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邮电的时光隧道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weini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牙邮电博物馆位于基伊街82号。它的前身是荷兰邮政总局于1952年创办的邮政博物馆,1998年改为邮电博物馆。它的更名,说明该馆的收藏品与展览内容由过去单营的邮政寄递、邮政金融、报刊发行与集邮业务这四大模块的馆藏展品扩展至使用有线电、无线电、电磁、光纤以及卫星发射等技术设备进行电讯通信活动的电信馆藏展品。也就是说,如今这家邮电专业博物馆将曾经分离为邮政与电讯这两大社会服务行业的各种业务重新综合成为一个完整的邮电文化体系展示给社会大众。
  海牙的邮电博物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大致了解人类邮电发展历史的场所。该馆的馆藏物品与展览宣传并不只是局限于荷兰与海牙本土,而是以大历史的视觉,根据人类通信历史发展各阶段的特色来叙述各种关于邮电的故事。在馆内转一圈,犹如进入了时光隧道,让我们在人类通讯的领域里一览古今。

邮驿与邮政收藏品


  海牙邮电博物馆对荷兰早期邮驿传送信函的历史采用了多种展示方式。比如,对利用信鸽、信狗、马车和人力车这一类的传递活动,都采用了图片、模型和文字说明。在博物馆大厅中间的玻璃柜里放有一台造型怪怪的东西,木板做底,上面固定着一个倾斜弯曲的金属架子,架子上装有轮子、磙子和手柄等小零件。据介绍,它是荷兰邮政早期使用过的一个组合性邮戳。说它是组合性邮戳,是因为邮戳的种类有很多。比如:一种是用于盖销邮票的盖销戳;另一种是用于标明邮件收寄的时间、地点的邮政日戳,它记录邮件传递的时空和时限,也作为邮件查询的凭证使用。它是研究邮政发展和集邮收藏的重要印记。此外的邮政用戳还有内部戳、代资戳、宣传戳、纪念戳等多种戳子,它们都称为邮戳。在国际邮政行规中,每件邮品都必须盖有盖销戳和邮政日戳。最初的时候,这两个戳是分开单盖的。1850年,奥地利邮政部把盖销戳和邮政日戳组合成一个整体,就诞生了一种组合戳。这种戳子很快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而流行开来,荷兰邮政使用过的这枚组合邮戳就是其中之一。当然,所有的邮戳都有个性,它所反映的是邮件寄出的地域与时间特征。
  在博物馆大厅中后部展出的是邮驿与邮政时代荷兰人使用过的交通工具,有不同款式的邮政马车、邮政自行车和邮政电车等。邮驿是一种由国家设置的交通机构,用来传递军事情报和政府公函。大多数邮驿都不为社会大众传递信件。达官贵人之家的信函通常派奴仆送达,普通人家的书信只能靠商旅捎带。但在现实社会里,许多人都需要离开家庭外出谋生,被分离在不同地方的家庭成员为了得到对方的消息,常常是望穿秋水、柔肠寸断。这种感觉让聪明的商人从中看到了邮政中的商机。到15世纪时,欧洲已经出现了商家经营的私营邮政系统。这种官办与商办的两种邮政体系在欧洲延续了300多年。1752年,荷兰设立了国家邮政局,从此,传递信件、包裹、储汇与报刊发行等业务都得到了系统化的严密的组织和管理,其邮政活动也随着荷兰人的殖民与贸易活动到达了世界各地。当1874年万国邮政总联盟在瑞士首都伯尔尼成立之后,荷兰人更是积极踊跃,于1875年就成了它的第一批成员国,并广泛吸纳世界各国的邮政经验和先进的邮政工具为本国的邮政服务。
