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孝感市高度重视特殊教育的发展,关心残疾儿童少年的成长,初步建立起布局合理、学段衔接、普职融通、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特殊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强化“三个保障”,提升特殊教育发展水平
强化组织保障。加强领导。孝感市各级党委政府将特殊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基础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初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各方参与的特殊教育工作格局。各级教育部门高度重视特殊教育发展工作,经常深入学校调研,特殊教育特办,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强化督查考核。将特殊教育发展纳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范畴,在7个县(市、区)全部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评估认定后,按照国家标准对各县(市、区)实行跟踪监测,将特殊教育发展情况纳入对县(市、区)政府年度考核的内容,落实不力的,约谈分管县(市、区)长。强化目标任务。2014年,孝感市教育局在应城市召开全市特殊教育现场会,确定“健全特殊教育体系、改善特校办学环境、提高残疾儿童少年教育保障水平”的总体目标,明确具体工作任务,制订工作计划,遵循特殊教育发展规律,推进全纳教育,确保每个残疾孩子都能接受合适的教育。
强化项目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期间,利用中央项目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先后投入3680万元,完成7所特校改扩建工程。投入1300万元,新建市特校并完成搬迁。孝昌特校、云梦特校分别完成迁建、改扩建。2014年以来,投入资金2573.8万元(中央、省资金840.4万元,地方资金1733.4万元)用于建资源教室、购置特殊教育设备设施、加强医教结合等,特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安陆市投入资金95万元,支持特校资源中心建设和设备设施购置。应城市预算特殊教育专款50万元用于资源教室建设,并拨付足球专款6万元。汉川市特校争取政府专项拨款60万元,修建150米塑胶跑道,购置体育健身器材。建好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和资源教室。到去年底,全市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4个,普通中小学校接收残疾学生随班就读达到401所,建特殊教育资源教室5个。将市特校与市康复医院、残联、儿童福利院整合成一个园区,建设成市社会福利康复中心(即资源中心),配齐设施设备,实现资源共享。加快标准化建设力度。市特校在建室外改造与绿化建设工程,总投资约230万元。应城特校配套完善了语训室、情景教室、感统训练教室、宣泄室等设施。
强化经费保障。落实生均公用经费。将特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标准,由等同普通学校提高到8倍。到2015年年底,全市除大悟县计划2017年起执行此标准外,其他特校都达到生均公用经费6000元标准。建立全覆盖资助体系。对特校学生,全部纳入“两免一补”范围,按小学生1000元、初中生1250元的标准发放寄宿生生活补助。对其他在校残疾学生全部纳入城镇低保和贫困生补助,并免除生活费和医保费,确保残疾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落实特殊教育专项补助。落实彩票公益金、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用于支持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并实行专户管理,切实保障残疾人权益。
强调“三个注重”,提高特殊教育质量
