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在基于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探讨供应链管理的相关原理和方法在构建电子政务服务体系过程中的运用。本文主要运用供应链整体性的构造原理,结合相关的信息技术去构建整个政务供应平台,以城乡一体化的整体性特点为基点,探讨城乡电子政务构建的技术模型和实际运用,为城乡间的沟通建立一条电子化的服务渠道,进一步促进整体性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电子政务;信息技术;城乡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9-0026-03
供应链是侯里瀚在1985年首次提出来的,一直以来都是运用于企业采购、生产、供应、运输、存储、销售等所有环节。对企业来说,供应链就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信息流、物流、服务流、资金流,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到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将供应链、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客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它是在多个存在关联交易的企业基础上形成的范围更广的虚拟企业结构模式。它有层次性、复杂性、动态性和交叉性等基本特征。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进行组织、协调与控制,在节点企业之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最大限度地减少内耗和浪费,提高各节点的运营绩效,实现供应链整体效率最优化。它要求各节点企业在内部整合的基础上,服从于供应链的整体网络管理。供应链管理是以客户满意为最高目标,参与的各方在打破传统组织的机构界限的基础上,进行跨部门、跨职能和跨企业的密切合作,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享利益,共担风险,进行集成化的管理,实现双赢。供应链管理的一体化是建立在信息的高度集成、各组织高度的协调性的基础上,利用相关的互联网技术,EDI(电子数据交换)、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搭建的综合运行平台,通过实体与虚体相结合的方法和手段去完成整个产品供应过程。供应链管理作为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战略,是企业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积极探讨。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跨范围的,以技术为保证的运行模式,对企业的整体业务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国家的政务中引入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并应用于实践,对政府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需求,调动政府、社会与市场的积极性去形成三足鼎立的服务供给的联合格局,对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起到促进的作用。
1 问题提出:城乡电子政务“信息孤岛”的存在
现在的时代是科学信息的时代,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整个社会的发展是在信息化基础上的发展,特别是因特网的发展,带来网络的普及,信息化高速公路在我们身边切实存在的。信息科学技术在20世纪90年代快速发展起来的同时,从先是在企业的运用而发展到如今的各个领域的运用。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的发达为各行各业的人们提供方便的同时更促进了其更广大范围的交流。在政府这一块,构建电子政府发展电子政务平台是政府跟上时代的发展和满足社会需求的积极响应,在过去的实践里面政府的电子化服务创新了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方式,特别是在现在积极倡导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去搭建一个受益范围广泛的服务平台,将更助于政府实行对社会的调节和市场的调控,更好地履行服务的职能,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目前我国各地方政府的电子政务的发展已经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着问题,主要体现在:网络普及率低、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远远领先于应用系统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电子政务中的安全问题面临潜在挑战、电子政务的发展缺乏统一规划,“信息孤岛”现象严重、一些地方电子政务建设缺少总体规划,建设目标不明确。地方政府在环境约束条件和自身利益的驱使下各自为政,自成一体,导致各级政府之间,政府各部门之间不能互通互联,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正是由于这个“信息孤岛”的存在,使得中央和城乡之间的有些政策不能严格地落实,信息失真的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城乡政策之间的贯彻和落实。“信息孤岛”成为了各级政府间乃至与中央之间的沟通障碍。
