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流人才需求新趋势下物流专业培养模式探析

来源 :大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klehig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高校物流专业培养模式存在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不系统、不科学,实践培养流于形式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结合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的实际,提出创建立足于辽宁地方经济发展状况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物流管理课程体系建设,结合实际密切联系企业,建立多方位、立体式的校外实训基地,依托学校和学院资源发展专业特色,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的高校物流专业培养模式调整措施。
  [关键词]物流人才;新趋势;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9)11-0178-03
  物流人才现已经成为我国需求最为迫切的专业人才之一。据统计,2017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为253万亿元,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接近15%。物流是经济发展的润滑剂,物流系统运行的流畅程度会作用于相关行业,从而影响整体经济的发展。设有物流专业的相关高校应根据新的人才需求发展趋势,合理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进入企业后能尽快适应岗位角色,担负起专业岗位的重任。
  一、物流人才的含义
  物流人才涵盖的领域主要涉及物流企业、企业咨询、国际物流中心和科研四大领域,可以说其涉及的范围较广,层次较为丰富。物流人才一般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基层物流操作人才。具体来说,基层物流操作人员主要从事具体的物流作业,如装卸货物、分拣、理货、配装和配送货物等,相关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并且要有不怕吃苦的精神。第二类是中层物流管理人才,他们主要负责物流企业某一具体部门的运作,他们除了要熟悉本部门的业务外,还要有系统的物流观,能与其他的部门协调配合,有助于物流系统的优化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第三类人才是高级物流管理人才,他们要有较强的战略意识和宏观的掌控能力,能站在市场的前沿,具有敏锐性和前瞻性,能对物流系统的各个环节进行整体把控和调整。此类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的学历要求相对来说不高,一般为本科以上即可,但是要求他们具有丰富的中、高层管理经验并且具有相当的外语实际运用能力。
  二、现代物流人才需求现状及趋势
  (一)基层物流操作人才的需求现状
  目前的物流行业具有劳动密集型的特点。我们熟知的物流业务流程,比如仓储、运输、分拣、配送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具体操作活动,所以在现有物流从业人员中,有接近80%的物流人员从事此类工作。我国物流行业领域每年需要新增就业人员约140万人,其中85%是基层物流操作人才。虽然该类职位需求很大,但由于门槛低,操作人员经过简单培训后就可上岗,因而不存在人才不足的问题。不过,由于此类职位薪酬普遍不高,工作强度大,休息时间少,导致这类职位离职率较高。企业不得不经常招聘新人,这不利于提高物流效率和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
  (二)中层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现状
  由于目前大部分物流企业的管理人员学历比较低,并且流动性较大,这使得企业不愿意耗费财力去培养此类人员,导致长期工作在物流管理岗位的人员不了解物流发展的最新进展,缺乏中层物流管理人才应有的创新能力和开拓能力,这不利于企业引入更先进的技术取得进一步的发展。随着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其与其他行业的关联性越来越强,这就要求中层物流管理人才具备电子商务、财务管理、国际贸易、法律、数据分析等多学科的综合素养,这些需要企业通过自身的投入来对员工进行培训,而大多企业很难做到这点,所以此类人才目前缺口较大。
  (三)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现状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的统计,我国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存在较大缺口,体现为供给总量不足,层次结构不合理,这成为抑制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的核心因素。另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权威预测,中国的物流人才缺口为500万左右,其中高级物流人才的缺口为4-5万人。高级物流人才,像总监、经理等职位,都需要具有相当的工作经验和年限才能胜任,成才不易且需求增长迅猛,这导致了高级物流管理人才供需的巨大缺口。
  (四)现代物流人才需求的新趋势
  随着我国物流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物流人才的需求会出现“物流人才的紧缺与物流人员的相对过剩”这一趋势,并且这将会成为制约我国物流业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具体来说,基层物流操作人才职位已经趋于饱和,工资待遇不高,人员的流动性加大,由此会呈现出供需两旺的趋势。可以预见,物流企业会长期对基层物流操作人才进行补充性招聘。相对于基层物流操作人才的“供需两旺”,中高级职位会让企业感到“高处不胜寒”,招聘相关人才极为不易,对这两类人才的需求会出现不断递增的趋势。
  三、新趋势下高校物流专业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要进行物流专业教学,首先要对人才培养有准确的定位,形成培养目标。但目前很多高校对人才培养的定位不明确,高校与高职、中专采用相同的培养体系和模式,并沒有意识到自身应培养的是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也没有结合学校的特色进行定位,培养出来的学生并无特长,这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压力。
  2.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不系统、不科学。高校在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物流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忽略了其他学科对物流管理专业知识学习的辅助作用。物流专业课的设置安排顺序不合理,前导课与后行课安排没有考虑到知识的递进性。
  3.实践培养流于形式,并未取得实际效果。许多高校并未认真开展实践培养,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就是到企业走个过场,学生并无收获。由于学时的限制,许多高校并未预留充足的时间给大四的学生进行毕业实习。这就造成学生对物流专业的流程和岗位要求缺乏感性认识,专业能力不足,难以满足企业的要求。
  四、高校物流专业培养模式调整的措施
  综上所述,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是现阶段各类开设物流管理专业高校的必然选择。为了迎合物流人才需求的新趋势,培养适合企业的中、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并结合专业所处的独特地区和学校现实,我校物流专业培养模式的优化可采取如下措施。   (一)创建立足于辽宁地方经济发展状况的人才培养模式