  该博物馆的邮票和集邮品展示富有特色,它不只展示了荷兰本国邮票与集邮的方方面面,而且对世界多国在邮票与集邮方面的大事也有珍品展示。比如,世界上首次发行的邮票在这里就有收藏。人类社会第一版邮票诞生在19世纪前期的英国。当时英国有个名叫罗兰·稀尔的官员看到贵族、议员们邮寄私人信件都不付费,而平民大众的邮件却要根据路程远近、信纸大小支付高昂的邮费。于是他先是向主管部门反映,没能得到明确的回应,随后他不依不饶,撰写了一本《邮政改革,其重要性和实践性》的著作,于1837年出版了。这本书在英国有了积极的反响,引发了1840年的英国邮政改革。从此英国的邮政权力收归国有,邮驿改为邮政局,除了为国家传递公函之外敞开大门为社会大众服务。经过商定,信件投送不论里程远近、纸张大小,凡属私人邮件,邮费都按一便士均一预付,并發行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套黑便士邮票。罗兰·稀尔因而赢得了世界“邮票之父”的称号。
海牙邮电博物馆的邮政电动车实物

  海牙邮电博物馆里的集邮展品非常丰富。不仅有草图、原图和制版图,还有1852年荷兰发行的无齿邮票大全张、1864年第二版大全张和海外属地邮票,它们都被视为稀世珍品。荷兰女王像邮票也是该馆最珍贵的藏品之一。这版1928年发行的邮票因票面上印着荷兰女王威尔赫密娜的头像,当时有位男爵夫人立即就购买了一全张200枚的9分邮票。此后,她发现第一竖行有20枚邮票漏印了面值。按照规定,错版邮票就是次品,一旦发现就应交回销毁。但在世界集邮史上,错版邮票却成了宝贝,进入市场后便身价大增。后来这20枚荷兰错版邮票有18枚都被邮商和集邮家高价收藏了,只有两枚被珍藏在这座博物馆里成为世界珍贵邮票,每枚参考价为15000多美金。   该馆还收藏有1枚毛里求斯1847年9月21日首次发行的蓝便士邮票。据介绍,当今毛里求斯有两种首发邮票被保留下來:一种是红色的一便士邮票,仅有1枚;另一种是蓝色的两便士邮票,共有4枚。由于毛里求斯是世界发行邮票最早的国家之一,并且当时发行的数量很小,所以被视为珍稀邮票。1枚红便士由毛里求斯蓝便士博物馆收藏;4枚蓝便士中的1枚收藏在英国皇室,1枚收藏在海牙的这家博物馆里,另外2枚由毛里求斯商业集团耗资220万美金从瑞士拍卖行赎回——据称这是世界邮票拍卖史上价格最高的邮票,被称为邮票史上的奇迹。
  该馆除了藏有珍稀邮票之外,还收藏了许多邮资封、首日封、贺年卡、贺卡型邮资明信片、信简与邮册等邮品,包括世界上最早使用的明信片——瑞士邮政于1870年发行,当时称为“卡片函件”。
  海牙邮电博物馆还收藏了一部荷兰邮政史上早期使用过的邮件自动分拣机。据介绍,世界上第一台信函自动分拣机于1927年在英国研制出来,却被荷兰人最先购置使用,其名称为“按键式信函分拣机”。由于当时邮政编码尚未出现,使用时需要有分拣员将信件地址编成格口序号,然后按动键盘上的相应字键,使信函进入传送系统。当信函抵达确定的格口时,启动格门,信件就进入到了对应的格斗里。这样的分拣机只能算作是半自动,由于操作技术复杂,效率也不太理想,所以在世界上没有得到普及。直到20世纪中后期,随着计算机与自动化技术的普遍应用,信函分拣设备才得到了较好的改进。尤其是随着邮政编码制度在世界各国的推行,信函的自动分拣才普及开来。目前国际上已经有了多种款式的自动分拣机。像这家博物馆里的老式分拣机已被淘汰,可是作为自动分拣机的始祖,它展现出了发明者原初的智慧,仍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博物馆还有一种另类收藏,邮政领域称它为“无着邮件”。无论在哪国的邮局里都有一些无法投递或无人收取的无着邮件,通常都被销毁了。可是荷兰邮局则有一种细密的管理制度和盈利方式,他们常常保留这些邮件,等待领取的人能交点滞纳金。不料却让这些邮件变成了几百年后的邮品文物。其中有2600封写于1689—1706年之间的邮件,用法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荷兰文和拉丁文等多种语种写成。这些无着邮件最初由在荷兰担任邮政大臣的法国人西蒙·德·布里安及其妻子收藏,后经多次转手,到1926年时交回荷兰邮政部门便成了海牙邮电博物馆的藏品。1938年,一份法国杂志中提到了这批无着邮件的收藏,竟然成为一桩奇闻,吊起了世界多国学者的研究兴趣。此后,英国、法国和荷兰多所大学的研究人员都参与了这些信件的研究,认为它是研究当时欧洲社会最鲜活的新史料。

电讯时代的电信器材


