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两篇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touse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三叔——朱璧富
  真是时光荏苒,转眼间,三叔璧富也都七十有余了,自我2001年南下东莞谋生,就很少与三叔见面了,一年,二年,记得最长一次七年我都没回乡。但无论走到哪里,家乡里的人与物都深藏在我的记忆深处难以忘怀,三叔他那乐观向上、大公无私的心态,时常在我脑海闪现出来……
  小时候,我们一群孩子都叫三叔“三爷”,三叔小父亲三岁,在父亲兄弟五个当中,三叔的个头最矮,身高还不到一米七五,大伙都特别吃惊,我阿公(指爷爷)身高足有一米八以上。
  阿婆(指奶奶)常对我说,看你这些孩子啥时候能懂事,看看你三爷不到十八岁就能当生产队队长了。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一点都没错,那年头,家里人多,家庭就困难。三爷下面还有两个弟弟再加上一个妹妹都要上学,三爷初中毕业后,就放弃了继续上学的机会,进生产队挣工分来了。当年大伯父高中毕业就当兵去了,父亲也在读师范。阿公常对孙辈说:“你三爷在这几个孩子中,学习成绩是最好的一个。”因为这件事,阿公自责了好多年,说他没本事,耽误了三爷的前程。
  二十多年来,三爷一直在生产队当队长,任出纳,当会计。三爷打得一手好算盘,当年在乡里是出了名的算盘高手。
  正因为三爷能说会算的名声,打动了远在几十里开外、当时还只有半大姑娘王春花的心,后来她便成了我三娘。三娘头次被三爷接进门,阿婆杀了只鸡,炖得香喷喷的。三娘端着碗只顾喝汤,不敢对鸡肉下口,三爷趁阿婆不注意,就伸筷子去夹三娘碗上的鸡块,啃下鸡皮来再偷偷送到三娘碗里。这一举动当时就被阿婆发现了。后来,三娘不吃鸡皮的事在几代人间流传。在当年物资缺乏的年代,莫说吃鸡了,连舍不得吃的鸡蛋阿婆全都要攒起来拿去换针头线脑的,杀鸡给新进门的未来儿媳那是阿婆对待客人的最高礼遇了。
  三娘当年是住在镇上的,外公勤劳有加,家庭殷实,养成了三娘不吃鸡皮的习惯。后来,几个孩子的出生彻底改变了三娘不吃鸡皮的历史。
  三娘进门后,一个女娃又一个女娃地生,接连生了五朵金花,盼儿子,三爷都盼白了头发。1985年,三娘又有喜了,肚子慢慢地大了起来。阿婆说:“这回准是个孙子,我昨晚还做梦有蛇追我来着。”阿婆的话可真灵啊!这一年,三娘真的给阿婆添了个孙子,我们都叫他六弟,三爷给他取名朱钟良,希望他长大后是个正直、善良、有出息的人。
  父亲是当老师吃供应粮的,我家队里没劳力,常年超资,粮食少,常年吃不饱肚子。每到吃饭时,我就端着小碗常往三爷家厨房里钻,每次三娘都不会让我空着碗回来,让我记忆最深的是三娘做的薯渣粑,看起来黑黑的,足有我端的碗口那么大,吃在嘴里软软的、柔柔的,至今让人回味。
  三爷在生产队里都是主要劳动力,乡里如有安排组织劳动力抗洪、抢险、救灾时,三爷身为队长,犹如大干部一样一直冲锋在前,丝毫不顾个人安危。
  岁月如流,人生经历的很多事大都成了过往,但总有些事让人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每年春夏季,涨水的几天里,队里就要组织人去放排,卖楠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乡村公路还没修通,楠竹都依靠河道水运,这是种高危的工作,技术含量高,途中风险也无处不在,要是失手炸了排,损失竹子或木料不说,生命也有危险,常常有排工溺水而死。每年放排的日子,家里人都会十分担心。
  涨水了,三爷带上干粮又去放排了,三娘在家里焦急地等了两天两夜,第三天半夜,三爷拖着疲倦的身子回来了。也就是这一夜,三爷铁打的身躯累倒了,腿痛抽筋,翻滚在床上。他那痛苦的号叫聲惊醒了我,我慌张地爬起了床,望着哭成一团的妹妹与慌乱的三娘、阿婆,我手足无措……
