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培育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严重缺失的现状,剖析出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指出大学教育需要人文精神的培育,并论述了需要什么样的人文精神;最后从大学、社会、高校思政工作者以及大学生自身四个方面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大学教育;人文精神
俞吾金认为:“人文精神是指蕴含在人文学科中的共同的东西——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的关怀”。。也就是说,人文精神,是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是关注人的生存、尊重人的价值、维护人的权利、重视人的发展;其主要含义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追求和维护;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精神培育的本质是育人,是提高人的素质。人文精神培育的使命是陶冶人性,铸造健康饱满的人格。大学教育就是一种人文精神的培育,大学教育的过程就是人文精神培育的过程。但当代的大学教育,在完成培育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这一使命上,还有太多的问题没有解决,还有一段相当长的路要走。
一、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严重缺失
1.人文精神缺失严重
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随波逐流,拜金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思想严重,符合时代的大学人文精神严重缺失。
这种严重缺失表现为:学习目标上,把知识视为“行动的工具”、把“真理”归结为“效用”或“行动的成功”,只关心行动能否给个体或集团带来实际利益和报酬,而不管该行动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原则要求;在评价体系上,将大学作为“就业训练所”,把学与用、学习与做人割裂开来;在思想导向上,只强调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提高,却忽视了其人格和道德的成分,以至于一些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清高与自负,不能与他人团结合作,导致社会对大学教育质量的质疑;在生活态度上,崇尚享乐主义,只贪图眼前的安逸生活,不思进取,缺乏危机感和紧迫感,对生命、自我价值、自由等人文精神的内容认识不够深刻,以至于在生活与工作中不断碰壁,并出现道德滑坡、心理疾病甚至跳楼自杀等现象。
2.原因探析
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严重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大学课程设置带有极强的专业性甚至职业性。为了适应社会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潮流,大学很自然地会依据市场需求去加大一些实用性强、见效快的专业的招生,那些净化心灵、追溯理想的人文学科自然被冷落一旁。第二,从社会需求来讲,人们在享受新科技革命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承担着技术应用创新的历史使命,于是人们更多地寄希望于大学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这就导致了高校只重视科技人才而忽视人文教育。第三,就高校思想工作者而言,由于高校考核制度的商业化,他们工作的成效与学生考证率、就业率紧密相关,使他们关注的重点逐渐由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理想价值的纠正和自我实现的强化等人文素质的培养转向单一追求“专业”技能的量化,从而把人文精神的培育搁置。第四,大学生自身。他们自小就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片面追求考试成绩,再加之父母溺爱,生活环境优越,过分廉价的骄傲和自负,极度脆弱的心灵和意志,都使他们的人文素养弱化,这也阻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二、人文精神的培育势在必行
1.融人文精神于大学教育之中
“当代大学教育虽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但在德育中首先还是应该坚持从善、为善的原则,将人文精神的培育与构建纳入系统的教育之中,而且应该成为我们的教育理念。”。融人文精神于大学教育之中是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质,使他们顺利成长为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在大学教育中注入人文精神的目的主要在于树立新的教育观念,依靠人文的知识和方法,提升人文精神,培养职业情感。现代科学的每一次发展、进步,无不渗透着人文精神的要素只有将高尚的人文精神源源不断地注入各门学科之中,科学才有可能充分地发挥出积极效应。人文精神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提供精神支持,平抚大学生的心理冲突,为大学生解决思想困顿,将人生价值赋予他们,使他们获得无限的、永恒的生活激情与奋斗动力。因此,当今的大学生只有加强人文修养,体悟人文精神,才能从容应对繁重的学习生活,并在日后的工作实践中有所作为。
2.倡导积极健康的人文精神
培育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就是倡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崇高的理想和对生命价值的追求,继承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树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并在实践活动中实现崇高理想和个人理想的统一;就是鼓励他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仁民爱物、以义为上、礼让恭谦、居安思危、自强不息等传统价值理念以及“合小利,求大义”的思想,要以道德做引导,维护利益问的平衡,即做到重大义、识大体;就是用丰富的史学知识来帮助他们养成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树立社会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远大抱负,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从而逐渐达到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人生境界;就是要帮助他们认识所生活的世界是个充满矛盾和遗憾的世界,而这样的世界需要用理性去面对、用智慧去疏解,需要注重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多种关系的协调,尊重人的生命的完整,开拓人类维护和平、崇尚科学、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的现代文明的思想阵地。