  海牙邮电博物馆的第二部分展品是电讯设施与器材。这类展品都是人类社会进入近代之后研制出来的,属于科技含量较高的系统化通讯工具。
  在这家博物馆里我们看到,荷兰近代邮政通信与古代的邮驿相比已经获得了巨大的进步。邮递业务由邮驿时代只为国家服务扩展到邮政时代的民用、商用、金融、书报发行等多样化的社会化服务。邮路由单一的驿道发展至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多种传输途径。然而,在通信领域里仍然存在着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比如,遭遇暴风、雷电、冰雪、山洪等天然灾害就无法保障邮路的通行。尤其是遇到战争、疆界封锁或函件扣留等人为破坏,更是难以实现实时通信的理想目标。可是,当人们遇到灾难时就更加需要及时的传递或得到消息,处于困境中的人们无不盼望能出现一个长着“千里眼”和“顺风耳”的神话人物为之排忧解难。到了电讯时代,人们的这个美好愿景借助电讯技术由神话变成了现实。
  所谓“电讯时代”,是指利用有线电、无线电、电磁、光纤或卫星等通讯技术设备与方法传递声音、文字、符号、图像及数据等信息。在博物馆里,我们看到了人们把神话变成现实的具体过程。
海牙邮电博物馆早期的小型电话交换机

  通常人们把电报发明作为电讯时代开始的标志。据介绍,电报发明家塞缪尔·莫尔斯的发明动因就肇始于一次海上遇险时对于传送求救消息的渴望。莫尔斯早先是美国的一名画家。19世纪20年代他到英国去旅行,当轮船横渡大西洋时遇到了风暴。当时船身倾斜,船舱进水,乘客们的生命危在旦夕。莫尔斯被吓坏了,他去找船长,希望船长能向岸上发送求救的消息。船长给他讲述了航海家哥伦布的经历:当年海上遇到食物短缺,哥伦布想向海岸上的人求救,就写了一封求救信密封在一个橄榄壳里,希望海水能把它冲到海岸上,被捡到的人转送给西班牙皇室来救难。然而当他们历尽千难万险回到西班牙后,最终也没有找到那封信的下落……莫尔斯所在的轮船后来战胜了风暴,但脱险之后的莫尔斯却难以忘掉在大西洋遇险时呼天不应的恐惧,从此他放下画笔开始研究电子通讯。经过十余年刻苦钻研,他终于在1837年成功研制出了电报。他当初发明的电报机需要手工操作,对交流电机离合器进行“开、关、开、关”的操作,便发出“嘀、嘀嘀、嘀嘀嘀”的电信号。莫尔斯把这种点、短线、长线之类的呼叫信号编成固定的电码以替代文字和数据,通过编译电码可以解读出电报发送的内容,当时被称为莫尔斯电码。不过,初期的电报需要有线电路才能传输。1843年,美国人先是架设了64公里的电报线路,实现了华盛顿到巴尔的摩之间的有线电报联系。利用这样的电讯传递信息,给通讯行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本需要在路途走上几天或几个月的纸质邮件借助电子传导技术设备顷刻之间就传到了。当时那种奇妙的感觉曾经令多少人欢喜若狂,就像他们所拍的第一封电文上说的那样:“上帝啊,你创造了何等的奇迹!”   电报借助电子介质传递消息,能在每秒之间将信号传到30万公里以外,被視为人类通信史上的伟大创举。这种“奇迹”很快就吸引了世界各国的目光,欧美许多国家都积极地铺设电报线路。线路越铺越长,到1858年时,跨越大西洋的海底电缆铺设成功,在美国与英国之间开通了越洋有线电报。荷兰人被称为“海上马车夫”,曾把他们的生意做到世界五大洲,更加需要利用电报进行商业联系或与家人互通音讯。所以荷兰是继美国与英国之后成为先期使用电报通讯的国家。
  有线电报被各国使用了半个世纪之后,有人又觉得铺设线路太麻烦,能不能不用铺设线路就将电子信号发到远方去呢?1895年,这项研究有了新进展,意大利人马可尼和俄国人波波夫都在这一年里各自发明了无线电报机。这样一来,发送电报就不再需要铺设线路,只要购买发报机,培训电码翻译员就行了。这种利用电流或电磁波传递信号的电报在世界各国使用了上百年, 到21世纪进入网络时代之后电报便被淘汰了。
