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Z55列车是蓝色的,蓝白相间,北京到兰州,在我记忆里他总是绿色,像梦中的中山铁桥,红得仿佛夕烧逶迤。远在兰州的朋友告诉我那不是梦,中山桥本就是红色,不过百年辗转,油漆剥落,灰白的,令兰州变得不再浓墨重彩,反而苍凉冷冽。
七年前初到兰州读书时,银灰色铁桥坠满铁锁,铁锁上歪歪扭扭,刻满了情侣的名字,一丛一簇,情愫无处安放、郁结而叠重。后来锁头都被割断了,古老铁桥承受不起那么多琐碎的情感,去掉累赘的中山桥变得清晰、清瘦,长河渐落,晓星沉隐,这座古老的城市,这座古老的铁桥,于古河九曲,令本就泠白的清晨愈发地泠白。
说回火车吧,那时候高铁尚未开通,内燃机车在记忆深处碾过,平添古朴,兰州便多了荒芜。从北京到兰州,十七个小时,那之前我要从锦州赶往北京,清晨六点于家出发,次日七点抵达西北要塞,旅途与我而言仿佛尽是清晨,西北的七点远比东北昏暗,也不比东北温暖,晨曦尚昏昏欲睡,那份慵懒和悲怆化作晨雾,浓得化不开,先是鼻腔,再是衣褶,最后渗入毛孔,火车站在我身后,鼻腔中尽是西北沙尘冷却的窃窃低语,混杂着拉客的小面包车尾气的气味,煮洋芋、苞谷的蒸锅腾起滚滚热浪,没什么人吆喝,安静沉吟,驱散衣褶中残留的,抵达兰州时车内广播里放的那首歌。
洋芋是土豆,苞谷是玉米。这些是老二老三告诉我的,宿舍八个人,六个甘肃人,上下铺,老二住我对面,老三和我头对头,她们瘦弱、矮小、单纯、温柔、美丽。她们是我想象之外的那种人,比我更兰州,比我更与兰州格格不入。她们来自甘肃地县,省会太遥远,比我二十多个小时的车程更加遥远,有些距离是垂直的、虚幻的,比地理距离更加难以跨越。
她们是三尕,她们不是。
一直想给兰州写些什么,四年大学时光,思念细碎蜿蜒,捉不到它从何处来,欲何处终,龟行近处,蛇僵远方。我是一个安全感很低的人,安全感低便会永远把自己当做异乡客,异乡客有异乡客的执着,执着于故土,便会对异乡生出敌意,兰州在我眼里永远陌生,我对她的审视冷静、客观、倾听重于感受,三尕们语气中的倾慕渴求与眷恋远是我无法感同身受,甚至嗤之以鼻的。
我是那样渴望从异乡逃往故园,她们同我一样,渴望异乡,连根拔起。
这是一个饥饿的故事。
老二家里有四个孩子,两棵杏树,到了杏子落熟的季节,房顶会晒杏皮茶,四个孩子只有老二上了户口,她比我大五岁,是位十足的姐姐,体格却比我瘦小两三个号,头发很长,笔直,足以将她整个背影纳入其中。她没披过头发,没穿过裙子,牛仔裤的长度永远在膝盖以下,我把我的裙子借给她,长袍似地,露出她突兀的锁骨和细瘦的小臂,她说她两个妹妹是双胞胎,都没穿过裙子,长得比她漂亮,弟弟太小,路还走不利索。
老三家三个孩子,一位母亲,家在陇南,坐在自家屋顶可以收到陕西信号,她家有一小片土地,种些莜麦,酿甜胚子。军训时她和我坐在操场看台上喝甜胚子,她说她妹妹在加工杏脯的工厂做工,弟弟读高三,学习很头疼。日头毒辣,将我和她晒得黑红,她眼睛那样明亮,颧骨微微泛红,是紅血丝,我夸她漂亮,她笑着说我在取笑她,脸变得更红。
她们聊着初高中寄宿学校的三十人大通铺,聊着礼拜日装在金属饭盒里、礼拜三就会发霉的白面馍馍,聊着咸菜和洋芋擦擦,聊着一顿吃一周的面臊子,聊着弟弟妹妹,聊着她们心驰神往的兰州,聊着比异乡更异乡的兰州。
这世界上有太多吃与被吃的关系,她们脱胎于她们的原生家庭,一点点被蚕食着,再渴望着被兰州吞噬。三尕的故事是虚构的,回到东北之后,偶然听长辈提起饥荒岁月抢夺榆树钱吃的日子,胃被一只手狠狠攥住。吃是血脉中的遗传,是渴望,是生存,我们是那样饥饿,人间烟火那样饥饿,那一刻,溃烂于河床的饥饿列车般飞驰而来,冷冽地、残酷地席卷过我,那是独属于兰州的思念,我知道,我的一部分被兰州永远吃掉了。
感谢她们的诸多照顾,我离开西北时,告诉她们以后来东北找我,火车在等我了,中山铁桥化作剪影,黄河九曲,城市自船底涟漪扶摇而上。我知道我不会再见到她们了。
列车自兰州出发,或即将抵达兰州时,都会放一首低苦艾乐队的《兰州 兰州》,每一次离开火车我都想把这首歌告诉她们,每次都忘记了,她们曾经问我会不会将她们写进小说,我忘记了我有没有回答。
兰州,总是在清晨里出走
