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人类所有活动中,最能体现创造性的莫过于艺术了,而从属于艺术的美术教学对促进学生创造意识的发展有其独到的功效。那么,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下面就我近几年在从事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尝试谈几点粗浅认识。
1.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就要求教师围绕学生这一基本需要,为学生多提供创新的机会。在美术教学中,我常常开展一些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活动。如"用画笔美化我们的校园"活动,号召学生在教室外的瓷砖墙壁上绘出美妙的图画,美化我们的环境。听了这个消息,同学们都高兴的一蹦三尺高,大家有了施展才能的天地了!一到课间,走廊里就呈现出一片热闹的景象。同学们个个兴高采烈,手挥画笔,尽情的用画笔创造者美、展现着美,无拘无束地发挥着自己的豪情,这一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施展了他们的美术才能,而且乐此不疲。我们还经常搞一些画展:“我能行”、“我画的最棒”、“露一手”、“看我的”等美术活动。这些活动给学生更多地表现自我、勇于创新的机会。
2.突出主体地位 营造创新氛围
在美术教学中,通过师生的双边活动,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鼓励其创造性的完成作业。传统教育是以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和学生的“接受、模仿、继承”为基本模式。现代教育则认为,学生才是教学的真正主题,教师的教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教师的作用是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充分发挥潜能的机会,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再到“我会学”的飞跃,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品质和个性。艺术就要不断创新,就要张扬个性,有时候就要突破权威。这就是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美术课上,我不以师者自居,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时时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美术课上让学生畅所欲言,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张扬自己的个性,在绘画示范时,我从不让学生跟着老师一笔一画的画,不要求学生作品非与示范作品一模一样,学生有创新的地方,我会及时的表扬、鼓励,展示他们的作品,这样学生处于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心情较好、情绪愉快、观察灵敏、思维活跃,能通过作品较完全的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
3.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发展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相对来说,知识是有限的,而人的想象力却是无限的,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想象是创造力的基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培养和发展想象力是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条条框框太多,不让学生越雷池一步,如“非得这样去画”“不能胡思乱想,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等,这样学生作画紧张,感到美术课枯燥,观察迟钝、思维滞塞、作画小心,颇有弗感越雷池一步之感。这样就限制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思维。我认为,有时候“胡思乱想”也许能有创新。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十一、二岁的孩子,往往喜欢异想天开,有的想法甚至有些离奇,如我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画一幅《未来的学校》,多数学生画出了自己理想中的美丽学校,但有一个学生把未来的学校建在了月球上。我问他为什么要把学校建到月球上,他理直气壮的说:“人类只有一个地球,随着世界人口急剧的增加,地球有一天会承受不了……”我首先肯定了这个学生的想法,表扬了他敢于大胆想象、勇于创新。我认为只要学生的作品能够和他们对于事物的认识达到统一,即只要学生能够自圆其说,我就会很高兴地接受这个结果。对于学生的神奇想象,教师要充分理解,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的进行艺术表现和创造。教师不要把知识技能看作僵死的东西,束缚学生的手脚,限制了他们的想象和创造空间,阻碍他们发挥自己的个性,实践证明: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对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和绘画水平,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4.科学评价 鼓励创新
“赞许犹如阳光”。的确,每一位学生,不论其品质好坏,成绩优劣,无不渴望得到老师的重视、肯定和鼓励。小学生总朝着老师鼓励的方向发展。教学中,我既热情鼓励绘画好的学生,更要想法对绘画基础差的学生进行鼓励,决不能简单的批评责备,更不能把其说的一无是处,学生的错误中往往有合理成分,教师应满腔热情的给予肯定,以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创造欲。
5.体现美术教学特殊性的良好方式
学生掌握美术知识的过程不同于掌握语文数学知识。学习美术知识技法,除了接受老师讲授的那一部分,还有一大半靠练习中去体验,去领悟。美术的练习过程本身也是体验、理解知识的过程。另外,语数作业强调独立完成,因为那个相同的答案一经抄袭或交谈就没有了练习的意义。而美术练习恰恰相反,它需要在群体的互相影响中进行,哪怕是画家培养自己的子女学画也宁可送去业余绘画班学习。因此,美术课的练习时间中,根据需要和可能组织同学互相看看,讨论作业,是符合美术教学特殊规律的。美术课中的如此安排,非但不属于组织纪律问题或抄袭作业问题,反而是体现美术教学特殊性的良好方式。
美术课的这种在练习中学习知识的特性,在专业美术学校能普遍予以理解和应用于教学,但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要开花结果却艰难得多。我们常会看到高年级学生低着头、埋怨自己无能,面对美术作业愁不能完成,然后在这种心理驱使下,虽努力为之仍交了一份连自己也不满意的作业就算了。久而久之,美术低能就成了定局,在"全面发展"中形成一块美术低能的缺憾。研究解决此问题,对于实现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有很大的价值,于是我常留意于思考这个问题。调查研究表明,学生的美术能力并不是全面低下的。主要在美术技能的低下。例如五年级安排了一个学习水墨画的单元,在检查学生的学习结果时,学生对于用墨有焦浓重淡轻之分、用笔有中锋和侧锋之分,用水有干湿之分的浅显知识都能对答如流,取出一张练习过的示范画让学生指出哪里是中锋用笔哪是侧锋用笔,则正确者较少,命学生画一只练过的小鸡,则效果更差。
