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不是父母的附庸。作为现代父母,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不可居高临下,不可强求雕刻,应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放下架子和孩子平等地相处。
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在孩子上小学时,我们的家境并不宽裕,双方父母都等着接济。因此,在生活上我们很节俭。可有一天,孩子放下书包面有难色地说:“我想跟你们要点钱。”“要多少?”“100元……可能有点多。”何止是“有点多”?要知道,那时100元钱可是全家半个月的生活费!孩子为何会“斗胆”地提出跟我们要钱呢?原来,孩子班上有一个同学得了白血病,父母双双下岗,没钱治疗,学校开展“献爱心”活动,孩子出于纯真的爱心,希望多捐。对于孩子的这一合理要求我们没有拒绝,毫不犹豫地将钱放到了孩子的手上。当然。我们得为此付出过一个月苦日子的代价。
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我曾希望孩子能够继承“父业”,舞文弄墨,有朝一日能够闪亮登场。我给孩子买来许多诸如《写作大全》、《文学辞典》、《作家逸闻》之类的书籍,当然还准备了一大叠稿纸。孩子在我的“鼓动”之下,也曾显露“雄心壮志”:“工具书”读了不少,稿纸也用掉了许多。可不多久,孩子突然“转向”,对自然科学感兴趣,而将我叫他读的书弃之一边了。不过,我发现这一“敌情”,并没有感到什么意外,更没有责怪孩子的“辜负”期望,我欣然尊重他的选择。于是,我和孩子逛书店。我选的是名著之类,孩子选的却是自然科学方面的书,对此我并不因此觉得有什么不妥和不愉快。我和孩子各得其爱,各享其乐。
虚心接受孩子的批评。在我们家常常会“没大没小”,虽然没有像老外那样父母子女之间直呼其名,不过我们相互间开展批评倒是“家常便饭”。那天,我在看一本小说时看得入了迷,一直到了深夜,还没有想睡觉的感觉。当孩子起来小便时,看到我床头的灯还亮着,便严肃地提醒我说:“爸,几点啦,该睡觉了!”我看了看手表,流露出一种无法抑制的感激和愉快,连声对孩子说:“对对对,我知道了。”说完便很乖地上床睡觉了。又有一次。我们全家去参加一个家庭聚会,我一高兴起来,便和老朋友斗起了酒。孩子连忙跑过来,附在我的耳边说:“爸,请你注意身体,少喝点!”我微笑着点了点头。于是,抱歉地对老朋友说:“对不起,我们家还有‘领导’在管着我哩,因为我们有约在先。”我虽然在老朋友面前“不战而败”,却也并不感到有多难堪。
用心保护孩子的自尊。我们不会拿孩子和其他孩子进行比较,以此灭孩子的“威风”,我们不会对孩子恶言恶语,不会用“傻瓜”、“没用的东西”、“废物”、“你真是让我伤透脑筋了”之类的话来责骂孩子,更不会用拳脚来施之以“镇压”。我们虽然也十分关心孩子的学习,不过我们通常不是关注孩子的分数,更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能力的锻炼和学习方法的提高,更关心的是孩子人格的形成。每次考试后,我们通常不会问孩子:“你今天考试怎么样?”“与第一名相差多少分?”而是问孩子:“这次与上次相比有哪些进步?有什么新的经验和体会?”即使孩子真的考“砸”了,我们也不会对孩子生闷气,不会用“非常语言”来刺激孩子,而是会说:“多大事啊,没有关系!”同时会和孩子一起来分析失利的原因,帮助寻找克服的方法,以不断增强孩子战胜困难、承受挫折的信心和勇气。
不去干涉孩子的隐私。罗曼·罗兰说:“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座埋葬记忆的小岛,永不向人打开。”马克·吐温也说过:“每个人像一轮明月,他呈现光明的一面,但另有黑暗的一面从来不给别人看到。”这座埋葬记忆的小岛和月亮上黑暗的一面,就是隐私世界。对于孩子同样是如此,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就应注意和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因此,我们不会强求孩子回答不便回答的问题,不会克格勃般地偷偷审读孩子的日记,不会如I临大敌地检查孩子的来往信件,当然孩子也不必在电脑上写文章时设置密码,因为孩子相信我们未经他的允许是不会做他“所不欲”的事情。当然,我们也会注意引导孩子将心中困扰的问题向自己所信任的人倾诉。以求得到他人的帮助。我们之所以要这样做,为的是给孩子营造一片自己的小天地,给予孩子一片自由的空间,让孩子更加自由地成长。
乐于和孩子一起玩乐。孩子6岁生目的那天,我兴冲冲地向孩子赠送孩子喜爱的一直想要的礼物,孩子虽然说了声“谢谢”后便将札物接下了,可并没有我预料到的特别高兴。于是,我不解地问孩子,孩子说:“我想要的更好的礼物就是——希望您平时多给一些和我相处的时间。”孩子的话倒是提醒了我,是呀,我们平时总是忙事业、忙生活,忽略了孩子的存在。事实上。父母对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却是任何别人无法替代的,工作和应酬乃至家务是永远也做不完的,可孩子的童年非常短暂,人生有的失误可以弥补,可以挽回,惟独对子女教育的失误却是无法挽回的。而多一些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就可以因时、因事,因势利导地教育孩子。从此以后,我和妻子工作再忙,也不会省却陪伴孩子的时间。我们和孩子在一起聊天,在一起下棋,在一起打篮球,在一起做游戏……将教育融于和孩子的点点滴滴的相处之中。
