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能力。高中阶段的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心理和生理都发生很大的变化。教师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首先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应对课堂中的变数;其次,要开发课堂资源,培养学学生能力;最后,要总结教学反思,改进教学方法。本文主要阐述了,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构建高效课堂。
【关键字】构建 高中数学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4-0247-01
一、巧设课堂生成,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现阶段,我国教学的主要模式是课堂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但是实际教学中,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生理和心里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师对学生的教学不能仅仅依靠课前备课,要将课堂看做是动态的教学过程。教师在课堂中教学,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有自己的思想,在学习中,会根据教师的教学提出各种问题,因此,教师在中,要充分考虑课堂中的变数,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全面整合教材,结合课堂生成,随机应变,尤其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涉及大量的抽象性概念和灵活多变的试题。
例如在学习《函数概念和与基本初等函数》时,给学生贯穿一些函数的用途:考古学家根据化石来推断该生物生活的年代;人口增长问题;投资问题;GDP问题等都可以用函数来解决.在讲了众多不同的函数后,一个学生兴奋地说:“函数的威力真大啊!”从而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通过在教学中贯穿一些数学理论的发展背景和数学文化历史,让学生感受数学带来的震撼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斗志.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全面性,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为学生的能力提升服务.
二、开发课堂资源,培养学生能力
课堂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阵地。教师要把握一切课堂资源,巧妙利用,使课堂更加结实、有效。
1、利用新旧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和解题能力,而且数学知识之间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巧妙的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当问题出现时,学生第一反应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新问题,当学生不能解决问题时,会产生认知冲突,此时教师再引入新知识,不断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将知识顺理成章的展示给学生,易于学生掌握和理解。
例如在学习《不等式》时,在对不等式的讲解后,设计了这样的练习:已知x,y∈R,且2x+3y=4,求1/x+1/y的最小值.随后学生开始兴致勃勃的解题,很快就通过计算得出了答案,学生的解法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说明学生对这部分的内容掌握的很好.正当我感到满意进入下一个问题时,有一个学生举手提出了新的问题:如果这个题的已知条件不变,那么1/x2+1/y2的最小值是多少?面对这一突来的问题,其他同学也跟着纷纷询问,这时如果避而不答,必然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失去了一次难得的探究机会.我紧紧抓住这个问题,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降低了题的难度:将已知条件改为了x+y=2,然后让学生试试看,几分钟后,学生顺利地获得了解题方法.通过逐级增加难度的方法将这个题顺利解决,同时也让学生更深地学习了不等式的解题方法.这样的即时新旧知识的冲突,虽然打破了对课堂的预设,但是演绎了另一种精彩,将数学课堂变为了一场智慧的交锋,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
2、巧妙利用学生的错误,诱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
学生在学习中,会不断的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面对学生的解题中出现的错误,教师不能坐视不管,要选出具有代表性的错误,进行集中讲评。必要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在板书自己的错误,供学生们探讨。在学生的探讨中,教师进行合理点评,启发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最终,引导学生纠正错误,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当学生出现错误后,如果教师的引导恰当,学生会正确面度自己的错误,积极纠正。
3、促进学生的探究,加强知识的迁移
知识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学生课堂教学中学到的知识,看似孤立存在,实际上,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知识之前的联系,适当迁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例如,在讲授一元二次不等式时,我带领学生首先复习一元二次函数和一元二次方程,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学习一元二次不等式。借助函数图像找寻三者之间。学生会轻易发现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是图像与x轴的交点,一元二次不等式大于零的解对应的是函数图像在X轴上方的部分,小于零的解对应函数图像在X轴下方的图像。知识之间的合理迁移,帮助学生化解了教学难点,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三、总结教学反思,促进教学相长
课堂结束后,教师要进行教学反思。课堂本身就是一门有缺陷的艺术。每堂课结束后,教师要进行双向反思。这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教师教给学生一碗水的知识,需要自身有一桶水的储备。
总之,数学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也是新课程理念落实的重要场所。教师要不断的更新教学观念,重视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知识,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焦敬芬. 高中数学有效课堂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 2011
[2]王春梅.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D]. 延边大学 2010
[3]王颖. 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D]. 云南师范大学 2009
[4]黄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D]. 辽宁师范大学 2009
【关键字】构建 高中数学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4-0247-01
一、巧设课堂生成,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现阶段,我国教学的主要模式是课堂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但是实际教学中,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生理和心里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师对学生的教学不能仅仅依靠课前备课,要将课堂看做是动态的教学过程。教师在课堂中教学,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有自己的思想,在学习中,会根据教师的教学提出各种问题,因此,教师在中,要充分考虑课堂中的变数,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全面整合教材,结合课堂生成,随机应变,尤其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涉及大量的抽象性概念和灵活多变的试题。
例如在学习《函数概念和与基本初等函数》时,给学生贯穿一些函数的用途:考古学家根据化石来推断该生物生活的年代;人口增长问题;投资问题;GDP问题等都可以用函数来解决.在讲了众多不同的函数后,一个学生兴奋地说:“函数的威力真大啊!”从而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通过在教学中贯穿一些数学理论的发展背景和数学文化历史,让学生感受数学带来的震撼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斗志.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全面性,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为学生的能力提升服务.