三、人文精神培育的对策
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不仅仅是当代大学建设所面临的严重问题,也是一个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的社会问题。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不仅仅是大学教育的责任,也是社会、高校思想工作者以及大学生自身都无可逃避的责任。
1.充分发挥大学的育人作用
哈佛燕京学社社长杜维明先生在总结对英美一些著名高校的看法时强调,“大学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人才。要让加强各种不同类型的年轻人自我反思的能力,扩大他们的知识面,能够使他们向智慧追求;要很明确地分开信息和数据,数据就是知识,知识就是智慧;要培养他们听的能力,要发展他们能够对话、能够辩论、能够讨论的兴趣和能力,要他们有想象力;要让他们发展一些内在的价值。让年轻人成才,而不是让他们成学。因此,大学应该真正发挥育人的作用。
首先,在课程设置上,重视人文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人文科学(文学、历史、哲学、艺术、语言学等)主要研究人的精神世界,人文学科直接关涉到人类对自身的反思,它特别关注人类对自身境遇的理解与醒悟,回答“应怎样”,引导人们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追求人的美化。它有一定的工具性。但它最主要的是发展人性,完善人格,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重视人文学科教育的建设和发展,是提高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
其次,在教育理念上,树立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理 念。在各专业和基础课程中渗透人文精神,提倡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自觉加强人文素质修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学校要尽可能多地开设文、史、哲等方面的选修课,这是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据调查,在众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中,自然科学方面的科学家大多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社会科学方面的科学家也大都涉猎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正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才最终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文化、科学巨匠。
最后,在实践活动中,大学要努力创造条件,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即培养他们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尽可能地提供丰富的、多元化的知识和训练内容,突破统一、刻板的培养模式,发掘学生的专长和潜力,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有创造性、有独特性、有专长的人才,这是高等学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高层次要求。
2,积极营造重视人文素养的社会氛围
大学是为社会服务的,社会对大学有监督的义务。那么社会在大学人文精神缺失这一问题上如何发挥它的监督与促进的作用呢?笔者认为,积极营造重视人文素养的社会氛围,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首先,对个体而言,加强日常生活的人文导向。把现代人文观念融入到人们生活的具体环节中,使人们在基本物质需求和精神需要的满足中,越来越多地体味人性化的、文化的、精神化的内涵,具体而言,就是倡导一种“文明、健康、科学、和谐”的生活方式。健康愉悦的生活方式是每个人的愿望,也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心愿,是人文精神的要求,也是人的生存价值和意义的体现。
其次,对大众传媒而言,努力探寻大众文化中的人文元素。大众文化是当前影响社会人文氛围最深的因素,而大众传媒对大众文化起到推动的作用,发掘大众文化中的真善美的元素有助于营造人文素养的氛围。大众媒体可以结合自身的优势,将人文话题从学术研究领域转移到公共领域和日常生活中,引领普通民众关注和讨论人文话题,形成人文素养氛围——刘心武说《红楼》、易中天说《三国》、于丹说《论语》就是例证。
最后,对社会群体而言,要提升整体的人文素养。社会群体应当把提升整体的人文素养作为自己的责任,要不断倡导新时代的人文精神,唤起每一个公民的人文意识,为营造重视人文素养的社会氛围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比如社区文化、企业文化等。
5.全面实现高校思政工作的实效性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他们承担着关注大学生思想动态、心理健康教育和情感价值观教育的重任,所以充分发挥他们在高校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对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能够全面实现高校思政工作的实效性,就能为全面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供生长的土壤。
首先,加强思政工作者的队伍建设,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高校思政工作者即高校教师是人文精神的传播者和实践者,提高他们的人文精神,就是要使其具有强烈的教育使命感和责任心,不断追求教育理想,积极维护教育的公平和正义,以学生的生存与发展为本,以宽容之心善待学生,坚持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高校教师要能对学生状况和教学场景存在的问题进行直接地观察、判断和处理;要能从教师的角度去体会自己的职业价值,更重要的是深入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以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能通过不断反省,对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实践、教育方法和教育成果进行不断调整和完善。
