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研究性学习是教师以课程内容为基础,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项实践活动。作物栽培学是农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物栽培学实施研究性学习,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 可提高教育质量, 提升学生创新素质, 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
【关键词】作物栽培学 研究性学习 教学内容 教学模式 改革
【基金项目】石河子大学质量工程项目“农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212-02
研究性学习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法,整个学习过程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由传统学习过程中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过程是: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理论、方法和途径;学习相应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建议;对方案和建议进行分析、评价、改进。学生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循序渐进地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与研究的训练任务[1]。作物栽培学课程是我国农学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该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地域性、系统性。随着社会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作物栽培学课程在教学内容、学时安排与教学方式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笔者从事作物栽培学教学工作多年,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有了许多体会,在教学内容上坚持区域性、先进性和系统性,在教学方式上提倡研究性学习,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能力。
一、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石河子大学农学专业《作物栽培学》课程最初为120学时,其中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各60学时,各个作物的教学方式均为“概述——生物学基础——栽培技术”三大模块,讲授内容特别是栽培技术部分基本雷同,导致学生厌学。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作物栽培学的学时数减为66学时,仅为过去的1/2强,为了在有限的学时内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对理论课、实验课和实习课讲授内容进行了重大变更。
在理论课教学内容上从作物栽培学的基本概念出发,重点讲授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品质形成及环境调控的一般规律,概括讲授作物栽培的基本技术,另外还针对当前作物栽培中的研究熱点,在教学中增加了精确栽培、滴灌技术和矮密早栽培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为避免作物间的雷同,在“各论”讲授中采用专题形式[2]。如棉花重点讲授四大栽培种、生育特性、器官建成和产量形成规律和矮密早膜栽培技术体系;玉米重点讲授玉米的栽培亚种、器官建成和产量形成以及吨粮田栽培技术。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求突出重点问题,如作物器官建成、作物产量与品质形成的基本规律等;作物与环境的互作关系;栽培技术在作物与环境关系中的调控作用。解决难点问题,如器官的同伸关系;栽培区域性强,栽培制度和方式复杂,栽培品种繁多,栽培知识量庞大,其共性理论难以归纳和掌握等。
作物栽培学实践课程的设置是按照基础型实验(实验课)——提高型实验(实习)两层次开设实验,增加开放性、自选性实验,实行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设6个实验项目,力争做到少而精,如作物形态特征观察与识别、作物幼穗或花芽分化、作物田间测产等。在实习教学中,将课堂搬到田间,进行作物全生育期考察。在每一届农学专业学生进行作物栽培学教学实习时,设计了旨在探索棉花高产栽培管理措施的大型实验。教师为学生提供生产资料和设备,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制定实验方案,具体实验操作,包括整地、播种、施肥期、施肥量以及具体管理措施则由学生根据自己实验方案执行,最后各组进行产量和品质评比。通过这种方式来保证学生全方位熟悉和掌握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品质形成规律及生产上的主要栽培技术。
二、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
(一)面向教师全面采用“4321教学模式”
“4321教学模式”是指4种教学形式(高新技术农业园区参观、课堂、实验室、科研训练),3种教学模块(理论课、实验课、实习),2种研究(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1是指课程教学目标——提高学生专业素质。
4种教学形式是指课堂、实验室、科研训练、高新农业技术园区参观。借助于参观石河子市国家级高新农业技术示范园区,激发学生从事农业研究和农业生产的兴趣;借助于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本课程理论知识;借助于实验室教学,训练学生专业的基本技能;借助于SRP、毕业论文等研究形式,训练学生的综合技能。
3种教学模块是指理论课、实验课、实习。针对学生对农作物普遍缺乏共性和感性认识的实际,在教学计划安排上注重作物栽培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教学,逐步培养对农作物生产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掌握。为此将本课程教学分为三个模块:一是系统的作物栽培理论传授(课堂教学);二是与作物栽培理论相关的实验教学(实验室教学);三是反映学生综合能力的实践教学(教学实习)。
2种研究是指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通过科学研究,更加全面地把握本课程的国内外学术动态,将其在作物高产机理与精准栽培、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不断充实到课堂教学中,使课程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和优势,如棉花“矮、密、早、膜栽培技术体系、滴灌技术、机采棉技术等。通过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达到了“教学为科研奠定了知识基础,科研向教学注入智能活力”的双赢目标。
1是指课程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作物生长发育、产量与品质形成和需水需肥的一般规律,生态环境影响作物生长发育、产量与品质形成的一般规律,栽培措施调控作物生长发育、产量与品质形成的普适性技术,以提高学生从事作物研究和服务于农业生产的能力。
(二)面向学生采用自主式学习
1.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在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中,按照问题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问题可以是短时间内(如一次或几次课)能够解决的单一主题问题,也可以是需要花费整个学期去解决的问题。如在作物高产创造中如何协调作物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这一问题既在总论中讲授,也在各论中讲授;既在密生作物中讲授,也在中耕作物中讲授;既在器官建成中讲授,也在栽培技术中讲授,贯穿于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的全过程。 2.基于案例的讨论式学习。在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中,要求学生以案例形式完成一次讨论课。学生依据教师提供的题目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问题,如新疆棉花高密度种植、机采棉技术、全程化调技术、棉田自动化灌溉技术等,以小组形式完成从资料收集、材料整理、10-15分钟课件制作及课堂讲解等过程。学生完成讲授后,教师和学生展开讨论,集思广益,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知识的掌握。