城乡一体化在党的领导下,社会各主体共同的努力下取得不断的发展,但事实是城乡差异却是越来越大。社会的整体发展对政府提供的各种服务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公权力运用更加的透明化,服务的落脚点更多的是要保证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创造新的社会利益,以满足人们日益发展的需求。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政府如何利用这些技术建立一个有效的电子政务平台,从政府的业务层面为缩小城乡服务之间的差距,构建城乡之间沟通的平台,从而实现提供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政府作为社会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和社会的服务者,有责任去适应当今社会信息发展的主流,适应日益改变的环境,改变行政服务方式和扩宽服务的渠道,一个互通、互动的电子化的服务平台是政府最好的选择。城乡政府间电子政务平台的构建在某一方面来说是对城乡各级政府沟通的加强。各级政府可以通过这个电子平台进行日常工作的讨论、协商,充分根据自己所在地的各方面情况以及中央相关政策的指示精神,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统筹城乡之间的资源,通过各级政府部门的通力合作对城乡的发展进行宏观的调控,发挥城乡市场的积极性,调动城乡群众的参与性,更好地提供社会服务。供应链管理强调在收集信息基础上的高度集成化为这种平台的搭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2 整体性的供应链运转系统有助于城乡政务一体化互动的实现
供应链的管理最初是运用在企业里面,为企业有效地整合各种资源,实现最大利益和最有利的竞争优势,将其运用到政府里面,是让政府能最大限度地调控社会的资源,合理有效地分配资源,提供有效的服务,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供应链管理与电子政务体系的有效结合,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只有以发达的信息技术为支撑,运用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理念和借鉴实践的方法,通过一个虚拟的平台,去整合政府的政务,形成一个电子政务的网络体系。这种体系的有效结合点在于供应链管理强调的集成化、网络化,信息技术运用的无限虚拟化以及政府政务的烦琐与涉及范围的广泛化三者的有机统一,为其三者的结合提供了可能性的平台。
费舍尔(Fisher)认为,供应链的设计要以产品为中心,即应设计出与产品特性一致的供应链。供应链设计是在充分分析环境的基础上以客户为导向结合组织的运营情况而设计的一个整体性的涉及各方面的供应链,比如产品、成本等方面。政府进行相关政务的执行目的就是为了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维护社会的秩序。政府政务执行的整体性主要体现在政策执行的连贯性、执行过程的合法统一性、公众对产品的满意度、社会发展的整体性等方面,这既有表面的也有延伸的意义在里面。这两个整体性是以信息技术为纽带有效地结合在一起的,进而形成了信息化 的政务供应链,即电子政务的供应链。
从电子化供应链政府间及其与市场社会关系的角度出发,基于电子政府的几种主要模式:G to G模式、G to E模式、G to B模式、C to C模式,以整体性和系统性为原则,将供应链上的各个主体元素及其关系用图形表示的是一个地方政府与本政府公务员、企业、公民之间关系的简要关系图,他们在受环境的影响下,进行着各种关系的运转,他们是相互制约的。同样,将其置于城乡的环境背景下,电子政务提供的供应链管理在这个关系网里表现为:对单个政府来说,它的供应链管理相对比较简单,主要表现为:政府通过公务员队伍执行国家的意志,贯彻政策,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向公民和社会组织提供服务;企业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合法地进行交易,满足公民的需求,同时公民法人需求动向、政府的政策、与公务员政策的传达对企业的定位和发展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公民的意志和需求导向,也影响着政府的政策。政府、公务员、企业、公民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相互进行着有形和无形的联系和影响。可见,城乡间的电子政务涉及了各主体的利益关系。各主体都是“经济人”,都在自己的角色里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供应链管理的系统运转模式为均衡各主体的利益从信息获取的渠道上构成一种良性的互动。
3 供应链管理应用于城乡电子政务体系实际构建的探讨
3.1需要明确的几个方面
