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约瑟夫·舒茨简介:
奥地利古建筑师、舒茨典藏画廊主持人、策展人、艺术评论家
由奥地利驻华大使馆、中国美术馆、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及舒茨艺术典藏共同主办的《奥地利著名画家维尔纳·贝格作品展——从表现主义到波普艺术》继中国美术馆举办之后来到上海,于1月19日至31日在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举行。这位画家对中国观众而言比较陌生,你作为策展人,是如何想到将此大展搬到中国来的?
约瑟夫·舒茨:首先我要说,维尔纳·贝格绝对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其次,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在城市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口导入,并引发诸多社会矛盾的情况下,中国也不能例外,那么,维尔纳·贝格的作品无疑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思考的话题和空间。
1904年,维尔纳·贝格出生在莱茵山区爱伯菲尔德的一个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是家中幼子。高中毕业后他即离开德国前往维也纳学习宏观经济学,读完博士后,分别在维也纳和慕尼黑艺术学院学习绘画。不过学校里的绘画老师如卡尔·斯特雷、卡尔·卡斯帕尔对他的影响有限,倒是他结交的一群朋友对他产生了重大影响。这群有社会责任感的朋友对文明持批判态度,拒绝资产阶级的生活,追求简单、真实、意义丰富的生活。于是在1931年,维尔纳与家人搬进了鲁塔农庄,住在一间简单的农舍里,自己种庄稼,在原汁原味、自然而然的世界里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同时他近距离地观察农民的生活,与他们交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艺术上他坚决放弃了传统的审美观念,力图摆脱学院派影响,建立起自己的观察视角和审美理想。
刚才我在展厅里浏览了一遍他的作品,确实令人震惊并赞叹。他的油画明显受德国早期表现主义的影响,但又有自己的风格特征,是别人无法模仿或覆盖的。他的绘画语言简洁有力,线条硬朗而不失温柔,色彩运用方面强烈而率性。他的作品题材大多是农村生活,还有一部分是直击人物的心灵,真实描绘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社会动荡中知识分子内心的迷茫与痛苦。
约瑟夫·舒茨:你的概括很准确。维尔纳·贝格与德国表现主义画家有联系,与蒙克也有联系。但后来他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有一句话极有意思:“没有什么比清清楚楚更神秘。”所以他一直在寻找一种简洁、清晰的绘画语言,从而开创了比同时代其他画家更内敛、低调、更脆弱的画风。
但是我在维尔纳·贝格的作品中并没有看到波普艺术的影子啊,为什么画展的命名会涉及波普艺术?
约瑟夫·舒茨:这也许是一个长期的误会,最早好像是美国艺术评论家提出来的,可能基于维尔纳·贝格的作品更多地取材于日常生活即景,表现普通人的形象与内心,在这点上与波普艺术相似,或对他们产生影响。我认为他就是一个纯粹的表现主义艺术家。
您刚才在展厅里提醒我特别关注三幅油画,您说是画家在罹患精神病时期创作的,他为什么会陷于如此不幸的状态?
约瑟夫·舒茨:尽管维尔纳·贝格远离城市尘嚣,远离纷争,但进入上世纪30年代初的欧洲正处于大动荡与党派政治的激烈冲突之中,德国的命运被希特勒所掌控,狂热而排他的纳粹思想也给艺术家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和误导。1937年,他被希特勒诋毁为“颓废艺术家”。希特勒当时要求画家表现那种金发碧眼的雅利安人,而且必须处于画面中心地位、光芒四射的那种形象。但维尔纳·贝格并不屈服,战争期间在欧洲发生的战争暴行与罪恶,都被他用素描或者油画的形式记录下来了。
1947年维尔纳成为奥地利公民,其后的很多年他都拒绝举办展览。但不久,在战争前受到排挤与贬斥的后果显现出来,他一度非常忧郁,只得住进精神病院,但在那里他还是坚持画画,画病友,画自己。所以那三幅作品看似是精神病人的写照,其实何尝不是今天我们许多人的写照呢?
