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年这般极度压缩的时间之内,中国在建筑发展上,以“宇宙光年”的速度, 一跃到“未来”。仿佛打破物理定律般,折半的摩天大楼、悬浮在水面上的建筑以及随意曲折的钢铁……建筑师打破了世界纪录,构建出地球上最绿(环保)、最庞大的建筑,并以最有效率和最大胆的方式,完成了一座座超巨型城市。
发现中国建筑模仿
虽然当中国城市的中心现正流行各式高端的样式、工程和技术的炫耀,但郊区和卫星城镇却打造出完全不同属性的风貌:不求现代,而是模仿异国、回顾历史的建筑。在四川成都建造了一座几乎完全复制英国多切斯特,铺有鹅卵石普尔长廊步道的一座20万居民的复合式住宅区;在长江三角洲有108米的埃菲尔铁塔和香榭丽舍大道广场,成就了一处“东方巴黎”;而上海则是制订了一项“一城九镇”的计划,呼应十座环绕市中心的卫星小区,每个小区完全复制一座外国城市,每栋的房价约为三十万美元。
从巨型城市、大城市到建设全中国各省城镇的郊区,到处都可见一片又一片、令人感到惊异的欧美著名旅游景点的“拼贴图”。大型的集体庄园占领着广大的土地,以居民们引以为傲的“辉煌中国版”的巴黎、威尼斯、阿姆斯特丹、伦敦、马德里和纽约的样貌具体呈现。
在密集且广泛的主题小区里,几乎是从英国、法国、希腊、美国和加拿大等地,将整个历史和地理基础“空运”过来,拼接在中国城市的边缘,与之镶入融合。
外观比照西方历史建筑不过只是外貌表象,中国所追求的是更能让居民“感受到”的复制,包括了外国地名、象征标志,生活方式与风格等元素的配套设施也都一并纳入。
在主题小区当中,数以万计的新经济精英商店,贩卖着西方食物,西式餐厅四处林立;行车导航的是西式街道名,甚至民众会聚集在耸立着西方英雄纪念碑的公园和广场,庆祝着欧美的传统节日和假期。数百座的郊区“主题乐园”,精心建造出西方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并且已结合成为地理与历史的综合性异国群岛,协调而连贯地与中国城市人的栖息地相互整合。
这些全面性的复制引起西方与中国知识分子大肆地批评和嘲讽,他们认为这些主题小区是“庸俗”、“虚伪”、“短暂”、“缺乏想象力”且“陈腐”的。
就大规模、全面转型的掌握度来说,中国已经能够掌握西方建筑形象的精髓,并能以此作为生活的舒适度提升和憧憬的有力象征。中国选择了西方建筑而非富当地特色的住宅和郊区原型的理由还包括:提供一个能解决膨胀以及新兴富裕人口的务实方案。
更多,更大,更快
建设与原物一样大小的“主题疆域”,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便已展开,且在当时是中国最流行却也最令人费解的建筑趋势之一。这类建筑最初是在中国南方经济特区生根繁殖。
而中国的经济改革、住宅私有化、廉价信贷和不断增加的财富,以极快的速度带动了住宅建设、投资额和销售量的成长。消费者利用收入增加的优势和信贷放宽的政策,购买更新、更大、更豪华的房子。
在中国,数十亿平方英尺重要地段的新房屋均包含仿照西方指标性景点的建筑物。2003年,北京房地产发展计划,依据同时期市场调查的结果,决定当中70%的对象以西方建筑主题为卖点。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万科的设计师李艳, 估计该公司在2008年所建的住宅,高达2/3为欧洲主题建筑物。