首先,从表面上看,政府掌握着政务供应链的控制权,这在“管制型”的政府体现的非常明显,社会在政府的管制下,只能是政府让做什么就是什么。社会的自由意志的表达机制缺失,导致了政府的供给与社会的需求严重脱节,政府缺位、越位、错位严重。当今政府改革的导向是建设服务型的政府,公权力的运用实行向公众转移,社会对利益的表达有了更大的表达权及监督权,现今政务的供给是以服务的消费者为导向,在服务型的政府下,享受服务的消费者掌控着服务供应链的控制权。
其次,电子政务系统是以信息为处理的系统,包括信息的输入、信息处理、信息输出、信息反馈,整个系统具有统一性、自动性、智能性和开放性。目前电子政府活动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政府内部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政府部门之间通过计算机网络而进行的信息共享、实时通信和协同工作;政府部门通过网络与公众之间进行双向信息交流。涉及的网络环境有:Intranet、Extranet、Internet,政府网站采用最多的技术就是Web技术,即“万维网”。Web服务器利用HTFP传递HTML文件,Web浏览器使用HTFP检索HTML文件。一旦从Web服务器上检索到信息,Web浏览器就会以静态和交互方式显示各种对象。比如政府各部门之间用相关的超媒体技术进行链接,在网页上公布的信息及相关政务与社会的交互窗口等都运用了Web。
最后,基于城乡之间的电子化供应链信息技术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对城乡之间的信息收集,包括政府层面的信息、公众和社会组织层面的信息;存储相关的数据信息,如法律、政策、有关管理的各个数据系统等;通过电子化的手段对城乡间的服务供给进行分析和规划;充当供应链中各个主体间沟通交流的工具,对整个供应链的正常运行进行有效的管理。
3.2运转模型设计思路的理论分析
这个基于电子化的供应链管理的政务运转模型,设计的第一步就是明确个主体的定位:即政府是服务的供给者,而社会公众及组织是其享受者及监督者。在设计模型的过程中,对三者利用这个平台的目的要明确,站在整个城乡宏观层面上,对城乡间的各个部门和业务进行抽象梳理,使各个节点有效地连在一起,实现这个平台效用的最大化。
在政府层面,通过跨平台的数据交换技术进行政策的传达及日常的工作交流,通过一些远程的访问技术对各政府的日常运行进行监督,在网络平台上,运用相关Interne技术、超链接、建立联机检索系统来为公众获得信息提供更方便的渠道,加大网络数据库的覆盖面,建立知识库,方便公民浏览,同时,建立相应的反馈系统,提供网上的互动平台。同时,我们可以看到这五个变量是基于各种技术的支持为支撑,供应链管理的运转模型搭建起一个由各级政府内部、政府外部及政府内部与外部相整合的电子政务系统运转系统,这种整合,可以有力、有效地将城乡间的各网络体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3.3实体运转的有效性
在供应链管理模式运转系统中,各相关主体是在以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实现的整合,简单地说是核心竞争力的整合,目标是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中央政府是整个社会的宏观调控者,地方政府在执行中央政策的同时对自己所管辖的区域实行宏观的调控,广大公众作为公共服务的受益者及其监督者,既履行着自己的权力也享受着权利,在电子化的环境下,三者靠网络实现跨区域、跨部门、跨职能实现互动,在电子政务平台上,供应链管理的运用就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应用:各级政府内部电子政务、各级政府外部电子政务以及各级政府内部与其外部电子政务整合。这三方面都是以动态的过程存在的,也正是这种动态性确保了各方利益的最大化。
在供应链中,存在着这几个主体:制造商、供应商、批发商、零售商、顾客,这几个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促进整个供应链的运行。在传统的官僚体制下,中央政府是最大的“制造商、供应商”,决定着一切公共服务的“制造”,以下各级政府则是逐级按部就班的执行,下面各级政府所进行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向上级汇报,请求批示,各级政府充当着政策的“批发商”,而各级政府的各个部门则成了政策的“零售商”,向广大“顾客”即公众提供各种由逐级批示下来的公共服务。这是单线执行,当中没有任何的互动,最底层只有无条件地接受各项安排。在现今这个强调“善治”、强调公民意识、建立服务型政府的背景下,过去那种官僚做法已受到现实的挑战,各国政府不断地进行各项改革去稳定社会、迎合民意则是一个写照,其中,网络化的治理模式越发成为国家治理的共同选择。
而供应链的管理思想为网络化的治理模式构建提供了很好的实现途径,以往的城乡就如同一个个独立的网络,各级政府在各自的网络中心里各自为政,为了各自的政绩排除异己,在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各级政府也逐渐开始“改过自新”,进行各种“磨合”,达成最后的通力合作,在利用各种信息技术的基础上,运用供应链管理运转模式构造一个电子政务的平台,使得享受服务的消费者有了更广大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由之前的“单线执行”变成了“双线互动”乃至“多线互动”,公众不再是单纯的消费者,有时还是使一些公共服务政策出台的影响者、参与者,该过程通过网络平台可以跨越各级部门直接将民意反映给中央,同样,以往无权决定自身事务的各级政府和部门现在可以在合法的自主权范围内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各项纵向横向的政务沟通,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这样的一个运行系统使得整个供应链原始主体模糊化,而三角形或多角形的网络构造为各个主体的稳定性和动态性的关系发展提供了更好的互动平台,充分体现了监督与被监督、权利与义务间的均衡,提高整体政绩的有效性,从而保证质量。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电子政务;信息技术;城乡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9-0026-03
