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镇江市明确提出“旅游强市”的奋斗目标,然而镇江的旅游资源和城市定位都与周边城市泛同质化。因而科学开发利用镇江独有的宝华山俗文学旅游资源,打造城市名片,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成为重中之重。
关键词:俗文学;宝华山;社会价值;文化旅游
1、前言
在中国文学的传统观念中,以诗文为代表的雅文学一向备受推崇,而以民歌、民谣、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为主要载体的俗文学一直被视为鄙野之言,难登大雅之堂。阳春白雪固然有味,下里巴人也未必无趣。文化传承并不一定要雅俗对立,相反百花齐放才最有春意。
宝华山地区的俗文学具有浓郁的宗教风貌和地域文化特性。宗教文化和吴文化通过俗文学从神坛走下深入当地民众民众,与俗文学水乳交融,进而风行繁衍、历代传承。以民谣、歌谣、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为主要传播形式的活态的俗文学,对当地居民的思想教化和道德规范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促成了当地人民素质的形成,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
近年来镇江市把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主导产业和全市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明确提出“旅游强市”的奋斗目标,使镇江市渐成一颗耀眼新星。而镇江周边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城市无论是在旅游资源还是城市定位,都与镇江极为相似,出现泛同质化的现象,可以说镇江宝华山地处长三角旅游带的“阴影区”[1],此时如何开发利用镇江独特的宝华山俗文学旅游资源显得尤为重要。
2、宝华山俗文学的分类
宝华山的俗文学资源丰富,且具有奇特的个性和魅力。主体分为聚落遗产、文学艺术作品、民间演艺及民间集会、宗教与祭祀场所与历史文物古迹等5大部分,其中聚落遗产包括宝华镇、千华古村、武圣庵村、南镇街等,具体指宝华山地区居民居住的城镇聚落,而俗文学的传播通常发生在聚落之间;文学艺术作品包括如《情系宝华山》、《宝华山寻父》、《诗赋宝华鼠》、《小龙报娘恩》、《乌鸦山下栖双魂》等宝华山地区流传的文学类遗产;民间演艺及民间集会包括泡山节、花山古庙会、民俗花灯会、国际民俗文化节等;宗教与祭祀场所包括宝华山的隆昌寺、乾隆御道、石碑等,为宝华山俗文学向外界的传播提供了途径;历史文物古迹主要包括与俗文学中的歌谣、故事、传说相关的遗迹,如乌龙洞、拜经台、太子石等。
3、宝华山俗文学的社会文化价值
3.1文化传承
宝华山是明清时期最大的传戒道场,往来香客不计其数,人群的高流动性为宝华山带来了丰富的俗文学资源,外来的故事、歌谣融入宝华山本地的俗文学,也让宝华山的俗文学流向各地。俗文学的社会文化价值来源于大众的认可度,能口耳相传的也是经过大众检验的有价值的俗文学,民间传说脱胎于当地的名人故事,民歌民谣具有地方色彩,现今仍然存在于人们的记忆和口头。
3.2思想教化
俗文化普遍存在于国民的日常生产、生活的场景之中,它具有生活直接性、情感真实性、践行虔诚性,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地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以及行为方式。从当地民众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上对俗文化进行审视,可以看出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认同的精神意愿所表现出的风习性文化观念,其独有的礼仪性、"孝"观念和地方区别性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对国民思想素质启蒙教化、道德素质规范和身心素质调适的特性,通过其实用性和相对稳定性的历代传承,促成了当地人群素质的形成。[2]例如宝华山东北有一地名为古铜山,历史上有数名进士登科,其中有一进士谢璘,等第后感念家乡,亲撰《玉泉寺记》,并上表君王,勅赐金书额匾“玉泉禅寺”。又如乾隆曾到访宝华山,对宝华山的金丝鼠颇为喜爱,想携带几只回宫中玩乐,在金丝鼠们连连退却后乾隆大怒,最终在一位禅师的劝诫下放弃,并认为不能因自己的喜好违背生态规律,应该给动物们合适的生存环境。俗文学能够移风易俗,教化当地的民众,而一个地区的民众素质亦可从其民俗文化中看到其表现形态。
4、宝华山俗文学的经济价值
文化产业是旅游产业的 “灵魂”,因为旅游产业的每个行业都与文化产业有关。[3]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层次不断提高,现实消费需求向着高层次、多元化、精神维度发展。文化产业强调文化、旅游产业强调娱乐性,二者的差异使得产业融合发展更加具有新鲜的活力。文化是旅游最核心的要素之一,而文化旅游资源是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多元复杂性的,与雅文学相对比,俗文学更具亲和力,曲高和寡,景区旅游时,吸引游客的通常不仅是石碑上的吟风弄月,更是街头商贩一时兴起随口吟唱的特色歌谣,或是偶尔驻足不经意间听到的民间故事。俗文学本身就是其重要的旅游资源,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审美、娱乐、精神等方面的需求,故而探索开发宝华山俗文学或成现今旅游业发展的新出路。
5、结论与建议
宝华山俗文学别具一格,发展文化旅游大有可为,但要谨防盲目开发,要注重保持開发与保护的平衡,在开发和创新的过程中保护原有文化的特色[4],与此同时,相关文学艺术作品的传播可以提升宝华山地区相关旅游资源的知名度,打造城市品片,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开勤.浅谈旅游“阴影区”的城市旅游形象定位——以句容市为例[J].现代商业,2012(32):158-159.
[2]单培勇, 左莹莹. 民俗文化对国民素质形成的影响[J]. 新乡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034(002):56-59.
[3]章采烈. 论旅游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灵魂[J].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01):70-74.
