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作文教学要从生活出发,从游戏出发,从儿童年龄、心理特点出发,让学生有话可说,乐于表达。
关键词:面向生活;淡化文体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然而,当前多数教师的作文教学并不是这么做的,不是从生活实际出发,而是从语言文字出发,把本应生动活泼的以生活和观察为基础的实践性作文课,上成了以语言文字为基础的理论性课程;不是让学生去观察体验身边的丰富多彩的生活,而是让学生抄写、背诵所谓的优秀作文,以便写作时予以套 用;不是引导学生产生表达的激情,让他们想说、要说,而是交给什么开门见山、结尾点题、等所谓的写作方法,使学生还没有去写,先受到了诸多条条框框的束缚,还谈什么“乐于表达”、“写出真情实感”?所以便出现了“座位多次让”、“钱包随地捡”、“到处是盲人”,甚至是“爸爸妈妈总病危”的现象。作文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写了一篇又一篇,可就是不见作文水平有什么提高,搞得学生烦上作文课,教师一改作文就头疼。
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呢?几年来,笔者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从生活出发,为学生“找米下锅”。
传统作文教学,往往是从命题入手,教师并没有注重教会学生怎样摄取生活中的素材,来为作文服务,总是教育学生要审题,审准题眼,审透题意,围绕题眼来写。可是,学生往往是审准了题眼,审透了题意,可一写起来又无从下笔,不知从何入手。究其原因,学生的大脑空空如也,“无米”怎能成飯。因而,作文要面向生活,从生活出发。人走上工作岗位,走进社会,需要的表达本领是多方面的,我们应当有意识地训练和指导。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要“有所为而作”。记得一次为六年级学生上写作课前,我不经意间看到临班教室里一片狼藉——好!作文的素材有了。我立刻请人打开教室门,领着学生走了进去。教室里散发着墨汁的股股臭气(这是昨天学书法的教室),桌子上墨迹斑斑,地上学生练字、擦笔的纸到处都是。我让学生仔细地看着,用心地想着,有的同学情不自禁地用手掩住了鼻子,二十分钟后,我把学生领回了写作班教室,未作任何讲解,便让学生动笔去写,由于是刚刚的亲身感受,哪会无话可写?只见他们个个奋笔疾书,一节课后,学生便完成了习作,有的竟洋洋洒洒写了千余字,不管是描写,还是抒情、议论,都让人啧啧赞叹――“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二、从游戏到作文。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有哪个孩子不爱玩,尤其是玩那些新鲜的、有趣的、贴近儿童生活的游戏,他们往往会玩得兴趣盎然,玩得忘记了时间。一天,我到商场购物,服务员赠给我一只带气嘴的软塑足球,我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有趣的玩具。第二天,我把它带到了二年级的写作课上。开始,我装模作样地鼓着腮帮用力吹,脸都憋红了,可足球还是瘪的,让学生找出吹不起来的原因――我把气都吹跑了。课堂上小手林立,都争抢着要发言。接着,我请了一个小胖子上台来吹,后来又让他们拿着吹起来的“足球”在教室里疯玩了一阵。孩子们几乎忘记了自己是在作文课上,轻松愉快地就把作文完成了。当我打开学生作业时,真是喜不自禁,二年级的小朋友居然写出了三、四百字的作文,且文从字顺,情趣跃然纸上。
三、淡化文体,自由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淡化文体,让学生自由表达。尤其是对小学生来讲,不应该束缚他们的手脚,要让学生221121心里是怎么样的,就怎么写。在我的作文课上,学生耳熟能详的就是“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曾经说过:无论是什么素材,只要孩子愿意写都可以写,不管怎么写,写什么,都能锻炼能力。要千方百计让孩子高兴,高兴了才能产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产生兴趣,才能“乐于表达”,进而善于表达。记得一次春游,学生高高兴兴准备了好几天,可就要出发了,天公却不作美,下起了大雨。学校临时决定,取消春游,正常上课。当我走进教室时,发现学生的心哪在教室里,我灵机一动:“对于今天学校的决定,大家是怎么想的?你想说些什么呢?你可以毫无顾忌地写下来。”一石激起千层浪,只见学生迅速拿出纸笔,尽情地发泄着自己的愤怒、不满……当我打开作文本时,我震惊了――一个从来作文不超过二百字的学生,这次竟写了五百余字,且让人读了心里为之一动,这就是他自由表达的结果。这更让我坚定了,作文教学一定要沿着“淡化文体,让学生自由表达”的路走下去。
四、从儿童年龄、心理特点出发。
不同年龄的学生,心理特点不一样,知识储备不一样,当然写作的要求也不一样。《语文课程标准》对一、二年级学生要求仅是“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而对五、六年级的学生要求就高多了,要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现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因而,在我们的教学中也应当区别对待,不能搞一刀切,不能随意拔高要求,也不能随意降低要求。记得我给三年级和六年级写作班上了同样的一课――让学生到超市买两元钱的东西。针对三年级孩子更注重形象、直观的特点,我主要引导孩子写好在超市中见到的和购买的物品是什么样的,而六年级孩子已具备了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在观察周围事物的同时,还会有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因而我重在引导孩子怎么花这两元钱,写好自己的感受。当我看到学生作文中“看着超市中琳琅满目的物品,我眼花缭乱,手中的两元钱被攥出了水,可我还不知道买什么好,我这才体会到了父母持家的艰辛”时,不由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这正是我这节作文课的目的。
当然,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还远不止于此,诸如要多读多背、常写日记或周记、善于激励等都是必不可少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有话要说,有话可说,愿意表达,乐于表达。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其写作水平,写出一篇又一篇高质量的文章。