其次,营造和谐高雅的校园文化,抢占培育人文精神的思想阵地。充满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大学生坚定信念、涵养德行、开阔胸襟、启发智慧、提商f青趣、健康身心,从而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升华。构建优良的校园文化,首先要利用广播、海报等进行广泛的人文精神宣传,特别是利用好校园网络信息和拇指文化,清除文化垃圾,使人文精神在校园时时体现。另外,充分发挥活动载体的作用,在知识讲座、演讲比赛、辩论大赛、征文比赛中体现人文精神,进行主题实践活动。最后,大力培育校园文化,既要加强硬件设施建设,使学生有一个整洁、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克服心理上的自卑,又要加强软环境建设——学风、教风、校风、师生关系、教职工之间的关系等——努力营造出浓郁、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保持校园和谐。
4.丰富大学生自身人文素养的内涵
人文精神是一种实践精神,人文素养的提升、人文精神的培育都应该落脚在自身的“自省”、“内化”上,都应该从大学生自身做起。
一方面,作为当代大学生,要努力学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即中华民族优秀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等,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者;要用科学发展观不断武装自己的头脑,将物质文明同精神文明统一起来,不断加强自身的人格修养,摒除不诚信行为,忠诚地履行自己所承担的义务和责任,成为现代文明的开拓者;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发挥自己的专长,在实践中发展创造,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要勇于追求自由和完美,发扬创新精神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成为知识创新的实践者。
另一方面,作为未来的建设者,要注重强化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品格素养,锻炼健康的体魄、健全的心理、坚强的意志和坚韧的品格,为实现远大理想、学习丰富知识和养成良好道德提供可靠的软硬件载体。因此,大学生要积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训练、竞赛等来提高身体素质,培养勇敢、顽强、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要尽可能多地听心理健康讲座、主动了解心理方面的知识,培养承担风险、积极进取的良好心态,为克服各种压力做好身心保障。
四、小结
当代的大学教育,时刻呼唤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培育,不只是知识教育,更是人文素养的培养。人文精神的获得与提升,最重要的是大学生自身去体验、去感悟、去实践。相信在大学、社会、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以及大学生自身的不断努力下,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必将有一个新的发展和提升。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大学教育;人文精神
俞吾金认为:“人文精神是指蕴含在人文学科中的共同的东西——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的关怀”。。也就是说,人文精神,是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是关注人的生存、尊重人的价值、维护人的权利、重视人的发展;其主要含义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追求和维护;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精神培育的本质是育人,是提高人的素质。人文精神培育的使命是陶冶人性,铸造健康饱满的人格。大学教育就是一种人文精神的培育,大学教育的过程就是人文精神培育的过程。但当代的大学教育,在完成培育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这一使命上,还有太多的问题没有解决,还有一段相当长的路要走。
一、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严重缺失
1.人文精神缺失严重
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随波逐流,拜金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思想严重,符合时代的大学人文精神严重缺失。
这种严重缺失表现为:学习目标上,把知识视为“行动的工具”、把“真理”归结为“效用”或“行动的成功”,只关心行动能否给个体或集团带来实际利益和报酬,而不管该行动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原则要求;在评价体系上,将大学作为“就业训练所”,把学与用、学习与做人割裂开来;在思想导向上,只强调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提高,却忽视了其人格和道德的成分,以至于一些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清高与自负,不能与他人团结合作,导致社会对大学教育质量的质疑;在生活态度上,崇尚享乐主义,只贪图眼前的安逸生活,不思进取,缺乏危机感和紧迫感,对生命、自我价值、自由等人文精神的内容认识不够深刻,以至于在生活与工作中不断碰壁,并出现道德滑坡、心理疾病甚至跳楼自杀等现象。
2.原因探析
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严重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大学课程设置带有极强的专业性甚至职业性。为了适应社会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潮流,大学很自然地会依据市场需求去加大一些实用性强、见效快的专业的招生,那些净化心灵、追溯理想的人文学科自然被冷落一旁。第二,从社会需求来讲,人们在享受新科技革命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承担着技术应用创新的历史使命,于是人们更多地寄希望于大学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这就导致了高校只重视科技人才而忽视人文教育。第三,就高校思想工作者而言,由于高校考核制度的商业化,他们工作的成效与学生考证率、就业率紧密相关,使他们关注的重点逐渐由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理想价值的纠正和自我实现的强化等人文素质的培养转向单一追求“专业”技能的量化,从而把人文精神的培育搁置。第四,大学生自身。他们自小就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片面追求考试成绩,再加之父母溺爱,生活环境优越,过分廉价的骄傲和自负,极度脆弱的心灵和意志,都使他们的人文素养弱化,这也阻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二、人文精神的培育势在必行
