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能较熟练地运用读书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阅读是人获得知识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阅读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的积累,开阔他们的视野,丰富其想象力,对于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带动作文水平的提升至关重要。在修订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对小学生课外阅读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规定了整个小学阶段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50万字。想要达到课标的要求,并能使学生的分析能力得以提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非常重要。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为此,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不断的探索,寻求阅读教学的方法。我认为阅读能力的培养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也是阅读的第一原动力,只有对课外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我们渴望读自己喜欢的书,其出发点主要是满足自己的兴趣需要。我们开始是没有十分切实的目标的,不是为了完成某一个真切的任务而去读书,而主要在于从中获取生活信息,满足个人情趣。至于思想认识和写作水平的提高则要在阅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日渐长进的。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诱发、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应该形式多样,方法灵活。首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帮学生选好读物,引导学生读好优秀的课外作品。选择的内容可涉及生活、历史故事、科学常识等;也可以是小说、童话、寓言,不拘一格,只要是思想内容健康,有教育性,对儿童的思想、品德、智力、情感等方面具有良好影响的文学作品,都可以推荐给学生阅读。
其次,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起步时期,如一株株刚破土的幼苗,渴望吮吸知识的甘露,使自己茁壮成长。而这“甘露”的获得,除了靠老师课堂上有限的传授外,更需要学生依靠课外阅读去采集。个人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课内和课外知识的有机结合。每学一篇课文,教师都可以向学生介绍与这篇课文有相关内容的课外书,鼓励他们去更多地了解有关知识。
再次,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如“讲故事”、“诗歌朗诵比赛”、“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教师也可视本班学生实际,适当增加一些短小精悍的阅读材料,如古诗词之类。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热情,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二、扩大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要扩大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却不是件容易的事。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阅读条件,利用各种机会,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阅读交流。
(1)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室。图书室是学生阅读的主要来源,有了图书室我们就可以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图书室是一个学习的乐园,是遨游知识的的好场所。受条件限制我们学校把每周二定为图书室开放日,只能由老师帮助借阅,于是每到周二无论多忙我都会抽时间帮助学生借书以满足他们对知识的需求,每当看到孩子们拿到了书如获至宝一样欣喜若狂、爱不释手时,我也感到无比欣慰。
(2)班级办图书角。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在实践中,开学时我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的图书架上,学期结束时再归还给个人,新学期开始再更换新书。平时由班干部轮流负责管理,组织学生借阅。图书架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为了介绍图书,就采用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的方法,把被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资料包括图书内容提要,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
三、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
(1)读说结合,加深语言行为的理解。作者表情达意,体现在具体的文章之中,有的比较含蓄。要想领会文章内容,受到思想教育,必须反复阅读。积极讨论交流,从读中悟出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交流加深对文章的语言行为的理解,从而发展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比如: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母亲抱着生命垂危的孩子到医院治疗,由于交不够治疗費,医生拒绝给孩子治病,正当这位母亲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有一位好心人主动帮助了她,最终孩子得救了。听了这个故事后同学们有什么反应呢?(围绕这个故事展开了讨论,有的说:“这些医生太没有职业道德了,如果我是医生绝不会那样做。”有的说:“听了这个故事后,我们应该向那位好心人学习,当别人遇到困难时,应该主动热情地去帮助他们”……学生在讲述、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读写结合,让学生在综合训练中变式理解。写读书笔记是提高阅读质量的有效措施,我们要采取日记、周记或读后感等多种形式写读书笔记。其中必须写出书中不足的地方,书中写得好的值得借鉴的地方,即便是三言两语也可以。这样既可以提高我们对读物的分辨鉴赏能力,也可以为开展书评、影评等活动打下基础。
四、让学生学会阅读方法
为提高阅读能力,学生仅有阅读兴趣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学会掌握灵活多变的、科学合理的阅读方法。有了好的方法才能事半功倍。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主要给学生介绍了以下几种方法:
(1)略读法。这种方法就是根据学生学习或习作的需要,有选择性地阅读相关篇章或相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2)精读法。精读法就是对文章中的某些重点内容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对语言流畅,情节生动的文章,教师可以这些文章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默读法。默读法就是对所读的文章不发音地快速地读。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默读法能用最少的时间获取较多的信息。
(4)摘抄评价法。这种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最优美的词、优美的句和段摘录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平时要求学生不拿笔不读书,不动笔不读书,写划的同时就留下了思考的痕迹。
(5)写读书笔记。教师要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经常写日记或读后感。用日记或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并在课外阅读活动课上进行交流。这样学生的读、写、听、说紧密结合,阅读能力就能很快地得到提高。每年的寒暑假我都要求学生到书店读一些课外书以增加阅读量丰富知识并写两到三篇读后感做为假期作业。
