大力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建立高校创新体系的关键性环节和基础性内容,能有效地支持和推动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对建设创新型国家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认为:“教育应该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即身心、智力、敏感性等方面的发展,使青年学生通过大学教育能够形成独立自主、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便由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做自己认为该做的事。”要实现这一教育目标,大学生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二,努力提高实践能力。;三,加强心理素质的锻炼。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有效消除心理困惑,自觉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总之,独立创业精神的培养既取决于客观条件的许可,更依赖于学生主观的努力,作为学校要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积极培养学生的独立创业者精神,为培养现时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而努力。
建立合理的个性化学生选拔培养考核体系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使高校教育更为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同时,为我国高校进一步深化、细化教育创新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学校应积极更新教育观念,打破传统教育模式,在人才选拔培养考核过程中,其模式的定位、形式及体系的整合和内容的改革上,要树立以适应性为核心、以个性化为特点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以贴近学生实际、满足学生内在需求为目标,构建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2、加强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根本途径。
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实践是关键。只有把课堂教学所学到的文化知识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尤其是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使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真正得以提高。
3、重视开发利用社会教育资源,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育模式确保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
创业品质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包括敢于竞争、敢于冒险的精神,脚踏实地、勤奋求实的态度,锲而不舍、坚定执着的顽强意志,艰苦创业的心理素质以及良好的心态及自控能力、团队精神与协作意识等。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创业品质的前题,优秀的导师是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保障。所以在不断加强和改善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要注重开发社会教育资源,聘请创业上有建树,品德高尚、乐于奉献、责任心强的成功企业家来担任大学生创业实践导师,充分利用他们的创新创业思想与实践平台,创新教育模式,有计划分期分批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与实践能力培养和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保
证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才能培养出具有敢于探索、突破常规、勇于创新的复合型人才。
创业具有较高的风险,但也有较高的回报。随着商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迅猛来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投入到创业的浪潮中,并取得不少成功的经验,大学生创业也因此成为热门的话题。
创业是就业的另一种模式,所不同的是创业者不是被动地等待他人给自己“饭碗”,而是主动地为自己或他人创造“饭碗”。目前,我们国家提倡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并为此出台了一系列包括工商、税务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之所以提倡大学生创业,除了创业不失为缓解目前就业压力的一条解决途径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大学生要具有一种敢于开拓的创业精神。
参考文献:
[1]纪孟含,孙瑛.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记者观察,2018,(33):66-67.
[2]刘剑.双创背景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以T学院为例[J].现代交际,2018,(17):159-161.
指导老师:盛大淮山东协和学院
山东协和学院 山东济南 25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