注重多方联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教育部门牵头协调,列出落实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任务责任清单,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集中会办,分头、分类解决。三年来,市级联席会议召开4次,电话、网络沟通200多次,协商解决残疾儿童摸底调查、特校建设、残疾学生捐款捐物、特殊教育教师编制等实际问题30多个。职能部门主动作为。财政、民政、残联等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关工委、团委、妇联等,组织“五老”、志愿者、“爱心妈妈”进校园、进社区,与残疾儿童结对帮扶。发挥社会帮扶作用。一些社会爱心人士也纷纷向残疾儿童伸出援手,形成全社会关心帮助残疾学生的良好局面。蒙牛集团连续2年为全市特校学生捐赠学生奶。湖北职业技术学院长期组织学生对市特校残疾学生提供学习辅导、生活技能等方面的志愿服务。汉川川东集团每年组织捐款,帮助特校解决实际困难。
注重扩大规模。积极推进全纳教育。特校重点接收听力、智力、情绪及行为异常等方面残疾程度较重的孩子,积极开展康复训练和个别化教育。对于经过教育、康复、训练,达到随班就读条件的,建议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同时,加强特校与普通学校的融合,将特校建成随班就读工作的师资培训中心、专业指导中心、科研引领中心,发挥特校的专业引领作用。强化随班就读。组织有入学能力的残疾学生到普通中小学随班就读,做到就近入学、生活照顾、教育管理、激励评价“四个优先”。强化送教上门。针对极重度脑瘫、自闭症、智障儿童进行入户送教,一对一对孩子进行康复训练,并教会家长康复途径和方法,最大限度的增加孩子康复的可能性。全市先后为104名残疾学生送教上门,在家中进行康复训练和教育。
注重质量提升。注重教学方式的转变。学校课程设置随智障和自闭症学生增多、听障学生减少的实际情况,为学生终身发展考虑,由单一的知识教育向个别化教育、康复训练、缺陷补偿、心理干预、自我服务、技能培训为一体的全方位教育格局转变。注重特殊教育研究。设立专职特殊教育教研员1名、兼职教研员13名,经常开展区域内特殊教育教科研活动。各特校加强特殊教育课程开发与利用,改革教学方法,加强生活情景模拟教学,突出特殊教育个别化、生活化和针对性,不断提高特殊教育科研质量和水平。注重职业技术教育。各特校针对不同残疾学生,开展了电脑、缝纫、编织、十字绣、家用电器修理等职业技术教育,帮助每个学生学会一门谋生技术。其中云梦特校的缝纫、市特校的十字绣、应城特校的电脑、汉川特效的劳动技能等特色校本课程,教给残疾学生生活技能。3年来,全市有197名学生从特校毕业。同时,还积极向武汉一聋、武汉二聋等高中特校输送毕业生,其中52名学生考入大学;另一部分残疾学生通过职业技能训练走上社会后,基本上能够自食其力。
实施“三个工程”,增强特殊教育推动能力
实施教师能力提升工程。健全教师补充机制。孝感市把补充特殊教育教师作为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三年来全市特校共补充教师27人,特殊教育教职工达到118人,其中专任教师97人,有效缓解了特殊教育教师结构性短缺、教师配备不足的问题。提高教师待遇。全面落实特殊教育教师津贴、绩效工资及其它待遇,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2016年起,全市特校教师绩效工资人均水平按高于普通学校教师绩效水平的15%核定。加强教师培训。将特殊教育教师能力提升纳入“校长治校、名师教研、班主任育人、教师教学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五大提升工程,连续三年组织教师参加“全省特殊教育教师培训工程”,培训教师74人次。
實施关爱保护工程。2015年以来,孝感市大力实施留守儿童关爱工程,落实对包括残疾儿童在内的困境儿童关爱保护。建立“一人一案”。全面排查适龄残疾学生情况,为每名残疾儿童建立“四卡一袋”(基本信息卡、家校联系卡、结对帮扶包保卡、成长记录卡,一个档案袋),做到“五个清楚”(清楚残疾儿童基本情况、清楚性格特点、清楚健康状况、清楚父母及委托监护人联系方式、清楚残疾学生基本需求)。强化防辍保学。教育、民政、残联等部门合力狠抓残疾学生入学工作,实行残疾学生教育“零拒绝”制度。加强心理辅导。一些学生(特别是听力障碍学生)因为身患残疾身心缺陷,自尊心强,心理压力大,容易产生自卑、焦躁等情绪,针对这一情况,特校教师和社会工作者通过分类别、分对象、分场合、分形式“四分”方式进行心理疏导,教会学生缓解心理压力。
实施舆论引導工程。积极宣传特殊教育成果,逐步提高特殊教育地位。应城特校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授予“先进集体”,校长聂品华作为全国自强楷模受到习近平、李克强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落实家庭教育,改变家长观念。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对家长实施培训,教会家长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对智力发育迟缓儿童进行早期诊断干预与科学训练,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引导社会持久关注特殊教育。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本地残疾人自强自立的故事,激励残疾儿童树立阳光心态。