供应链是侯里瀚在1985年首次提出来的,一直以来都是运用于企业采购、生产、供应、运输、存储、销售等所有环节。对企业来说,供应链就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信息流、物流、服务流、资金流,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到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将供应链、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客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它是在多个存在关联交易的企业基础上形成的范围更广的虚拟企业结构模式。它有层次性、复杂性、动态性和交叉性等基本特征。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进行组织、协调与控制,在节点企业之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最大限度地减少内耗和浪费,提高各节点的运营绩效,实现供应链整体效率最优化。它要求各节点企业在内部整合的基础上,服从于供应链的整体网络管理。供应链管理是以客户满意为最高目标,参与的各方在打破传统组织的机构界限的基础上,进行跨部门、跨职能和跨企业的密切合作,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享利益,共担风险,进行集成化的管理,实现双赢。供应链管理的一体化是建立在信息的高度集成、各组织高度的协调性的基础上,利用相关的互联网技术,EDI(电子数据交换)、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搭建的综合运行平台,通过实体与虚体相结合的方法和手段去完成整个产品供应过程。供应链管理作为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战略,是企业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积极探讨。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跨范围的,以技术为保证的运行模式,对企业的整体业务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国家的政务中引入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并应用于实践,对政府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需求,调动政府、社会与市场的积极性去形成三足鼎立的服务供给的联合格局,对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起到促进的作用。
1 问题提出:城乡电子政务“信息孤岛”的存在
现在的时代是科学信息的时代,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整个社会的发展是在信息化基础上的发展,特别是因特网的发展,带来网络的普及,信息化高速公路在我们身边切实存在的。信息科学技术在20世纪90年代快速发展起来的同时,从先是在企业的运用而发展到如今的各个领域的运用。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的发达为各行各业的人们提供方便的同时更促进了其更广大范围的交流。在政府这一块,构建电子政府发展电子政务平台是政府跟上时代的发展和满足社会需求的积极响应,在过去的实践里面政府的电子化服务创新了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方式,特别是在现在积极倡导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去搭建一个受益范围广泛的服务平台,将更助于政府实行对社会的调节和市场的调控,更好地履行服务的职能,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目前我国各地方政府的电子政务的发展已经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着问题,主要体现在:网络普及率低、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远远领先于应用系统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电子政务中的安全问题面临潜在挑战、电子政务的发展缺乏统一规划,“信息孤岛”现象严重、一些地方电子政务建设缺少总体规划,建设目标不明确。地方政府在环境约束条件和自身利益的驱使下各自为政,自成一体,导致各级政府之间,政府各部门之间不能互通互联,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正是由于这个“信息孤岛”的存在,使得中央和城乡之间的有些政策不能严格地落实,信息失真的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城乡政策之间的贯彻和落实。“信息孤岛”成为了各级政府间乃至与中央之间的沟通障碍。