1.融人文精神于大学教育之中
“当代大学教育虽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但在德育中首先还是应该坚持从善、为善的原则,将人文精神的培育与构建纳入系统的教育之中,而且应该成为我们的教育理念。”。融人文精神于大学教育之中是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质,使他们顺利成长为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在大学教育中注入人文精神的目的主要在于树立新的教育观念,依靠人文的知识和方法,提升人文精神,培养职业情感。现代科学的每一次发展、进步,无不渗透着人文精神的要素只有将高尚的人文精神源源不断地注入各门学科之中,科学才有可能充分地发挥出积极效应。人文精神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提供精神支持,平抚大学生的心理冲突,为大学生解决思想困顿,将人生价值赋予他们,使他们获得无限的、永恒的生活激情与奋斗动力。因此,当今的大学生只有加强人文修养,体悟人文精神,才能从容应对繁重的学习生活,并在日后的工作实践中有所作为。
2.倡导积极健康的人文精神
培育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就是倡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崇高的理想和对生命价值的追求,继承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树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并在实践活动中实现崇高理想和个人理想的统一;就是鼓励他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仁民爱物、以义为上、礼让恭谦、居安思危、自强不息等传统价值理念以及“合小利,求大义”的思想,要以道德做引导,维护利益问的平衡,即做到重大义、识大体;就是用丰富的史学知识来帮助他们养成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树立社会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远大抱负,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从而逐渐达到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人生境界;就是要帮助他们认识所生活的世界是个充满矛盾和遗憾的世界,而这样的世界需要用理性去面对、用智慧去疏解,需要注重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多种关系的协调,尊重人的生命的完整,开拓人类维护和平、崇尚科学、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的现代文明的思想阵地。
三、人文精神培育的对策
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不仅仅是当代大学建设所面临的严重问题,也是一个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的社会问题。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不仅仅是大学教育的责任,也是社会、高校思想工作者以及大学生自身都无可逃避的责任。
1.充分发挥大学的育人作用
哈佛燕京学社社长杜维明先生在总结对英美一些著名高校的看法时强调,“大学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人才。要让加强各种不同类型的年轻人自我反思的能力,扩大他们的知识面,能够使他们向智慧追求;要很明确地分开信息和数据,数据就是知识,知识就是智慧;要培养他们听的能力,要发展他们能够对话、能够辩论、能够讨论的兴趣和能力,要他们有想象力;要让他们发展一些内在的价值。让年轻人成才,而不是让他们成学。因此,大学应该真正发挥育人的作用。
首先,在课程设置上,重视人文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人文科学(文学、历史、哲学、艺术、语言学等)主要研究人的精神世界,人文学科直接关涉到人类对自身的反思,它特别关注人类对自身境遇的理解与醒悟,回答“应怎样”,引导人们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追求人的美化。它有一定的工具性。但它最主要的是发展人性,完善人格,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重视人文学科教育的建设和发展,是提高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
其次,在教育理念上,树立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理 念。在各专业和基础课程中渗透人文精神,提倡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自觉加强人文素质修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学校要尽可能多地开设文、史、哲等方面的选修课,这是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据调查,在众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中,自然科学方面的科学家大多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社会科学方面的科学家也大都涉猎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正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才最终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文化、科学巨匠。