  如今物流业发展迅速,高职教育也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物流管理专业要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方向,优化专业结构,完善教学体系。高校可以建立项目任务,让职业技能与企业岗位的课程体系相统一;建立并实施项目管理,采取学分积累评估的专业评价体系,提高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提升物流管理专业的整体教学水平;丰富和完善实践培训基地现代化建设,构建服务于课题、咨询、技术开发应用等方面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实现物流管理在区域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物流专业服务于电子商务及区域物流,无论是实训基地、专业教学还是专业的拓展,都离不开物流产业链,在实际教学中要形成与产业链的专业对接,由此培养出更加专业的物流人才。
  合理的考核制度在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实践教学中,可以实施学分累计制度,对校内外实训教学进行统一的质量监管与评价。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也能提升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在物流专业教学中起到引领的作用。
  专业发展要紧跟科技的步伐,以培养专业技能和人才为目标,加大对实践培训基地建设的投入,丰富并提高实践培训基地的现代化水平,建立物流信息化平台,坚持产业专业化管理和服务业专业化管理的原则,集教学、培训、生产、科研于一体,以确保基地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多功能教育实体。
  辽宁省是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大省,庞大的石化产业为物流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从化工产品到下游的购买厂家,只要有交易需求,就要以物流为中轴,建立流通配送、仓储、运输等环节的全方位供应链生态系统。建立线上线下的智慧物流体系和石化物流贸易链,将助力相关行业获取石化产业的高端价值,在这一过程中,物流管理人才是关键。从另一个方面来看,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在地方层面也具有较好的前景。
  (二)完善物流管理课程体系建设
  物流管理专业知识体系是综合性的,与其他知识领域有着紧密的联系。地方高校的课程体系要既要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兼顾所在地区的差异性。就我校而言,课程应体现石油、石化特色。因而在课程设置时,可以考虑在采购与供应管理中设置石化企业物资采购管理的理论与应用板块,在运输管理中增加石化产品的物流运输管理,仓储管理应涉及石化产品的仓储管理,供应链管理应强化石化行业中的供应链管理,配送管理应强化石化产品的短距离配送管理,物流成本管理应强化成本管理在石化产品物流领域的应用等。也可以考虑增加一些具有特色的独立课程,如化工产品生产物流仿真、化工产品仓储物流认知实践、化工企业生产物流认知实践等。
  课程体系建设要以物流职业岗位标准及职业方向为参照,根据工作岗位需求,在指导实践中强调所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把所学知识运用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专业理论课程的时效性。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所学进度,分别从核心课程、专业技能、专业方向课程分阶段学习,选修课只是作为补充。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要以“实际、实用、实践”为原则,按认知与体验、岗位实训与技能考证、综合模拟实训与顶岗实习三个层次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体现多方向、分岗位、重操作的实践教学特点。
  我校的石油化工、储运等专业均为优势专业,石油化工产品的生产、储运均离不开物流管理。物流管理专业可以以此为依托,打造服务于石油石化、储运的支撑专业,嵌入到石油、石化产业链中谋求专业的特色发展。
  (三)结合实际密切联系企业,建立多方位、立体式的校外实训基地
  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要确立加快实训基地建设的步伐,以物流产业链为核心,实现实训基地产业链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价值。
  学校可以引进企业入校建设工作室,这一方面能够满足物流管理专业在教学实际和层次的需求;另一方面,通过这样的方式也可以让学生即时人岗学习,教师入岗指导,真实的职场环境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实训基地还可以与物流企业深入合作,利用基地资源,模拟实际物流生产流程,完成物流公司实际工作中需要做的各种业务。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还可以为贫困学生解决部分生活费的问题。
  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要有创新。学校是知识的摇篮,在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时,可以充分利用教学团队的科研优势开发新工艺,推广课题研究的新成果,这样学生能够在新的挑战中开发创新能力。另外,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训平台,开展创业支持,让学生在学校中就培养创业理念,为其毕业后步人社会做好准备。
  我校物流管理专业与相关行业、企业开展合作,先后与抚顺广播电视台、辽宁用心汽车服务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东北化工销售抚顺分公司、沈阳乐创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抚顺裕民物流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签订长期校企共建实习基地协议,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其中,抚顺广播电视台校外实践基地、辽宁用心汽车服务有限公司校外实践基地分别于2015年和2018年获批辽宁省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为了进一步发展,应在此基础上搭建校企合作平台,通过校企间的互动合作,使学生接触到物流企业标准化的业务流程,让学生产生感性认识,帮助学生提高物流业务操作水平,这有助于学生毕业后迅速进入工作角色。
  (四)依托学校和学院资源发展专业特色,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工作岗位的要求,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构建全面模拟实际培训的教学体系,反映实践教学特点的多向、分工、重操作的特点。首先,借助和西部石油管道公司合作的机会,探索科研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形成产、学、研三位一体机制,锻炼教师队伍。其次,要加强教师深造制度,组织教师参加全国性的物流研讨会和教育部举办的高层次物流专业培训,每年至少派1名骨干教师参加有影响力的学术研讨会,提高教学科研水平。最后,建立教师轮换实践进修制度,力争在3年内使本专业教师都接受1次实践进修。
  五、结语
  在经济发展及互联网平台的驱动下,物流业步人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加,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应该如何满足社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如何培养出优秀的物流管理人才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分析现代物流人才需求现状及趋势出发,找出高校物流专业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调整措施,即立足于经济发展现状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完善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有效增加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经验、懂知识的专业物流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宋方,蒋长兵,黄顺泉,陈葵.现代物流案例教学与实例[M].北京:中国财富出版社,2007.