二、开发课堂资源,培养学生能力
课堂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阵地。教师要把握一切课堂资源,巧妙利用,使课堂更加结实、有效。
1、利用新旧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和解题能力,而且数学知识之间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巧妙的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当问题出现时,学生第一反应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新问题,当学生不能解决问题时,会产生认知冲突,此时教师再引入新知识,不断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将知识顺理成章的展示给学生,易于学生掌握和理解。
例如在学习《不等式》时,在对不等式的讲解后,设计了这样的练习:已知x,y∈R,且2x+3y=4,求1/x+1/y的最小值.随后学生开始兴致勃勃的解题,很快就通过计算得出了答案,学生的解法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说明学生对这部分的内容掌握的很好.正当我感到满意进入下一个问题时,有一个学生举手提出了新的问题:如果这个题的已知条件不变,那么1/x2+1/y2的最小值是多少?面对这一突来的问题,其他同学也跟着纷纷询问,这时如果避而不答,必然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失去了一次难得的探究机会.我紧紧抓住这个问题,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降低了题的难度:将已知条件改为了x+y=2,然后让学生试试看,几分钟后,学生顺利地获得了解题方法.通过逐级增加难度的方法将这个题顺利解决,同时也让学生更深地学习了不等式的解题方法.这样的即时新旧知识的冲突,虽然打破了对课堂的预设,但是演绎了另一种精彩,将数学课堂变为了一场智慧的交锋,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
2、巧妙利用学生的错误,诱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
学生在学习中,会不断的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面对学生的解题中出现的错误,教师不能坐视不管,要选出具有代表性的错误,进行集中讲评。必要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在板书自己的错误,供学生们探讨。在学生的探讨中,教师进行合理点评,启发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最终,引导学生纠正错误,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当学生出现错误后,如果教师的引导恰当,学生会正确面度自己的错误,积极纠正。
3、促进学生的探究,加强知识的迁移
知识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学生课堂教学中学到的知识,看似孤立存在,实际上,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知识之前的联系,适当迁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例如,在讲授一元二次不等式时,我带领学生首先复习一元二次函数和一元二次方程,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学习一元二次不等式。借助函数图像找寻三者之间。学生会轻易发现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是图像与x轴的交点,一元二次不等式大于零的解对应的是函数图像在X轴上方的部分,小于零的解对应函数图像在X轴下方的图像。知识之间的合理迁移,帮助学生化解了教学难点,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三、总结教学反思,促进教学相长
课堂结束后,教师要进行教学反思。课堂本身就是一门有缺陷的艺术。每堂课结束后,教师要进行双向反思。这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教师教给学生一碗水的知识,需要自身有一桶水的储备。
总之,数学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也是新课程理念落实的重要场所。教师要不断的更新教学观念,重视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知识,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焦敬芬. 高中数学有效课堂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 2011
[2]王春梅.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D]. 延边大学 2010
[3]王颖. 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D]. 云南师范大学 2009
[4]黄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D]. 辽宁师范大学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