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眸20世纪中国艺术史,齐白石无疑是特别值得我们怀念和敬仰的大师之一。李泽厚在《纪念齐白石》中说“齐白石的构图、画境、笔墨、是地地道道根底深厚的中国意味,中国风韵。它的确是代表中国民族的东西。它是民族的,却又并不保守。”所以,这位艺坛巨匠在历史上赢得了永久的尊重。
齐白石,原名纯芝,字渭清,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幼而好学,十二岁始学木工,二十七岁方正式拜当地文人陈少蕃、胡沁园为师,潜心学习诗文、书画和篆刻,从此走上以卖画、刻印为生的道路。其绘画艺术尤以花鸟虫鱼成就最高,兼擅山水、人物,笔墨精妙,生动传神。齐白石一生作画3万余幅,写诗3000多首。他的论画诗,绝大多数为画作的题跋,极富哲理,与其书画印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绘画语言。齐白石先生有相当多的绘画史论专著和艺术随笔,其画论均精选为语录体,便于画家和美术爱好者阅读。他从绘画的构图、笔墨、技法、造型等方面提出了诸多见解。他提出师古人,主张学习而不是摹仿,不管外形像与否,学的是笔墨精神;他认为凡大家作画,要胸中先有所见之物,然后下笔有神,故与可以烛光取竹影;提出变法,认为作画在似与不似之间为妙,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齐白石作品在艺术表现上,大致具有如下的特点
一、情感美
齊白石是在不同于一般艺术家的自身生活经历中,汲取创作灵感,以农民的心境歌咏农民,显现了淳朴的情感美。这种情感美,是经由生动、强烈、深刻而又具有个胜化的艺术语言,反映出现实生活。比如他画根钓竿、几条游动的小鱼,题上“小鱼都来”;画小鸡争吃蛆蛆,名为“他日相呼”;画“白菜”题“杏子坞老民咬菜根八十年,香味犹清”。齐白石把文人画家不会选取的柴耙之类的农具素材收入画中,并且声明“余欲大翻陈案,将少小时所用过之物一一画之。”不难看出,齐白石对农村风土景物怀有多么真挚的感情。
齐白石他“所画的东西,以日常能够见到的为多,不常见的,我觉得虚无缥缈,画得虽好,总是不切实际”。他以丰富的生活经验,“为万虫写照,为百鸟传神”,歌颂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东西。为此他把民间美术里的吉祥图案题意引入画中。比如他画蝙蝠题曰“大福”画荔枝,题曰“大利”画秋菊,题“益寿延年”画雄鸡、鸡冠花,寓意“官上加官”。
二、构成美
齐白石笔下的各种物象,从不以表现真实空间的大小为准则,而是从心灵空间出发,强调物象的本质特征以及彼此的内在关系。例如1954年所画的“蜻蜒荷花”,蜻蜒两翼的长度与盛开后荷花半径差不多,这种比例关系在现实生活中恐怕是没有的,但在画面上根据构思的需要却是合理的,从而使观者得到更真实、强烈的生活感受。他擅于以尽可能简、少的构成要素,完善画面的内在结构,并由新颖独特而又高度概括的艺术形式,表现极为丰富的内容。以“蜻蜒莲蓬”一画为例,宽、高一比四,在这样窄长的画面中,一柄距左边线四分之一处的莲梗夕止垂直而下,大致在画面底部起向上约五分之一处,与从左至右上倾斜的一段短荷梗,呈“叉”形。荷叶两端各自长着类似三角形的黑色莲蓬。在下面的莲蓬上方不远处画了一只垂直朝下的蜻蜒。此图精而造疏,简而意足,恰是以最少构成要素,达到严谨扎实,无可更动的构成美。
三、意象美