  日子还在不停地苦过着,后来,田地包产到户了,改革开放了,可以自由经商了。为了方便乡村邻居,又好给一群孩子赚些学费,三爷便在村里率先开起了小卖部,卖些油盐酱醋、针头线脑等日常用品。小卖部不是那么好开的,有公路没车子,所有的货都得三爷一担又一担地压在肩膀上挑着往山上爬。七八里陡峭的山路,三爷一爬就十多年,直到2004年,六弟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两年后,三爷才停住了爬山的脚步。
  后来,六弟也成家立业了,在镇里买了房。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乡亲们一个一个地搬走了。三爷也依依不舍地进了城。
  去年,儿女们为三爷做七十寿宴,五女拜寿的热闹景象让人心醉。如今望着满堂飞跑的小孙子,三爷沧桑的脸笑得如葵花盛开般灿烂。
  今年三娘又说,我也像当年阿婆那样梦见蛇了。真灵验啊,六弟今年又喜添贵子了。
  稻穗飘香
  每到秋风拂过,独在异乡流浪的我仿佛就能闻到故乡稻穗的芳香,流浪的心就找到了家的方向。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田地已经包产到户,爷爷就耕耘在大山深处那片肥沃的土地里。秋味渐浓,它带来了丰收的喜悦和希望。在茫茫梯田里,那些稻穗手牵着手,肩并着肩。它们是秋天的光芒,牵引着爷爷的灵魂、父亲的期盼。
  狗尾巴草在风中招摇,秋风来了,田垄间,稻穗目光就会变得羞涩,头颅就不好意思地低垂下去。是时候了。爷爷带来了镰刀,开始劳作。书上有句话说得好:“又是一年陌上秋,稻溢金黄可染天。云透新香风助力,且看深山喜开镰。”
  爷爷左手撑着稻禾,右手镰刀稍加用力,一把把稻禾就整整齐齐一排排地堆放着。我与父亲紧随爷爷身后,拖着脱谷的拖斗。双手合拿稻禾,大把稻禾用力甩过肩膀顺着势子下来,猛烈地拍打在拖斗两个角上,随着撞击声音,金黄金黄的稻谷就会瞬间脱落下来。父亲望着金子般的稻谷,心里乐开了花,悬挂在半空中的太阳也跟着傻笑,烤得爷爷滚烫的汗水顺着脊梁滴落。累弯了腰的镰刀,便会趁机躺在田埂上喘息。
  困了累了,爷爷又向我们这群孩子讲述太爷爷的事。爷爷说:“太爷爷到山上犁田,忙起来把头上戴的斗笠丢到一边,直到傍晚收工,他拿起斗笠,才发现斗笠下方盖着一块田还没犁……”直到我们笑得肚子痛,伸不起腰来,爷爷才肯罢休。
  那时,日出而去,日落而归,行走在大山中的田野里,再苦再累,心中每天都是美滋滋旳。如今独在异乡,黯淡了每个佳节,而我不能放弃漂泊。为了生活,我只有把思念记录在文字之间,写在纸上,刻在脑海里。
  思念是个解不开的情结。那慈祥的村庄,只要有秋风拂过,就会带来五谷丰登的消息。只要看见袅袅升起的炊烟,我就心存感激,那种熟悉的味道就会在我脑海里不停地泛出。母亲在那儿深情地呼唤我的乳名,回家吃饭的乡音永远随风飘荡。
  回到故乡,一定要去看望那些老屋以及比老屋还老的乡亲,他们定会把历经的沧桑与苦难深深地镌刻在故乡的土地里,埋藏在心中。
  站在半山腰的老屋往下望,只见垄垄梯田像螺、像塔、像腰带、像月亮、像爷爷的烟斗,像奶奶的绣花鞋……美得千姿百态,美得惊心动魄,美得不能让人忘怀……
  (穗东石油公司)
  作者简介:朱钟昕(1968-),男,湖北武汉人,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东莞市作家协会会员、东莞市诗词学会会员、通山县作家协会会员。已在《河南科技报》《读者报》《国防时报》《鸭绿江》《青年文学家》《文学少年》《参花》《湖北文学》《中华文学》《俪人》等报刊上发表散文、小说百余篇。作品《打工记》曾获第三届“百花苑杯”全国文学大赛二等奖。
其他文献
1  当时正在开会,母亲手里拎着布兜突然出现在部长办公室门外,飘蓬着一头白发,额上的皱褶里浸满亮晶晶的汗珠。我一惊,以前母亲来城里是先到我家里的,从来没往单位来过,再看她一身惶急,知道出什么事了。  把母亲搀扶到我的办公室,拉开抽屉找一次性杯子。母亲用下巴指着办公桌上的那杯凉茶问是谁的,我说是我上班时冷在这儿的。母亲喝完我冷的茶,接着又从布兜里掏出一只皮鞋。这只皮鞋似乎从上脚后就没擦过鞋油,显得粗
期刊
一  最终,萍子还是决定向我诉说自己的尴尬与无奈,以及那个冗长而疲惫的梦魇。  一说到那个噩梦,她神色凝重,显然还心有余悸。  你说奇怪不奇怪,我从小长这么大,还没见过真正的大海,怎么会突然梦到海呢?  黑压压的乌云,一团涌着一团紧贴着海面,不动声色地从头顶一点点逼来。浑浊的浪头,不时劈头盖脸地冲来。我恐惧极了,自己随时都会被大海所吞没。手中握紧的舟楫颤抖不已,我根本使不上一点力气。小舟在海浪中上
