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呼唤真正的平等

来源 :教学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rgreghrtgtrg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新课程改革已历时数年,教师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学习方法都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笔者认为,新课程的一切理念上的变化,都是以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为基础,如不能真正消除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的影响,则一切的变化均只是表面现象。本文从笔者自己的实践出发浅谈了自己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平等意识的维护两个方面的一些做法及看法。
  关键词:角色定位;维护;平等
  唐朝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然而时至今日,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量、信息量的剧增,学生接受信息、知识的渠道不断增多,学生的思想也日益复杂。教师再想单人匹马,完成教育下一代的重任已不太可能。因而教育改革应运而生,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新名词纷至沓来。我们不再把学生视为一种按某种需要加以塑造的素材,或接受知识的容器,纯粹地进行单向传输。而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进行双向交流。然而真正要把这种想法落到实处,首先要改变师生之间在课堂上的关系,实现真正的平等。中国向来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中国少年儿童素状抽样调查情况报告(4)》根据对2000名教师的调查指出:“仍有17%的教师在观念中存在应采取高惩罚态度对待学生的看法或认识” “有约27%的教师缺乏明晰的师生平等的基本观念。”要求学生对教师绝对的服从的这种师道尊严的观念,确立了师生之间的不平等地位。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使大家脑中根深蒂固地认为作为教师就应该受到特别的尊重,特别是上课时更是注重这种师道尊严。随意地批评学生;在意识上强加于学生,要你读就得读,要你写就得写,不读不写还得罚;在思维上限制学生,漠视学生的创造性。然而真正要实现新课标的自主精神却要求师生在上课时也应该是平等的朋友关系。这无疑给执教者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一、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的定位
  对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有一位专家作了这样的形象比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就像抛球与接球的过程一样。第一,抛球者和接球者都是主体;第二,抛球者与接球者之间是平等的、合作的;第三,抛球接球双方都认真对待对方;第四,抛球和接球是可以连续的。可见,没有平等的师生关系,就不可能使课堂教学达到真正和谐。因此笔者认为,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首先必须认识到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两者地位应该是平等的。而要使这种平等关系真正在教学中得以体现,那么根据不同的课型,正确定位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激发学生兴趣,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大胆与老师平等对话至关重要。根据笔者的实践探索,以下几种角色值得参考:
  ㈠导演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说:“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就可能蜕变为‘训兽式’的活动。”要当好一名出色的“导演”,首先要对“剧本”(教学内容)了如指掌。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学生读、说、演,把课堂交给学生。老师在课堂上只不过是作引导和点拨。例如:在教《核舟记》时,让学生充分地研读课文,老师只作个别难词上的点拨,重点在体会文中对“核舟”上人物的生动描写。这时,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自找搭挡,分别扮演苏东坡、黄鲁直及佛印,还有舟尾的两个舟子的情态。学生的扮演情况怎么样?这跟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密切相关,老师也不要急于去纠正或评价。让学生仔细观察,创造条件激发他们发言,指出表演学生的优缺点。再请其他学生表演,在观察与比较中提升对课文的理解。又如,《世说新语》一课的学习,在学生了解课文的基础上,老师把课文编成小剧本,让学生表演小话剧。老师适当指导学生的表演细节和道具运用,导演的角色在这里就充分地体现出来。
  ㈡、记者 一个基督徒问牧师:“做祷告时可不可以吸烟?”牧师干脆地说:“不可以!”基督徒又问:“那在吸烟的时候可不可以做祷告?”牧师赞赏地说:“当然可以!”。 许多问题的处理,仅须换个方式,便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笔者在上《阿长与山海经》一课时,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把原来设计的问题“谈一谈阿长的性格特点”改成“试着把自己当作是阿长,展开小组讨论,准备接受老师的采访”。老师就以一个记者的身份对学生进行采访。通过一些记者采访常用的问题,从阿长的身世问到阿长对小少爷的看法。学生们时而大胆虚构,时而精辟分析,令我欣喜不已。这堂课既让学生学到了有关采访的一些知识,又把本来较为枯燥的问答变得生动活泼。学生也在较为轻松的气氛下理解了阿长的性格,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
