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当前的素质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提到重要位置。“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正确的设疑,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兴趣,引起学习积极性,培养创新思维。
关键词:设疑;质疑;探宽;创新
如何在物理课堂中最大限度地发扬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切实做到学生是学习的精灵、学习的主人,我想设疑是个很好的途径与方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到诱发探索,从而发现真理。设疑教学是训练科学思维应运的过程,是通向智慧的桥梁。
一、巧用设疑
1.激趣设疑法。富有趣味性的质疑,往往能使学生产生一种探索奥秘的强烈愿望。因为兴趣是鼓舞人们去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力量。当人们对事情有强烈兴趣时,不管多困难,都会想方设法去开拓思想,坚韧不拔地去解决当前的问题。但设疑也有技巧,一是提出的问题要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以点燃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二是提出的问题要能使学生从旧知识中不断获得新知识和新能力,使学生享受到获得新知识的乐趣。
比如在进行力的概念教学时,先请两位学生站在讲台附近,相距2米,各穿上旱冰鞋,用绳子的一端系上甲的腰带,乙拉绳子的另一端,问:若乙用力拉甲将出现什么现象?再问,若交换情况后,甲用力拉乙又将如何?先让同学们开动脑筋,各抒己见,再请上述两位同学表演,使学生感动惊奇有趣,然后,顺水推舟从解释现象中引:①什么是力?⑦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悬念设疑法。教师有意设置悬念,让学生对事物的成因充满好奇。犹如小说中,在情节向前推进或是在高潮出现之际,突然停住,让它悬挂起来,给读者的心理造成一种期待,这样使学生带着期待从事学习,增强了求知欲。
例如,讲解共振时,可以向学生讲这样一个事实——某市殡仪馆的五层宿舍大楼近来常常莫明其妙的振动,有人说是地震,但附近居民却无感觉,也有人说他们做了对不起死人的事,是鬼神来报应了。听了此言,许多人都逃离该楼。讲完故事,告诉同学们不应相信迷信,但为什么只有此楼会动起来呢?让同学们稍加思考,然后揭开真相——后来经物理工程师研究,原来是附近一家新建工厂机械的振动引起共振现象。这个故事一下子可使学生们兴奋起来,共振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工厂会使这一幢楼震动起来?悬念牢牢地吸引他们认真听课,思索。
3.递进设疑法。为了让学生开拓思路,使学生的思维不停留在已明白的事情上。教师在上课时,可以先使学生质疑,然后再用递进的方法设疑,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探索。
比强,在讲浮力时,可以提出一些常见的问题:“为什么有的物体会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却会沉在水底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逐步提出:“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和浸没在水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作用”,在知道能浮上来的物体受到浮力作用后再提出:“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然后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最后学生就可以自己总结物体的浮沉条件了,这样递进设疑的方法,不仅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还使各个课堂气氛紧张而活跃。
4.比较设疑法。物理学中不少概念和定律在内容和形式上许多类似之外,相互之间有异同点,为了让学生发现矛盾,激发思维,在巩固旧知识,学会新知识的同时,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养成利用分析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教师在上课时,可运用比较的方法设疑。
比如在讲波的现象时,学生会发现波形图象和简谐运动的图象十分相似,很容易混淆。此时,教师要及时设问:“波的图象与振动的图象到底有何异同点呢?”促进学生去深入思考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去了解事物的个性,概括共性,把问题引向广度和深度,从而开拓学生的思维。
5.深入设疑法。深入设疑的目的是学生在一般的问题中,往深一层思考,在平凡的问题中寻求更深刻的认识,以锻炼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比如,有些课文后面的思考题,有些问题只问怎么样,不问为什么这样?有些教师在设疑时,也只要求学生做一般性解答,这样,就有失肤浅之感,不利于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我们在教学时,应当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为此。在一般性的问题中,我们可进一步深入质疑,探索疑难,以促进思维活动,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获得知识的范围更广,程序更深。
6.争论设疑法。通过设疑来引起学生争论,以激发学生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和辩论。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打破课堂的沉闷,还把教学讨程变成学生主动求知的过程。
比如在学习功和功率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两个同学一起上电梯,一位同学站在电梯不动,让电梯把他送上二楼;另一位同学在梯上还匀速往上走,同样到二楼,请问电梯对这两个同学做的功和功率是否相同,如果不同,谁大谁小呢?”对这个问题,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电梯把他们举起相同高度。做功一样,有的说第二位同学先到达二楼,功率一定小……,通过争论不但可以让学生加深对物体做功和功率概念的理解,还锻炼了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发展了智力。
二、激趣创新
使用设疑法后,使学生的注意高度集中,让学生感受到物理殿堂的无穷奥秘,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敢于探索,勇于创新,能开拓思路,灵活解题,如:
①能“一题多解”和“多解择优”。“一题多解”是通过几种不同途径和方法,多渠道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全方位、多角度思考解得符号题意的同一正确答案。“多解择优”是通过比较各种解法的优劣,分析在什么条件下,哪种方法最为简便,这样遇到新问题就可以迅速、准确地找出简便而独特的解法。
例1 一列质量为M的火车,在平直轨道上匀速前进。突然间,质量为m的尾厢脱钩,当驾驶员发觉事故而关闭油门时,前部列车已行驶了一段等于L的路程。如果阻力为车重的K倍,求证前部列车与尾厢停止点的距离为:
S=ML/(M-m)。
一般解法是从分析物理过程,采用相应的物理规律(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理等)来解的,其过程繁琐,耗时较多。经发散、收敛思维培养的提高,学生中出现新的解法。
思路:首先根据惯性的概念,设想在尾厢脱开同时,司机关闭发动机,由从前部列车与尾厢自动脱钩开始直到停车为止,均不会有间距。其次,前部列车与尾厢间的距离是因为机车牵引力对前部列车在距离L内作功的结果。
解:根据功的原理 W1=W2
KMgL=K(M-m)gs s=ML/(M-m)
这种解法独特新颖,构思颇佳,其创新能力跃然纸上。
②能“一题多变”。能对题目进行开拓,变式,将题设条件,设问角度适当变更,或进行结构改变,使一题变为多题,逐步引早、扩展,使思维灵活、变通、流畅。
例2如图1,一水平放置平行板电容器,置于真空中,两极间匀强电场的场强为E0,一质量为M带电量为+q的粒子从板中央以速度V0飞入,恰好沿水平方向离开电容器,求场强E0?