3.基于项目的参与式学习。基于国家或大学SRP项目,专业课程教师每人每年选择4-5名学生,实施全程本科生导师制。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愿组合成课程小组,自主完成选题、实验程序设计、实验操作、总结、撰写(论文)报告等一系列实验过程。通过科研项目训练, 使学生在运用农业知识时,训练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思考、分析和探究问题中获取、应用和更新知识,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和训练了能力,在团队交流与合作中形成和提高了素养。
三、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改革成效
作物栽培学的发展在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品质与农田生态环境等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是农学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目前石河子大学《作物栽培學》课程已建成省级精品课程,在农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兵团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本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农学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素质。
一是提高了学生成绩。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学生学习效果好,结课成绩稳步提高。自2009年实施课程教学改革以来,成绩由改革前的两个行政班平均成绩70分左右提高到目前的80分出头。
二是稳定了学生的专业思想。由于社会的原因,农学专业的高考第一志愿率几乎为零,农学专业学生入学分数线几乎是全校各专业最低的,经过四年培养后,能达到全校毕业率及学士学位授予率的平均水平,其中有60%以上的同学报考攻读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考取硕士研究生的比例由20.4%提高到近30%。
三是教师的言传身教培养出了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作风朴实的合格毕业生。据2010年全校毕业生跟踪调查反馈,用人单位对我校农学专业毕业生持满意度达95%。在近几年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下,农学专业的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近五年逐年升高,平均达到85%。
四、结语
作物栽培学研究性学习旨在培养学生对作物栽培学的兴趣、能力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重点是教学过程而不是教学结果。作物栽培学实施研究性学习,按照课程目标创新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模式,理论知识传授和实践能力培养并重,使“创新与创业”意识始终贯穿于课程教学全过程,使培养的学生在创新中不断成长,在创业中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龙慧灵,熊黎,龙海明.研究性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探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0,25(3):131-135.
[2]杨文钰.作物栽培学的教学改革初探[J].高等农业教育,1999, (8):53-54.
作者简介:
蒋桂英(1967-),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作物高产与信息技术。
【关键词】作物栽培学 研究性学习 教学内容 教学模式 改革
【基金项目】石河子大学质量工程项目“农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212-02
研究性学习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法,整个学习过程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由传统学习过程中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过程是: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理论、方法和途径;学习相应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建议;对方案和建议进行分析、评价、改进。学生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循序渐进地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与研究的训练任务[1]。作物栽培学课程是我国农学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该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地域性、系统性。随着社会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作物栽培学课程在教学内容、学时安排与教学方式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笔者从事作物栽培学教学工作多年,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有了许多体会,在教学内容上坚持区域性、先进性和系统性,在教学方式上提倡研究性学习,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能力。
一、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石河子大学农学专业《作物栽培学》课程最初为120学时,其中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各60学时,各个作物的教学方式均为“概述——生物学基础——栽培技术”三大模块,讲授内容特别是栽培技术部分基本雷同,导致学生厌学。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作物栽培学的学时数减为66学时,仅为过去的1/2强,为了在有限的学时内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对理论课、实验课和实习课讲授内容进行了重大变更。
在理论课教学内容上从作物栽培学的基本概念出发,重点讲授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品质形成及环境调控的一般规律,概括讲授作物栽培的基本技术,另外还针对当前作物栽培中的研究熱点,在教学中增加了精确栽培、滴灌技术和矮密早栽培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为避免作物间的雷同,在“各论”讲授中采用专题形式[2]。如棉花重点讲授四大栽培种、生育特性、器官建成和产量形成规律和矮密早膜栽培技术体系;玉米重点讲授玉米的栽培亚种、器官建成和产量形成以及吨粮田栽培技术。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求突出重点问题,如作物器官建成、作物产量与品质形成的基本规律等;作物与环境的互作关系;栽培技术在作物与环境关系中的调控作用。解决难点问题,如器官的同伸关系;栽培区域性强,栽培制度和方式复杂,栽培品种繁多,栽培知识量庞大,其共性理论难以归纳和掌握等。