  [2]翁心刚.物流管理基础[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
  [3] 吴婷.“双创”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以广州工商学院为例[J].物流科技,2017(6):15 2-154.
  [4]狄华军.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实训体系建设探索[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8):141-142
  [5]柳冰.社會需求导向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创新科技,2011(10):20-21.
  [责任编辑:陈明]
其他文献
[摘要]未来化工产业需要的是工程实践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为加强工程实践教育,在化工原理课程教学中构筑并实施“生活案例一理论教学一工程案例”教学模式,应用引探、类比、启发等教学方法将生活案例、理论教学、工程案例有机结合形成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工程实践教育、提高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工程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  [关键词]化
期刊
[摘要]在工程专业认证的背景下,热工流体类课程已成为各工科专业的基础必修课。基于该类课程的特点,改革传统教学模式,采用“微课+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介绍新教学模式下的课程结构、知识点、教学过程及课程评价。教学过程为传授一接收一反馈一练习一调整,教学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卷面成绩。论文以工程热力学课程中的具体知识点为例介绍新教学过程,总结新教学模式下出现的问题,以便于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渐改进,收到更好的
期刊
[摘要]如何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当前高校通识教育中的一个难题,文章介绍了一种融“人文”于“理工”的课程教学方法。该方法通过将哲学、文学、美学等人文知识有机地融入机械制造专业课程的教学,深化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人文素养;理工科;专业课程;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9)11-0011
期刊
[摘要]在建设“双一流”和培养创新人才的背景下,课题组以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的认识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水利创新设计大赛为案例,对增进教学效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实施措施、效果评估等进行介绍,探讨了高素质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有效方式,指出在“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制度保障”思想指导下,将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紧密结合,让创新意识一脉贯通,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期刊
[摘要]高校与企业在进行合作、共同育人的过程中存在双方合作缺乏长期规划,结合不够紧密;相当数量的企业对参与校企合作本身就有抵触,积极性不高;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呈现两张皮,缺少有效对接或对接程度相对表浅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通过科学构建理事会、落实校企办学的双主体地位、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拓展校企合作内涵、共建行业特色学院的办学机制,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始终贯彻校企合作这一办学中心理念,实现
期刊
[摘要]当今时代瞬息万变,思维方式更迭换代,教师只有积极学习大数据思维,才能推动云教学改革,顺应时代发展。研究从教师提升教学素养层面展开实践,通过引入任务明确、正反馈及时、激励可视化、社群社交聚合的“游戏化”机制,借助易操作的APP端来解决大班课教学痛点,化解通识选修大班课学生多过程性评价难度大、学时少、通识理念传播受限、组织松散、课堂沉闷、考核单一、效率低下等问题。把课堂打造成一款集趣味性知识性
期刊
[摘要]独立学院是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迈向大众化的产物,其办学管理由母体高校负责,其发展模式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人才培养存在学生实践能力“眼高手低”,职业适应性差等问题。文章创建了以制图能力、计算机能力、设计能力、制造能力(4Capablity)为核心,以课程实践、专业实践、科技实践、产业实践(4Practice)为平台的渐进式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通过课程实践铸基础、专业实践强能力、科技实践练
期刊
[摘要]本研究以广西某高校为例,考察2008-2018年十年间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变迁。结果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在总体上呈逐年上升趋势,在各个维度的得分上呈逐年下降趋势,在SCL-90的各个维度得分上男性均显著高于女性。基于该结果,建议高校从继续加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投入、建设基于大数据的大学生心理预警系统、构建心理危机工作体系三个方面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力争在下一
期刊
[摘要]项目组通过对广西民族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设置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其课程设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在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课程学时分配和课程学期安排、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课程体系优化设置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民族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9)11-0088-03  一、研究背景  
期刊
[摘要]根据智慧城市建设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依托武夷新区智慧城市建设,按照“筑基础、强智能、建智慧城市”的原则,以土木建筑专业为基础,以物联网、通信工程专业为桥梁,以建筑学、土木工程和物联网工程专业为骨干,组建了“互联网+”城市建设专业群,构建了“611产学结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重构更加合理的课程体系与教学运行模式,加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教学资源建设,为智慧城市建設培养应用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