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0年以前的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都是哪几位,我说不上来。近30年的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我记得先是舒同,50年代华东一些大学的校牌、一些报纸的报头,多是出于他的手笔。因为他的字别具一格,很受欢迎,以致后来的铅字、再后的电脑字库里有了“舒体”字。不过那不是他写的,是别的“舒体”字书法家写的。舒同早就是很高的高官,我不认识。
接着是启功,我70年代末和他有过一段浅浅之交。那时候他还是北京师范大学的一位副教授,刚“出土”,我托他的同事黄药眠教授向他给我要一幅字,他一下子写了3幅寄给我,都是写的“王介甫句”或“王介甫诗”:“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上款题“苏晨同志正”或“苏晨同志正腕”,落款都是“启功书”,钤“启功”名章正方、长方各不同,有的加钤“元白”字印。寄给我的时候,附了一封写在彩笺上的墨笔信,信写得很客气,说什么他的字是“浪得名”,字“写得不成气候”,一下子写了3幅寄来,是“寄望从中或可勉强取一幅”,“余两幅可代转火神爷”。我当然一幅也不会“代转火神爷”,只给一位海外朋友要了一幅去。很快启功名声日大,越来越大,大得他自己都怕,我就没有和他再有本来也只是一般般的联系:月亮靠太阳发光,我想我还是离“靠名人发光”的嫌疑远点儿好。多年过去,迄今这两幅书法小条幅还在,启功那封信,我本来也挺宝贵的留了起来,现在想找出来用一下,却一时怎么也找不到。近年搬了两次家,图书、杂件等3处都有……
启功后头是沈鹏。沈鹏,著名书法家、艺术评论家、诗人、编辑出版家,1991年在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三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第一副主席,同年8月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代主席,这一“代”竟然“代”了15年,直到2006年书协再次召开代表大会改选,他已经75岁,才没有继续担任书协领导职务。我1979年认识沈鹏,记得是青年木刻家姜旗,陪他到大沙头四马路10号来找我。那时候他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姜旗是他的助手,我是广东人民出版社的副社长兼副总编辑,正在筹组花城出版社。因为彼此是同行,他有事到广州来,得便找我一下,互相见见面,这在出版界同行中是很平常的事。我是“地主”,又因为姜旗老爸、在《人民日报》编文艺副刊的著名作家姜德明是我的好朋友,我少不了会更热情一些。彼此能谈得来,那以后我和沈鹏倒是迄今37年没有断了联系,我还去过他家,不过过往或联系也不多。
我匆忙间找到几封他写给我的信,从而引起一些回忆。
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副主席也好、中国书法家协会代主席也好,总是第一流大书法家之属。读书协主席的信札,总会首先为其书法之美,让你眼前赫然一亮。请看这一封信:苏晨同志:去年在穗市得晤,转瞬又将一年。想必很忙?
近几月来我又跑了一些地方,有几首纪游小诗,想借鼎力向《当代诗词》推荐。我不熟识《当代诗词》的编者,请代我致意。为使编者便于联系,顺附名卡一纸。即颂
编安
沈鹏
十一月十三日
信写在木版水印浅浅淡蓝色国画疏竹图的宣纸信笺上,大字两页。即便不以平常通信、而以书法作品视之,书法、童法也都相当到家。写信日期的“十一月十三日”,对照信文中的“穗市得晤,转瞬又将年”,推算下来当是1980年11月13日。信中提到的《当代诗词》,是一份刊登古诗词和相关研究文字的大32开杂志,先属广东人民出版社、后属花城出版社,当时我是两社的副社长兼副总编辑,所以一直由我来决审签发。但是编辑委托由中国作家协会广州分会的古诗词名家李汝伦负责,沈鹏显然知道这种情况,因而希望我来“推荐”一下。其实身为诗人的沈鹏,古诗词水平不凡,何需我来“推荐”?欲与《当代诗词》编者熟悉,希望我来介绍一下而已。