齐白石主张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他在漫长创作生涯中遵循美学原则,创作了无数种前无古人、独具的完美艺术形象。他笔下的虾、蟹、青蛙、牵牛花等,都带着质朴、天真的情趣。其意象之美,主要表现在具有新颖独创性。他画的虾强化了虾最基本的特征虾体透明且有弹性,浮游动势轻捷有力,对客观物象的独特感受表现出来的结晶,绝对可称得上是独一无二的“齐家样”。其次则表现在单纯而丰富之上。他擅以强烈而概括的外形表现内在的蓬勃生命力,以对真实物象外形的净化,达到强化意象美的目的。齐白石笔下的花草虫鱼,都非常凝练,均以最为简洁的构成要素强化出最单纯的结构特征,带给观者十分强烈的主观印象,以求达到意在笔先,神余画外。
四、笔墨美
不掌握精湛的笔墨技巧,就画不好国画。齐白石为此付出了毕生精力。他以金石篆糟凝重朴拙的笔法入画,所画线条或雄苍、或柔韧、或纤美,或粗扩、力度上变化生动。再加上用色朗畅,造型简约,因而画面气魄绝大。在同一幅作品中,常以豪磅礴的写意手法画背景花草,以纤毫毕现的工笔手法画昆虫,构成了独具风范的境界。另一方面,他擅于把运笔时的顿挫、刚柔、纤拙的变化,结合墨色的干湿、浓淡,虚实以求获得水穷云起、机括自然的效果。比如他画的松树,松针如锥戈沙,老干纵横挥洒,笔力劲健。作品中的笔墨趣味,意在表现花草虫鱼等的形神特征以及自身的主观感受。这种笔墨趣味不是超脱出世而是热情参与的,是对现实世界的积极感知与评价。这是他与历来众多文人画家在笔墨观上的根本不同之处,也是他的作品能够与时代同步并获得辉煌成就白勺根本原因。他画纸每一笔,不是单纯为了笔墨趣味,不是徒有其表的抽象符号,而是既有凝重流畅的书法美,又构成了该物的形神特征。他画的绢把、钓竿、荷柄、藤蔓、虾须等,无不如此。
齐白石善于运用笔墨,也擅用线的节奏、组合方式的变化,表现不同的气氛。点、线、面的构成,使得他的画多有奇妙的章法和生命的律动。其作画思维方式和作诗的思维是一致的,抛弃古人表达情感的艺术手段,创造出表达齐白石特有情怀的艺术语言和艺术形式。他植根传统,师法造化,不大理会画坛论争。把前人关于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道理体味得更深刻,解释得更完满。他以文人画为根基,开掘民间传统,探讨雅俗结合,为传统花鸟画注入了蓬勃生机。特别是衰年变法,赋予红花墨叶以大刀阔斧的单纯笔墨,又工写结合为万虫传神,创造了刚健鲜活、诙谐幽默的独特风格。
通常绘画作品的风格特征与画家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直接的关系,而齐白石的绘画作品却超越了时代的束缚,既包含了一定的时代特性又有其独特的个性,既包含了传统花鸟画的雅致又蕴藏着浓厚的乡村气息,在题材的选择上也不同于以往的画家,出于对自然的热爱,他的绘画作品的内容大都与乡村自然事物相关,打破了传统画家惯用的梅、兰、竹、菊的局限性,这与他的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齐白石的绘画宗旨是以实物为基础,由于他出身贫寒有着丰富的乡村生活经历,所以其对于富有乡村气息的花鸟有着深厚的情感,而且画中也透露着他本人的真实情感,齐白石从来不画他没见过的东西,所以从来不画那些寻常百姓难以窥见的珍禽名卉,这也使他的画作个性突出、风格迥异。
白石老人能画出这样的画是与他的性情、人格分不开的。他天性豁达乐观、热爱生活,不为物欲所动,不为挫折消沉,对人生一贯地充满信心。再看齐白石的画时都会有一种“千变万化,异彩纷呈”的感觉。他的创新始终不曾离开民族文化的根基,他的笔墨和意境都固守着中国文化的特色和精神,他的作品千变万化,蔚为大观,但从头至尾都洋溢着浓郁的地地道道的中国味道。在用传统水墨表现现实生活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给传统中国绘画注入了时代精神。他的画不仅流芳百世,更让我们这些后学者从中学到很多,他的花鸟画让我们领略了国画形神兼备的奥妙;他的山水画让我们一睹了扫凡创新的风采;他为了画好一幅画所注入的心血和努力,让我们看到国画一笔成型的神奇;他所追求的绘画精神,更是教育了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国画精髓,什么是真正的艺术,“似与不似”的玄奥与真谛值得我们用心去体味。
