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在工作中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少语文教师已没有了当年的奋发模样,常常会感到力不从心,出现未老先衰的迹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结合自己的实际,笔者认为这与缺少阅读有很大关系。因为缺少阅读,就缺少积累、缺少领悟、缺少更新。于是,与理想中的激情、睿智、儒雅、大气越来越远,久而久之成为一名疲惫的教书匠。笔者想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这个问题。
一、不阅读和少阅读的借口
语文教师不读书和少读书的原因是众口一词的“忙”“没时间”。其实没时间读书,是教师给自己的急功近利和懒惰寻找的借口。他们除了正常的忙碌之外,没事时就找人闲聊、上网、打扑克、应酬……唯独没有时间阅读。教师越是阅读少就越不爱阅读,就越感觉到自身的不足。正因为阅读少了,追求的品味降低了,精神失落了,当初的斗志慢慢逝去,于是日趋平庸、提前衰老。
二、阅读的意义究竟在哪里
语文的感染和熏陶作用,既来自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也来自语文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语文教师本身就是一种至关重要的课程资源。语文教师深厚的人文积淀和浓郁的文化气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书籍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几千年的文明,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阅读丰富,就能形成气质品性之心,精神境界得到提升;就能以自己的气质、魅力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吸引学生,以自己文化的、精神的、内在的、主体的体验和学生进行交流,对他们进行美的引导、理的启迪。笔者在工作中发现,学生大多是先喜欢上语文教师才喜欢上语文课的。
欧阳修有一句名言:“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苏霍姆林斯基说得更贴切,“一个老师每年不读五六本书,几年之后,他就不好当老师了。”
三、语文教师阅读的策略
1.克服懒惰和急功近利。阅读是勤奋的积累,拒绝浮躁。“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文化涵养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提高。语文教师要树立宁静致远的学习观和价值观,努力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要耐得住寂寞,静下心来潜心读书、专心读书、虚心读书,恢复已丧失的才情,提高审美水准,积淀文化底蕴,使钝化、衰老的情思重显敏锐和风采。
2.让读书成为日常生活。笔者经常借助日常阅读,给自己一个温煦宁静的心情,以消解尘世的喧哗与浮躁。通过阅读,笔者感觉到自己的精神得到升华,体味到了哲人和大师们的深厚思想,对生命和世界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黄庭坚曾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若不想沦为平庸,就得读,自觉读,一直读。
3.阅读要具有一定的方向性。人类知识经验的总结浩如烟海,人生百年,有效工作的时间也不过30多年,在这短短的30年时间里,如果什么都想了解、都想学,不仅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笔者平时围绕文学、历史、语文和语文教学选择书籍,阅读经过时间考验和众人公认的好书,倾向于涉猎自己在语文教学中欠缺的、薄弱的、有疑问的部分;既注意阅读教育科研方面的书籍,提升教育理念,也注意阅读文化精品,培养人文精神;既关注当代文学的发展走向,开阔文化视野,也了解当代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变迁,增强批判意识。
4.注意读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阅读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不断思考、认知的过程。思考是把书读活、为我所用的关键。如果只是机械地阅读、简单地浏览,自己的大脑会成了别人思想的跑马场。笔者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注意思考哪些是对自己有益的,哪些是普遍的,哪些是特殊的,哪些是已过时的,哪些还需要研究和琢磨,经常发问,寻找求证,提高阅读利用率。
总之,书籍作为人类文明成果的负载,给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可使我们吐故纳新,更新自我。语文教师只有坚持阅读,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才能永葆活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提升语文教育教学水平。
作者单位 甘肃省静宁县古城初级中学
编辑 薛小琴
一、不阅读和少阅读的借口
语文教师不读书和少读书的原因是众口一词的“忙”“没时间”。其实没时间读书,是教师给自己的急功近利和懒惰寻找的借口。他们除了正常的忙碌之外,没事时就找人闲聊、上网、打扑克、应酬……唯独没有时间阅读。教师越是阅读少就越不爱阅读,就越感觉到自身的不足。正因为阅读少了,追求的品味降低了,精神失落了,当初的斗志慢慢逝去,于是日趋平庸、提前衰老。
二、阅读的意义究竟在哪里
语文的感染和熏陶作用,既来自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也来自语文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语文教师本身就是一种至关重要的课程资源。语文教师深厚的人文积淀和浓郁的文化气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书籍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几千年的文明,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阅读丰富,就能形成气质品性之心,精神境界得到提升;就能以自己的气质、魅力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吸引学生,以自己文化的、精神的、内在的、主体的体验和学生进行交流,对他们进行美的引导、理的启迪。笔者在工作中发现,学生大多是先喜欢上语文教师才喜欢上语文课的。
欧阳修有一句名言:“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苏霍姆林斯基说得更贴切,“一个老师每年不读五六本书,几年之后,他就不好当老师了。”
三、语文教师阅读的策略
1.克服懒惰和急功近利。阅读是勤奋的积累,拒绝浮躁。“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文化涵养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提高。语文教师要树立宁静致远的学习观和价值观,努力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要耐得住寂寞,静下心来潜心读书、专心读书、虚心读书,恢复已丧失的才情,提高审美水准,积淀文化底蕴,使钝化、衰老的情思重显敏锐和风采。
2.让读书成为日常生活。笔者经常借助日常阅读,给自己一个温煦宁静的心情,以消解尘世的喧哗与浮躁。通过阅读,笔者感觉到自己的精神得到升华,体味到了哲人和大师们的深厚思想,对生命和世界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黄庭坚曾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若不想沦为平庸,就得读,自觉读,一直读。
3.阅读要具有一定的方向性。人类知识经验的总结浩如烟海,人生百年,有效工作的时间也不过30多年,在这短短的30年时间里,如果什么都想了解、都想学,不仅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笔者平时围绕文学、历史、语文和语文教学选择书籍,阅读经过时间考验和众人公认的好书,倾向于涉猎自己在语文教学中欠缺的、薄弱的、有疑问的部分;既注意阅读教育科研方面的书籍,提升教育理念,也注意阅读文化精品,培养人文精神;既关注当代文学的发展走向,开阔文化视野,也了解当代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变迁,增强批判意识。
4.注意读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阅读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不断思考、认知的过程。思考是把书读活、为我所用的关键。如果只是机械地阅读、简单地浏览,自己的大脑会成了别人思想的跑马场。笔者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注意思考哪些是对自己有益的,哪些是普遍的,哪些是特殊的,哪些是已过时的,哪些还需要研究和琢磨,经常发问,寻找求证,提高阅读利用率。
总之,书籍作为人类文明成果的负载,给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可使我们吐故纳新,更新自我。语文教师只有坚持阅读,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才能永葆活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提升语文教育教学水平。
作者单位 甘肃省静宁县古城初级中学
编辑 薛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