  电讯时代的第二项发明是传真机。传真机的发明比电报机的发明晚了6年。1843年,先是英国人亚历山大·贝恩研制了一台用电机控制的钟摆式传真机;1850年,英国发明家弗·贝克卡尔在改进钟摆式传真机的基础上发明了一款滚筒式传真机,有了较好的效果。后来人们又相继发明了相片传真机、热敏传真机、报纸传真机、文件传真机、气象传真机、黑白传真机、双色传真机、彩色传真机、喷墨传真机、激光传真机等多种类型的传真机。这项技术在19世纪里还不太成熟,直到20世纪初期才真正进入实用阶段。又经过近百年的改进,到21世纪时它已经成为现代化办公室不可或缺的用具。
  电讯时代的第三项伟大发明是电话。1876年,英国人贝尔和他的助手沃森发明了磁石电话——由于他们及时申请了发明专利,让两位早他们十余年研制电话的意大利人和德国人失去了“电话之父”的头衔。
  在不到一个半世纪的发展史上,电话成为一种变化最快、普及程度最高、使用最为便捷的通信用具。它的通讯技术设施经历了步进制、纵横制、程控交换、大规模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等多次变迁。尤其是到了20世纪晚期,当电话与计算机技术、数字信号技术、网络技术、卫星通讯技术和蜂窝移动通讯技术等高端技术嫁接之后,更为神通广大了,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大面积、远距离、高速度和高质量的通信。但是,很多人并不了解电话普及过程中的许多故事,也很少有人见过早期的电话是什么样子。海牙邮电博物馆展出了许多电讯时代早期的电话机,有的扯着长绳,有的趴在铁架上,有的话筒长在铁柜上,有的机身插满了管子,有的还带着摇把和轮子……自从贝尔发明电话之后,世界上又有许多发明家加入了改进电话的行列,各种新款式的电话机相继涌现出来。对于外行来说,我们根本无法从它的内部原件上区别出磁石电话、电流电话、共电式电话或并联式电话等差异,只看到了电话机在外形上的不同:有筒式的、盒式的、壶式的、台式的、壁式的、桌式的、摇柄的、旋转的、拨号的、按键的、单听筒的、双听筒的、多听筒的以及后来出现的可视电话和无线移动电话等,花样无比繁多。
  除了各种类型的电话机之外,还有一种电讯工具叫做电话交换机,它的用途是在有线电话时代由多部电话共用一条外线的转换系统。事实上,人工电话交换机在19世纪末期已经在世界各国的邮电局里使用了,直至20世纪末期才被自动化的程控交换机和数字交换机所替代。自从有了数字程控式电话交换机和移动网络之后,人工电话交换机与接线员都消失了。留在海牙邮电博物馆里的人工交换机佐证了百年来利用人工接线的电讯发展史。
  海牙邮电博物馆里的发报机、传真机、电话机以及邮电局里使用的人工交换机等展品,都代表着电子通讯发展过程中各个转折时期的创造细节。从编码的电报、有线的电话,到网络和卫星通讯的探索,历时100多年,这些被不断变换模样的电讯器材都映射出了世界各国发明家们的聪明智慧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其他文献
《无法阻挡的High Kick》(中文译作《搞笑一家人》)是韩国MBC电视台于2006—2007年制作播出的167集情景喜剧,该作品不但于当时迎来一阵收视热潮,而且在十多年后的今天仍被许多观众反复咀嚼品味。此剧以首尔黑石洞李顺才一家的日常生活为主要内容,每集采用双线并进的形式,对亲情、爱情、友情等进行了清新感人的描写,引发了观众对生活别开生面的反思。幽默外衣暗绘悲喜人生  《High Kick》被
车祸过后,你从昏迷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医院里,病床姓名栏上写着“身份不明”,你告诉医生你的姓名、职业、家庭、经历,但没有任何证件能证明你是谁,你去找你的亲人朋友,他们完全不认识你,更糟糕的是,你的身份被另一个人取代了,他拥有和你一样的姓名、职业、家庭、经历,所有人都认同他,把你当成精神病人。你非常确定自己是谁,但一切能确认你存在的事物都消失了,你被这个世界拒绝了,这时你怎么办,是坚信自己的记忆,还