城乡一体化在党的领导下,社会各主体共同的努力下取得不断的发展,但事实是城乡差异却是越来越大。社会的整体发展对政府提供的各种服务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公权力运用更加的透明化,服务的落脚点更多的是要保证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创造新的社会利益,以满足人们日益发展的需求。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政府如何利用这些技术建立一个有效的电子政务平台,从政府的业务层面为缩小城乡服务之间的差距,构建城乡之间沟通的平台,从而实现提供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政府作为社会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和社会的服务者,有责任去适应当今社会信息发展的主流,适应日益改变的环境,改变行政服务方式和扩宽服务的渠道,一个互通、互动的电子化的服务平台是政府最好的选择。城乡政府间电子政务平台的构建在某一方面来说是对城乡各级政府沟通的加强。各级政府可以通过这个电子平台进行日常工作的讨论、协商,充分根据自己所在地的各方面情况以及中央相关政策的指示精神,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统筹城乡之间的资源,通过各级政府部门的通力合作对城乡的发展进行宏观的调控,发挥城乡市场的积极性,调动城乡群众的参与性,更好地提供社会服务。供应链管理强调在收集信息基础上的高度集成化为这种平台的搭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2 整体性的供应链运转系统有助于城乡政务一体化互动的实现
供应链的管理最初是运用在企业里面,为企业有效地整合各种资源,实现最大利益和最有利的竞争优势,将其运用到政府里面,是让政府能最大限度地调控社会的资源,合理有效地分配资源,提供有效的服务,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供应链管理与电子政务体系的有效结合,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只有以发达的信息技术为支撑,运用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理念和借鉴实践的方法,通过一个虚拟的平台,去整合政府的政务,形成一个电子政务的网络体系。这种体系的有效结合点在于供应链管理强调的集成化、网络化,信息技术运用的无限虚拟化以及政府政务的烦琐与涉及范围的广泛化三者的有机统一,为其三者的结合提供了可能性的平台。
费舍尔(Fisher)认为,供应链的设计要以产品为中心,即应设计出与产品特性一致的供应链。供应链设计是在充分分析环境的基础上以客户为导向结合组织的运营情况而设计的一个整体性的涉及各方面的供应链,比如产品、成本等方面。政府进行相关政务的执行目的就是为了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维护社会的秩序。政府政务执行的整体性主要体现在政策执行的连贯性、执行过程的合法统一性、公众对产品的满意度、社会发展的整体性等方面,这既有表面的也有延伸的意义在里面。这两个整体性是以信息技术为纽带有效地结合在一起的,进而形成了信息化 的政务供应链,即电子政务的供应链。
从电子化供应链政府间及其与市场社会关系的角度出发,基于电子政府的几种主要模式:G to G模式、G to E模式、G to B模式、C to C模式,以整体性和系统性为原则,将供应链上的各个主体元素及其关系用图形表示的是一个地方政府与本政府公务员、企业、公民之间关系的简要关系图,他们在受环境的影响下,进行着各种关系的运转,他们是相互制约的。同样,将其置于城乡的环境背景下,电子政务提供的供应链管理在这个关系网里表现为:对单个政府来说,它的供应链管理相对比较简单,主要表现为:政府通过公务员队伍执行国家的意志,贯彻政策,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向公民和社会组织提供服务;企业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合法地进行交易,满足公民的需求,同时公民法人需求动向、政府的政策、与公务员政策的传达对企业的定位和发展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公民的意志和需求导向,也影响着政府的政策。政府、公务员、企业、公民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相互进行着有形和无形的联系和影响。可见,城乡间的电子政务涉及了各主体的利益关系。各主体都是“经济人”,都在自己的角色里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供应链管理的系统运转模式为均衡各主体的利益从信息获取的渠道上构成一种良性的互动。
3 供应链管理应用于城乡电子政务体系实际构建的探讨
3.1需要明确的几个方面
首先,从表面上看,政府掌握着政务供应链的控制权,这在“管制型”的政府体现的非常明显,社会在政府的管制下,只能是政府让做什么就是什么。社会的自由意志的表达机制缺失,导致了政府的供给与社会的需求严重脱节,政府缺位、越位、错位严重。当今政府改革的导向是建设服务型的政府,公权力的运用实行向公众转移,社会对利益的表达有了更大的表达权及监督权,现今政务的供给是以服务的消费者为导向,在服务型的政府下,享受服务的消费者掌控着服务供应链的控制权。