齐白石,原名纯芝,字渭清,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幼而好学,十二岁始学木工,二十七岁方正式拜当地文人陈少蕃、胡沁园为师,潜心学习诗文、书画和篆刻,从此走上以卖画、刻印为生的道路。其绘画艺术尤以花鸟虫鱼成就最高,兼擅山水、人物,笔墨精妙,生动传神。齐白石一生作画3万余幅,写诗3000多首。他的论画诗,绝大多数为画作的题跋,极富哲理,与其书画印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绘画语言。齐白石先生有相当多的绘画史论专著和艺术随笔,其画论均精选为语录体,便于画家和美术爱好者阅读。他从绘画的构图、笔墨、技法、造型等方面提出了诸多见解。他提出师古人,主张学习而不是摹仿,不管外形像与否,学的是笔墨精神;他认为凡大家作画,要胸中先有所见之物,然后下笔有神,故与可以烛光取竹影;提出变法,认为作画在似与不似之间为妙,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齐白石作品在艺术表现上,大致具有如下的特点
一、情感美
齊白石是在不同于一般艺术家的自身生活经历中,汲取创作灵感,以农民的心境歌咏农民,显现了淳朴的情感美。这种情感美,是经由生动、强烈、深刻而又具有个胜化的艺术语言,反映出现实生活。比如他画根钓竿、几条游动的小鱼,题上“小鱼都来”;画小鸡争吃蛆蛆,名为“他日相呼”;画“白菜”题“杏子坞老民咬菜根八十年,香味犹清”。齐白石把文人画家不会选取的柴耙之类的农具素材收入画中,并且声明“余欲大翻陈案,将少小时所用过之物一一画之。”不难看出,齐白石对农村风土景物怀有多么真挚的感情。
齐白石他“所画的东西,以日常能够见到的为多,不常见的,我觉得虚无缥缈,画得虽好,总是不切实际”。他以丰富的生活经验,“为万虫写照,为百鸟传神”,歌颂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东西。为此他把民间美术里的吉祥图案题意引入画中。比如他画蝙蝠题曰“大福”画荔枝,题曰“大利”画秋菊,题“益寿延年”画雄鸡、鸡冠花,寓意“官上加官”。
二、构成美
齐白石笔下的各种物象,从不以表现真实空间的大小为准则,而是从心灵空间出发,强调物象的本质特征以及彼此的内在关系。例如1954年所画的“蜻蜒荷花”,蜻蜒两翼的长度与盛开后荷花半径差不多,这种比例关系在现实生活中恐怕是没有的,但在画面上根据构思的需要却是合理的,从而使观者得到更真实、强烈的生活感受。他擅于以尽可能简、少的构成要素,完善画面的内在结构,并由新颖独特而又高度概括的艺术形式,表现极为丰富的内容。以“蜻蜒莲蓬”一画为例,宽、高一比四,在这样窄长的画面中,一柄距左边线四分之一处的莲梗夕止垂直而下,大致在画面底部起向上约五分之一处,与从左至右上倾斜的一段短荷梗,呈“叉”形。荷叶两端各自长着类似三角形的黑色莲蓬。在下面的莲蓬上方不远处画了一只垂直朝下的蜻蜒。此图精而造疏,简而意足,恰是以最少构成要素,达到严谨扎实,无可更动的构成美。
三、意象美
齐白石主张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他在漫长创作生涯中遵循美学原则,创作了无数种前无古人、独具的完美艺术形象。他笔下的虾、蟹、青蛙、牵牛花等,都带着质朴、天真的情趣。其意象之美,主要表现在具有新颖独创性。他画的虾强化了虾最基本的特征虾体透明且有弹性,浮游动势轻捷有力,对客观物象的独特感受表现出来的结晶,绝对可称得上是独一无二的“齐家样”。其次则表现在单纯而丰富之上。他擅以强烈而概括的外形表现内在的蓬勃生命力,以对真实物象外形的净化,达到强化意象美的目的。齐白石笔下的花草虫鱼,都非常凝练,均以最为简洁的构成要素强化出最单纯的结构特征,带给观者十分强烈的主观印象,以求达到意在笔先,神余画外。