  ㈢、主持人、裁判员 教师的作用还要放在指导学生“自治”管理上,帮助学生形成和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和创造性自学能力上。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语文教育改革家魏书生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十分重视学生的自立、自治。他还认为这种情况下的语文教学“一靠民主,二靠科学”。这样一来,老师的角色扮演在教学的具体实践中又产生了新的变化。例如:语文课中的一场辩论会,老师的角色就可以是主持人、裁判员(评论员)。一堂朗读或诵读课,老师同样要担当起主持人和评论员的角色。这些角色的出色扮演,就完全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以体现。
  以上几种教师角色的转换,将学生推入了思考之中,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并通过各种不同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虽然淡化了教师的权威性,却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有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和平等意识的创建。
  二、课堂教学中平等意识的维护
  当然真正实现课堂内的平等,仅靠教师角色的转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仅仅是一个形式上的变化,由于习惯心理的影响和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教师在大多数学生心目中是至高无上的,对教师总有一种畏惧和膜拜心理。因而即使已经创设起来的平等关系也是十分脆弱的,只要一点点外部条件的影响,你辛辛苦苦营造起来的平等氛围便马上烟消云散。因此教师有意识地维护学生的这种平等意识显得尤其重要。
  ㈠、做一个敢于说“我不懂”的教师。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再会死抱着“传道、授业”的教条不放。一般都会更多地让学生走向前台,展现他们的思想。在多向交流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然而这种交流往往会带给教师极大的冲击。能力再强,知识再全面都不可能回答学生的每一个疑问。笔者在教《阿长与山海经》一课时,讲到了过年风俗。虽然上大学时,选修过这门课,然而已忘得七七八八。当学生问到绍兴到底有哪些过年的风俗时,我只能坦言“我不知道,我回去查”。后来在学生的日记中写到:“我从没遇到过这样坦白的教师,你教会了我如何对待生活。”在以后的课堂上,学生们发言更为积极,更愿意和我一起探讨。因为他们知道教师和他们一样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很难想象,当时笔者如为了保住自己的面子,而强迫他们不要提类似的问题,扼杀了他们本就十分脆弱的平等意识,会造成怎样的局面。 坦承“我不懂”也许会对自己的“知识权威”这一形象有影响,然而它在为学生做出了坦诚榜样的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发言欲望与信心。让他们不唯师、不唯书、不唯上,敢于质疑。又何乐而不为呢?正如巴西学者弗莱雷在《受压迫者的教育学》中所说:“在平等的对话中,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教师式的学生及学生式的教师。教师不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过程负责。”   ㈡、奉献一颗爱心。教学是为了什么?原则上当然是为了人,使人更有知识、更聪明、更健康、更高尚、更有价值。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以知识为目的的,“更聪明、更健康、更高尚、更有价值”可能只是意外的收获。于是我们的课堂教学往往会身不由已地围绕“传道、授业、解惑”的枢纽和“知识就是力量”的中心旋转。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请你记住,教育-------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教师是教育的神圣承担者,当我们要唤醒学生们对“生命”的情感的时候,首当其冲地要给孩子以爱。即使这种爱是连母鸡也会做的事,但是,要知道,有多少双孩子的眼睛与心灵渴望着教师对他们的温暖与呵护?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明白:“谁爱儿童的叽叽喳喳声,谁就能够从事教育工作,而谁爱儿童的叽叽喳喳声已经爱得入迷,谁就能获得自己的职业的幸福。”
  ㈢、始终记住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角。
  笔者曾经在嘉兴听了两堂课,上得都是《斑羚飞渡》。听得出来两位老师都有扎实的基本功。第一位老师先出示了自己制作的一个flash短片,情节完整,场面感人。接着用标准普通话,声情并茂地朗读了该文,动情处催人泪下。当课转入高潮时却没有学生愿意多说,结果可想而知。另一位老师,只做了一个简单的动画。上来也不多说,简单的开场白后便直入正题,结果学生发言热情,精彩的看法让在座的老师时而大笑,时而惊叹!其实大家都有切身体会,人们在水平相近的群体中最放松,最没有压力,愿意发表自己的看法。因此教师想营造真正平等的氛围,首先要注意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要学会倾听,老师要做学生们忠实的听众,认真地倾听他们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营造一个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们如痴如醉地探究、体验、交流,或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补充同学的发言,或互相启发,或自由组合朗读……教师要以欣赏的眼光看、听,适当地作些点拨。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每一种看法的提出,对大家的作用与帮助。增强他们的自信。而不要急于表现自己的长处。有时这样做反而会适得其反使学生敬而远之。
  总之在新课改轰轰烈烈的今天,在人人提倡转变教学观念的今天。笔者认为首先要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放下所谓的师道尊严,真正树立平等观念,同时帮学生摆脱这种思想的束缚,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真正地活起来。才能使“新课改”真正落到实处。才能使广大师生早日走上真正的幸福之路。
其他文献