这次来上海巡展的维尔纳·贝格作品中还有一些版画,我只能说非常震撼人心,虽然是黑白两种基色,但那种简洁到无法再简洁的风格,准确而传神的人物形象刻画,完美的构图与粗犷的线条,传递出强大的人格力量与温柔的人文情怀。您知道吗?多伦现代美术馆所在的这一带,曾经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晚年生活工作的地方。鲁迅是中国现代版画运动的倡导者的推进者,深刻影响了青年版画艺术家的成长。就在大陆新村生活的那段日子里,他与近50位版画青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热情支持版画艺术创作。而且他将东欧的版画引入中国,不仅表达了对弱小民族反抗暴政的同情,而且也对中国的民族解放与国家革命起到了推动作用。今天,我们同样从维尔纳·贝格的版画中看到了他对底层民众的同情与关怀,还有抗争,当然会引起中国观众的共鸣与感激,从这个意义上说,在这个曾经发生大师与青年艺术家探讨版画艺术的地方,维尔纳·贝格的版画完成了一次穿越时空的历史性访问与对话。
约瑟夫·舒茨:您说得太好了,如果能在观众中产生这样的联想,就是本次画展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效果,意味着巨大的成功,文化交流就应该是民众的思想交流。
我们换个话题好不好?我想知道的是,本次画展的作品都是您提供的吗?
约瑟夫·舒茨:我只提供了15件作品。维尔纳·贝格一生低调行事,也不希望通过出卖作品来改变自己的活动。维尔纳·贝格生前将全部作品分配给整个家族成员,他们就成立了一个基金会,分享产权,集中保管,所以维尔纳·贝格的作品在艺术市场上难得一见。我的十多件藏品都是从私人藏家那里得到的。15年前,我第一次看画维尔纳·贝格的作品原作,受到强烈震撼,萌发了收藏的宏愿。两个月前我还从私人藏家那里花了24.9万欧元买了一件作品。此次展出的作品,都是我从基金会那里借来的,很不容易。
作为收藏家和画廊主持人,能否向本刊读者介绍一下您的收藏理念和评判标准?还有……不好意思,您现在拥有多少件藏品?
约瑟夫·舒茨:不必不好意思,其实读者都希望听到有关财富增值的故事,或者收藏秘诀之类的话。我从16岁就开始收藏了,这得益于祖父的影响和教诲,他是一个画商,他教我如何判断一幅油画的价值以及真伪。当然,我青年时从事的第一份职业是古建筑修复,这份工作让我获得了一笔可观的资金,然后我就开设了自己的画廊,有了稳定的货源和客户。同时我自己也一直在收藏绘画艺术品,维也纳分离派画家的作品是我主要的搜寻对象,比如席勒和可可西卡的作品我都有一些,克里姆特的作品也有。两年前我花2000欧元买了一幅克里姆特的素描,现在恐怕要30万欧元了吧。 我一般不去拍卖行举牌子,那里的气氛极具蛊惑力,成交价常常不能真正体现拍品的真实价值。同时我也不收藏在世艺术家的作品。我现在拥有1200件藏品,不久的将来,我希望能在北京、上海等中国6座大城市办一个奥地利油画藏品巡回展,让中国观众分享这些精美的艺术品。
您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态势怎么看?