1.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就要求教师围绕学生这一基本需要,为学生多提供创新的机会。在美术教学中,我常常开展一些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活动。如"用画笔美化我们的校园"活动,号召学生在教室外的瓷砖墙壁上绘出美妙的图画,美化我们的环境。听了这个消息,同学们都高兴的一蹦三尺高,大家有了施展才能的天地了!一到课间,走廊里就呈现出一片热闹的景象。同学们个个兴高采烈,手挥画笔,尽情的用画笔创造者美、展现着美,无拘无束地发挥着自己的豪情,这一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施展了他们的美术才能,而且乐此不疲。我们还经常搞一些画展:“我能行”、“我画的最棒”、“露一手”、“看我的”等美术活动。这些活动给学生更多地表现自我、勇于创新的机会。
2.突出主体地位 营造创新氛围
在美术教学中,通过师生的双边活动,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鼓励其创造性的完成作业。传统教育是以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和学生的“接受、模仿、继承”为基本模式。现代教育则认为,学生才是教学的真正主题,教师的教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教师的作用是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充分发挥潜能的机会,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再到“我会学”的飞跃,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品质和个性。艺术就要不断创新,就要张扬个性,有时候就要突破权威。这就是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美术课上,我不以师者自居,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时时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美术课上让学生畅所欲言,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张扬自己的个性,在绘画示范时,我从不让学生跟着老师一笔一画的画,不要求学生作品非与示范作品一模一样,学生有创新的地方,我会及时的表扬、鼓励,展示他们的作品,这样学生处于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心情较好、情绪愉快、观察灵敏、思维活跃,能通过作品较完全的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
3.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发展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相对来说,知识是有限的,而人的想象力却是无限的,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想象是创造力的基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培养和发展想象力是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条条框框太多,不让学生越雷池一步,如“非得这样去画”“不能胡思乱想,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等,这样学生作画紧张,感到美术课枯燥,观察迟钝、思维滞塞、作画小心,颇有弗感越雷池一步之感。这样就限制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思维。我认为,有时候“胡思乱想”也许能有创新。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十一、二岁的孩子,往往喜欢异想天开,有的想法甚至有些离奇,如我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画一幅《未来的学校》,多数学生画出了自己理想中的美丽学校,但有一个学生把未来的学校建在了月球上。我问他为什么要把学校建到月球上,他理直气壮的说:“人类只有一个地球,随着世界人口急剧的增加,地球有一天会承受不了……”我首先肯定了这个学生的想法,表扬了他敢于大胆想象、勇于创新。我认为只要学生的作品能够和他们对于事物的认识达到统一,即只要学生能够自圆其说,我就会很高兴地接受这个结果。对于学生的神奇想象,教师要充分理解,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的进行艺术表现和创造。教师不要把知识技能看作僵死的东西,束缚学生的手脚,限制了他们的想象和创造空间,阻碍他们发挥自己的个性,实践证明: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对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和绘画水平,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4.科学评价 鼓励创新
“赞许犹如阳光”。的确,每一位学生,不论其品质好坏,成绩优劣,无不渴望得到老师的重视、肯定和鼓励。小学生总朝着老师鼓励的方向发展。教学中,我既热情鼓励绘画好的学生,更要想法对绘画基础差的学生进行鼓励,决不能简单的批评责备,更不能把其说的一无是处,学生的错误中往往有合理成分,教师应满腔热情的给予肯定,以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创造欲。
5.体现美术教学特殊性的良好方式
学生掌握美术知识的过程不同于掌握语文数学知识。学习美术知识技法,除了接受老师讲授的那一部分,还有一大半靠练习中去体验,去领悟。美术的练习过程本身也是体验、理解知识的过程。另外,语数作业强调独立完成,因为那个相同的答案一经抄袭或交谈就没有了练习的意义。而美术练习恰恰相反,它需要在群体的互相影响中进行,哪怕是画家培养自己的子女学画也宁可送去业余绘画班学习。因此,美术课的练习时间中,根据需要和可能组织同学互相看看,讨论作业,是符合美术教学特殊规律的。美术课中的如此安排,非但不属于组织纪律问题或抄袭作业问题,反而是体现美术教学特殊性的良好方式。
美术课的这种在练习中学习知识的特性,在专业美术学校能普遍予以理解和应用于教学,但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要开花结果却艰难得多。我们常会看到高年级学生低着头、埋怨自己无能,面对美术作业愁不能完成,然后在这种心理驱使下,虽努力为之仍交了一份连自己也不满意的作业就算了。久而久之,美术低能就成了定局,在"全面发展"中形成一块美术低能的缺憾。研究解决此问题,对于实现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有很大的价值,于是我常留意于思考这个问题。调查研究表明,学生的美术能力并不是全面低下的。主要在美术技能的低下。例如五年级安排了一个学习水墨画的单元,在检查学生的学习结果时,学生对于用墨有焦浓重淡轻之分、用笔有中锋和侧锋之分,用水有干湿之分的浅显知识都能对答如流,取出一张练习过的示范画让学生指出哪里是中锋用笔哪是侧锋用笔,则正确者较少,命学生画一只练过的小鸡,则效果更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