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云德:“中国干扰素”之父

来源 :科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ying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名单公布后,对这位鲜少在媒体上露面的科学家,不少人都发出了好奇的一问。一辈子与病毒打交道,作为我国分子病毒学和基因工程药物的开拓者,侯云德说:“认识世界的目的应当是要改变世界,学习病毒学、研究病毒学,目的应当是预防和控制病毒,为人类作出更加切身的贡献。”
  集毕生精力编织传染病防控网络
  2008年,侯云德79岁。这一年,他被国务院任命为“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总师。
  本该颐养天年的年龄,侯云德又忙碌起来,担负起我国现代传染病防控体系顶层设计的重任。他带领专家组,设计了2008—2020年降低“三病两率”和应对重大突发疫情的总体规划,主导建立了举国体制协同创新的传染病防控技术体系,全面提升了我国新发突发传染病的防控能力。
  2009年,全球突发甲流疫情,国外死亡人数上万名。在国务院领导下,我国成立了由卫生部牵头、38个部门组织的联防联控机制,侯云德作为专家组组长,针对防控中的关键科技问题,开展多学科协同攻关研究。“这个组长可不好当,相当于坐在火山口上,责任重大。一旦判断失误,防控不当,疫情就有可能蔓延。”中国疾病预防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副所长董小平研究员回忆说。
  当时,我国仅用87天就率先研制成功新甲流疫苗,成为全球第一个批准甲流疫苗上市的国家。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注射两剂,侯云德则提出不同观点:“新甲流疫苗,打一针就够了。”
  在疫情随时有可能爆发的情况下,提出这一建议的侯云德,承担的压力可想而知。打两针是国际共识,只打一针,万一达不到免疫效果呢?
  “科学家要敢讲真话,为国家和人民着想,不能只计较个人得失。”侯云德是有底气的。依据长期积累的经验,结合新疫苗的抗体反应曲线和我国当时的疫苗生产能力和注射能力,侯云德坚定地提出了一次接种的免疫策略。最终,这一方案大获成功,世界卫生组织也根据中国经验修改了“打两针”的建议,认为一次接种预防甲流是可行的。
  是“中国干扰素”之父,更是杰出的战略科学家
  侯云德是一位科学家,更是一名战略科学家。他的很多科研成果和举措,在当时都是具有前瞻性和开创性的,并且影响深远。
  “中国干扰素”之父,是业内不少人对侯云德的尊称。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瑞士等国的科学家以基因工程的方式,把干扰素制备成治疗药物,很快成为国际公认的治疗肝炎、肿瘤等疾病的首选药,但价格极为昂贵。

  侯云德敏锐地捕捉到基因工程这一新技术,1977年,美国应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生长激素释放因子获得成功,这一突破使侯云德深受启发:如果将干扰素基因导入到细菌中去,使用这种繁衍极快的细菌作为“工厂”来生产干扰素,将会大幅度提高产量并降低价格。侯云德不仅主导了我国第一个基因工程新药的产业化,更推动了我国现代医药生物技术的产业发展。
  一年后,在一间地下室里,当时60多岁的侯云德创立了我国第一家基因工程药物公司——北京三元基因药物股份有限公司。
  侯云德主导了我国第一个基因工程新药的产业化,将研制的8种基因工程药物转让十余家国内企业,上千万患者已得到救治,产生了数十亿人民币的经济效益,对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侯云德院士是当之无愧的科学大家,在生物医药技术领域,做什么、不做什么,都是侯院士在把握方向。”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院士钦佩地说。在对我国科技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863”计划中,侯云德连续担任了三届863计划生物技术领域首席科学家,他联合全国生物技术领域的专家,出色完成了多项前沿高技术研究任务。顶层指导了我国医药生物技术的布局和发展。在此期间,我国基因工程疫苗、基因工程药物等五大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生物技术研发机构成十数倍增加,18种基因工程药物上市,生物技术产品销售额增加了100倍。
  愿将此一生,贡献四化业
  “侯老师能够做出方向性的判断,靠的不是拍脑门,而是长期以来扎实的积累。”侯云德的学生、中国医科院病原所所长金奇研究员说,尽管已是89岁高龄,但侯老师的勤奋,很多年轻人都比不上。
  “侯老师每天都会关注国内外病毒学的最新动态,并且亲自翻译、撰写,送给相关部门领导和同事参阅。每期都有上万字,两周一期,已经写了200多期。”金奇说,他读研究生时,侯老师工作非常忙碌,但仍然会在下班后到实验室找学生聊天。“聊什么?聊的就是他掌握的最新技术和动态,通过轻松快乐的聊天方式实时输送给我们。侯老师对我们这些学生,对年轻人,在培养提携上总是不遗余力。”