约瑟夫·舒茨:我一直关心中国的当代艺术走向,但坦率地说,中国当代艺术家绝大多数都在模仿外国同行,甚至模仿已经去世的艺术家,走他们的老路,这样的话,你永远跟在别人后面难以超越,无法形成自己的语言和风格,你的价值就是仿制品。
但是我得知您刚刚收藏了一件王小松的油画作品。为什么你破例收藏在世艺术家的作品,而且是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
约瑟夫·舒茨:要我改变收藏理念是不容易的,但王小松是例外。王小松是一个有自己个性和风格的画家,他用充满抽象符号的油画,关注人类存在的价值与信仰危机,与生活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还有留学德国柏林艺术大学的经历,后来参与了许多亚洲区域的重要艺术展,他的个人艺术展也曾在德国吕贝克博物馆圣安妮美术馆展出。这次在奥塞画廊蔡彭城先生的陪同下我去杭州与画家会面,一下子就看中一幅画,当场谈妥价格,现在就只等他将银行账号告诉我了。以后我会继续关注这位有潜力的画家,还计划与奥塞画廊合作,为王小松举办个展。
中国的艺术市场起步较晚,发展还不成熟,有些画家与画廊建立的合作关系后,又背着画廊将作品卖给私人。这样做对画廊来就说是不公平的,对市场与税收制度也是一种不可原谅的伤害,这样的事在欧洲会发生吗?
约瑟夫·舒茨:在欧洲也发生过,但总体而言,画廊与画家的合作关系是牢固的,可信的。画廊代理艺术家的作品,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画廊主持人必须有准确的判断力,懂得作品的价值,还须有超前的眼光,可以发现未来的大师。再说画廊要为宣传艺术家作不小的投资啊。现在奥地利已经成为欧洲艺术品交易中心,在维也纳有数不清的画廊,几乎每条街都有。像我的舒茨典藏画廊,光从缴税额看,已经跻身于全奥地利前十名的大画廊之列。世界上各大美术馆或画廊都曾借我的藏品办展。
在我的收藏经历中,我相信自己的眼光和直觉,这是经验和天赋共同在起着引导作用,基本没有失败过。这不是学院里能学到的技能。再告诉您一个经验,在看画展时,如果有一件作品让你停下脚步,迟迟不愿离开,那就说明它打动你了,你可以不再看其他的作品,与它慢慢对话,发现它的秘密,这比走马看花更有收获,更能提升自己的鉴赏水平。
奥地利古建筑师、舒茨典藏画廊主持人、策展人、艺术评论家
由奥地利驻华大使馆、中国美术馆、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及舒茨艺术典藏共同主办的《奥地利著名画家维尔纳·贝格作品展——从表现主义到波普艺术》继中国美术馆举办之后来到上海,于1月19日至31日在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举行。这位画家对中国观众而言比较陌生,你作为策展人,是如何想到将此大展搬到中国来的?
约瑟夫·舒茨:首先我要说,维尔纳·贝格绝对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其次,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在城市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口导入,并引发诸多社会矛盾的情况下,中国也不能例外,那么,维尔纳·贝格的作品无疑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思考的话题和空间。
1904年,维尔纳·贝格出生在莱茵山区爱伯菲尔德的一个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是家中幼子。高中毕业后他即离开德国前往维也纳学习宏观经济学,读完博士后,分别在维也纳和慕尼黑艺术学院学习绘画。不过学校里的绘画老师如卡尔·斯特雷、卡尔·卡斯帕尔对他的影响有限,倒是他结交的一群朋友对他产生了重大影响。这群有社会责任感的朋友对文明持批判态度,拒绝资产阶级的生活,追求简单、真实、意义丰富的生活。于是在1931年,维尔纳与家人搬进了鲁塔农庄,住在一间简单的农舍里,自己种庄稼,在原汁原味、自然而然的世界里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同时他近距离地观察农民的生活,与他们交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艺术上他坚决放弃了传统的审美观念,力图摆脱学院派影响,建立起自己的观察视角和审美理想。
刚才我在展厅里浏览了一遍他的作品,确实令人震惊并赞叹。他的油画明显受德国早期表现主义的影响,但又有自己的风格特征,是别人无法模仿或覆盖的。他的绘画语言简洁有力,线条硬朗而不失温柔,色彩运用方面强烈而率性。他的作品题材大多是农村生活,还有一部分是直击人物的心灵,真实描绘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社会动荡中知识分子内心的迷茫与痛苦。
约瑟夫·舒茨:你的概括很准确。维尔纳·贝格与德国表现主义画家有联系,与蒙克也有联系。但后来他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有一句话极有意思:“没有什么比清清楚楚更神秘。”所以他一直在寻找一种简洁、清晰的绘画语言,从而开创了比同时代其他画家更内敛、低调、更脆弱的画风。
但是我在维尔纳·贝格的作品中并没有看到波普艺术的影子啊,为什么画展的命名会涉及波普艺术?
