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留守儿童成长现状
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乏,已成为学校管理的一大顽症。他们外在表现为不服管理,常常打架、斗殴、抽烟、喝酒、打游戏甚至赌博。心理上,他们表现为敏感、脆弱、孤僻、偏激、自卑等,他们或多或少存在人格缺陷。为此,我校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一个专题进行了研究。家庭教育的现状令人堪忧。在教育过程中受社会原因、教育原因、家庭原因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家长在培养孩子过程中表现出了溺爱型、专制型、放任型、期望过高型等。由于种种原因,造成孩子存在人格缺陷。如因贫穷带来的自卑而又敏感脆弱的性格;因教育失衡而导致的品质退化;因教育手段落后、信息闭塞而导致的心理失衡;封闭的环境导致视野狭窄、思想保守。
留守儿童顽疾形成的原因
(一)学校德育的缺陷
1、德育要求缺乏一贯性
德育工作必须要有明确的德育目标和要求,也就是说,通过教育要促使受教育者成长为具有何种道德品质的人。变动不定的德育要求,使得德育工作总是浮在表面,难以深入下去。如果倡导的德育目标总是变来变去,就很容易滋生浮躁的情绪和急功近利的工作作风。这种尚处于“他律”阶段的道德行为,一旦脱离了外在的控制,很容易倒退到最初的状态。
2、重智育轻德育的价值取向
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成了一种普遍的倾向。从过去的“只要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到今天的“出国热”“电脑热”,人们的意识中或多或少都有些看重知识,看重分数的倾向。家长只关心子女的考分而漠视思想道德品质,高校录取新生也只看考分而淡化品德表现。社会需要、就业压力、高收入的回报,以及家长的投入与期望等原因,都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升学竞争的压力,这就使学校德育工作受到巨大的牵制。在很多学校,德育处于智育的从属地位,评“三好”常常是“一好”代“三好”,德育工作的整体性、完整性及渗透性都不能在学校工作中有所表现。因此,德育工作总是流于形式,而很少落实到学生道德行为的改变上来。
3、家庭、社会与学校德育步调不一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影视、娱乐场所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学生社会生活的领域迅速扩展,大量家长长期外出打工,单亲家庭的出现,无不使学生的成长脱离了家长的正确引导,这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学校德育侧重于正面教育,灌输的是真、善、美的东西,而学生在家庭、社会却耳闻目睹了许多光怪陆离、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这样,学生一旦走出校园,感受到多姿多彩的社会时,便会感到学校、老师灌输的思想信念、道德情操显得多么单薄、多么脆弱,以至于出现了“学校辛辛苦苦教育五天,抵不上学生回家两天”的状况。
4、教师思想不统一,德育体系没形成
教师比较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知识的灌输和教育,忽视学生在德育中的作用,忽视作为独立个体,有着巨大发展潜力和个别差异的、有智慧的、有情感的人的存在,忽视了学生个人存在,学生知、情、意、行不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起不到共同发展的作用。各个环节、部门在对德育的认识上没有统一思想、达成共识、构成德育体系、形成德育氛围。
(二)家庭原因
1、家庭关爱的缺失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孩子没有人带,通常把他们寄养在祖父母家、亲戚家,甚至很小年纪就住校,使得他们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而亲戚、祖父母虽然对孩子也有或多或少的关爱但毕竟不能取代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孩子遇到问题或不愿与他们交流或虽然和他们有一定的交流但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孩子没有得到应有的关爱和引导,便会逐渐关闭自己的心灵,“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些问题日积月累最终造成孩子的人格缺陷。
2、家庭教育的缺陷
由于长期和父母分开,孩子缺少父母正常的教育引导,价值观念模糊,缺少是非善恶判断的尺度,而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节目良莠不齐,加重了孩子的分辨是非的困难。
他们的父母文化素质相对比较低,没有一个系统的教育意识和观念,甚至不懂教育。以为给孩子吃饱穿暖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对孩子心灵的发展缺少足够的关注。又由于长期不在一起,一旦在一起就会尽一切可能满足孩子的欲望,不管这要求是否合理,以为这就是关爱,殊不知这又造成了对孩子的溺爱和放纵。还有些父母平时不关注孩子也没时间关注孩子,等到孩子犯了错就大发雷霆,却不认真思考,以为毒打一顿就完事。