(作者单位:孝感市教育局)
(责任编辑:杨万军)
强化“三个保障”,提升特殊教育发展水平
强化组织保障。加强领导。孝感市各级党委政府将特殊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基础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初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各方参与的特殊教育工作格局。各级教育部门高度重视特殊教育发展工作,经常深入学校调研,特殊教育特办,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强化督查考核。将特殊教育发展纳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范畴,在7个县(市、区)全部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评估认定后,按照国家标准对各县(市、区)实行跟踪监测,将特殊教育发展情况纳入对县(市、区)政府年度考核的内容,落实不力的,约谈分管县(市、区)长。强化目标任务。2014年,孝感市教育局在应城市召开全市特殊教育现场会,确定“健全特殊教育体系、改善特校办学环境、提高残疾儿童少年教育保障水平”的总体目标,明确具体工作任务,制订工作计划,遵循特殊教育发展规律,推进全纳教育,确保每个残疾孩子都能接受合适的教育。
强化项目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期间,利用中央项目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先后投入3680万元,完成7所特校改扩建工程。投入1300万元,新建市特校并完成搬迁。孝昌特校、云梦特校分别完成迁建、改扩建。2014年以来,投入资金2573.8万元(中央、省资金840.4万元,地方资金1733.4万元)用于建资源教室、购置特殊教育设备设施、加强医教结合等,特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安陆市投入资金95万元,支持特校资源中心建设和设备设施购置。应城市预算特殊教育专款50万元用于资源教室建设,并拨付足球专款6万元。汉川市特校争取政府专项拨款60万元,修建150米塑胶跑道,购置体育健身器材。建好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和资源教室。到去年底,全市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4个,普通中小学校接收残疾学生随班就读达到401所,建特殊教育资源教室5个。将市特校与市康复医院、残联、儿童福利院整合成一个园区,建设成市社会福利康复中心(即资源中心),配齐设施设备,实现资源共享。加快标准化建设力度。市特校在建室外改造与绿化建设工程,总投资约230万元。应城特校配套完善了语训室、情景教室、感统训练教室、宣泄室等设施。
强化经费保障。落实生均公用经费。将特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标准,由等同普通学校提高到8倍。到2015年年底,全市除大悟县计划2017年起执行此标准外,其他特校都达到生均公用经费6000元标准。建立全覆盖资助体系。对特校学生,全部纳入“两免一补”范围,按小学生1000元、初中生1250元的标准发放寄宿生生活补助。对其他在校残疾学生全部纳入城镇低保和贫困生补助,并免除生活费和医保费,确保残疾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落实特殊教育专项补助。落实彩票公益金、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用于支持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并实行专户管理,切实保障残疾人权益。
强调“三个注重”,提高特殊教育质量
注重多方联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教育部门牵头协调,列出落实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任务责任清单,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集中会办,分头、分类解决。三年来,市级联席会议召开4次,电话、网络沟通200多次,协商解决残疾儿童摸底调查、特校建设、残疾学生捐款捐物、特殊教育教师编制等实际问题30多个。职能部门主动作为。财政、民政、残联等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关工委、团委、妇联等,组织“五老”、志愿者、“爱心妈妈”进校园、进社区,与残疾儿童结对帮扶。发挥社会帮扶作用。一些社会爱心人士也纷纷向残疾儿童伸出援手,形成全社会关心帮助残疾学生的良好局面。蒙牛集团连续2年为全市特校学生捐赠学生奶。湖北职业技术学院长期组织学生对市特校残疾学生提供学习辅导、生活技能等方面的志愿服务。汉川川东集团每年组织捐款,帮助特校解决实际困难。