变式1 如果电容器板长为L,两极相距D,问带电粒子能否飞出金属板?(不计粒子重)
变式2 若初时刻粒子在电场中某一位置处于静止,现保持场方向不变,大小由E0突增到E1,持续一段时间后,电场突然反向,再持续同样时间后,带电粒子恰好回到其初位置。求E1(粒子与极板没有发生碰撞)。
变式3 若在两极间加一与电场方向相垂直的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外),问带电粒子以V0沿中线进入电磁场后,受力如何?将作什么运动?(不计粒子重)
③能“多题一解”。有些物理习题,表面上看似乎毫无共同之处,但实质上是同一类问题,有着共同的解题思路。
如学生可以利用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来解答类型不同,问法各异,但问题的本质都是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所受合外力为零,系统动量守恒,系统机械能向其它形式能转化的问题。
总之,灵动的设疑课堂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开端。
参考文献:
[1]阎立钦:《创新教育》科学教育出版社
[2]王棣生:《中学物理创新教法》
[3]张银湘:《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高群:《如何培养学生质疑素质的教学尝试》
关键词:设疑;质疑;探宽;创新
如何在物理课堂中最大限度地发扬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切实做到学生是学习的精灵、学习的主人,我想设疑是个很好的途径与方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到诱发探索,从而发现真理。设疑教学是训练科学思维应运的过程,是通向智慧的桥梁。
一、巧用设疑
1.激趣设疑法。富有趣味性的质疑,往往能使学生产生一种探索奥秘的强烈愿望。因为兴趣是鼓舞人们去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力量。当人们对事情有强烈兴趣时,不管多困难,都会想方设法去开拓思想,坚韧不拔地去解决当前的问题。但设疑也有技巧,一是提出的问题要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以点燃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二是提出的问题要能使学生从旧知识中不断获得新知识和新能力,使学生享受到获得新知识的乐趣。
比如在进行力的概念教学时,先请两位学生站在讲台附近,相距2米,各穿上旱冰鞋,用绳子的一端系上甲的腰带,乙拉绳子的另一端,问:若乙用力拉甲将出现什么现象?再问,若交换情况后,甲用力拉乙又将如何?先让同学们开动脑筋,各抒己见,再请上述两位同学表演,使学生感动惊奇有趣,然后,顺水推舟从解释现象中引:①什么是力?⑦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悬念设疑法。教师有意设置悬念,让学生对事物的成因充满好奇。犹如小说中,在情节向前推进或是在高潮出现之际,突然停住,让它悬挂起来,给读者的心理造成一种期待,这样使学生带着期待从事学习,增强了求知欲。
例如,讲解共振时,可以向学生讲这样一个事实——某市殡仪馆的五层宿舍大楼近来常常莫明其妙的振动,有人说是地震,但附近居民却无感觉,也有人说他们做了对不起死人的事,是鬼神来报应了。听了此言,许多人都逃离该楼。讲完故事,告诉同学们不应相信迷信,但为什么只有此楼会动起来呢?让同学们稍加思考,然后揭开真相——后来经物理工程师研究,原来是附近一家新建工厂机械的振动引起共振现象。这个故事一下子可使学生们兴奋起来,共振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工厂会使这一幢楼震动起来?悬念牢牢地吸引他们认真听课,思索。
3.递进设疑法。为了让学生开拓思路,使学生的思维不停留在已明白的事情上。教师在上课时,可以先使学生质疑,然后再用递进的方法设疑,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探索。
比强,在讲浮力时,可以提出一些常见的问题:“为什么有的物体会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却会沉在水底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逐步提出:“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和浸没在水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作用”,在知道能浮上来的物体受到浮力作用后再提出:“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然后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最后学生就可以自己总结物体的浮沉条件了,这样递进设疑的方法,不仅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还使各个课堂气氛紧张而活跃。
4.比较设疑法。物理学中不少概念和定律在内容和形式上许多类似之外,相互之间有异同点,为了让学生发现矛盾,激发思维,在巩固旧知识,学会新知识的同时,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养成利用分析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教师在上课时,可运用比较的方法设疑。