[4]郑自立. 人文地理学视域下乡村文化旅游开发的问题与对策[J]. 现代经济探讨, 2019(6).
关键词:俗文学;宝华山;社会价值;文化旅游
1、前言
在中国文学的传统观念中,以诗文为代表的雅文学一向备受推崇,而以民歌、民谣、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为主要载体的俗文学一直被视为鄙野之言,难登大雅之堂。阳春白雪固然有味,下里巴人也未必无趣。文化传承并不一定要雅俗对立,相反百花齐放才最有春意。
宝华山地区的俗文学具有浓郁的宗教风貌和地域文化特性。宗教文化和吴文化通过俗文学从神坛走下深入当地民众民众,与俗文学水乳交融,进而风行繁衍、历代传承。以民谣、歌谣、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为主要传播形式的活态的俗文学,对当地居民的思想教化和道德规范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促成了当地人民素质的形成,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
近年来镇江市把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主导产业和全市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明确提出“旅游强市”的奋斗目标,使镇江市渐成一颗耀眼新星。而镇江周边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城市无论是在旅游资源还是城市定位,都与镇江极为相似,出现泛同质化的现象,可以说镇江宝华山地处长三角旅游带的“阴影区”[1],此时如何开发利用镇江独特的宝华山俗文学旅游资源显得尤为重要。
2、宝华山俗文学的分类
宝华山的俗文学资源丰富,且具有奇特的个性和魅力。主体分为聚落遗产、文学艺术作品、民间演艺及民间集会、宗教与祭祀场所与历史文物古迹等5大部分,其中聚落遗产包括宝华镇、千华古村、武圣庵村、南镇街等,具体指宝华山地区居民居住的城镇聚落,而俗文学的传播通常发生在聚落之间;文学艺术作品包括如《情系宝华山》、《宝华山寻父》、《诗赋宝华鼠》、《小龙报娘恩》、《乌鸦山下栖双魂》等宝华山地区流传的文学类遗产;民间演艺及民间集会包括泡山节、花山古庙会、民俗花灯会、国际民俗文化节等;宗教与祭祀场所包括宝华山的隆昌寺、乾隆御道、石碑等,为宝华山俗文学向外界的传播提供了途径;历史文物古迹主要包括与俗文学中的歌谣、故事、传说相关的遗迹,如乌龙洞、拜经台、太子石等。
3、宝华山俗文学的社会文化价值
3.1文化传承
宝华山是明清时期最大的传戒道场,往来香客不计其数,人群的高流动性为宝华山带来了丰富的俗文学资源,外来的故事、歌谣融入宝华山本地的俗文学,也让宝华山的俗文学流向各地。俗文学的社会文化价值来源于大众的认可度,能口耳相传的也是经过大众检验的有价值的俗文学,民间传说脱胎于当地的名人故事,民歌民谣具有地方色彩,现今仍然存在于人们的记忆和口头。
3.2思想教化
俗文化普遍存在于国民的日常生产、生活的场景之中,它具有生活直接性、情感真实性、践行虔诚性,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地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以及行为方式。从当地民众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上对俗文化进行审视,可以看出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认同的精神意愿所表现出的风习性文化观念,其独有的礼仪性、"孝"观念和地方区别性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对国民思想素质启蒙教化、道德素质规范和身心素质调适的特性,通过其实用性和相对稳定性的历代传承,促成了当地人群素质的形成。[2]例如宝华山东北有一地名为古铜山,历史上有数名进士登科,其中有一进士谢璘,等第后感念家乡,亲撰《玉泉寺记》,并上表君王,勅赐金书额匾“玉泉禅寺”。又如乾隆曾到访宝华山,对宝华山的金丝鼠颇为喜爱,想携带几只回宫中玩乐,在金丝鼠们连连退却后乾隆大怒,最终在一位禅师的劝诫下放弃,并认为不能因自己的喜好违背生态规律,应该给动物们合适的生存环境。俗文学能够移风易俗,教化当地的民众,而一个地区的民众素质亦可从其民俗文化中看到其表现形态。
4、宝华山俗文学的经济价值
文化产业是旅游产业的 “灵魂”,因为旅游产业的每个行业都与文化产业有关。[3]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层次不断提高,现实消费需求向着高层次、多元化、精神维度发展。文化产业强调文化、旅游产业强调娱乐性,二者的差异使得产业融合发展更加具有新鲜的活力。文化是旅游最核心的要素之一,而文化旅游资源是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多元复杂性的,与雅文学相对比,俗文学更具亲和力,曲高和寡,景区旅游时,吸引游客的通常不仅是石碑上的吟风弄月,更是街头商贩一时兴起随口吟唱的特色歌谣,或是偶尔驻足不经意间听到的民间故事。俗文学本身就是其重要的旅游资源,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审美、娱乐、精神等方面的需求,故而探索开发宝华山俗文学或成现今旅游业发展的新出路。
5、结论与建议
宝华山俗文学别具一格,发展文化旅游大有可为,但要谨防盲目开发,要注重保持開发与保护的平衡,在开发和创新的过程中保护原有文化的特色[4],与此同时,相关文学艺术作品的传播可以提升宝华山地区相关旅游资源的知名度,打造城市品片,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开勤.浅谈旅游“阴影区”的城市旅游形象定位——以句容市为例[J].现代商业,2012(32):158-159.
[2]单培勇, 左莹莹. 民俗文化对国民素质形成的影响[J]. 新乡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034(002):56-59.
[3]章采烈. 论旅游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灵魂[J].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01):70-74.
[4]郑自立. 人文地理学视域下乡村文化旅游开发的问题与对策[J]. 现代经济探讨, 2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