赵朴初评沈鹏诗“清新俊逸”。李松评沈鹏诗“行云卷舒”。萧风评沈鹏诗是“燃烧的诗梦”。他签赠过两部他的诗集寄我;一部叫《三余吟草》,那是他“甲戌岁未:闲坐不闻爆竹,忽然想到平素所写诗词凑起来或将成个整数,遂叫儿子千帆检点,果然不多不少,刚好三百。顿时得意,想到毛诗‘三百’,唐诗‘三百’,也想到现在人们常说的吉语‘心想事成’,于是一下子增加了编集的兴趣和勇气。”《三余吟草》收诗词洋洋300首,厚厚一大本,由王朝闻作序,启功题签。集名“三余”,取三国董遇典故:董遇有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有人说“苦无时日”。他说“当以三余”。“三余”各有解释,董遇以“冬、夜、阴雨”为“三余”,欧阳修以“马上、枕上、厕上”为“三余”,沈鹏是但取“三余”的精神。
再看他写给我的另一封信:苏晨同志:
广州晤面匆匆,别后时常在念中。
海南行七绝六首,目前由姜德明同志转上。我希望能在《当代诗词》占一席之地,不知尊意如何?该刊第一辑如已出版,希寄下一册以便学习。
寄上的六首,又略作修改,原来的有个别字句不合格律。为免贻笑大方,以改正为是。
在除旧迎新之际,敬祝工作顺利,身体康健!编安
沈鹏
十二月二十三日
信写在人民美术出版社信纸的背面,也是大字两页。这是另一年,沈鹏出差海南,来去曾在广州和我匆匆见面。回到北京,吟定总题为《海南行》的七言绝句6首,由他的助手姜旗托老爸姜德明转给我,也是希望能在《当代诗词》上发表,所以特别在《当代诗词》4个字右侧画了“○”。当时像《当代诗词》这样正正规规、内容质量蛮高、装帧印制也都很不错的旧诗词刊物,还不多见;实因发行量少,要赔钱。
再看这一封信札:苏晨兄:去年一年,“不是忙中即病中”。(近作句,改放翁一字。)所嘱题字,现附信寄上。不知你缘何用左手写字?我的第二本诗集,今寄上一册,以前如曾寄奉,可转赠别人。通信处仍为出版社。
匆颂
时绥
沈鹏
一月二十日
信写在木版水印淡绿色花边8行格子宣纸信笺上,出格满纸写大字一页。这是有一年,一位从湖北来广州打工的年轻“打工仔”张浩文,业余用漂亮的硬笔书法功夫,写了一部书名《静静的珠江》的30万字长篇小说(因为通书用各体硬笔书法写成,后来成为吉尼斯世界纪录之一)。他几经周折打听到我的住处,登门求我给他这部长篇小说作序和推荐出版。我看小说写得还行,用硬笔书法写成还是新鲜事,就给这部书作了序:《珠江东流去》,介绍到花城出版社出版。张浩文很开心,嘴里念叨着若能请到沈鹏给题个签就好了,他很喜欢沈鹏的字。我想:那就“帮人帮到底”吧,便写了一封信给沈鹏,请他圆了这位“打工仔”的梦。沈鹏给他题了书名寄来给我的时候,附 了这封信。还另寄了《三余吟草》和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当代美术名家艺术论丛》之一的《沈鹏书画谈》:后者也是厚厚一大本,显示了艺术评论家沈鹏的本色。书的勒口上有简短的《沈鹏简介》:“沈鹏,著名书法家、评论家、诗人、编辑出版家。1931年9月出生于江苏江阴。幼年即始习诗、书、画、古文。曾入大学攻读文学未毕业,又曾学新闻专业。沈鹏长期在人民美术出版社担任编审、副总编辑等职,经他主持和自编的书刊五百种以上。沈鹏出版的个人书法、诗词、评论有十一种。现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代主席、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有时候,沈鹏看我著作的书、我编辑或主持编辑的书刊,看到某篇他挺喜欢,也会写信给我。如这一封信就是:
苏晨兄:遵嘱题字奉上。近收《随笔》“卷首”二篇大作均已拜读,并推荐内子同读,尤以后篇为佳。祝您多产。此颂时绥
沈鹏
四月九日
信写在幅宣纸上,落款处还钤了印:朱文“沈鹏之玺”,已经全然是一个书法小条幅。对沈鹏书法很有研究的黄悖在《博学功深一寓于书》一文中说:
沈鹏同志喜用长锋羊毫,并善用其特有的伸缩弹力和蓄墨量,每舔墨时,水墨酣畅,落纸则出现涨墨乃至墨汁。时而又将笔尖提起,使锋尖行,急速之中那漂忽之感,极灵动而有生气。时而又将笔按下,擦揉均使,因此造成点、团、线交混结合的丰富视党效果和艺术感染力。值得一提的是沈鹏同志常于右弯钩和向下折笔映带之中,利用长锋笔尖的余力,表现出生动而微小的韵律,在大气磅礴的暴风骤雨中,竟然偶见华采。就像一曲恢宏的交响乐,一段合奏之后,似从远处飘来浏亮的小号独奏,令人读之,有回味不尽之感。