约瑟夫·舒茨:这也许是一个长期的误会,最早好像是美国艺术评论家提出来的,可能基于维尔纳·贝格的作品更多地取材于日常生活即景,表现普通人的形象与内心,在这点上与波普艺术相似,或对他们产生影响。我认为他就是一个纯粹的表现主义艺术家。
您刚才在展厅里提醒我特别关注三幅油画,您说是画家在罹患精神病时期创作的,他为什么会陷于如此不幸的状态?
约瑟夫·舒茨:尽管维尔纳·贝格远离城市尘嚣,远离纷争,但进入上世纪30年代初的欧洲正处于大动荡与党派政治的激烈冲突之中,德国的命运被希特勒所掌控,狂热而排他的纳粹思想也给艺术家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和误导。1937年,他被希特勒诋毁为“颓废艺术家”。希特勒当时要求画家表现那种金发碧眼的雅利安人,而且必须处于画面中心地位、光芒四射的那种形象。但维尔纳·贝格并不屈服,战争期间在欧洲发生的战争暴行与罪恶,都被他用素描或者油画的形式记录下来了。
1947年维尔纳成为奥地利公民,其后的很多年他都拒绝举办展览。但不久,在战争前受到排挤与贬斥的后果显现出来,他一度非常忧郁,只得住进精神病院,但在那里他还是坚持画画,画病友,画自己。所以那三幅作品看似是精神病人的写照,其实何尝不是今天我们许多人的写照呢?
这次来上海巡展的维尔纳·贝格作品中还有一些版画,我只能说非常震撼人心,虽然是黑白两种基色,但那种简洁到无法再简洁的风格,准确而传神的人物形象刻画,完美的构图与粗犷的线条,传递出强大的人格力量与温柔的人文情怀。您知道吗?多伦现代美术馆所在的这一带,曾经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晚年生活工作的地方。鲁迅是中国现代版画运动的倡导者的推进者,深刻影响了青年版画艺术家的成长。就在大陆新村生活的那段日子里,他与近50位版画青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热情支持版画艺术创作。而且他将东欧的版画引入中国,不仅表达了对弱小民族反抗暴政的同情,而且也对中国的民族解放与国家革命起到了推动作用。今天,我们同样从维尔纳·贝格的版画中看到了他对底层民众的同情与关怀,还有抗争,当然会引起中国观众的共鸣与感激,从这个意义上说,在这个曾经发生大师与青年艺术家探讨版画艺术的地方,维尔纳·贝格的版画完成了一次穿越时空的历史性访问与对话。
约瑟夫·舒茨:您说得太好了,如果能在观众中产生这样的联想,就是本次画展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效果,意味着巨大的成功,文化交流就应该是民众的思想交流。
我们换个话题好不好?我想知道的是,本次画展的作品都是您提供的吗?
约瑟夫·舒茨:我只提供了15件作品。维尔纳·贝格一生低调行事,也不希望通过出卖作品来改变自己的活动。维尔纳·贝格生前将全部作品分配给整个家族成员,他们就成立了一个基金会,分享产权,集中保管,所以维尔纳·贝格的作品在艺术市场上难得一见。我的十多件藏品都是从私人藏家那里得到的。15年前,我第一次看画维尔纳·贝格的作品原作,受到强烈震撼,萌发了收藏的宏愿。两个月前我还从私人藏家那里花了24.9万欧元买了一件作品。此次展出的作品,都是我从基金会那里借来的,很不容易。
作为收藏家和画廊主持人,能否向本刊读者介绍一下您的收藏理念和评判标准?还有……不好意思,您现在拥有多少件藏品?
