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听了华应龙老师的《六年级数学复习》一课,我深有感触,这堂课既没有生动、鲜亮的多媒体课件,也没有丰富多样的练习形式,全课的展开就围绕着一张综合测试卷,一堂简约而又富有个性的课堂,教学效果却不打“折扣”,体现的是华老师独特的教学思想.
一、关注学生审题意识
华老师在这节复习课上,首先关注的是学生的审题意识.
片段一:(学生每人一张试卷)
1. 请认真地把试卷读完,然后在试卷的左上角写上自己的姓名.
2. 脱式计算:1.25 × 32 × 0.25.
3. 解方程:6.8 + 3.2x = 26.
4. 甲乙两地相距30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平均每小时行60千米,4小时后离甲地多少千米?
5. 带着小狗的小明和小兵同时从相距1200米的两地相向而行. 小明每分钟行55米,小兵每分钟行65米,小狗每分钟跑240米,小明的小狗遇到小兵后立即返回向小明这边跑,遇到小明后再向小兵那边跑. 当小明和小兵相遇时,小狗一共跑了多少米?
6. 如果你已经认真读完了7道题目,就只要完成第1题. 这样的测试有意思吗?那就笑在心里,等待5分钟的到来,好吗?
7. 小红的房间长4米,宽3.2米,她爸爸准备把南墙刷上彩漆,这面墙上窗户的面积是2.8平方米. 算一算:小红爸爸至少需要买多少千克彩漆?(每平方米大约用彩漆0.4千克)
(5分钟后)
师:完成好这张试卷的举手?
(有一、两只小手举起)
师:没写完的同学有什么话要说?
生:他们怎么做得那么快啊?
生1提示:你把题目要求再读一读?
学生们认真读完题后恍然大悟,原来“机关”在第1题和第6题上.
师:你们有何感受?
生1:做题之前要看清要求,仔细审题.
生2:我们要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这样也许会事半功倍.
生3:我们以后做题、做事要有耐心.
学生在作业、练习之前,我们老师总是不厌其烦地提醒学生要认真读题,看清题目要求再做,可效果总是不佳. 华老师精心设计试卷时,不是首先考查学生的解题能力,而是走出复习的窠臼,首先关注学生的审题习惯. 在练习过程中,学生在华老师精心设计的“圈套”中无奈地笑了,但我想留给他们的思考也是深刻的,这比简单地说教要强得多.
二、关注课堂资源的生成和利用
片段二:在交流第5题的感想时,很多学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随后华老师又问:“还有不同意见吗?”“有!应该再用2400 × 2 = 4800(米)”,一位男孩坚定地说. 见大家不明所以,他补充道:“题目上说‘带着小狗的小明和小兵’,问题是‘小狗一共跑了多少米’可以理解为求一只小狗跑的路程,也可以理解为求两只小狗跑的路程. ”这样的解释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而且很显然,老师并未预设到这种“生成”,他激动地询问了这名学生的名字,并及时作了点评.
小男孩的坚定,使课堂在那一刻精彩纷呈. 而对突如其来的生成资源,华老师毫不吝啬地送出了自己的掌声,那一句句平易近人的评价,热情的赞扬,给这个小男孩的是激励,给其他学生的是信心.
我们不可能让所有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获得同步的发展,但是我们能为每一名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机会和可能. 每一名学生都有丰富的知识体验和生活积累,都有各自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各人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这本身就是一种课程资源,华老师正是充分地利用这一资源,满足每一名学生的发展,激发每一名学生的智慧潜能,努力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关注评价的价值
当学生齐声说“错了,错了”时,华老师连忙摆手:“别说‘错了’,说不定有对的道理呢?应该说‘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华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不仅作出了恰当的评价和正确地引导,而且鼓励了更多学生大胆地求异思维.
当一名学生说第7题没有答案时,大家满脸震惊,而后又恍然大悟,华老师及时予以评价,给学生以正确引导:“我很佩服这名同学,一是佩服他发现了一个大家容易忽视的环节,二是佩服他能在大家的声音高、特别一致时,有勇气站起来表明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 华老师给学生的是勇往直前、大胆思考、勇于表达的勇气,同时也从侧面提醒学生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
“错得好,说得更好!只要我们有收获,有长进,那么刚才的错误就有了价值!”华老师这段精彩的评价,可以让学生知道,有错误并不可怕,只要常反思,有长进,错了,也是有价值的.