期刊
其一·海  海 寂寞着  狂风 暴雨  剥夺了海的浪漫  飛鸟用翅膀 拍打海的细腻  将寂寞 又加了几分  昨日 海上下雪  雪花融化在海面之上  波涛将寒冷涌向远方  今夜 大海最底部  深深的黑 不断翻滚  底部的生灵 将所有的不甘  都一一放下  而海 却依旧寂寞  其二·飞鸟  悲剧 正在上演  欲望从万物的执念中诞生  天空与海洋分成两个世界  逆风 狂涛 猎食者  都会将我吞噬  死亡
期刊
春诗催春  晚冬春祈乡歌聚,寒风偷藏四周山。  貨郎锣担游百村,庙香彩台弹鼓弦。  诗手墨迹点镇楼,催湖净脸淡妆颜。  野菊含蕊接梅花,瀑水卷雾始砸山。  醉春歌  沉醉怒令天,携我登桥踏月庭。  情扶嫦娥话千古,罐献吴刚乡酒敬。  玉兔红泪,责我无情。悔,悔,悔。  半醒难缝梦,悔述愁词雁传情。  北斗笑我簿皮书,齐眉再醉解晨愁。  梦言神游书垒天梯。勤,勤,勤。  惊蛰风寄春,饭幌轻摆燕刮铃。
期刊
进山记  一仰脸  目光就摁住了顶峰那块大白石  它总能捷足先登  微凉 坚硬 混圆  哪一场地壳变动  搁它在那里  山路甩一条探绳  顺着它  汽车载我们坠进历史  退休后来山里养老的朝代  并不都按年龄排序  读罢一块隋碑  爬过一座清炮台  又钻进一个北魏石佛窟  半山腰  跟一轮红日撞了个满怀  天神对面站立  天神隐去形影  只露出眼睛 阅历古今  此刻注视我  天神就一只眼  睡着了
期刊
我的母亲  阳春三月,万木回春,春暖花开,各种野味新鲜上市,一片盎然气象。  这几天吃了榆钱、槐花、香椿,还吃了煮碗豆角,挺新鲜的。现在吃这些是尝新鲜、调口味,吃巧嘴,改善生活。  但我小时候吃这些是充饥,是度春荒,是做主食,是保命啊,现在的年轻人哪能理解饿肚子的痛苦。过去,过了清明节就接近荒春了,穷人家里的存粮不多甚至家里没有粮食可吃,只有用野菜、树叶甚至用草根来充饥度荒,直到新粮下来。这段时间
期刊
北方吹来一阵微风,放着纸鸢,所爱的人亲手为你泡上一壶上好的白茶,这样的意境便足以让人成为人生赢家。  我想是的。因为我此生最敬爱的外婆,倾尽一生为这个家庭付出,这样的画面虽说是记忆,但这也是曾经上帝送给她最美的礼物。  只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我母亲的家便是如此,还好有外婆在,一切才会从容,不至于拧巴。  清香悠悠白牧丹,闻香品茗如八仙,老白茶中生叶味,神韵精髓陶亦然。外婆一生所最爱的便是这杯老白茶
期刊
每一个燕子翩然归来的季节,我总会想起母亲。  烟雨濛濛之中,一只燕子穿梭在斜风细雨里,黑色而轻盈的身躯如利剑一般,穿透风雨,骄傲地飞翔着。它像极了母亲——那个站在自家麦田里深情凝望的母亲,一排排整整齐齐的麦苗在母亲柔和的目光里肆意地拔节、生长;它像极了母亲,在母亲六十年的天空里不停地飞翔,不停地衔草、筑巢,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悉心哺育着她的孩子们。  母亲的老屋陈旧且温馨,母亲的眼神清澈且高远。每每
期刊
太阳已近中午,蒙头大睡的冬梅终被清理卫生的宿管员阿姨叮当作响的操作给惊到了。显然,这个时段不是她应该醒来的时段。她双目微睁,首先动了动手指,手指木木,又揪了揪头发,头皮疼疼,最后才转了转眼球。她在和要不要起来做艰难抉择。  “哪个挨千刀的,把桶面泼到了洗脸池里,哪一个?”  高音阿姨的吼声未落,烟嗓阿姨的愤怒又从卫生间传出来了,嗓门粗得像个低音炮。  “天天都是这个歪歪腚,有屎不往眼眼里拉,你怎么
期刊
昨夜下了一夜的雨,窗台的花儿碎了一地,仿佛做了一个很长很长的梦,今日捧着《升庵集》吟着滚滚长江,方才知晓原来是你。  那一年,你不过是十来岁的孩童,稚气未退的童音在成人的世界穿梭,我只管嗤笑你的少年老成,却又在你一番对答如流后深感自惭形秽。“会心山水真如画,名手丹青画似真;梦觉难分列御寇,影形相赠晋诗人”,丹青一抹纵使浓淡相宜,未免有些许单调,而你纵口一语,便为它添上历史的厚重。那时还未曾知晓你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