兰州,夜晚温暖的醉酒
兰州,淌不完的黄河水向东流
兰州,路的尽头是海的入口
我把我的一部分永远留下,便永远不会想念。
七年前初到兰州读书时,银灰色铁桥坠满铁锁,铁锁上歪歪扭扭,刻满了情侣的名字,一丛一簇,情愫无处安放、郁结而叠重。后来锁头都被割断了,古老铁桥承受不起那么多琐碎的情感,去掉累赘的中山桥变得清晰、清瘦,长河渐落,晓星沉隐,这座古老的城市,这座古老的铁桥,于古河九曲,令本就泠白的清晨愈发地泠白。
说回火车吧,那时候高铁尚未开通,内燃机车在记忆深处碾过,平添古朴,兰州便多了荒芜。从北京到兰州,十七个小时,那之前我要从锦州赶往北京,清晨六点于家出发,次日七点抵达西北要塞,旅途与我而言仿佛尽是清晨,西北的七点远比东北昏暗,也不比东北温暖,晨曦尚昏昏欲睡,那份慵懒和悲怆化作晨雾,浓得化不开,先是鼻腔,再是衣褶,最后渗入毛孔,火车站在我身后,鼻腔中尽是西北沙尘冷却的窃窃低语,混杂着拉客的小面包车尾气的气味,煮洋芋、苞谷的蒸锅腾起滚滚热浪,没什么人吆喝,安静沉吟,驱散衣褶中残留的,抵达兰州时车内广播里放的那首歌。
洋芋是土豆,苞谷是玉米。这些是老二老三告诉我的,宿舍八个人,六个甘肃人,上下铺,老二住我对面,老三和我头对头,她们瘦弱、矮小、单纯、温柔、美丽。她们是我想象之外的那种人,比我更兰州,比我更与兰州格格不入。她们来自甘肃地县,省会太遥远,比我二十多个小时的车程更加遥远,有些距离是垂直的、虚幻的,比地理距离更加难以跨越。
她们是三尕,她们不是。
一直想给兰州写些什么,四年大学时光,思念细碎蜿蜒,捉不到它从何处来,欲何处终,龟行近处,蛇僵远方。我是一个安全感很低的人,安全感低便会永远把自己当做异乡客,异乡客有异乡客的执着,执着于故土,便会对异乡生出敌意,兰州在我眼里永远陌生,我对她的审视冷静、客观、倾听重于感受,三尕们语气中的倾慕渴求与眷恋远是我无法感同身受,甚至嗤之以鼻的。
我是那样渴望从异乡逃往故园,她们同我一样,渴望异乡,连根拔起。
这是一个饥饿的故事。
老二家里有四个孩子,两棵杏树,到了杏子落熟的季节,房顶会晒杏皮茶,四个孩子只有老二上了户口,她比我大五岁,是位十足的姐姐,体格却比我瘦小两三个号,头发很长,笔直,足以将她整个背影纳入其中。她没披过头发,没穿过裙子,牛仔裤的长度永远在膝盖以下,我把我的裙子借给她,长袍似地,露出她突兀的锁骨和细瘦的小臂,她说她两个妹妹是双胞胎,都没穿过裙子,长得比她漂亮,弟弟太小,路还走不利索。
老三家三个孩子,一位母亲,家在陇南,坐在自家屋顶可以收到陕西信号,她家有一小片土地,种些莜麦,酿甜胚子。军训时她和我坐在操场看台上喝甜胚子,她说她妹妹在加工杏脯的工厂做工,弟弟读高三,学习很头疼。日头毒辣,将我和她晒得黑红,她眼睛那样明亮,颧骨微微泛红,是紅血丝,我夸她漂亮,她笑着说我在取笑她,脸变得更红。
她们聊着初高中寄宿学校的三十人大通铺,聊着礼拜日装在金属饭盒里、礼拜三就会发霉的白面馍馍,聊着咸菜和洋芋擦擦,聊着一顿吃一周的面臊子,聊着弟弟妹妹,聊着她们心驰神往的兰州,聊着比异乡更异乡的兰州。
这世界上有太多吃与被吃的关系,她们脱胎于她们的原生家庭,一点点被蚕食着,再渴望着被兰州吞噬。三尕的故事是虚构的,回到东北之后,偶然听长辈提起饥荒岁月抢夺榆树钱吃的日子,胃被一只手狠狠攥住。吃是血脉中的遗传,是渴望,是生存,我们是那样饥饿,人间烟火那样饥饿,那一刻,溃烂于河床的饥饿列车般飞驰而来,冷冽地、残酷地席卷过我,那是独属于兰州的思念,我知道,我的一部分被兰州永远吃掉了。
感谢她们的诸多照顾,我离开西北时,告诉她们以后来东北找我,火车在等我了,中山铁桥化作剪影,黄河九曲,城市自船底涟漪扶摇而上。我知道我不会再见到她们了。
列车自兰州出发,或即将抵达兰州时,都会放一首低苦艾乐队的《兰州 兰州》,每一次离开火车我都想把这首歌告诉她们,每次都忘记了,她们曾经问我会不会将她们写进小说,我忘记了我有没有回答。
兰州,总是在清晨里出走
兰州,夜晚温暖的醉酒
兰州,淌不完的黄河水向东流
兰州,路的尽头是海的入口
我把我的一部分永远留下,便永远不会想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