比如在讲波的现象时,学生会发现波形图象和简谐运动的图象十分相似,很容易混淆。此时,教师要及时设问:“波的图象与振动的图象到底有何异同点呢?”促进学生去深入思考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去了解事物的个性,概括共性,把问题引向广度和深度,从而开拓学生的思维。
5.深入设疑法。深入设疑的目的是学生在一般的问题中,往深一层思考,在平凡的问题中寻求更深刻的认识,以锻炼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比如,有些课文后面的思考题,有些问题只问怎么样,不问为什么这样?有些教师在设疑时,也只要求学生做一般性解答,这样,就有失肤浅之感,不利于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我们在教学时,应当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为此。在一般性的问题中,我们可进一步深入质疑,探索疑难,以促进思维活动,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获得知识的范围更广,程序更深。
6.争论设疑法。通过设疑来引起学生争论,以激发学生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和辩论。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打破课堂的沉闷,还把教学讨程变成学生主动求知的过程。
比如在学习功和功率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两个同学一起上电梯,一位同学站在电梯不动,让电梯把他送上二楼;另一位同学在梯上还匀速往上走,同样到二楼,请问电梯对这两个同学做的功和功率是否相同,如果不同,谁大谁小呢?”对这个问题,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电梯把他们举起相同高度。做功一样,有的说第二位同学先到达二楼,功率一定小……,通过争论不但可以让学生加深对物体做功和功率概念的理解,还锻炼了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发展了智力。
二、激趣创新
使用设疑法后,使学生的注意高度集中,让学生感受到物理殿堂的无穷奥秘,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敢于探索,勇于创新,能开拓思路,灵活解题,如:
①能“一题多解”和“多解择优”。“一题多解”是通过几种不同途径和方法,多渠道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全方位、多角度思考解得符号题意的同一正确答案。“多解择优”是通过比较各种解法的优劣,分析在什么条件下,哪种方法最为简便,这样遇到新问题就可以迅速、准确地找出简便而独特的解法。
例1 一列质量为M的火车,在平直轨道上匀速前进。突然间,质量为m的尾厢脱钩,当驾驶员发觉事故而关闭油门时,前部列车已行驶了一段等于L的路程。如果阻力为车重的K倍,求证前部列车与尾厢停止点的距离为:
S=ML/(M-m)。
一般解法是从分析物理过程,采用相应的物理规律(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理等)来解的,其过程繁琐,耗时较多。经发散、收敛思维培养的提高,学生中出现新的解法。
思路:首先根据惯性的概念,设想在尾厢脱开同时,司机关闭发动机,由从前部列车与尾厢自动脱钩开始直到停车为止,均不会有间距。其次,前部列车与尾厢间的距离是因为机车牵引力对前部列车在距离L内作功的结果。
解:根据功的原理 W1=W2
KMgL=K(M-m)gs s=ML/(M-m)
这种解法独特新颖,构思颇佳,其创新能力跃然纸上。
②能“一题多变”。能对题目进行开拓,变式,将题设条件,设问角度适当变更,或进行结构改变,使一题变为多题,逐步引早、扩展,使思维灵活、变通、流畅。
例2如图1,一水平放置平行板电容器,置于真空中,两极间匀强电场的场强为E0,一质量为M带电量为+q的粒子从板中央以速度V0飞入,恰好沿水平方向离开电容器,求场强E0?
变式1 如果电容器板长为L,两极相距D,问带电粒子能否飞出金属板?(不计粒子重)
变式2 若初时刻粒子在电场中某一位置处于静止,现保持场方向不变,大小由E0突增到E1,持续一段时间后,电场突然反向,再持续同样时间后,带电粒子恰好回到其初位置。求E1(粒子与极板没有发生碰撞)。
变式3 若在两极间加一与电场方向相垂直的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外),问带电粒子以V0沿中线进入电磁场后,受力如何?将作什么运动?(不计粒子重)
③能“多题一解”。有些物理习题,表面上看似乎毫无共同之处,但实质上是同一类问题,有着共同的解题思路。
如学生可以利用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来解答类型不同,问法各异,但问题的本质都是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所受合外力为零,系统动量守恒,系统机械能向其它形式能转化的问题。
总之,灵动的设疑课堂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开端。
参考文献:
[1]阎立钦:《创新教育》科学教育出版社
[2]王棣生:《中学物理创新教法》
[3]张银湘:《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高群:《如何培养学生质疑素质的教学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