为改进我校的德育工作,重新树立学校在社会上的良好形象,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摆在面前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核心理念,逐步完善教师德育队伍建设,不断扩展德育的深度和广度,完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结合”网络,为孩子构建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是势在必行的。
解决途径
1、建设教师队伍,形成育人环境
建设一支有技术、有能力、充满爱心的教师队伍,为留守儿童创建一个温馨的心灵家园。在育人的过程中,学校始终是育人的主要环境。因此充满爱心的校园环境对于缺少关爱的留守儿童无异于沙漠中的一股甘泉。德育为立校之本,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德育工作中,学校健全了“一套班子十条线”的德育工作网络:“一套班子”,即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即校园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全体成员),校长为组长,对全校德育工作负总责;“十条线”是:①校长——政教——班主任一一学生一条线;②校长——政教——文明岗——学生一条线;③校长——政教——班委会——学生一条线;④校长——团委——团员同学——学生一条线;⑤校长——教导处——科任教师——学生一条线;⑥校长——住管员——学生一条线;⑦校长——值周教师——值日教师、楼层值周教师——学生一条线;⑧校长——总务处——后勤工作人员——学生一条线;⑨校长——家长委员会——社会人事——学生一条线;⑩校长——法制副校长——社区——学生一条线。这个德育网络对全校师生施以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的管理和自我管理,教育和自我教育;收到了全方位育人、自觉育人的良好效果。到目前为止,学校已初步形成了全员自觉育人的良好氛围和风气。
2、抓班风、学风的整顿与提高
班级是学生的第二个精神家园,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班级这个家园尤为重要。一个具有良好班风和学风的班级是留守儿童的隐形老师,对儿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
3、制定转化、管理、教育方案
①通过师生共同评定,确定突出生。通过调查,确定父母外出打工及单亲家庭学生。
②针对突出生的个性,做个别研究,对症下药。分析中学生的问题,也要像医生治病,诊断准确,然后才能对症 下药。现在的社会是开放的社会,家庭、学校、社会中的各种因素都会影响他们的身体心灵和思想。其实,中学生的许多问题,往往可在家长身上或其他方面找到原因。俗语说,“有其父必有其子”。若一味追究学生的责任,往往会陷入与事无补的窘境。问题的原因找准了,解决起来就能做到有针对性。这里必须强调的是,家庭教育有规律,但没有人人适用、一用就灵的绝招。因为,每一个学生,每一位家长的情况(身体、心理、个性、思维等)都是有差异的。即使是一种好方法,不同的家长用于不同的学生身上,至少也要做一点因人而异的变动才能奏效。
③联系家长,家校联合,共同加强对学生的管理。A与家长联系,共同研究学生的个性及成长过程,分析其心理特征及行为特点,以便对症下药。B对特殊学生,发放家校联系单,每周五在校由班主任签名,反应该生本周在校情况,回家后由家长签名,说假期在家的学习及表现情况。C引导学生每周做好自查自纠,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具体的目标及措施,对上周的情况加以小结。一式两份,一份班主任签名,带回家与家长见面,家长签名,以便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情况,家校联合,共同教育。一份上交政教处存档。D教给家长科学的育人方法,尊重理解与严格相统一,对于家长来说,不要求每个人都成为教育专家,但需要家长们能了解孩子成长发育中的规律,不然往往会做出一些违背教育规律的事情,产生不良效果。要引导孩子接触优秀的文艺作品,使孩子得到美好与享受。和孩子共同制订新学期新打算,探讨如何交友问题及良好的学习方法等。
4、改革德育方式,改变德育评价是根本
①摒弃枯燥乏味的说理教育,改为比较人性化的关怀和帮助。比如,建立心理咨询所、学生交流站、手拉手俱乐部等,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和解开心结。
②改传统的德育评价为过程性评价。以便学生对自己的日常行为做好自查,及时调整不当之处。如,制定个人档案袋。
③建立鼓励机制,培养广泛兴趣。俗话说“无事生非”,要想让孩子少犯错,就要让孩子忙起来,让其拥有广泛而健康的业余爱好。业余爱好可以占去他们过多的业余时间,就可以减少无事生非的可能性,还可以陶冶情操,增进同学间交流。但是如何激发他们的兴趣呢?教师要巧设台阶让他们都尝到成功的甜头,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各种课外活动,培养他们的兴趣。
注意采用鼓励教学的方法,在教学和生活中注意激发学生的热情,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注重培养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意识,力求达到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协调统一,以取得最佳的育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