房地产广告和营销活动,以新兴崛起的消费阶级为潜在客户层。广告以喷漆效果主打布置有天鹅绒和水晶吊灯的客厅,半哄半骗地承诺居民将能在“宫廷享乐的土地”上体验“皇家生活”,或能充分感受“美国加州的海滨生活”。在土地开发商推销房地产的房屋展销会、建筑博览会中,处处展示着“西班牙”公寓大楼、“地中海”别墅和“洛可可式”连栋屋的微型立体模型。
建筑模仿许多国家都曾有过
可以肯定的是,建筑模仿常与文化变革同步,而且模仿不是中国独有的。日本在长崎有豪斯登堡,同样收藏了属于自己的西式风格建筑。1992年开幕的主题乐园以及比邻而居的住宅区,包括了全尺寸的荷兰建筑物复本,例如比阿特丽克斯女王宫殿。
在印度尼西亚、柬埔寨、新加坡、埃及、阿拉伯和其他快速发展的国家,也尝试利用西方建筑结构典范,建构本国专属的郊区主题住宅。
在过去的3世纪,俄罗斯人、美国人和阿拉伯等民族,都曾在“建筑领域”表现它的“跨文化语码的转换”。
美国的移民者,因怀旧而建设出许多基于地位与庄严的现成文化标记,将欧洲城市风貌移植到新大陆。19世纪,在纽约城外的哈德逊河流域,复兴建筑遍地开花,如洛克菲勒家族等有钱地主寻求美国版本的时尚“莱茵河”。他们的灵感来自荷兰城市的住宅、西班牙修道院、意大利广场和英国哥德式建筑。
为了展示当年美国的工业、农业以及科技实力,美国人选择了希腊和罗马作为模板,在1897年田纳西州纳什维尔的百年博览会,复制了一座原尺寸的帕德嫩神庙。几十年后,美国的学院和大学(包括普林斯顿和耶鲁),仿照英国牛津和剑桥大学的哥德式建筑,以传达与英格兰最古老又最受人尊敬的学习圣堂的敬仰。
到了2002年,房地产开发商弗雷德·米拉尼在乔治亚州亚特兰大,根据英国乔治亚风格建造了一座原尺寸的白宫复本。
正如中国连外国名一并借用般,美国人同样以外国著名的地标或景点来命名他们的城市、城镇和道路。纽约北部的城镇如伊萨卡、罗马、特洛伊、庞培、荷马、奥勒留、雅典和西塞罗等也向“古希腊、罗马和圣经神话里的著名人物、神祗以及地点”借用名称。?笏(摘自美国“世界新闻网”)(编辑/袁红)
发现中国建筑模仿
虽然当中国城市的中心现正流行各式高端的样式、工程和技术的炫耀,但郊区和卫星城镇却打造出完全不同属性的风貌:不求现代,而是模仿异国、回顾历史的建筑。在四川成都建造了一座几乎完全复制英国多切斯特,铺有鹅卵石普尔长廊步道的一座20万居民的复合式住宅区;在长江三角洲有108米的埃菲尔铁塔和香榭丽舍大道广场,成就了一处“东方巴黎”;而上海则是制订了一项“一城九镇”的计划,呼应十座环绕市中心的卫星小区,每个小区完全复制一座外国城市,每栋的房价约为三十万美元。
从巨型城市、大城市到建设全中国各省城镇的郊区,到处都可见一片又一片、令人感到惊异的欧美著名旅游景点的“拼贴图”。大型的集体庄园占领着广大的土地,以居民们引以为傲的“辉煌中国版”的巴黎、威尼斯、阿姆斯特丹、伦敦、马德里和纽约的样貌具体呈现。
在密集且广泛的主题小区里,几乎是从英国、法国、希腊、美国和加拿大等地,将整个历史和地理基础“空运”过来,拼接在中国城市的边缘,与之镶入融合。
外观比照西方历史建筑不过只是外貌表象,中国所追求的是更能让居民“感受到”的复制,包括了外国地名、象征标志,生活方式与风格等元素的配套设施也都一并纳入。
在主题小区当中,数以万计的新经济精英商店,贩卖着西方食物,西式餐厅四处林立;行车导航的是西式街道名,甚至民众会聚集在耸立着西方英雄纪念碑的公园和广场,庆祝着欧美的传统节日和假期。数百座的郊区“主题乐园”,精心建造出西方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并且已结合成为地理与历史的综合性异国群岛,协调而连贯地与中国城市人的栖息地相互整合。