总之,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体现,是现代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而小学阶段是学生良好习惯养成和各项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我们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扎实基础,稳抓常抓不懈,让每个孩子都爱上阅读,使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不断提高。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也是阅读的第一原动力,只有对课外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我们渴望读自己喜欢的书,其出发点主要是满足自己的兴趣需要。我们开始是没有十分切实的目标的,不是为了完成某一个真切的任务而去读书,而主要在于从中获取生活信息,满足个人情趣。至于思想认识和写作水平的提高则要在阅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日渐长进的。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诱发、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应该形式多样,方法灵活。首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帮学生选好读物,引导学生读好优秀的课外作品。选择的内容可涉及生活、历史故事、科学常识等;也可以是小说、童话、寓言,不拘一格,只要是思想内容健康,有教育性,对儿童的思想、品德、智力、情感等方面具有良好影响的文学作品,都可以推荐给学生阅读。
其次,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起步时期,如一株株刚破土的幼苗,渴望吮吸知识的甘露,使自己茁壮成长。而这“甘露”的获得,除了靠老师课堂上有限的传授外,更需要学生依靠课外阅读去采集。个人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课内和课外知识的有机结合。每学一篇课文,教师都可以向学生介绍与这篇课文有相关内容的课外书,鼓励他们去更多地了解有关知识。
再次,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如“讲故事”、“诗歌朗诵比赛”、“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教师也可视本班学生实际,适当增加一些短小精悍的阅读材料,如古诗词之类。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热情,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二、扩大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要扩大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却不是件容易的事。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阅读条件,利用各种机会,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阅读交流。
(1)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室。图书室是学生阅读的主要来源,有了图书室我们就可以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图书室是一个学习的乐园,是遨游知识的的好场所。受条件限制我们学校把每周二定为图书室开放日,只能由老师帮助借阅,于是每到周二无论多忙我都会抽时间帮助学生借书以满足他们对知识的需求,每当看到孩子们拿到了书如获至宝一样欣喜若狂、爱不释手时,我也感到无比欣慰。
(2)班级办图书角。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在实践中,开学时我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的图书架上,学期结束时再归还给个人,新学期开始再更换新书。平时由班干部轮流负责管理,组织学生借阅。图书架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为了介绍图书,就采用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的方法,把被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资料包括图书内容提要,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
三、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
(1)读说结合,加深语言行为的理解。作者表情达意,体现在具体的文章之中,有的比较含蓄。要想领会文章内容,受到思想教育,必须反复阅读。积极讨论交流,从读中悟出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交流加深对文章的语言行为的理解,从而发展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比如: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母亲抱着生命垂危的孩子到医院治疗,由于交不够治疗費,医生拒绝给孩子治病,正当这位母亲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有一位好心人主动帮助了她,最终孩子得救了。听了这个故事后同学们有什么反应呢?(围绕这个故事展开了讨论,有的说:“这些医生太没有职业道德了,如果我是医生绝不会那样做。”有的说:“听了这个故事后,我们应该向那位好心人学习,当别人遇到困难时,应该主动热情地去帮助他们”……学生在讲述、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读写结合,让学生在综合训练中变式理解。写读书笔记是提高阅读质量的有效措施,我们要采取日记、周记或读后感等多种形式写读书笔记。其中必须写出书中不足的地方,书中写得好的值得借鉴的地方,即便是三言两语也可以。这样既可以提高我们对读物的分辨鉴赏能力,也可以为开展书评、影评等活动打下基础。
四、让学生学会阅读方法
为提高阅读能力,学生仅有阅读兴趣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学会掌握灵活多变的、科学合理的阅读方法。有了好的方法才能事半功倍。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主要给学生介绍了以下几种方法:
(1)略读法。这种方法就是根据学生学习或习作的需要,有选择性地阅读相关篇章或相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2)精读法。精读法就是对文章中的某些重点内容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对语言流畅,情节生动的文章,教师可以这些文章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默读法。默读法就是对所读的文章不发音地快速地读。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默读法能用最少的时间获取较多的信息。
(4)摘抄评价法。这种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最优美的词、优美的句和段摘录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平时要求学生不拿笔不读书,不动笔不读书,写划的同时就留下了思考的痕迹。
(5)写读书笔记。教师要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经常写日记或读后感。用日记或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并在课外阅读活动课上进行交流。这样学生的读、写、听、说紧密结合,阅读能力就能很快地得到提高。每年的寒暑假我都要求学生到书店读一些课外书以增加阅读量丰富知识并写两到三篇读后感做为假期作业。
总之,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体现,是现代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而小学阶段是学生良好习惯养成和各项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我们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扎实基础,稳抓常抓不懈,让每个孩子都爱上阅读,使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