最后,在实践活动中,大学要努力创造条件,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即培养他们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尽可能地提供丰富的、多元化的知识和训练内容,突破统一、刻板的培养模式,发掘学生的专长和潜力,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有创造性、有独特性、有专长的人才,这是高等学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高层次要求。
2,积极营造重视人文素养的社会氛围
大学是为社会服务的,社会对大学有监督的义务。那么社会在大学人文精神缺失这一问题上如何发挥它的监督与促进的作用呢?笔者认为,积极营造重视人文素养的社会氛围,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首先,对个体而言,加强日常生活的人文导向。把现代人文观念融入到人们生活的具体环节中,使人们在基本物质需求和精神需要的满足中,越来越多地体味人性化的、文化的、精神化的内涵,具体而言,就是倡导一种“文明、健康、科学、和谐”的生活方式。健康愉悦的生活方式是每个人的愿望,也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心愿,是人文精神的要求,也是人的生存价值和意义的体现。
其次,对大众传媒而言,努力探寻大众文化中的人文元素。大众文化是当前影响社会人文氛围最深的因素,而大众传媒对大众文化起到推动的作用,发掘大众文化中的真善美的元素有助于营造人文素养的氛围。大众媒体可以结合自身的优势,将人文话题从学术研究领域转移到公共领域和日常生活中,引领普通民众关注和讨论人文话题,形成人文素养氛围——刘心武说《红楼》、易中天说《三国》、于丹说《论语》就是例证。
最后,对社会群体而言,要提升整体的人文素养。社会群体应当把提升整体的人文素养作为自己的责任,要不断倡导新时代的人文精神,唤起每一个公民的人文意识,为营造重视人文素养的社会氛围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比如社区文化、企业文化等。
5.全面实现高校思政工作的实效性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他们承担着关注大学生思想动态、心理健康教育和情感价值观教育的重任,所以充分发挥他们在高校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对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能够全面实现高校思政工作的实效性,就能为全面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供生长的土壤。
首先,加强思政工作者的队伍建设,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高校思政工作者即高校教师是人文精神的传播者和实践者,提高他们的人文精神,就是要使其具有强烈的教育使命感和责任心,不断追求教育理想,积极维护教育的公平和正义,以学生的生存与发展为本,以宽容之心善待学生,坚持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高校教师要能对学生状况和教学场景存在的问题进行直接地观察、判断和处理;要能从教师的角度去体会自己的职业价值,更重要的是深入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以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能通过不断反省,对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实践、教育方法和教育成果进行不断调整和完善。
其次,营造和谐高雅的校园文化,抢占培育人文精神的思想阵地。充满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大学生坚定信念、涵养德行、开阔胸襟、启发智慧、提商f青趣、健康身心,从而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升华。构建优良的校园文化,首先要利用广播、海报等进行广泛的人文精神宣传,特别是利用好校园网络信息和拇指文化,清除文化垃圾,使人文精神在校园时时体现。另外,充分发挥活动载体的作用,在知识讲座、演讲比赛、辩论大赛、征文比赛中体现人文精神,进行主题实践活动。最后,大力培育校园文化,既要加强硬件设施建设,使学生有一个整洁、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克服心理上的自卑,又要加强软环境建设——学风、教风、校风、师生关系、教职工之间的关系等——努力营造出浓郁、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保持校园和谐。
4.丰富大学生自身人文素养的内涵
人文精神是一种实践精神,人文素养的提升、人文精神的培育都应该落脚在自身的“自省”、“内化”上,都应该从大学生自身做起。
一方面,作为当代大学生,要努力学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即中华民族优秀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等,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者;要用科学发展观不断武装自己的头脑,将物质文明同精神文明统一起来,不断加强自身的人格修养,摒除不诚信行为,忠诚地履行自己所承担的义务和责任,成为现代文明的开拓者;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发挥自己的专长,在实践中发展创造,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要勇于追求自由和完美,发扬创新精神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成为知识创新的实践者。
另一方面,作为未来的建设者,要注重强化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品格素养,锻炼健康的体魄、健全的心理、坚强的意志和坚韧的品格,为实现远大理想、学习丰富知识和养成良好道德提供可靠的软硬件载体。因此,大学生要积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训练、竞赛等来提高身体素质,培养勇敢、顽强、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要尽可能多地听心理健康讲座、主动了解心理方面的知识,培养承担风险、积极进取的良好心态,为克服各种压力做好身心保障。
四、小结
当代的大学教育,时刻呼唤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培育,不只是知识教育,更是人文素养的培养。人文精神的获得与提升,最重要的是大学生自身去体验、去感悟、去实践。相信在大学、社会、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以及大学生自身的不断努力下,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必将有一个新的发展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