其次,电子政务系统是以信息为处理的系统,包括信息的输入、信息处理、信息输出、信息反馈,整个系统具有统一性、自动性、智能性和开放性。目前电子政府活动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政府内部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政府部门之间通过计算机网络而进行的信息共享、实时通信和协同工作;政府部门通过网络与公众之间进行双向信息交流。涉及的网络环境有:Intranet、Extranet、Internet,政府网站采用最多的技术就是Web技术,即“万维网”。Web服务器利用HTFP传递HTML文件,Web浏览器使用HTFP检索HTML文件。一旦从Web服务器上检索到信息,Web浏览器就会以静态和交互方式显示各种对象。比如政府各部门之间用相关的超媒体技术进行链接,在网页上公布的信息及相关政务与社会的交互窗口等都运用了Web。
最后,基于城乡之间的电子化供应链信息技术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对城乡之间的信息收集,包括政府层面的信息、公众和社会组织层面的信息;存储相关的数据信息,如法律、政策、有关管理的各个数据系统等;通过电子化的手段对城乡间的服务供给进行分析和规划;充当供应链中各个主体间沟通交流的工具,对整个供应链的正常运行进行有效的管理。
3.2运转模型设计思路的理论分析
这个基于电子化的供应链管理的政务运转模型,设计的第一步就是明确个主体的定位:即政府是服务的供给者,而社会公众及组织是其享受者及监督者。在设计模型的过程中,对三者利用这个平台的目的要明确,站在整个城乡宏观层面上,对城乡间的各个部门和业务进行抽象梳理,使各个节点有效地连在一起,实现这个平台效用的最大化。
在政府层面,通过跨平台的数据交换技术进行政策的传达及日常的工作交流,通过一些远程的访问技术对各政府的日常运行进行监督,在网络平台上,运用相关Interne技术、超链接、建立联机检索系统来为公众获得信息提供更方便的渠道,加大网络数据库的覆盖面,建立知识库,方便公民浏览,同时,建立相应的反馈系统,提供网上的互动平台。同时,我们可以看到这五个变量是基于各种技术的支持为支撑,供应链管理的运转模型搭建起一个由各级政府内部、政府外部及政府内部与外部相整合的电子政务系统运转系统,这种整合,可以有力、有效地将城乡间的各网络体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3.3实体运转的有效性
在供应链管理模式运转系统中,各相关主体是在以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实现的整合,简单地说是核心竞争力的整合,目标是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中央政府是整个社会的宏观调控者,地方政府在执行中央政策的同时对自己所管辖的区域实行宏观的调控,广大公众作为公共服务的受益者及其监督者,既履行着自己的权力也享受着权利,在电子化的环境下,三者靠网络实现跨区域、跨部门、跨职能实现互动,在电子政务平台上,供应链管理的运用就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应用:各级政府内部电子政务、各级政府外部电子政务以及各级政府内部与其外部电子政务整合。这三方面都是以动态的过程存在的,也正是这种动态性确保了各方利益的最大化。
在供应链中,存在着这几个主体:制造商、供应商、批发商、零售商、顾客,这几个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促进整个供应链的运行。在传统的官僚体制下,中央政府是最大的“制造商、供应商”,决定着一切公共服务的“制造”,以下各级政府则是逐级按部就班的执行,下面各级政府所进行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向上级汇报,请求批示,各级政府充当着政策的“批发商”,而各级政府的各个部门则成了政策的“零售商”,向广大“顾客”即公众提供各种由逐级批示下来的公共服务。这是单线执行,当中没有任何的互动,最底层只有无条件地接受各项安排。在现今这个强调“善治”、强调公民意识、建立服务型政府的背景下,过去那种官僚做法已受到现实的挑战,各国政府不断地进行各项改革去稳定社会、迎合民意则是一个写照,其中,网络化的治理模式越发成为国家治理的共同选择。
而供应链的管理思想为网络化的治理模式构建提供了很好的实现途径,以往的城乡就如同一个个独立的网络,各级政府在各自的网络中心里各自为政,为了各自的政绩排除异己,在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各级政府也逐渐开始“改过自新”,进行各种“磨合”,达成最后的通力合作,在利用各种信息技术的基础上,运用供应链管理运转模式构造一个电子政务的平台,使得享受服务的消费者有了更广大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由之前的“单线执行”变成了“双线互动”乃至“多线互动”,公众不再是单纯的消费者,有时还是使一些公共服务政策出台的影响者、参与者,该过程通过网络平台可以跨越各级部门直接将民意反映给中央,同样,以往无权决定自身事务的各级政府和部门现在可以在合法的自主权范围内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各项纵向横向的政务沟通,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这样的一个运行系统使得整个供应链原始主体模糊化,而三角形或多角形的网络构造为各个主体的稳定性和动态性的关系发展提供了更好的互动平台,充分体现了监督与被监督、权利与义务间的均衡,提高整体政绩的有效性,从而保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