约瑟夫·舒茨:不必不好意思,其实读者都希望听到有关财富增值的故事,或者收藏秘诀之类的话。我从16岁就开始收藏了,这得益于祖父的影响和教诲,他是一个画商,他教我如何判断一幅油画的价值以及真伪。当然,我青年时从事的第一份职业是古建筑修复,这份工作让我获得了一笔可观的资金,然后我就开设了自己的画廊,有了稳定的货源和客户。同时我自己也一直在收藏绘画艺术品,维也纳分离派画家的作品是我主要的搜寻对象,比如席勒和可可西卡的作品我都有一些,克里姆特的作品也有。两年前我花2000欧元买了一幅克里姆特的素描,现在恐怕要30万欧元了吧。 我一般不去拍卖行举牌子,那里的气氛极具蛊惑力,成交价常常不能真正体现拍品的真实价值。同时我也不收藏在世艺术家的作品。我现在拥有1200件藏品,不久的将来,我希望能在北京、上海等中国6座大城市办一个奥地利油画藏品巡回展,让中国观众分享这些精美的艺术品。
您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态势怎么看?
约瑟夫·舒茨:我一直关心中国的当代艺术走向,但坦率地说,中国当代艺术家绝大多数都在模仿外国同行,甚至模仿已经去世的艺术家,走他们的老路,这样的话,你永远跟在别人后面难以超越,无法形成自己的语言和风格,你的价值就是仿制品。
但是我得知您刚刚收藏了一件王小松的油画作品。为什么你破例收藏在世艺术家的作品,而且是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
约瑟夫·舒茨:要我改变收藏理念是不容易的,但王小松是例外。王小松是一个有自己个性和风格的画家,他用充满抽象符号的油画,关注人类存在的价值与信仰危机,与生活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还有留学德国柏林艺术大学的经历,后来参与了许多亚洲区域的重要艺术展,他的个人艺术展也曾在德国吕贝克博物馆圣安妮美术馆展出。这次在奥塞画廊蔡彭城先生的陪同下我去杭州与画家会面,一下子就看中一幅画,当场谈妥价格,现在就只等他将银行账号告诉我了。以后我会继续关注这位有潜力的画家,还计划与奥塞画廊合作,为王小松举办个展。
中国的艺术市场起步较晚,发展还不成熟,有些画家与画廊建立的合作关系后,又背着画廊将作品卖给私人。这样做对画廊来就说是不公平的,对市场与税收制度也是一种不可原谅的伤害,这样的事在欧洲会发生吗?
约瑟夫·舒茨:在欧洲也发生过,但总体而言,画廊与画家的合作关系是牢固的,可信的。画廊代理艺术家的作品,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画廊主持人必须有准确的判断力,懂得作品的价值,还须有超前的眼光,可以发现未来的大师。再说画廊要为宣传艺术家作不小的投资啊。现在奥地利已经成为欧洲艺术品交易中心,在维也纳有数不清的画廊,几乎每条街都有。像我的舒茨典藏画廊,光从缴税额看,已经跻身于全奥地利前十名的大画廊之列。世界上各大美术馆或画廊都曾借我的藏品办展。
在我的收藏经历中,我相信自己的眼光和直觉,这是经验和天赋共同在起着引导作用,基本没有失败过。这不是学院里能学到的技能。再告诉您一个经验,在看画展时,如果有一件作品让你停下脚步,迟迟不愿离开,那就说明它打动你了,你可以不再看其他的作品,与它慢慢对话,发现它的秘密,这比走马看花更有收获,更能提升自己的鉴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