注重扩大规模。积极推进全纳教育。特校重点接收听力、智力、情绪及行为异常等方面残疾程度较重的孩子,积极开展康复训练和个别化教育。对于经过教育、康复、训练,达到随班就读条件的,建议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同时,加强特校与普通学校的融合,将特校建成随班就读工作的师资培训中心、专业指导中心、科研引领中心,发挥特校的专业引领作用。强化随班就读。组织有入学能力的残疾学生到普通中小学随班就读,做到就近入学、生活照顾、教育管理、激励评价“四个优先”。强化送教上门。针对极重度脑瘫、自闭症、智障儿童进行入户送教,一对一对孩子进行康复训练,并教会家长康复途径和方法,最大限度的增加孩子康复的可能性。全市先后为104名残疾学生送教上门,在家中进行康复训练和教育。
注重质量提升。注重教学方式的转变。学校课程设置随智障和自闭症学生增多、听障学生减少的实际情况,为学生终身发展考虑,由单一的知识教育向个别化教育、康复训练、缺陷补偿、心理干预、自我服务、技能培训为一体的全方位教育格局转变。注重特殊教育研究。设立专职特殊教育教研员1名、兼职教研员13名,经常开展区域内特殊教育教科研活动。各特校加强特殊教育课程开发与利用,改革教学方法,加强生活情景模拟教学,突出特殊教育个别化、生活化和针对性,不断提高特殊教育科研质量和水平。注重职业技术教育。各特校针对不同残疾学生,开展了电脑、缝纫、编织、十字绣、家用电器修理等职业技术教育,帮助每个学生学会一门谋生技术。其中云梦特校的缝纫、市特校的十字绣、应城特校的电脑、汉川特效的劳动技能等特色校本课程,教给残疾学生生活技能。3年来,全市有197名学生从特校毕业。同时,还积极向武汉一聋、武汉二聋等高中特校输送毕业生,其中52名学生考入大学;另一部分残疾学生通过职业技能训练走上社会后,基本上能够自食其力。
实施“三个工程”,增强特殊教育推动能力
实施教师能力提升工程。健全教师补充机制。孝感市把补充特殊教育教师作为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三年来全市特校共补充教师27人,特殊教育教职工达到118人,其中专任教师97人,有效缓解了特殊教育教师结构性短缺、教师配备不足的问题。提高教师待遇。全面落实特殊教育教师津贴、绩效工资及其它待遇,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2016年起,全市特校教师绩效工资人均水平按高于普通学校教师绩效水平的15%核定。加强教师培训。将特殊教育教师能力提升纳入“校长治校、名师教研、班主任育人、教师教学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五大提升工程,连续三年组织教师参加“全省特殊教育教师培训工程”,培训教师74人次。
實施关爱保护工程。2015年以来,孝感市大力实施留守儿童关爱工程,落实对包括残疾儿童在内的困境儿童关爱保护。建立“一人一案”。全面排查适龄残疾学生情况,为每名残疾儿童建立“四卡一袋”(基本信息卡、家校联系卡、结对帮扶包保卡、成长记录卡,一个档案袋),做到“五个清楚”(清楚残疾儿童基本情况、清楚性格特点、清楚健康状况、清楚父母及委托监护人联系方式、清楚残疾学生基本需求)。强化防辍保学。教育、民政、残联等部门合力狠抓残疾学生入学工作,实行残疾学生教育“零拒绝”制度。加强心理辅导。一些学生(特别是听力障碍学生)因为身患残疾身心缺陷,自尊心强,心理压力大,容易产生自卑、焦躁等情绪,针对这一情况,特校教师和社会工作者通过分类别、分对象、分场合、分形式“四分”方式进行心理疏导,教会学生缓解心理压力。
实施舆论引導工程。积极宣传特殊教育成果,逐步提高特殊教育地位。应城特校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授予“先进集体”,校长聂品华作为全国自强楷模受到习近平、李克强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落实家庭教育,改变家长观念。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对家长实施培训,教会家长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对智力发育迟缓儿童进行早期诊断干预与科学训练,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引导社会持久关注特殊教育。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本地残疾人自强自立的故事,激励残疾儿童树立阳光心态。
(作者单位:孝感市教育局)
(责任编辑:杨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