  在學生和同事眼中,侯云德是无私的,愿意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知识与技术传授给他人。
  在做干扰素研究的初期,试剂紧缺,都是他自己从国外背回来的,但其他同事有需要,他二话不说就分享给大家使用。20世纪80年代初,他的实验室开发了一系列基因工程技术后,不少人到他的实验室取经,侯云德乐于分享,从不留一手,常常还要赔上昂贵的试剂。有人认为他这么做不利于保持本室的技术优势,他却不以为然。“我国科学家应当团结起来,不能把持技术不外流,技术优势要靠不断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自己处于优势地位。”
  谈及自己的科研成果与成就,侯云德院士谦虚地笑了:“我做的都是分内之事,只是认真做了,并没有很特别。而且很多事也不是我一个人做的,我是领头人而已。”
  今年89岁的侯云德,仍然每天7时就开始工作,并且不吃早饭。据说,这是年轻时养成的习惯,因为要抓紧一切时间做实验。尽管动过两次大手术,但老人看起来仍然精神矍铄。耄耋之年,他曾赋诗一首以明其志:“双鬓添白发,我心情切切,愿将此一生,贡献四化业。”
其他文献
立秋后的天气没有一点转凉的意思,“秋老虎”依旧发威。趁着双休,来到乡下看望姥爷,正好可以借机躲避城市的喧嚣与燥热。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一切都是那么惬意。傍晚时分,下起了雨,我待在窗前静静地望着窗外的一切。院子里有姥爷种的各种新鲜蔬菜,窗台下面各式各样的花,还有那只被姥爷训练地能说“你好”“谢谢”的鹦鹉,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这不就是好多人所追求的“向往的生活”吗?  我望着眼前这美好的一切,突然一只
期刊
在“2016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如火如荼开展之际,《科学之友》作为会刊单位参加了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委托山西省非遗保护促进会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系列采风活动,目的是弘扬工匠精神,传承手工技艺。通过实地走访山西省新绛县、稷山县多项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采风团成员被传承人不忘初心、执着坚守、不断创新的工匠精神深深震撼。  是他们,不忘初心,恪守技艺。一块小小的绛州澄泥砚的诞生
期刊
绛州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跟其他地区大致相同,主要包括选材、制板、绘稿、上稿、雕刻、印刷、填色、装裱等。  第一步:选材、制板  绛州木版年画的板材多用当地多产的枣木、杜梨木、梨木、果木等坚硬耐磨的材质。木板经过解板、阴干后,再经过浸泡、蒸煮、烘烤、封蜡等程序才可备用。这样做出的板雕刻时不起毛、不掉块、易行刀,而且虫不蛀,经久耐用。  第二步:创作画稿  创作画稿大致有两种方式:一是画工自己创作。如“
期刊
民间工艺美术是民众精神需求的一种产物,绛州木版年画斑驳的画卷中凝聚着共同的民族记忆,祝福祈祥、镇恶避邪等已成为这类民间美术品的重要内涵。  《关公读春秋》  《关公读春秋》,也叫《夜读春秋》。“画中关公头着巾饰,身披铠甲战袍,身后站着周仓,头戴倒缨盔,双手护持偃月刀;身前站义子关平,身着铠甲腰裙,头戴武盔,腰带宝剑护卫。线条匀称,疏密有致,人物主次分明,刻工精细。”《关公读春秋》明代古版  《春牛
期刊
《门神》  山西绛州木版年画历史悠久,发端于宋金,兴盛于明清。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绛州木版年画逐渐进入衰落期,原有的作坊均已停产歇业,老版也散失民间,这一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局面。怀着对文化遗产惨遭破坏的痛心和对木版年画的痴迷,山西新绛县文化局退休干部吴百锁决心抢救绛州木版年画这一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  在多年不断收集抢救古版、学习版画技艺的基础上,吴百锁于2007年创建了绛州木版年画研制所(二天
期刊
云香制作工艺  工具、器材:  压条器(桩子、筒子、杠子)、箩儿(承载香条在阳光下曝晒干燥的器具)、香案(承载压制出的柔软香条并进行排列成形、切割、裁刀)、大香匙(穿楗的器具)、云香模(“拐子”、浅缸、分匙、小香匙)  选料:  原材料 主要包括骨料、黏结料、助燃料、香料。骨料主要是“末子”(木粉),要求没有异味,是从杨、柳、柞、椴木之类干燥而新鲜的木材粉碎而来。细度一般在100目左右。传统黏结料
期刊
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恒星诞生壮丽景象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欧洲航天局(ESA)的联合项目——哈勃太空望远镜为NGC 1365星系拍摄了一幅令人惊叹的图像,这是一个遥远的恒星形成的地方。明亮的蓝色和炽热的橙色漩涡位于天炉座中,向我们展示恒星刚刚形成的位置以及未来恒星“育婴室”的尘土飞扬的场所。浅蓝色区域表明了数百颗“婴儿恒星”的存在,这些“婴儿恒星”是由星系外臂内的气体和尘埃凝聚形成的。
期刊
回首2017年,手机领域出现了许多充满潜力和前景的新技术,这些技术促使着行业更新迭代的速度日益加快,也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精彩。也是從这一年开始,智能手机的发展进入了第二个时期,智能手机市场上出现了很多新的流行元素,例如火爆一时的全面屏、面部识别、人工智能、结构光传感器、Face ID、无线充电、快充、前后置双摄等各种黑科技登陆手机圈,甚至连一些概念中的柔性折叠屏幕、屏下指纹也是蠢蠢欲动。
期刊
晋绣,包含有硬质绣、布贴绣、绒绣、堆锦绣等多种工艺类型,这些品种各具特色,相互辉映。创作题材有人物、龙凤、花鸟鱼虫、民俗故事、民间哲理等,以构图饱满匀称、配色大胆豪放、色彩对比鲜明且过渡极其自然、色调热烈喜庆、针法细腻别致为最大特点。这些工艺特色相互映衬,為晋绣赋予了华丽美观的艺术效果和意蕴深厚的文化内涵。  作为一种民间实用品和观赏艺术品,晋绣制作工艺特殊,选料、器具和制作均具有地方独特性、大众
期刊
作为我国含能材料(火炸药)的学科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王泽山所面对的火炸药科研事业,是高温高能的“热”学问,但他却一直保持着稳重冷静的性格和坚忍不拔的精神甘坐“冷”板凳。在60多年的科研中,他选定一个课题就要做出成果,力求“每一口井都挖出水”,为国防事业和相关产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从率先攻克废弃火炸药再利用、发现低温感含能材料、提高发射药能量利用率,到发明高能量密度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