引子  女朋友比笔者小六岁,是个标准的美人。可惜我们生活在不同的城市,见面对两个忙碌的恋人来说,是一件相对奢侈的事情,随着时间的流转和感情的加深,彼此之间的思念日益深切。好在现代通讯技术越来越发达,各种智能通讯手段层出不穷,不虞有联系不上的情况。  每天晚上九点,智能手机上设置好的日程安排就会提醒我们要进行一次长达数小时的、愉快的视频通话。也幸亏了科技的发展与发达,才免去了诸多距离引起的不便和相思
1. Chardonnay(霞多丽):全球最受欢迎的白葡萄品种。它属于早熟、容易栽培、稳定性高、抗病虫害能力强的高产量品种,在世界各地均有不凡表现,但因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而产生很大的差异。例如,在寒冷地区如夏普利区和香槟区,它的口感为高果酸、冰冷的矿石味道;而在美国加州和澳洲,它则有热带水果的浓香、柔顺的口感;此外陈放之后成熟的白葡萄酒如Le Montrachet、CortonCharlemagn
吕克·雅克是法国的著名导演,热衷于野生动物题材,代表作品有《狐狸和我》,还有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的《帝企鹅日记》。最近很偶然地看了这部久负盛名的纪录长片。《帝企鹅日记》史诗般地记录了帝企鹅种族的生死轮回,直观而生动地揭示了群体间的友爱和礼仪形式如何维持族类的生存。帝企鹅为了种族的延续和发展所表现出来的爱的执着和坚忍以及对群体秩序的忠诚,通过动人的画面得到完美的展现。  影片一开始,在轻盈亮丽的乐
挑战不可能  《挑战不可能》是中央电视台举全台之力重磅推出的超大型项目,通过一个个普通的选手,在舞台上进行超越常人极限的挑战,展示平凡生命的极致表现。节目是以人类自身为对象的一次探索之旅,是对生命潜能的开掘。它从人类最原始的“勇敢”出发,展现人们挑战自我的勇气和精神,而非仅仅单纯展示奇技和极限本身。  在2015年8月9日播出的节目中,44岁的意大利女潜水员克里斯蒂娜·泽纳托表演的“60秒鲨鱼催眠
美国威斯康辛州的一家公司为盲人朋友们研制了一款通过舌部的触觉来感知周围世界的高科技设备。它包括一副装有摄像头的眼镜,一个带有400个电极、像棒棒糖一样的口含设备。当使用者将口含设备放入嘴中时,摄像头将周围的情况按照不同的等级通过电流刺激舌部,使用户能够通过信号辨别物体的大小、形状、位置等。这样可以让视力障碍者过上更加独立、品质更好的生活。当然,这只是对传统工具如拐杖、导盲犬等的一种辅助设备,目前并
我想要帮助每一个人,犹太人、非犹太人、黑人、白人。我们要彼此帮助。人类就应该那样。我们要幸福的生活,而不是悲惨的。我们不要彼此憎恨。在这个世界中,地球家园是富有的,它能养育每个人。生活可以是自由且美丽的,但是我们迷路了。贪婪毒害了人的灵魂,并用憎恨阻隔了世界,一步步让我们走向血腥。我们的发展越来越快了,但是又在封闭我们自己。工业时代只留给我们欲望。我们的知识让我们愤世嫉俗,我们的聪明让我们冷酷无情
2018年2月15日,以叙说水俣病真相的小说《苦海净土》而闻名的作家石牟礼道子的追悼会在东京举行。约千人在她的遗像前默哀,表达对她的哀思。被作家池泽夏树誉为“战后日本文学第一杰作”的《苦海净土》一书,不断再版,已然成为日本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  石牟礼道子1927年出生于日本熊本县天草郡宫河内——其父承包道路建设工程之地,“道子”这个名字就来源于预祝道路完工的祈愿。出生3个月后她便随父母移居至当时
《创世记》记载了古希伯来民族成长过程中的四代族长的生平故事。始祖亚伯拉罕为上帝献子以撒、以撒迎娶利百加、以扫为换取双胞胎弟弟雅各的一碗红豆汤让出长子权、雅各更名以色列,生子十二个,由此衍生出以色列十二支派……其中雅各第十一子约瑟跌宕起伏、动人心弦的成长、成功故事,占据《圣经·创世记》后半部,“约瑟的故事”甚至被认为是西方最早的“成长故事”。其中最具色诱与抗拒情节的“约瑟与波提乏之妻”成为约瑟抗拒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