我已经记不起这一次是替谁向他要字。信的第二句我也摸不清。只是《随笔》这杂志倒是我任广东人民出版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的时候,1979年创办的,花城出版社1980年开始成立,划归花城出版社。《随笔》的头4期还是我一手编辑的,他说的两篇“卷首”,大概是《随笔》的“首集开篇”《繁荣笔记文学》,和“二集开篇”《<随笔>的天地》,这是两篇各10段的文字,作者署的是“编者”,我没有署我的名字,他竟也看得出来是我的手笔。顺便提一下:信中提到的沈鹏“内子”殷秀珍,是一位医学教授,也是和沈鹏一样儿领取“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人物。
更有趣的是沈鹏写给文化部副部长周巍峙的一封信竟也转到了我这儿来,那信是:
巍峙同志:寄来周哲文篆刻稿收到。梅行同志所示各点当在编辑时注意,已告责任编辑。对周哲文同志的艺术及其他,今后还可以听听反映。人美工作希多垂注。即颂大安。附信二件奉还。
沈鹏
三月十八日
这封信转到了我这儿,是因为周巍峙把信转寄给周哲文,周哲文约我为《周哲文篆刻选集》作序,随信寄了一些参考材料给我。其中有这信。
接着是启功,我70年代末和他有过一段浅浅之交。那时候他还是北京师范大学的一位副教授,刚“出土”,我托他的同事黄药眠教授向他给我要一幅字,他一下子写了3幅寄给我,都是写的“王介甫句”或“王介甫诗”:“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上款题“苏晨同志正”或“苏晨同志正腕”,落款都是“启功书”,钤“启功”名章正方、长方各不同,有的加钤“元白”字印。寄给我的时候,附了一封写在彩笺上的墨笔信,信写得很客气,说什么他的字是“浪得名”,字“写得不成气候”,一下子写了3幅寄来,是“寄望从中或可勉强取一幅”,“余两幅可代转火神爷”。我当然一幅也不会“代转火神爷”,只给一位海外朋友要了一幅去。很快启功名声日大,越来越大,大得他自己都怕,我就没有和他再有本来也只是一般般的联系:月亮靠太阳发光,我想我还是离“靠名人发光”的嫌疑远点儿好。多年过去,迄今这两幅书法小条幅还在,启功那封信,我本来也挺宝贵的留了起来,现在想找出来用一下,却一时怎么也找不到。近年搬了两次家,图书、杂件等3处都有……
启功后头是沈鹏。沈鹏,著名书法家、艺术评论家、诗人、编辑出版家,1991年在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三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第一副主席,同年8月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代主席,这一“代”竟然“代”了15年,直到2006年书协再次召开代表大会改选,他已经75岁,才没有继续担任书协领导职务。我1979年认识沈鹏,记得是青年木刻家姜旗,陪他到大沙头四马路10号来找我。那时候他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姜旗是他的助手,我是广东人民出版社的副社长兼副总编辑,正在筹组花城出版社。因为彼此是同行,他有事到广州来,得便找我一下,互相见见面,这在出版界同行中是很平常的事。我是“地主”,又因为姜旗老爸、在《人民日报》编文艺副刊的著名作家姜德明是我的好朋友,我少不了会更热情一些。彼此能谈得来,那以后我和沈鹏倒是迄今37年没有断了联系,我还去过他家,不过过往或联系也不多。
我匆忙间找到几封他写给我的信,从而引起一些回忆。
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副主席也好、中国书法家协会代主席也好,总是第一流大书法家之属。读书协主席的信札,总会首先为其书法之美,让你眼前赫然一亮。请看这一封信:苏晨同志:去年在穗市得晤,转瞬又将一年。想必很忙?
