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齐白石的绘画艺术理念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junu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眸20世纪中国艺术史,齐白石无疑是特别值得我们怀念和敬仰的大师之一。李泽厚在《纪念齐白石》中说“齐白石的构图、画境、笔墨、是地地道道根底深厚的中国意味,中国风韵。它的确是代表中国民族的东西。它是民族的,却又并不保守。”所以,这位艺坛巨匠在历史上赢得了永久的尊重。
  齐白石,原名纯芝,字渭清,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幼而好学,十二岁始学木工,二十七岁方正式拜当地文人陈少蕃、胡沁园为师,潜心学习诗文、书画和篆刻,从此走上以卖画、刻印为生的道路。其绘画艺术尤以花鸟虫鱼成就最高,兼擅山水、人物,笔墨精妙,生动传神。齐白石一生作画3万余幅,写诗3000多首。他的论画诗,绝大多数为画作的题跋,极富哲理,与其书画印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绘画语言。齐白石先生有相当多的绘画史论专著和艺术随笔,其画论均精选为语录体,便于画家和美术爱好者阅读。他从绘画的构图、笔墨、技法、造型等方面提出了诸多见解。他提出师古人,主张学习而不是摹仿,不管外形像与否,学的是笔墨精神;他认为凡大家作画,要胸中先有所见之物,然后下笔有神,故与可以烛光取竹影;提出变法,认为作画在似与不似之间为妙,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齐白石作品在艺术表现上,大致具有如下的特点
  一、情感美
  齊白石是在不同于一般艺术家的自身生活经历中,汲取创作灵感,以农民的心境歌咏农民,显现了淳朴的情感美。这种情感美,是经由生动、强烈、深刻而又具有个胜化的艺术语言,反映出现实生活。比如他画根钓竿、几条游动的小鱼,题上“小鱼都来”;画小鸡争吃蛆蛆,名为“他日相呼”;画“白菜”题“杏子坞老民咬菜根八十年,香味犹清”。齐白石把文人画家不会选取的柴耙之类的农具素材收入画中,并且声明“余欲大翻陈案,将少小时所用过之物一一画之。”不难看出,齐白石对农村风土景物怀有多么真挚的感情。
  齐白石他“所画的东西,以日常能够见到的为多,不常见的,我觉得虚无缥缈,画得虽好,总是不切实际”。他以丰富的生活经验,“为万虫写照,为百鸟传神”,歌颂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东西。为此他把民间美术里的吉祥图案题意引入画中。比如他画蝙蝠题曰“大福”画荔枝,题曰“大利”画秋菊,题“益寿延年”画雄鸡、鸡冠花,寓意“官上加官”。
  二、构成美
  齐白石笔下的各种物象,从不以表现真实空间的大小为准则,而是从心灵空间出发,强调物象的本质特征以及彼此的内在关系。例如1954年所画的“蜻蜒荷花”,蜻蜒两翼的长度与盛开后荷花半径差不多,这种比例关系在现实生活中恐怕是没有的,但在画面上根据构思的需要却是合理的,从而使观者得到更真实、强烈的生活感受。他擅于以尽可能简、少的构成要素,完善画面的内在结构,并由新颖独特而又高度概括的艺术形式,表现极为丰富的内容。以“蜻蜒莲蓬”一画为例,宽、高一比四,在这样窄长的画面中,一柄距左边线四分之一处的莲梗夕止垂直而下,大致在画面底部起向上约五分之一处,与从左至右上倾斜的一段短荷梗,呈“叉”形。荷叶两端各自长着类似三角形的黑色莲蓬。在下面的莲蓬上方不远处画了一只垂直朝下的蜻蜒。此图精而造疏,简而意足,恰是以最少构成要素,达到严谨扎实,无可更动的构成美。
  三、意象美
  齐白石主张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他在漫长创作生涯中遵循美学原则,创作了无数种前无古人、独具的完美艺术形象。他笔下的虾、蟹、青蛙、牵牛花等,都带着质朴、天真的情趣。其意象之美,主要表现在具有新颖独创性。他画的虾强化了虾最基本的特征虾体透明且有弹性,浮游动势轻捷有力,对客观物象的独特感受表现出来的结晶,绝对可称得上是独一无二的“齐家样”。其次则表现在单纯而丰富之上。他擅以强烈而概括的外形表现内在的蓬勃生命力,以对真实物象外形的净化,达到强化意象美的目的。齐白石笔下的花草虫鱼,都非常凝练,均以最为简洁的构成要素强化出最单纯的结构特征,带给观者十分强烈的主观印象,以求达到意在笔先,神余画外。
  四、笔墨美
