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学》课程研究性学习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137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研究性学习是教师以课程内容为基础,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项实践活动。作物栽培学是农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物栽培学实施研究性学习,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 可提高教育质量, 提升学生创新素质, 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
  【关键词】作物栽培学 研究性学习 教学内容 教学模式 改革
  【基金项目】石河子大学质量工程项目“农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212-02
  研究性学习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法,整个学习过程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由传统学习过程中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过程是: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理论、方法和途径;学习相应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建议;对方案和建议进行分析、评价、改进。学生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循序渐进地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与研究的训练任务[1]。作物栽培学课程是我国农学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该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地域性、系统性。随着社会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作物栽培学课程在教学内容、学时安排与教学方式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笔者从事作物栽培学教学工作多年,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有了许多体会,在教学内容上坚持区域性、先进性和系统性,在教学方式上提倡研究性学习,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能力。
  一、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石河子大学农学专业《作物栽培学》课程最初为120学时,其中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各60学时,各个作物的教学方式均为“概述——生物学基础——栽培技术”三大模块,讲授内容特别是栽培技术部分基本雷同,导致学生厌学。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作物栽培学的学时数减为66学时,仅为过去的1/2强,为了在有限的学时内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对理论课、实验课和实习课讲授内容进行了重大变更。
  在理论课教学内容上从作物栽培学的基本概念出发,重点讲授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品质形成及环境调控的一般规律,概括讲授作物栽培的基本技术,另外还针对当前作物栽培中的研究熱点,在教学中增加了精确栽培、滴灌技术和矮密早栽培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为避免作物间的雷同,在“各论”讲授中采用专题形式[2]。如棉花重点讲授四大栽培种、生育特性、器官建成和产量形成规律和矮密早膜栽培技术体系;玉米重点讲授玉米的栽培亚种、器官建成和产量形成以及吨粮田栽培技术。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求突出重点问题,如作物器官建成、作物产量与品质形成的基本规律等;作物与环境的互作关系;栽培技术在作物与环境关系中的调控作用。解决难点问题,如器官的同伸关系;栽培区域性强,栽培制度和方式复杂,栽培品种繁多,栽培知识量庞大,其共性理论难以归纳和掌握等。
  作物栽培学实践课程的设置是按照基础型实验(实验课)——提高型实验(实习)两层次开设实验,增加开放性、自选性实验,实行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设6个实验项目,力争做到少而精,如作物形态特征观察与识别、作物幼穗或花芽分化、作物田间测产等。在实习教学中,将课堂搬到田间,进行作物全生育期考察。在每一届农学专业学生进行作物栽培学教学实习时,设计了旨在探索棉花高产栽培管理措施的大型实验。教师为学生提供生产资料和设备,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制定实验方案,具体实验操作,包括整地、播种、施肥期、施肥量以及具体管理措施则由学生根据自己实验方案执行,最后各组进行产量和品质评比。通过这种方式来保证学生全方位熟悉和掌握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品质形成规律及生产上的主要栽培技术。
  二、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
  (一)面向教师全面采用“4321教学模式”
  “4321教学模式”是指4种教学形式(高新技术农业园区参观、课堂、实验室、科研训练),3种教学模块(理论课、实验课、实习),2种研究(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1是指课程教学目标——提高学生专业素质。
  4种教学形式是指课堂、实验室、科研训练、高新农业技术园区参观。借助于参观石河子市国家级高新农业技术示范园区,激发学生从事农业研究和农业生产的兴趣;借助于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本课程理论知识;借助于实验室教学,训练学生专业的基本技能;借助于SRP、毕业论文等研究形式,训练学生的综合技能。
  3种教学模块是指理论课、实验课、实习。针对学生对农作物普遍缺乏共性和感性认识的实际,在教学计划安排上注重作物栽培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教学,逐步培养对农作物生产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掌握。为此将本课程教学分为三个模块:一是系统的作物栽培理论传授(课堂教学);二是与作物栽培理论相关的实验教学(实验室教学);三是反映学生综合能力的实践教学(教学实习)。
  2种研究是指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通过科学研究,更加全面地把握本课程的国内外学术动态,将其在作物高产机理与精准栽培、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不断充实到课堂教学中,使课程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和优势,如棉花“矮、密、早、膜栽培技术体系、滴灌技术、机采棉技术等。通过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达到了“教学为科研奠定了知识基础,科研向教学注入智能活力”的双赢目标。
  1是指课程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作物生长发育、产量与品质形成和需水需肥的一般规律,生态环境影响作物生长发育、产量与品质形成的一般规律,栽培措施调控作物生长发育、产量与品质形成的普适性技术,以提高学生从事作物研究和服务于农业生产的能力。
  (二)面向学生采用自主式学习
  1.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在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中,按照问题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问题可以是短时间内(如一次或几次课)能够解决的单一主题问题,也可以是需要花费整个学期去解决的问题。如在作物高产创造中如何协调作物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这一问题既在总论中讲授,也在各论中讲授;既在密生作物中讲授,也在中耕作物中讲授;既在器官建成中讲授,也在栽培技术中讲授,贯穿于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的全过程。   2.基于案例的讨论式学习。在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中,要求学生以案例形式完成一次讨论课。学生依据教师提供的题目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问题,如新疆棉花高密度种植、机采棉技术、全程化调技术、棉田自动化灌溉技术等,以小组形式完成从资料收集、材料整理、10-15分钟课件制作及课堂讲解等过程。学生完成讲授后,教师和学生展开讨论,集思广益,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知识的掌握。