近几月来我又跑了一些地方,有几首纪游小诗,想借鼎力向《当代诗词》推荐。我不熟识《当代诗词》的编者,请代我致意。为使编者便于联系,顺附名卡一纸。即颂
编安
沈鹏
十一月十三日
信写在木版水印浅浅淡蓝色国画疏竹图的宣纸信笺上,大字两页。即便不以平常通信、而以书法作品视之,书法、童法也都相当到家。写信日期的“十一月十三日”,对照信文中的“穗市得晤,转瞬又将年”,推算下来当是1980年11月13日。信中提到的《当代诗词》,是一份刊登古诗词和相关研究文字的大32开杂志,先属广东人民出版社、后属花城出版社,当时我是两社的副社长兼副总编辑,所以一直由我来决审签发。但是编辑委托由中国作家协会广州分会的古诗词名家李汝伦负责,沈鹏显然知道这种情况,因而希望我来“推荐”一下。其实身为诗人的沈鹏,古诗词水平不凡,何需我来“推荐”?欲与《当代诗词》编者熟悉,希望我来介绍一下而已。
赵朴初评沈鹏诗“清新俊逸”。李松评沈鹏诗“行云卷舒”。萧风评沈鹏诗是“燃烧的诗梦”。他签赠过两部他的诗集寄我;一部叫《三余吟草》,那是他“甲戌岁未:闲坐不闻爆竹,忽然想到平素所写诗词凑起来或将成个整数,遂叫儿子千帆检点,果然不多不少,刚好三百。顿时得意,想到毛诗‘三百’,唐诗‘三百’,也想到现在人们常说的吉语‘心想事成’,于是一下子增加了编集的兴趣和勇气。”《三余吟草》收诗词洋洋300首,厚厚一大本,由王朝闻作序,启功题签。集名“三余”,取三国董遇典故:董遇有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有人说“苦无时日”。他说“当以三余”。“三余”各有解释,董遇以“冬、夜、阴雨”为“三余”,欧阳修以“马上、枕上、厕上”为“三余”,沈鹏是但取“三余”的精神。
再看他写给我的另一封信:苏晨同志:
广州晤面匆匆,别后时常在念中。
海南行七绝六首,目前由姜德明同志转上。我希望能在《当代诗词》占一席之地,不知尊意如何?该刊第一辑如已出版,希寄下一册以便学习。
寄上的六首,又略作修改,原来的有个别字句不合格律。为免贻笑大方,以改正为是。
在除旧迎新之际,敬祝工作顺利,身体康健!编安
沈鹏
十二月二十三日
信写在人民美术出版社信纸的背面,也是大字两页。这是另一年,沈鹏出差海南,来去曾在广州和我匆匆见面。回到北京,吟定总题为《海南行》的七言绝句6首,由他的助手姜旗托老爸姜德明转给我,也是希望能在《当代诗词》上发表,所以特别在《当代诗词》4个字右侧画了“○”。当时像《当代诗词》这样正正规规、内容质量蛮高、装帧印制也都很不错的旧诗词刊物,还不多见;实因发行量少,要赔钱。
再看这一封信札:苏晨兄:去年一年,“不是忙中即病中”。(近作句,改放翁一字。)所嘱题字,现附信寄上。不知你缘何用左手写字?我的第二本诗集,今寄上一册,以前如曾寄奉,可转赠别人。通信处仍为出版社。
匆颂
时绥
沈鹏
一月二十日
信写在木版水印淡绿色花边8行格子宣纸信笺上,出格满纸写大字一页。这是有一年,一位从湖北来广州打工的年轻“打工仔”张浩文,业余用漂亮的硬笔书法功夫,写了一部书名《静静的珠江》的30万字长篇小说(因为通书用各体硬笔书法写成,后来成为吉尼斯世界纪录之一)。他几经周折打听到我的住处,登门求我给他这部长篇小说作序和推荐出版。我看小说写得还行,用硬笔书法写成还是新鲜事,就给这部书作了序:《珠江东流去》,介绍到花城出版社出版。张浩文很开心,嘴里念叨着若能请到沈鹏给题个签就好了,他很喜欢沈鹏的字。