作物栽培学实践课程的设置是按照基础型实验(实验课)——提高型实验(实习)两层次开设实验,增加开放性、自选性实验,实行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设6个实验项目,力争做到少而精,如作物形态特征观察与识别、作物幼穗或花芽分化、作物田间测产等。在实习教学中,将课堂搬到田间,进行作物全生育期考察。在每一届农学专业学生进行作物栽培学教学实习时,设计了旨在探索棉花高产栽培管理措施的大型实验。教师为学生提供生产资料和设备,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制定实验方案,具体实验操作,包括整地、播种、施肥期、施肥量以及具体管理措施则由学生根据自己实验方案执行,最后各组进行产量和品质评比。通过这种方式来保证学生全方位熟悉和掌握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品质形成规律及生产上的主要栽培技术。
二、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
(一)面向教师全面采用“4321教学模式”
“4321教学模式”是指4种教学形式(高新技术农业园区参观、课堂、实验室、科研训练),3种教学模块(理论课、实验课、实习),2种研究(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1是指课程教学目标——提高学生专业素质。
4种教学形式是指课堂、实验室、科研训练、高新农业技术园区参观。借助于参观石河子市国家级高新农业技术示范园区,激发学生从事农业研究和农业生产的兴趣;借助于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本课程理论知识;借助于实验室教学,训练学生专业的基本技能;借助于SRP、毕业论文等研究形式,训练学生的综合技能。
3种教学模块是指理论课、实验课、实习。针对学生对农作物普遍缺乏共性和感性认识的实际,在教学计划安排上注重作物栽培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教学,逐步培养对农作物生产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掌握。为此将本课程教学分为三个模块:一是系统的作物栽培理论传授(课堂教学);二是与作物栽培理论相关的实验教学(实验室教学);三是反映学生综合能力的实践教学(教学实习)。
2种研究是指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通过科学研究,更加全面地把握本课程的国内外学术动态,将其在作物高产机理与精准栽培、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不断充实到课堂教学中,使课程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和优势,如棉花“矮、密、早、膜栽培技术体系、滴灌技术、机采棉技术等。通过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达到了“教学为科研奠定了知识基础,科研向教学注入智能活力”的双赢目标。
1是指课程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作物生长发育、产量与品质形成和需水需肥的一般规律,生态环境影响作物生长发育、产量与品质形成的一般规律,栽培措施调控作物生长发育、产量与品质形成的普适性技术,以提高学生从事作物研究和服务于农业生产的能力。
(二)面向学生采用自主式学习
1.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在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中,按照问题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问题可以是短时间内(如一次或几次课)能够解决的单一主题问题,也可以是需要花费整个学期去解决的问题。如在作物高产创造中如何协调作物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这一问题既在总论中讲授,也在各论中讲授;既在密生作物中讲授,也在中耕作物中讲授;既在器官建成中讲授,也在栽培技术中讲授,贯穿于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的全过程。 2.基于案例的讨论式学习。在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中,要求学生以案例形式完成一次讨论课。学生依据教师提供的题目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问题,如新疆棉花高密度种植、机采棉技术、全程化调技术、棉田自动化灌溉技术等,以小组形式完成从资料收集、材料整理、10-15分钟课件制作及课堂讲解等过程。学生完成讲授后,教师和学生展开讨论,集思广益,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知识的掌握。
3.基于项目的参与式学习。基于国家或大学SRP项目,专业课程教师每人每年选择4-5名学生,实施全程本科生导师制。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愿组合成课程小组,自主完成选题、实验程序设计、实验操作、总结、撰写(论文)报告等一系列实验过程。通过科研项目训练, 使学生在运用农业知识时,训练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思考、分析和探究问题中获取、应用和更新知识,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和训练了能力,在团队交流与合作中形成和提高了素养。
三、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改革成效
作物栽培学的发展在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品质与农田生态环境等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是农学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目前石河子大学《作物栽培學》课程已建成省级精品课程,在农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兵团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本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农学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素质。
一是提高了学生成绩。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学生学习效果好,结课成绩稳步提高。自2009年实施课程教学改革以来,成绩由改革前的两个行政班平均成绩70分左右提高到目前的80分出头。
二是稳定了学生的专业思想。由于社会的原因,农学专业的高考第一志愿率几乎为零,农学专业学生入学分数线几乎是全校各专业最低的,经过四年培养后,能达到全校毕业率及学士学位授予率的平均水平,其中有60%以上的同学报考攻读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考取硕士研究生的比例由20.4%提高到近30%。
三是教师的言传身教培养出了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作风朴实的合格毕业生。据2010年全校毕业生跟踪调查反馈,用人单位对我校农学专业毕业生持满意度达95%。在近几年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下,农学专业的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近五年逐年升高,平均达到85%。
四、结语
作物栽培学研究性学习旨在培养学生对作物栽培学的兴趣、能力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重点是教学过程而不是教学结果。作物栽培学实施研究性学习,按照课程目标创新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模式,理论知识传授和实践能力培养并重,使“创新与创业”意识始终贯穿于课程教学全过程,使培养的学生在创新中不断成长,在创业中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龙慧灵,熊黎,龙海明.研究性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探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0,25(3):131-135.
[2]杨文钰.作物栽培学的教学改革初探[J].高等农业教育,1999, (8):53-54.
作者简介:
蒋桂英(1967-),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作物高产与信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