我的经验表明,蹲下身子和孩子相处,不仅是家教中的一条基本原则,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种迫切的渴求。
(编辑 沃 若)
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在孩子上小学时,我们的家境并不宽裕,双方父母都等着接济。因此,在生活上我们很节俭。可有一天,孩子放下书包面有难色地说:“我想跟你们要点钱。”“要多少?”“100元……可能有点多。”何止是“有点多”?要知道,那时100元钱可是全家半个月的生活费!孩子为何会“斗胆”地提出跟我们要钱呢?原来,孩子班上有一个同学得了白血病,父母双双下岗,没钱治疗,学校开展“献爱心”活动,孩子出于纯真的爱心,希望多捐。对于孩子的这一合理要求我们没有拒绝,毫不犹豫地将钱放到了孩子的手上。当然。我们得为此付出过一个月苦日子的代价。
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我曾希望孩子能够继承“父业”,舞文弄墨,有朝一日能够闪亮登场。我给孩子买来许多诸如《写作大全》、《文学辞典》、《作家逸闻》之类的书籍,当然还准备了一大叠稿纸。孩子在我的“鼓动”之下,也曾显露“雄心壮志”:“工具书”读了不少,稿纸也用掉了许多。可不多久,孩子突然“转向”,对自然科学感兴趣,而将我叫他读的书弃之一边了。不过,我发现这一“敌情”,并没有感到什么意外,更没有责怪孩子的“辜负”期望,我欣然尊重他的选择。于是,我和孩子逛书店。我选的是名著之类,孩子选的却是自然科学方面的书,对此我并不因此觉得有什么不妥和不愉快。我和孩子各得其爱,各享其乐。
虚心接受孩子的批评。在我们家常常会“没大没小”,虽然没有像老外那样父母子女之间直呼其名,不过我们相互间开展批评倒是“家常便饭”。那天,我在看一本小说时看得入了迷,一直到了深夜,还没有想睡觉的感觉。当孩子起来小便时,看到我床头的灯还亮着,便严肃地提醒我说:“爸,几点啦,该睡觉了!”我看了看手表,流露出一种无法抑制的感激和愉快,连声对孩子说:“对对对,我知道了。”说完便很乖地上床睡觉了。又有一次。我们全家去参加一个家庭聚会,我一高兴起来,便和老朋友斗起了酒。孩子连忙跑过来,附在我的耳边说:“爸,请你注意身体,少喝点!”我微笑着点了点头。于是,抱歉地对老朋友说:“对不起,我们家还有‘领导’在管着我哩,因为我们有约在先。”我虽然在老朋友面前“不战而败”,却也并不感到有多难堪。
用心保护孩子的自尊。我们不会拿孩子和其他孩子进行比较,以此灭孩子的“威风”,我们不会对孩子恶言恶语,不会用“傻瓜”、“没用的东西”、“废物”、“你真是让我伤透脑筋了”之类的话来责骂孩子,更不会用拳脚来施之以“镇压”。我们虽然也十分关心孩子的学习,不过我们通常不是关注孩子的分数,更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能力的锻炼和学习方法的提高,更关心的是孩子人格的形成。每次考试后,我们通常不会问孩子:“你今天考试怎么样?”“与第一名相差多少分?”而是问孩子:“这次与上次相比有哪些进步?有什么新的经验和体会?”即使孩子真的考“砸”了,我们也不会对孩子生闷气,不会用“非常语言”来刺激孩子,而是会说:“多大事啊,没有关系!”同时会和孩子一起来分析失利的原因,帮助寻找克服的方法,以不断增强孩子战胜困难、承受挫折的信心和勇气。
不去干涉孩子的隐私。罗曼·罗兰说:“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座埋葬记忆的小岛,永不向人打开。”马克·吐温也说过:“每个人像一轮明月,他呈现光明的一面,但另有黑暗的一面从来不给别人看到。”这座埋葬记忆的小岛和月亮上黑暗的一面,就是隐私世界。对于孩子同样是如此,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就应注意和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因此,我们不会强求孩子回答不便回答的问题,不会克格勃般地偷偷审读孩子的日记,不会如I临大敌地检查孩子的来往信件,当然孩子也不必在电脑上写文章时设置密码,因为孩子相信我们未经他的允许是不会做他“所不欲”的事情。当然,我们也会注意引导孩子将心中困扰的问题向自己所信任的人倾诉。以求得到他人的帮助。我们之所以要这样做,为的是给孩子营造一片自己的小天地,给予孩子一片自由的空间,让孩子更加自由地成长。
乐于和孩子一起玩乐。孩子6岁生目的那天,我兴冲冲地向孩子赠送孩子喜爱的一直想要的礼物,孩子虽然说了声“谢谢”后便将札物接下了,可并没有我预料到的特别高兴。于是,我不解地问孩子,孩子说:“我想要的更好的礼物就是——希望您平时多给一些和我相处的时间。”孩子的话倒是提醒了我,是呀,我们平时总是忙事业、忙生活,忽略了孩子的存在。事实上。父母对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却是任何别人无法替代的,工作和应酬乃至家务是永远也做不完的,可孩子的童年非常短暂,人生有的失误可以弥补,可以挽回,惟独对子女教育的失误却是无法挽回的。而多一些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就可以因时、因事,因势利导地教育孩子。从此以后,我和妻子工作再忙,也不会省却陪伴孩子的时间。我们和孩子在一起聊天,在一起下棋,在一起打篮球,在一起做游戏……将教育融于和孩子的点点滴滴的相处之中。
我的经验表明,蹲下身子和孩子相处,不仅是家教中的一条基本原则,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种迫切的渴求。
(编辑 沃 若)