关键词:面向生活;淡化文体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然而,当前多数教师的作文教学并不是这么做的,不是从生活实际出发,而是从语言文字出发,把本应生动活泼的以生活和观察为基础的实践性作文课,上成了以语言文字为基础的理论性课程;不是让学生去观察体验身边的丰富多彩的生活,而是让学生抄写、背诵所谓的优秀作文,以便写作时予以套 用;不是引导学生产生表达的激情,让他们想说、要说,而是交给什么开门见山、结尾点题、等所谓的写作方法,使学生还没有去写,先受到了诸多条条框框的束缚,还谈什么“乐于表达”、“写出真情实感”?所以便出现了“座位多次让”、“钱包随地捡”、“到处是盲人”,甚至是“爸爸妈妈总病危”的现象。作文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写了一篇又一篇,可就是不见作文水平有什么提高,搞得学生烦上作文课,教师一改作文就头疼。
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呢?几年来,笔者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从生活出发,为学生“找米下锅”。
传统作文教学,往往是从命题入手,教师并没有注重教会学生怎样摄取生活中的素材,来为作文服务,总是教育学生要审题,审准题眼,审透题意,围绕题眼来写。可是,学生往往是审准了题眼,审透了题意,可一写起来又无从下笔,不知从何入手。究其原因,学生的大脑空空如也,“无米”怎能成飯。因而,作文要面向生活,从生活出发。人走上工作岗位,走进社会,需要的表达本领是多方面的,我们应当有意识地训练和指导。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要“有所为而作”。记得一次为六年级学生上写作课前,我不经意间看到临班教室里一片狼藉——好!作文的素材有了。我立刻请人打开教室门,领着学生走了进去。教室里散发着墨汁的股股臭气(这是昨天学书法的教室),桌子上墨迹斑斑,地上学生练字、擦笔的纸到处都是。我让学生仔细地看着,用心地想着,有的同学情不自禁地用手掩住了鼻子,二十分钟后,我把学生领回了写作班教室,未作任何讲解,便让学生动笔去写,由于是刚刚的亲身感受,哪会无话可写?只见他们个个奋笔疾书,一节课后,学生便完成了习作,有的竟洋洋洒洒写了千余字,不管是描写,还是抒情、议论,都让人啧啧赞叹――“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二、从游戏到作文。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有哪个孩子不爱玩,尤其是玩那些新鲜的、有趣的、贴近儿童生活的游戏,他们往往会玩得兴趣盎然,玩得忘记了时间。一天,我到商场购物,服务员赠给我一只带气嘴的软塑足球,我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有趣的玩具。第二天,我把它带到了二年级的写作课上。开始,我装模作样地鼓着腮帮用力吹,脸都憋红了,可足球还是瘪的,让学生找出吹不起来的原因――我把气都吹跑了。课堂上小手林立,都争抢着要发言。接着,我请了一个小胖子上台来吹,后来又让他们拿着吹起来的“足球”在教室里疯玩了一阵。孩子们几乎忘记了自己是在作文课上,轻松愉快地就把作文完成了。当我打开学生作业时,真是喜不自禁,二年级的小朋友居然写出了三、四百字的作文,且文从字顺,情趣跃然纸上。
三、淡化文体,自由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淡化文体,让学生自由表达。尤其是对小学生来讲,不应该束缚他们的手脚,要让学生221121心里是怎么样的,就怎么写。在我的作文课上,学生耳熟能详的就是“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曾经说过:无论是什么素材,只要孩子愿意写都可以写,不管怎么写,写什么,都能锻炼能力。要千方百计让孩子高兴,高兴了才能产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产生兴趣,才能“乐于表达”,进而善于表达。记得一次春游,学生高高兴兴准备了好几天,可就要出发了,天公却不作美,下起了大雨。学校临时决定,取消春游,正常上课。当我走进教室时,发现学生的心哪在教室里,我灵机一动:“对于今天学校的决定,大家是怎么想的?你想说些什么呢?你可以毫无顾忌地写下来。”一石激起千层浪,只见学生迅速拿出纸笔,尽情地发泄着自己的愤怒、不满……当我打开作文本时,我震惊了――一个从来作文不超过二百字的学生,这次竟写了五百余字,且让人读了心里为之一动,这就是他自由表达的结果。这更让我坚定了,作文教学一定要沿着“淡化文体,让学生自由表达”的路走下去。
四、从儿童年龄、心理特点出发。
不同年龄的学生,心理特点不一样,知识储备不一样,当然写作的要求也不一样。《语文课程标准》对一、二年级学生要求仅是“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而对五、六年级的学生要求就高多了,要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现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因而,在我们的教学中也应当区别对待,不能搞一刀切,不能随意拔高要求,也不能随意降低要求。记得我给三年级和六年级写作班上了同样的一课――让学生到超市买两元钱的东西。针对三年级孩子更注重形象、直观的特点,我主要引导孩子写好在超市中见到的和购买的物品是什么样的,而六年级孩子已具备了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在观察周围事物的同时,还会有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因而我重在引导孩子怎么花这两元钱,写好自己的感受。当我看到学生作文中“看着超市中琳琅满目的物品,我眼花缭乱,手中的两元钱被攥出了水,可我还不知道买什么好,我这才体会到了父母持家的艰辛”时,不由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这正是我这节作文课的目的。
当然,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还远不止于此,诸如要多读多背、常写日记或周记、善于激励等都是必不可少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有话要说,有话可说,愿意表达,乐于表达。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其写作水平,写出一篇又一篇高质量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