  3.基于项目的参与式学习。基于国家或大学SRP项目,专业课程教师每人每年选择4-5名学生,实施全程本科生导师制。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愿组合成课程小组,自主完成选题、实验程序设计、实验操作、总结、撰写(论文)报告等一系列实验过程。通过科研项目训练, 使学生在运用农业知识时,训练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思考、分析和探究问题中获取、应用和更新知识,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和训练了能力,在团队交流与合作中形成和提高了素养。
  三、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改革成效
  作物栽培学的发展在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品质与农田生态环境等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是农学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目前石河子大学《作物栽培學》课程已建成省级精品课程,在农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兵团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本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农学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素质。
  一是提高了学生成绩。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学生学习效果好,结课成绩稳步提高。自2009年实施课程教学改革以来,成绩由改革前的两个行政班平均成绩70分左右提高到目前的80分出头。
  二是稳定了学生的专业思想。由于社会的原因,农学专业的高考第一志愿率几乎为零,农学专业学生入学分数线几乎是全校各专业最低的,经过四年培养后,能达到全校毕业率及学士学位授予率的平均水平,其中有60%以上的同学报考攻读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考取硕士研究生的比例由20.4%提高到近30%。
  三是教师的言传身教培养出了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作风朴实的合格毕业生。据2010年全校毕业生跟踪调查反馈,用人单位对我校农学专业毕业生持满意度达95%。在近几年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下,农学专业的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近五年逐年升高,平均达到85%。
  四、结语
  作物栽培学研究性学习旨在培养学生对作物栽培学的兴趣、能力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重点是教学过程而不是教学结果。作物栽培学实施研究性学习,按照课程目标创新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模式,理论知识传授和实践能力培养并重,使“创新与创业”意识始终贯穿于课程教学全过程,使培养的学生在创新中不断成长,在创业中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龙慧灵,熊黎,龙海明.研究性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探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0,25(3):131-135.
  [2]杨文钰.作物栽培学的教学改革初探[J].高等农业教育,1999, (8):53-54.
  作者简介:
  蒋桂英(1967-),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作物高产与信息技术。
其他文献
【摘要】由于教育体制、社会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原因,我们的职业高中音乐艺术教育比较薄弱,学生的音乐素质普遍较低,本文从音乐有其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音乐教育同样有其自身的目的和价值方面,论述了音乐应作为一门学科进入基础教育的课堂,并要充分认识音乐教育在职业高中教育中的地位。  【关键词】音乐教育 职业高中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
【摘要】素质教育是目前教育中着重强调的教学内容,素质教育不是一门课程,但却比任何课程都来得重要,每一个老师都要将素质教育融入到日常的课程教学中来,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等。本文主要从中学体育教学出发,谈在体育课堂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体育教学 素质教育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205-0
【摘要】战术水平的诊断与评定是羽毛球运动员及教练员必须具备且需要不断提高的一种重要能力。本文从不同方面阐述了羽毛球运动员战术水平诊断与评定的重要作用,并对战术水平的诊断与评定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羽毛球 战术水平 诊断与评定  【中图分类号】G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207-01  引言  当今的羽毛球比赛是在激烈、高强度的攻防对抗中进
【摘要】随着中职体育教学与就业适应性发展的客观要求,在体育教学中追求课堂的时效性,尤其是在打破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上,可以融入不同的教学理念,从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身体素质等要素出发,围绕提升中职学生的需求和提升中职体育课程的有效性展开各项体育活动,更起到更好的效果。本文旨在分析中职体育教学的重要性表现,从时效性出发,剖析当前中职体育课程教育存在的弊端,并进一步探讨中职体育中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有效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企业生产能力和产业规模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持续发展,但技术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却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需要:我国虽然是世界上公认的“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创造大国”。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缺少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备受关注的焦点。其中原因是能够影响创新的要素的配置,要素的不同配置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创新绩效,不同的社会阶段,创新要素的分布是有很大差异的,这种分布的差异体现了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力资源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员工培训作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一项关键内容,已被视为“向管理要效益”的基础性工作,更被视为企业与员工共同成
【摘要】计算方法课程是理工科大学生的重要基礎课程,主要介绍科学与工程计算中一些基本数学问题的实用计算方法。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化,计算方法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从该课程的性质和知识特点出发,对课程的改革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计算方法 课程改革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213-01  数值计算方法是一种研究并解决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