  不掌握精湛的笔墨技巧,就画不好国画。齐白石为此付出了毕生精力。他以金石篆糟凝重朴拙的笔法入画,所画线条或雄苍、或柔韧、或纤美,或粗扩、力度上变化生动。再加上用色朗畅,造型简约,因而画面气魄绝大。在同一幅作品中,常以豪磅礴的写意手法画背景花草,以纤毫毕现的工笔手法画昆虫,构成了独具风范的境界。另一方面,他擅于把运笔时的顿挫、刚柔、纤拙的变化,结合墨色的干湿、浓淡,虚实以求获得水穷云起、机括自然的效果。比如他画的松树,松针如锥戈沙,老干纵横挥洒,笔力劲健。作品中的笔墨趣味,意在表现花草虫鱼等的形神特征以及自身的主观感受。这种笔墨趣味不是超脱出世而是热情参与的,是对现实世界的积极感知与评价。这是他与历来众多文人画家在笔墨观上的根本不同之处,也是他的作品能够与时代同步并获得辉煌成就白勺根本原因。他画纸每一笔,不是单纯为了笔墨趣味,不是徒有其表的抽象符号,而是既有凝重流畅的书法美,又构成了该物的形神特征。他画的绢把、钓竿、荷柄、藤蔓、虾须等,无不如此。
  齐白石善于运用笔墨,也擅用线的节奏、组合方式的变化,表现不同的气氛。点、线、面的构成,使得他的画多有奇妙的章法和生命的律动。其作画思维方式和作诗的思维是一致的,抛弃古人表达情感的艺术手段,创造出表达齐白石特有情怀的艺术语言和艺术形式。他植根传统,师法造化,不大理会画坛论争。把前人关于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道理体味得更深刻,解释得更完满。他以文人画为根基,开掘民间传统,探讨雅俗结合,为传统花鸟画注入了蓬勃生机。特别是衰年变法,赋予红花墨叶以大刀阔斧的单纯笔墨,又工写结合为万虫传神,创造了刚健鲜活、诙谐幽默的独特风格。
  通常绘画作品的风格特征与画家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直接的关系,而齐白石的绘画作品却超越了时代的束缚,既包含了一定的时代特性又有其独特的个性,既包含了传统花鸟画的雅致又蕴藏着浓厚的乡村气息,在题材的选择上也不同于以往的画家,出于对自然的热爱,他的绘画作品的内容大都与乡村自然事物相关,打破了传统画家惯用的梅、兰、竹、菊的局限性,这与他的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齐白石的绘画宗旨是以实物为基础,由于他出身贫寒有着丰富的乡村生活经历,所以其对于富有乡村气息的花鸟有着深厚的情感,而且画中也透露着他本人的真实情感,齐白石从来不画他没见过的东西,所以从来不画那些寻常百姓难以窥见的珍禽名卉,这也使他的画作个性突出、风格迥异。
  白石老人能画出这样的画是与他的性情、人格分不开的。他天性豁达乐观、热爱生活,不为物欲所动,不为挫折消沉,对人生一贯地充满信心。再看齐白石的画时都会有一种“千变万化,异彩纷呈”的感觉。他的创新始终不曾离开民族文化的根基,他的笔墨和意境都固守着中国文化的特色和精神,他的作品千变万化,蔚为大观,但从头至尾都洋溢着浓郁的地地道道的中国味道。在用传统水墨表现现实生活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给传统中国绘画注入了时代精神。他的画不仅流芳百世,更让我们这些后学者从中学到很多,他的花鸟画让我们领略了国画形神兼备的奥妙;他的山水画让我们一睹了扫凡创新的风采;他为了画好一幅画所注入的心血和努力,让我们看到国画一笔成型的神奇;他所追求的绘画精神,更是教育了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国画精髓,什么是真正的艺术,“似与不似”的玄奥与真谛值得我们用心去体味。
其他文献
【摘要】:中国音乐美学思想和西方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都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与当时的音乐实践活动是紧密相连的,本文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音乐美学思想与古希腊时期音乐美学思想进行简单阐述,从审美意境这个方面对这两个时期的中西方音乐美学思想观念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音乐美学思想;春秋战国;古希腊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美学思想的源头,以孔子、孟子、荀子
期刊
【摘要】:小河的存在,还原了自然的本真,瞧,大块面的波光霞影、芦荻水鸟、绿茵翠障以及遍地的繁花似锦,这些不需要人工合成的画面所展现的盎然生机,让富丽堂皇的科滕城堡相形见绌,而巴赫的音乐创作,更是让我们看到了大自然耐人寻味的魅力所在。  【关键词】:巴赫;音乐;自然;生活  清明踏青归途,路经朋友家,登门造访,谈了许多对人生的感悟,临行送别时,朋友送我一幅《科滕城堡远景图》,我欣喜若狂。  回到家,
期刊
【摘要】:对于“艺术是什么”,我们各界众说纷纭,但都逃不开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讨论。跳出思维限制,不囿于物质与精神之中,就会发现,无论什么形式的艺术,虽为一种精神形态,但都需要通过物质得以表现。所以,艺术不仅仅是精神的或是物质的,而是介于物质与精神之间的一种文化。  【关键词】:艺术;物质;精神  从古至今,对“艺术”的解释不胜枚举。有柏拉图的艺术模仿说,有康德的游戏说,,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