在课堂上,学生自评,学生互评,老师评学生,学生评老师,都精彩纷呈,不拘一格,体现了师生、生生之间思维火花的碰撞. 平等地位,使课堂评价带着一种反思,一种促进,真正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
一、关注学生审题意识
华老师在这节复习课上,首先关注的是学生的审题意识.
片段一:(学生每人一张试卷)
1. 请认真地把试卷读完,然后在试卷的左上角写上自己的姓名.
2. 脱式计算:1.25 × 32 × 0.25.
3. 解方程:6.8 + 3.2x = 26.
4. 甲乙两地相距30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平均每小时行60千米,4小时后离甲地多少千米?
5. 带着小狗的小明和小兵同时从相距1200米的两地相向而行. 小明每分钟行55米,小兵每分钟行65米,小狗每分钟跑240米,小明的小狗遇到小兵后立即返回向小明这边跑,遇到小明后再向小兵那边跑. 当小明和小兵相遇时,小狗一共跑了多少米?
6. 如果你已经认真读完了7道题目,就只要完成第1题. 这样的测试有意思吗?那就笑在心里,等待5分钟的到来,好吗?
7. 小红的房间长4米,宽3.2米,她爸爸准备把南墙刷上彩漆,这面墙上窗户的面积是2.8平方米. 算一算:小红爸爸至少需要买多少千克彩漆?(每平方米大约用彩漆0.4千克)
(5分钟后)
师:完成好这张试卷的举手?
(有一、两只小手举起)
师:没写完的同学有什么话要说?
生:他们怎么做得那么快啊?
生1提示:你把题目要求再读一读?
学生们认真读完题后恍然大悟,原来“机关”在第1题和第6题上.
师:你们有何感受?
生1:做题之前要看清要求,仔细审题.
生2:我们要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这样也许会事半功倍.
生3:我们以后做题、做事要有耐心.
学生在作业、练习之前,我们老师总是不厌其烦地提醒学生要认真读题,看清题目要求再做,可效果总是不佳. 华老师精心设计试卷时,不是首先考查学生的解题能力,而是走出复习的窠臼,首先关注学生的审题习惯. 在练习过程中,学生在华老师精心设计的“圈套”中无奈地笑了,但我想留给他们的思考也是深刻的,这比简单地说教要强得多.
二、关注课堂资源的生成和利用
片段二:在交流第5题的感想时,很多学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随后华老师又问:“还有不同意见吗?”“有!应该再用2400 × 2 = 4800(米)”,一位男孩坚定地说. 见大家不明所以,他补充道:“题目上说‘带着小狗的小明和小兵’,问题是‘小狗一共跑了多少米’可以理解为求一只小狗跑的路程,也可以理解为求两只小狗跑的路程. ”这样的解释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而且很显然,老师并未预设到这种“生成”,他激动地询问了这名学生的名字,并及时作了点评.
小男孩的坚定,使课堂在那一刻精彩纷呈. 而对突如其来的生成资源,华老师毫不吝啬地送出了自己的掌声,那一句句平易近人的评价,热情的赞扬,给这个小男孩的是激励,给其他学生的是信心.
我们不可能让所有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获得同步的发展,但是我们能为每一名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机会和可能. 每一名学生都有丰富的知识体验和生活积累,都有各自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各人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这本身就是一种课程资源,华老师正是充分地利用这一资源,满足每一名学生的发展,激发每一名学生的智慧潜能,努力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关注评价的价值
当学生齐声说“错了,错了”时,华老师连忙摆手:“别说‘错了’,说不定有对的道理呢?应该说‘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华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不仅作出了恰当的评价和正确地引导,而且鼓励了更多学生大胆地求异思维.
当一名学生说第7题没有答案时,大家满脸震惊,而后又恍然大悟,华老师及时予以评价,给学生以正确引导:“我很佩服这名同学,一是佩服他发现了一个大家容易忽视的环节,二是佩服他能在大家的声音高、特别一致时,有勇气站起来表明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 华老师给学生的是勇往直前、大胆思考、勇于表达的勇气,同时也从侧面提醒学生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
“错得好,说得更好!只要我们有收获,有长进,那么刚才的错误就有了价值!”华老师这段精彩的评价,可以让学生知道,有错误并不可怕,只要常反思,有长进,错了,也是有价值的.
在课堂上,学生自评,学生互评,老师评学生,学生评老师,都精彩纷呈,不拘一格,体现了师生、生生之间思维火花的碰撞. 平等地位,使课堂评价带着一种反思,一种促进,真正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