我想:那就“帮人帮到底”吧,便写了一封信给沈鹏,请他圆了这位“打工仔”的梦。沈鹏给他题了书名寄来给我的时候,附 了这封信。还另寄了《三余吟草》和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当代美术名家艺术论丛》之一的《沈鹏书画谈》:后者也是厚厚一大本,显示了艺术评论家沈鹏的本色。书的勒口上有简短的《沈鹏简介》:“沈鹏,著名书法家、评论家、诗人、编辑出版家。1931年9月出生于江苏江阴。幼年即始习诗、书、画、古文。曾入大学攻读文学未毕业,又曾学新闻专业。沈鹏长期在人民美术出版社担任编审、副总编辑等职,经他主持和自编的书刊五百种以上。沈鹏出版的个人书法、诗词、评论有十一种。现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代主席、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有时候,沈鹏看我著作的书、我编辑或主持编辑的书刊,看到某篇他挺喜欢,也会写信给我。如这一封信就是:
苏晨兄:遵嘱题字奉上。近收《随笔》“卷首”二篇大作均已拜读,并推荐内子同读,尤以后篇为佳。祝您多产。此颂时绥
沈鹏
四月九日
信写在幅宣纸上,落款处还钤了印:朱文“沈鹏之玺”,已经全然是一个书法小条幅。对沈鹏书法很有研究的黄悖在《博学功深一寓于书》一文中说:
沈鹏同志喜用长锋羊毫,并善用其特有的伸缩弹力和蓄墨量,每舔墨时,水墨酣畅,落纸则出现涨墨乃至墨汁。时而又将笔尖提起,使锋尖行,急速之中那漂忽之感,极灵动而有生气。时而又将笔按下,擦揉均使,因此造成点、团、线交混结合的丰富视党效果和艺术感染力。值得一提的是沈鹏同志常于右弯钩和向下折笔映带之中,利用长锋笔尖的余力,表现出生动而微小的韵律,在大气磅礴的暴风骤雨中,竟然偶见华采。就像一曲恢宏的交响乐,一段合奏之后,似从远处飘来浏亮的小号独奏,令人读之,有回味不尽之感。
我已经记不起这一次是替谁向他要字。信的第二句我也摸不清。只是《随笔》这杂志倒是我任广东人民出版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的时候,1979年创办的,花城出版社1980年开始成立,划归花城出版社。《随笔》的头4期还是我一手编辑的,他说的两篇“卷首”,大概是《随笔》的“首集开篇”《繁荣笔记文学》,和“二集开篇”《<随笔>的天地》,这是两篇各10段的文字,作者署的是“编者”,我没有署我的名字,他竟也看得出来是我的手笔。顺便提一下:信中提到的沈鹏“内子”殷秀珍,是一位医学教授,也是和沈鹏一样儿领取“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人物。
更有趣的是沈鹏写给文化部副部长周巍峙的一封信竟也转到了我这儿来,那信是:
巍峙同志:寄来周哲文篆刻稿收到。梅行同志所示各点当在编辑时注意,已告责任编辑。对周哲文同志的艺术及其他,今后还可以听听反映。人美工作希多垂注。即颂大安。附信二件奉还。
沈鹏
三月十八日
这封信转到了我这儿,是因为周巍峙把信转寄给周哲文,周哲文约我为《周哲文篆刻选集》作序,随信寄了一些参考材料给我。其中有这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