这些全面性的复制引起西方与中国知识分子大肆地批评和嘲讽,他们认为这些主题小区是“庸俗”、“虚伪”、“短暂”、“缺乏想象力”且“陈腐”的。
就大规模、全面转型的掌握度来说,中国已经能够掌握西方建筑形象的精髓,并能以此作为生活的舒适度提升和憧憬的有力象征。中国选择了西方建筑而非富当地特色的住宅和郊区原型的理由还包括:提供一个能解决膨胀以及新兴富裕人口的务实方案。
更多,更大,更快
建设与原物一样大小的“主题疆域”,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便已展开,且在当时是中国最流行却也最令人费解的建筑趋势之一。这类建筑最初是在中国南方经济特区生根繁殖。
而中国的经济改革、住宅私有化、廉价信贷和不断增加的财富,以极快的速度带动了住宅建设、投资额和销售量的成长。消费者利用收入增加的优势和信贷放宽的政策,购买更新、更大、更豪华的房子。
在中国,数十亿平方英尺重要地段的新房屋均包含仿照西方指标性景点的建筑物。2003年,北京房地产发展计划,依据同时期市场调查的结果,决定当中70%的对象以西方建筑主题为卖点。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万科的设计师李艳, 估计该公司在2008年所建的住宅,高达2/3为欧洲主题建筑物。
房地产广告和营销活动,以新兴崛起的消费阶级为潜在客户层。广告以喷漆效果主打布置有天鹅绒和水晶吊灯的客厅,半哄半骗地承诺居民将能在“宫廷享乐的土地”上体验“皇家生活”,或能充分感受“美国加州的海滨生活”。在土地开发商推销房地产的房屋展销会、建筑博览会中,处处展示着“西班牙”公寓大楼、“地中海”别墅和“洛可可式”连栋屋的微型立体模型。
建筑模仿许多国家都曾有过
可以肯定的是,建筑模仿常与文化变革同步,而且模仿不是中国独有的。日本在长崎有豪斯登堡,同样收藏了属于自己的西式风格建筑。1992年开幕的主题乐园以及比邻而居的住宅区,包括了全尺寸的荷兰建筑物复本,例如比阿特丽克斯女王宫殿。
在印度尼西亚、柬埔寨、新加坡、埃及、阿拉伯和其他快速发展的国家,也尝试利用西方建筑结构典范,建构本国专属的郊区主题住宅。
在过去的3世纪,俄罗斯人、美国人和阿拉伯等民族,都曾在“建筑领域”表现它的“跨文化语码的转换”。
美国的移民者,因怀旧而建设出许多基于地位与庄严的现成文化标记,将欧洲城市风貌移植到新大陆。19世纪,在纽约城外的哈德逊河流域,复兴建筑遍地开花,如洛克菲勒家族等有钱地主寻求美国版本的时尚“莱茵河”。他们的灵感来自荷兰城市的住宅、西班牙修道院、意大利广场和英国哥德式建筑。
为了展示当年美国的工业、农业以及科技实力,美国人选择了希腊和罗马作为模板,在1897年田纳西州纳什维尔的百年博览会,复制了一座原尺寸的帕德嫩神庙。几十年后,美国的学院和大学(包括普林斯顿和耶鲁),仿照英国牛津和剑桥大学的哥德式建筑,以传达与英格兰最古老又最受人尊敬的学习圣堂的敬仰。
到了2002年,房地产开发商弗雷德·米拉尼在乔治亚州亚特兰大,根据英国乔治亚风格建造了一座原尺寸的白宫复本。
正如中国连外国名一并借用般,美国人同样以外国著名的地标或景点来命名他们的城市、城镇和道路。纽约北部的城镇如伊萨卡、罗马、特洛伊、庞培、荷马、奥勒留、雅典和西塞罗等也向“古希腊、罗马和圣经神话里的著名人物、神祗以及地点”借用名称。?笏(摘自美国“世界新闻网”)(编辑/袁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