初三数学分为代数、几何两个部分。代数内容有一元二次方程、函数及其图象,统计初步三章;几何内容有解直角三角形和圆两章。初三数学的学习,是以前两年数学学习为基础的,是对已学知识的加深、拓宽、综合与延续,是初中数学学习的重点,也是中考考查的重点。目前,中考复习已经进入关键阶段,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重视:  (一)狠抓“双基”训练  “双基”即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基础知识是指数学概念、定理、法则、公式以
期刊
不少教师不知道怎样复习,复习缺乏科学性,带着随意性和盲目性。据了解,当前,我区教师的复习方法很多。有的按教材顺序逐一复习;有的脱离教材按基础知识、阅读、作文复习,基础知识再按拼音、汉字、词语、句子、复习;有的教师按知识系统进行讲解,让学生听、记、背、练习;有的只是让学生反复练习,做很多的题,希望学生通过练习掌握相关知识;有的教师则放羊式地让学生只是看书,希望学生通过自学掌握相关的知识。应该说,这些
期刊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再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因此,不可能是近乎完美、滴水不漏的,经常会有课前预设不到,甚至与预设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每一位老师都应努力去促进更多的“非预设生成”,并及时捕捉住非预设生成的智慧火花,让他绽放生命活力,使课堂因生成而美丽,成为和谐的课堂,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像往常一样,我兴致勃勃地走进教室,运用发展性阅读进行学习园地
期刊
【摘要】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高,完全依托于语文课程资源以及相关的实践活动。语文课堂教学要达成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全面性的教育,应当占有尽可能丰富、多元的课堂教学资源,并自主、有效地加以利用。在新的课改形势下,中学语文教师如何搞好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  我国基础教育
期刊
具体而言常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情境型  指教师根据文本的意境,创设一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让学生想象优美的意境,体验美好的情感。简言之,通过导入引导学生进入作品描写的情境。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创设并引导学生进入教材所描绘的情境,无疑对优化课堂教学起着重要作用。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要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从中受到感染,教师就要善于挖掘课文中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
期刊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改革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  一、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内涵  英语教育问题本身具有多元性和复杂性,加之研究者们对该问题的认识程度、研究深度和学术视野的广度不同,因而对于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内涵,研究者们还没有达成普遍共识。但归纳起来,本文认为英语教师专业素质
期刊
美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培养创造力的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因此,美术教师要把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挖掘教材,激发兴趣  美术教育的内容一般是贴近学生生活的,是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是教师最大的过失。”教师要灵活掌握课的内容,不一
期刊
【摘要】伴随着人口剧增和工业的飞速发展,人类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造成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以及生态失衡等生态学问题,这些已引起了人们对生态环境教育的高度关注。本文从生态环境教育的含义、教育形式、教育内容等方面,阐述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加强环境保护教育所具有的深远意义。  【关键词】生物教学;生态环境意识教育  生物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的内容突出了“人与生物圈”这一主线。课程标准中的情感
期刊
学习是一个认知活动、智力活动的复杂过程。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先有感知然后才能理性思维。学生在校的学习的性质、内容、目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因此任何一种学习活动都伴随着复杂的心里活动,即学习成果的获得,要想提高学生的成果,即提高课堂实效,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和情感规律。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意义建构需要有精心的问题设计,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都需要由精美的问题设计来体现。常常
期刊
【摘要】“高中语文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对学生进行美的诱导、启迪,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提高审美境界。  【关键词】高中语文;美育;审美意境  一、教师的语言、要给人以美的享受  现在理论界对课堂中的“两主” 争论颇多,但我想在课堂中教师的作用肯定不能抹杀。有人说不管你采用什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