期刊
【摘要】:人性中有对世界的各种物质与精神需求,有一些可以得到满足,另一些却可能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冲突等等迫于现实的原因而被压抑在心中。事实上人类很难战胜这些压抑的欲念,它会通过做梦等途径间接宣泄出来。这些欲望倘若得不到恰当的疏通,容易导致各种心里症的发生。如果能将压抑的欲望加以升华,投入到文化艺术等创造中,却能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关键词】:压抑;欲望;人性;梦;心理症;弗洛伊德  著名的心理
期刊
2015年12月10-11日,由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主办的2015·长安·音乐与舞蹈学·博士论坛在陕西师范大学长安校区举行。此次论坛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二十多所高等院校的三十余位音乐与舞蹈学的中青年博士学者,以及来自中国音乐学院原院长赵塔里木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原所长乔建中研究员,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研究所管建华教授,西安音乐学院原副院长罗艺峰教授、上海音乐学院韩锺恩教授出席了本次论坛并担任
期刊
【摘要】:在毕业来临之季,面临着毕业创作的难关,去攻破在校期间的人力物力财力的不足,以我的畢业作品《莫妮卡的春天》,为切入点来阐述一下,有限动画在二维动画制作中的运用,及其通过故事的剧本的情节,奠定了短片的颜色风格,对瑞典的插画家MOLIN KOORT的纸雕作品的感悟,结合有限动画的创作理念,我以肥硕的体型,和精心搭配的服装造型,发饰的特征,以及鞋子造型,整合人物的风格进行设计,用简单的方式。通过
期刊
【摘要】:技术美学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使科学与美学,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得以实现。它带动了技术的日趋人性化和艺术形式的推陈出新,成为现代设计重要的表现形式。本文解释了美学、技术美、技术美学的含义,着重阐述了技术美学原理指导下的产品设计应遵循的规律。  【关键词】:美学;技术美学;技术美  1关于美学的概念和理解  “美学”(Asthetik)这个术语最早出现于“美学之父”鲍姆嘉通在1735年发表的《关
期刊
一、双音琴竹首次运用  [图一]:  '  中國传统的扬琴琴竹每支上面只有一个竹头,若想在演奏中奏出两个音或者三个音、四个音,只能是通过两手的交替和在两条琴码的琴弦交叉处击打。从音色上来讲,在两弦交叉处的两音是由同一竹头的顶端与底端击打奏出,音色很差。从力度上来讲,需要强烈效果时,力度往往达不到,厚度也不够,缺乏立体感。  1973年,著名扬琴教育家张学生开始尝试制作能够敲打出双音的琴竹,即一只琴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海德格尔的著作《林中路》中第一章艺术作品的本源的解读,尤其是《藝术作品的本源》中的梵高的油画作品《农鞋》的分析,来阐释海德格尔对艺术的影响以及对当代艺术创作的启示。  【关键词】:海德格尔;物;器具之器具因素;艺术作品;存在者  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一文中,在阐释梵高的油画作品《农鞋》时,他这样写道:“从鞋具磨损的内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凝聚着劳动步履的艰辛。这硬邦邦、沉
期刊
【摘要】:“夫士者国家之大宝,功名之本也。”[1]士人群体是《三国演义》中着重描写的一类艺术形象,本文将从形神各异的群士之中选取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士人,从多层面展现的艺术手法;对比、烘托和夸张的艺术手法;以语言为重点的艺术手法;细节描写的艺术手法等方面来探讨《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的塑造人物的艺术。  【关键词】:《三国演义》;士人形象;塑造艺术  《三国演义》作为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陈叙百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