四、笔墨美
不掌握精湛的笔墨技巧,就画不好国画。齐白石为此付出了毕生精力。他以金石篆糟凝重朴拙的笔法入画,所画线条或雄苍、或柔韧、或纤美,或粗扩、力度上变化生动。再加上用色朗畅,造型简约,因而画面气魄绝大。在同一幅作品中,常以豪磅礴的写意手法画背景花草,以纤毫毕现的工笔手法画昆虫,构成了独具风范的境界。另一方面,他擅于把运笔时的顿挫、刚柔、纤拙的变化,结合墨色的干湿、浓淡,虚实以求获得水穷云起、机括自然的效果。比如他画的松树,松针如锥戈沙,老干纵横挥洒,笔力劲健。作品中的笔墨趣味,意在表现花草虫鱼等的形神特征以及自身的主观感受。这种笔墨趣味不是超脱出世而是热情参与的,是对现实世界的积极感知与评价。这是他与历来众多文人画家在笔墨观上的根本不同之处,也是他的作品能够与时代同步并获得辉煌成就白勺根本原因。他画纸每一笔,不是单纯为了笔墨趣味,不是徒有其表的抽象符号,而是既有凝重流畅的书法美,又构成了该物的形神特征。他画的绢把、钓竿、荷柄、藤蔓、虾须等,无不如此。
齐白石善于运用笔墨,也擅用线的节奏、组合方式的变化,表现不同的气氛。点、线、面的构成,使得他的画多有奇妙的章法和生命的律动。其作画思维方式和作诗的思维是一致的,抛弃古人表达情感的艺术手段,创造出表达齐白石特有情怀的艺术语言和艺术形式。他植根传统,师法造化,不大理会画坛论争。把前人关于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道理体味得更深刻,解释得更完满。他以文人画为根基,开掘民间传统,探讨雅俗结合,为传统花鸟画注入了蓬勃生机。特别是衰年变法,赋予红花墨叶以大刀阔斧的单纯笔墨,又工写结合为万虫传神,创造了刚健鲜活、诙谐幽默的独特风格。
通常绘画作品的风格特征与画家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直接的关系,而齐白石的绘画作品却超越了时代的束缚,既包含了一定的时代特性又有其独特的个性,既包含了传统花鸟画的雅致又蕴藏着浓厚的乡村气息,在题材的选择上也不同于以往的画家,出于对自然的热爱,他的绘画作品的内容大都与乡村自然事物相关,打破了传统画家惯用的梅、兰、竹、菊的局限性,这与他的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齐白石的绘画宗旨是以实物为基础,由于他出身贫寒有着丰富的乡村生活经历,所以其对于富有乡村气息的花鸟有着深厚的情感,而且画中也透露着他本人的真实情感,齐白石从来不画他没见过的东西,所以从来不画那些寻常百姓难以窥见的珍禽名卉,这也使他的画作个性突出、风格迥异。
白石老人能画出这样的画是与他的性情、人格分不开的。他天性豁达乐观、热爱生活,不为物欲所动,不为挫折消沉,对人生一贯地充满信心。再看齐白石的画时都会有一种“千变万化,异彩纷呈”的感觉。他的创新始终不曾离开民族文化的根基,他的笔墨和意境都固守着中国文化的特色和精神,他的作品千变万化,蔚为大观,但从头至尾都洋溢着浓郁的地地道道的中国味道。在用传统水墨表现现实生活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给传统中国绘画注入了时代精神。他的画不仅流芳百世,更让我们这些后学者从中学到很多,他的花鸟画让我们领略了国画形神兼备的奥妙;他的山水画让我们一睹了扫凡创新的风采;他为了画好一幅画所注入的心血和努力,让我们看到国画一笔成型的神奇;他所追求的绘画精神,更是教育了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国画精髓,什么是真正的艺术,“似与不似”的玄奥与真谛值得我们用心去体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